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推荐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代序 ——读南振中《记者的发现力》
第一辑
记者的发现力 ——影响新闻发现力诸要素的分析
“发现滞后”与“忽视发现”
新闻记者“发现”的着力点
一、善于发现或者找到世界上迄今还没有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广泛传播的、鲜为人知的新鲜事实
二、善于发现或者澄清社会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重大事件的事实真相
三、善于发现或者提炼出有助于解决当前各种困难和社会矛盾的新鲜经验
四、善于发现和捕捉能给人以启迪的新思想,深刻地揭示改革开放大潮中人们观念上的新变化
五、善于发现和表现最能体现时代精神、对人们有较大激励和鼓舞作用的典型人物
六、善于发现能够体现事物发展规律的新的苗头、新的动向,准确地预测和描绘事物发展趋势
影响“发现力”的十大要素
一、观察意识与发现力
二、生活空间与发现力
三、大局观念与发现力
四、理论素养与发现力
五、知识领域与发现力
六、透视能力与发现力
七、预见能力与发现力
八、应变能力与发现力
九、创新意识与发现力
十、联想习惯与发现力
“随时随地”:记者采访新概念
“随时随地”采访是驻外记者获得成功的“捷径”
一、多向普通人采访
二、不计较采访场所
三、迅速找到话题并能够适时调整话题
不要舍近求远——首都采访的特殊重要性
要研究“家庭解剖学”和“社会细胞解剖学”
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改进新闻报道的着力点 ——对“三贴近”本质和核心的思考
一、“三贴近”的本质和核心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
二、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防止媒体舆论与群众口头舆论严重脱节
三、把“我们想说的”和“群众想听的”统一起来,尽量满足人民群众知情的欲望
学会在“老油田”找油 ——对加强和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报道的思考
一、积极探寻“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形式
二、捅破人大报道同人民利益之间的“窗户纸”
三、“还原感性”,增强人大报道的感染力
走出胡同口,用广角镜头再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一、新闻人物和人物新闻
二、生活情趣报道
三、文化生活报道
四、文物考古报道
五、异常自然现象报道
不要坐等新闻“向自己身边飞来”
发现和记录难得一见的“历史瞬间”
记者要善于寻找“启发”
捕捉改革大潮的精彩瞬间
一、反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形成的新观念
二、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
三、反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新做法
四、反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出现的新苗头
五、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带来的新变化
六、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的新趋势
七、反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人民群众创造的新经验
八、反映改革实践中涌现出来的“风云人物”
九、反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取得的新进展
十、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精神风貌和新的社会风尚
信息记者的视野与信息资源的开发
一、竞相开发信息资源是时代的大趋势
二、信息资源开发的广度同信息记者的视野成正比
(一)外部总体环境信息
(二)产品信息
(三)市场需求信息
(四)生产与市场供应信息
(五)销售市场信息
(六)市场竞争信息
(七)市场价格信息
(八)销售渠道及销售媒介情况信息
军事记者的眼界与素养
一、认真研究“科索沃战争”之后世界军事领域的新趋势
(一)正确判断世界军事形势和安全形势,力戒主观片面、虚张声势、误传误导
(二)深入研究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提出的新时期的“军事战略方针”
(三)宣传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是中国宪法赋予中国武装力量的主要职责
(四)宣传我军加强质量建设,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二、研究新时期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新方式、新内容,克服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作风
(一)不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军事工作写成“两张皮”
(二)探索部队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三)多发现一些从关心部队官兵切身利益和前途命运入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典型
(四)运用“过程论”的方法观察和思考问题,军队思想政治工作不要给人留下“一抓就灵”的印象
三、用渊博的知识充实自己,使新华社军事记者成为新世纪的一代“儒将”
(一)军事记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
(二)军事记者必须具备较高的军事素养
(三)军事记者要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
地市报读者的需求和时事编辑的视野
拉美地区“区情”与拉美地区报道
一、研究拉美地区“区情”,搞好拉美地区调研工作
二、调整稿件结构,增大经济新闻在发稿总量中所占的比重
三、正确宣传台湾问题和香港问题,积极配合我国涉台斗争
四、加强对我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宣传,增进中国同拉美地区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
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一、分析世界安全形势要看大方向,对新世纪之初和平与发展问题要有切合实际的判断
