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文学社会学——明清诗文研究的问题与视角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74.30购买纸书

91人正在读 | 1人评论 6.2

作       者:罗时进著

出  版  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7-12-01

字       数:30.6万

所属分类: 文艺 > 文学 > 文学评论与鉴赏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1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1条)
罗时教授近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明清诗文的论文,主要涉及地域空间、家族文学、制度文化、社会阶层、人际交往、社团集群、文人品格等方面,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些研究具有辟领域,首创风气的作用。其中关于明清钓鱼岛文献考述的论文,更被学界与媒体认为“意义重大”。作者将这些论文合为一集,以《文学社会学》冠名,并在《自序》中行了论证和说明。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文学社会学》研究著作这是*部。本书所收论文本身质量颇高、内容新颖,主题集中,题目醒目,能够推动明清文学和古代文学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也有一定的典范价值。<br/>
目录展开

家族文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与问题视阈

一、家族文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二、家族文学研究的问题视阈

三、家族文学研究的认知角度和学术路向

明清诗界的“差序混层”与“众层化创作”

一、差序混层:文人身份与社会关系的流变

二、底边社会:“小传统”下的特殊文学样态

三、藩府宫廷:文人集聚与创作的重要场域

四、余 论

地域社群:明清诗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

一、地域社群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社团流派

二、公共事件和文学空间中的文人性情

三、地域共同体和家族共同体的出场状态

四、明清地域文学社群研究的路向

基层写作:明清地域性文学社团考察

一、地方性基层写作应受到关注

二、明清地域文学社团的基本特征

三、明清地域文学社团之地缘与亲缘关系

四、明清地域文学社团的地方特色与文人心态

五、明清地域文学社团研究的意义

“文在布衣”:明清创作主体嬗变

一、“布衣权”的存在

二、“穷而在下者操文柄”

三、“布衣权”的文学表达

作为清代文学批评形式的“岁末祭诗”

一、祭诗活动的肇起与演变

二、清代岁末祭诗的“文学现场”类型

三、清代岁末祭诗的文学批评特征

四、结 语

清代江南士林的文字缘及其文字力量崇拜

一、文字饮:江南士林的交流惯习

二、文字业:箫与剑的双重意义

三、文字功:江南文人的崇拜与追求

四、结 语

《四壬子图》与清代诗人图像题咏现象

一、《四壬子图》的内容及绘图意旨

二、《四壬子图》题咏揭示的“节义坚守”与“诗道质朴”

三、方文其他征题作品与清代诗人绘画题咏现象

科举:最好的制度,最坏的制度?

一、“示天下之公”:一个最好的制度

二、是什么导致科举“恶谥”缠身

三、科举文化,我们难以说“告别”

八股文异名述论

一、八股文、八比文

二、经义、制义、制艺

三、时文、时艺

四、四书文

五、帖括、程墨、房稿等

八股文长期沿用的文化机制

一、统治思想与科举考试结合一体

二、体现出一定的选拔人才功能

三、建立了八股文化学术体系

八股文的消亡:时代必然取向与文体自我否定

一、八股文消亡的时代性取向

二、八股文文体的自我否定

三、关于八股文的余论

焚稿烟燎中的明代文学影像

一、焚弃:文学观念的内省更变

二、燬灭:品质与价值的俟善坚持

三、焚馀:碎锦照映的存弃心态

四、结 语

社会意念与文学行动:清人焚稿现象的历史还原

一、“焚诗谢是非”:走出“紧张”的社会关系

二、“诗多焚稿兴逾深”:重新审视文学生产

三、“至人之迹神其灭”:决绝之焚与惜护之辩

四、清人焚稿的几个新特点

五、余 论

明清钓鱼岛诗歌及其相关文献考述

一、钓鱼岛诗歌作者身份

二、琉球册封使的钓鱼岛诗歌

三、琉球册封使团从客的相关作品

清嘉庆赵文楷钓鱼岛诗歌写作述论

一、关于赵朴初致艾中全的信札

二、赵文楷写作钓鱼岛诗考

三、同行者李鼎元钓鱼岛诗述录

清代江南文学发展中的“舅权”影响

一、“舅权”的演变与文学史之“渭阳”意象

二、清代江南文化家族中“舅权”的文学介入

三、“舅甥关系”对清代江南文学环境及其创作的影响

清初诗人李沂及其昭阳李氏家族

一、昭阳李氏家族与李沂其人

二、李沂创作的气格与精神祈向

三、李沂的艺术宗尚与诗歌影响

论晚清语溪徐氏姊妹诗歌创作

一、闺阁吟咏:家族文化熏陶下的早期诗歌

二、巾帼铁笔:近代变局下的姊妹诗歌

三、诗风新变:以古典形式介入时代

金山高氏家族与前南社时代

一、高氏家族清末反清思想的酝酿

二、《觉民》杂志与高氏家族

三、寒隐社与高氏家族

明清江南市镇及其文学群落的形成

一、明清江南市镇的兴起与空间分布

二、江南人,外来者:明清江南市镇文人的流动与汇聚

三、生于斯,长于斯:明清江南市镇的环境与生态

四、余 论

湖畔水滨:清代江南文学社团的创作现场

一、水环境与江南文人的耦合关系

二、清代江南文学社团的特定文化空间

三、清代江南文学社团的自然书写

清代“淮海文学圈”及其诗学谱系

一、“淮海”版图及其文化特征

二、“淮海文学圈”的历史形成

三、淮海文学圈的几大纲维

四、结 语

清代海虞诗歌文献对虞山诗派研究的意义

一、“虞山诗派”概念再辨析

二、《海虞诗苑》:虞山诗派研究的基础文献

三、关于《海虞诗苑续编》与《海虞诗话》

清代阳湖骈文之兴盛及其原因

一、阳湖骈文兴盛局面的形成

二、清代阳湖骈文兴盛的外部语境

三、阳湖骈文兴盛的地域、家族文化助力

清代浙西平湖文学社群考述

一、陆葇“当湖七子”“东湖唱和集”“平湖真率会”

二、陆奎勋“洛如吟社”“鹦湖花社”“赓花雅集”

三、张云锦“艺舫诗课”“续艺舫诗课”“续洛如吟社”

四、朱逢盛结社以及张定闰“艺舫续课”与“竹林诗社”

五、郁载瑛“古欢社会”、丁彭年等“洛如嗣音集”

六、余 论

典范型人格建构与地方性知识书写

一、文心:典范型人格建构

二、文本:地方性知识叙写

三、诗风:自立于唐宋之外

宫廷文人的“在场”与“走出”

一、作为宫廷文人的“在场写作”

二、走出宫廷后的诗性抒写

三、“宫廷文人”的困境与突破

从晚清走向民国的诗心映射

一、甲午与辛亥:晚清社会变局的浓墨呈现

二、归来虞山:民国士人生活的真实影像

三、肩随西昆:聊借古辞,用伸今愫

后 记

累计评论(1条) 1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