本书分为“宣传战诸相”、“见证战争”以及“反思战争,以图像为途径”三个部分,所讨论的媒介包括了绘画、摄影、电影与平面设计等,折射了运用各种媒介展宣传战的人的各种意识形态立场,同时让读者看到摄影在战争中所扮演的各种不同角色,*后从对于战争的审视与反思的角度,通过对于一些艺术家与摄影家的作品的讨论,来呈现他们对战争的看法如何被视觉化。<br/>【推荐语】<br/>该书为复旦大学教授、视觉文化研究学者顾铮关于“战争”、“宣传”与“图像”这三者各自独立发展与变化路径及相互纠缠的专题分析研究图书。这种经战争而缠绕一体得以展的图像与宣传的实践,为有效地展宣传或动员(无论是政治的还是战争的)提供了许多历史经验,也促了各种视觉手段的表征与传播能力的发展。<br/>【作者】<br/>顾铮 1959年生于上海,现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1998年毕业于日本大阪府立大学人类文化研究科比较文化研究专业,获学术博士学位。 学术兴趣:20世纪现代艺术,当代中国纪实摄影,视觉文化与图像传播研究、摄影史等。著有《人体摄影150年》(1999)、《国外后现代摄影》(2000)、《自我的迷宫---艺术家的“我”》(2003)、《城市表情---20世纪都市影像》(2003)、《世界摄影史》(2005)、《像你我一样呼吸-一个世纪的摄影传奇》(2006)、《现代性的第六张面孔——当代视觉文化研究》(2007)、《遮挡与穿透——当代中国摄影景观》(2008)、《观念的街头》(2010)、《Chinese Contemporary Photograpic Art(中国当代摄影艺术)》(2011,中文版与法文版)、《顾铮摄影文论选》(2012)、《印刻时代风潮流——海报中的20世纪》(2012)、《摄影的人,在路上》(2013,台北)、《The Chinese Photobook:from the 1900s to the Present》(合著,2015,Apertue,NY,US)、《生命剧场——扬·索德克的世界》(2015)、《当代摄影文化地图》(2016)等。主编有《西方摄影文论选》(2005)、《中国摄影新锐25》(2010)、《摄影·社会·空间》(2010)等。 策划的主要展览有:届亚洲摄影双年展《生活在城市》(中国策展人,2001,汉城)、《记录中国----当代摄影与社会变动》(2004,美国贝茨学院美术馆、华美协社,2006,史密逊博物馆)、《在现实与记忆之间——摄影中的中国社会生活与记忆》(2004,美国新学院大学帕森斯设计学院)、《城市·重视----2005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广东美术馆)、《显“隐”-中国当代摄影20年》(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2006)、《上海之上》(爱普生影艺坊,上海,2010)、《光影惊沧——金石声摄影展》(上海刘海粟美术馆,2012)、《中国风景》(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沃尔夫逊画廓,2012)、《断章取义——杨福东作品展》(OCT当代艺术中心上海馆,2012)、首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2013,共同策划)。《中国当代摄影2009-2014》(2014,共同策划)、《来自学院的当代摄影》(共同策划,2015,西安美术馆)等。 担任《中国摄影》和《欧洲摄影》(柏林)等刊物的编委,并担任美国《光圈》杂志供稿编辑。届平遥国际摄影节欧莱雅中国摄影师大奖评委(2000)。休斯顿摄影节专家见面会评委(2006),2008大邱摄影双年展家见面会评委。哈佛大学皮波迪人类学民族学博物馆罗伯特·嘉特纳奖推荐委员,第二届沙飞摄影奖评委(2009),法国勒瓦鲁瓦摄影节评委(2010)。、二、三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评委。第56届(2013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终审评委。 获得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2001)及届沙飞摄影奖学术奖(2007)<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