二、剖析布什政府对华消极政策的政治背景,实事求是地分析布什政府对华政策的两面性
(一)宣传邓小平同志的国际战略思想,引导干部群众正确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
(二)通过新闻报道为中美关系健康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三)力争中美关系向好的方向发展,对向坏的方向变化也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用新的视角观察世界 ——关于共同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学习笔记
一、正视当今世界的不和谐因素,深刻理解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一)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目标在短期内难以实现
(二)世界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
(三)局部冲突此起彼伏
(四)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
二、把握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善于发现世界和谐的“驱动因素”
(一)“世界要和平”
(二)“人民要合作”
(三)“国家要发展”
(四)“社会要进步”
三、正确对待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差异,善于发现我国同其他国家的共同关注点和利益交汇点
(一)我国同周边国家的共同关注点和利益交汇点
(二)我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关注点和利益交汇点
(三)我国同发达国家的共同关注点和利益交汇点
四、正确认识国与国交往中的利与弊,趋利避害,自觉维护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要注意权衡“利”和“弊”
(二)要注意“趋利避害”,争取“化弊为利”
(三)在对“利”“弊”进行分析和判断时,要坚持原则,确保“政治底线”
五、展示中国热爱和平、追求和谐的国家形象,为我国集中精力搞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把“群众需要”作为新闻业务改革的推动力
一
二
(一)知情、知政的需要
(二)判断、决策的需要
(三)提高素养的需要
三
站在时代的塔尖上瞭望
一、自觉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不讳言《瞭望》周刊的鲜明立场
二、站在时代的塔尖上“瞭望”,敏锐地捕捉整个世界和整个社会围绕着转动的重大问题
三、深入挖掘和钻探,力求写出“第三层报道”
四、学会多角度观察生活,提供给读者的报道应有立体感和时代的纵深感
五、“集一周于一日”,引导读者把握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二辑
“还原感性” ——对新闻作品感染力的哲学思考
一、看外国驻京记者怎样“还原感性”
二、“还原感性”是对受众认识程序的尊重
三、“还原感性”需要研究和破解六道难题
现场采访论
“现场采访”的层次划分与界定
一、重大突发性事件的“现场采访”
二、重大非突发性事件的“现场采访”
三、暗访式“现场采访”
四、带有弥补性质的“过去时现场采访”
信息时代现场采访的价值与功能
一、“现场采访”可以给人类信息总库增加有价值的新信息
二、现场采访得来的材料真实可靠、令人信服
三、现场采访得来的材料生动具体形象,具有感染力
四、现场采访有助于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
五、现场采访有助于记者认识事物的本质
现场采访中的观察、证伪与联想
一、现场采访中的观察
二、现场采访中的分析与证伪
三、现场采访中的联想
现场采访与现场背后的深度开掘
一、把目光投向摄像机镜头扫描不到的地方,注意发现“现场背后”的故事
二、拨开漂浮在现场表面的“泡沫”,发掘受众最关心的新闻题材
三、到达事发现场的记者要善于“跟踪采访”
四、到达事发现场的记者要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电视的冲击和报纸总编辑的慧眼
一、吸引力的竞争
二、可信性的竞争
三、感染力的竞争
“业余摄影热”的冲击
把正在发生的事件摄入镜头
一、调整摄影报道的构成,增加记录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新闻照片
(一)建立灵敏的“雷达系统”,及时了解重大突发性事件信息
(二)得知重大突发性事件信息,摄影记者要尽快赶赴现场
(三)提高瞬间思维能力,敏锐捕捉典型瞬间
二、研究非突发性事件的拍摄规律,提高新闻照片质量
(一)要注意非突发性事件运动的起点
(二)要注意非突发性事件运行的终点
(三)要注意抓拍刚刚发现的有新闻价值的事物
(四)要注意发现和拍摄事物带有阶段性的变化
三、充分运用自己的眼睛,从日常生活中抓取有新闻价值的典型瞬间
“马背小学”彩色照片的冲击力
“摄影形象”:一个有待研究的课题
新闻照片的思想内涵
讲述西藏培养首批硕士研究生背后的故事
“行路难”报道反映了人民心声
“成就宣传”要破解三道难题
一、开掘“成就宣传”的深刻思想内涵
二、增加“成就宣传”的有效信息含量
三、增强“形势宣传”的社会共鸣效应
我们需要一个真实的中国
一、“成就报道”要适度
二、不要“夸富”
三、被人尊重源于坦诚
唤起忧患意识 强化激励功能 ——对改进经济形势宣传的一点建议
思维方式与新闻改革
一、及时报道新闻事实增强新闻的可信性
二、大胆触及“难点”和“热点”问题
三、改变思维方式 转变采访作风
(一)善于发现记者采写新闻作品的内在新闻价值
(二)学会用“过程论”的观点观察和描绘改革
(三)改变“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增加多侧面再现复杂事物的有血有肉的报道
(四)变封闭式的思维方式为开放式的思维方式,增加探索性的报道
四、独立负责,保护编辑、记者改进新闻报道的积极性
“初级阶段”的“反映论”
“新华视点”报道组要成为新闻改革的尖兵
重点、难点、热点与新华社报道的权威性
关于“新华视点”专栏的思考
记者的“观察”与“思考”
“来龙”与“去脉”:国际报道的两大拓展空间
短新闻的两重境界
到基层调研受到的启示
第三辑
“热策划”三论
“冷策划”与“热策划”
“热策划”与编辑记者的判断力
“热策划”与应急报道机制
普及中国特色的“休闲学” ——“长假与‘休闲学’”专栏策划笔记
策划缘起:“长假报道之难”催生“长假与‘休闲学’”
“应急充电”:提醒编辑、记者抓紧研究“休闲学”
栏目定位:普及“休闲学”,给人以知识和启迪
专题公鉴:让媒体假日值班编辑心中有数
用户反馈:“赞扬”和“肯定”是巨大的压力
深化认识:力求揭示“劳动”和“休闲”的辩证关系
节后盘点:研究“休闲”的记者一天也没有“休闲”
对“新闻热线”的思考
一、正确理解“新闻热线”的基本功能
(一)搜集新闻线索的功能
(二)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功能
(三)引导稿件结构调整的功能
二、对“新闻热线”线索的判断、分类和综合利用
(一)对“新闻热线”线索的判断
(二)对“新闻热线”线索的分类
(三)对“新闻热线”线索的综合利用
三、促进“新闻热线”向多媒体、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改进新闻报道要坚持“影响力标准”
一、坚持“影响力标准”,明确改革与发展的着力点
(一)“引导方向”
(二)“覆盖领域”
(三)“影响力度”
二、“选择突破口”是从“泛议”到行动的第一步
(一)要从对全局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地方突破
(二)要从基础较好、容易取得成效的地方突破
(三)突破口要集中,重点突破之后要立即准备稳步地过渡到下一环节
三、减少无效会议,使干部职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抓落实
把提高舆论影响力作为全社工作的主线
一、新华社新闻信息在海内外的影响力是我国“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心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作用
(一)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提高新华社的影响力
(二)在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实践中提高新华社的影响力
(三)在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提高新华社的影响力
(四)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提高新华社的影响力
三、展示“国家形象”,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通讯社评论的三个鲜明特色
积极探索通讯社新闻评论的特色和规律
英文言论工作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舆论监督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途径
一、从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高度深刻理解舆论监督的功能
二、明确舆论监督的重点,注意监督方式和监督艺术
三、加强对舆论监督实践和理论的研究,使舆论监督逐渐规范化、制度化
开发监督新闻资源 提高舆论监督效果
一、研究舆论监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比较优势”
二、善于从其他监督形式中发现典型案例,拓展舆论监督覆盖领域
三、借助“硬监督”的力量,使舆论监督“有始有终”
“两个转变”与经济报道领域的拓展
一、从“两个根本转变”的角度观察和研究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二、从“两个根本转变”的角度观察和研究企业怎样在市场竞争中焕发新的活力
三、从“两个根本转变”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结构调整
四、从“两个根本转变”的角度观察和研究国有企业内部机制转换
五、从“两个根本转变”的角度观察和研究技术机会与市场机会的有机结合
六、从“两个根本转变”的角度发现经济生活中典型人物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证券报道
一、正确观察和分析中国证券市场,研究其诞生和发展规律
二、把证券市场放到经济体制改革大背景下来研究,不要孤立地观察证券市场
三、研究证券经营的道德规范,反对欺诈行为、内幕交易等带有行业特色的不正之风
四、学习唯物论和辩证法,力戒主观主义、表面性、片面性和绝对化
新农村建设报道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突出宣传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特色
一、市场经济给精神文明建设带来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
二、形成鲜明的时代特色,不要“言不及义”
三、研究宣传艺术,使精神文明建设宣传为群众所接受
揭示体育现象的文明内涵
一、开拓体育报道领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二、开拓报道领域的关键在于解放思想,开阔思路
三、把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断向深处开掘
把对外报道经验上升为对外宣传理论
对外报道是强化世界性通讯社的“主突破口”
一、研究海外受众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把握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的拓展空间
二、展示中国整体形象,让世界了解中国、理解中国
三、在对外报道中充分利用“消息总汇”的资源
四、研究对外宣传艺术,增强报道的针对性、可读性和感染力
五、调动业务骨干积极性,靠改革和发展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正确描绘社会主义中国的整体形象
一、描绘中国的整体形象是对外宣传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二、“形象设计”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宣传理论,“反映形象”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三、“全面反映”才能树立整体形象,实事求是才能令人信服
把环太平洋地区作为同西方大通讯社竞争的主战场
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强中非关系报道的重要性
建党80周年战役性报道的“宣传效益预期”
一、认真分析建党80周年的国际国内环境,准确把握这次战役性报道的时代背景
二、从不同层面确定建党80周年战役性报道的“宣传效益预期”
三、讲究宣传策略和宣传艺术,增强建党80周年战役性报道的影响力
跳出会议模式抓取有价值新闻
从“会议”采摘独家新闻和权威新闻
对改进会议新闻的思考
一、为什么选择“会议新闻”作为改进文风的突破口
二、对不同类型会议采取不同的改进办法
三、转换观念、改变套路、转变作风,增强发现独家新闻的能力
(一)重要国内会议、国际会议报道线索的预报制度
(二)重要会议报道的策划制度
(三)记者力量统一使用,会议新闻资源共享
(四)会议报道互动制度
(五)会议新闻改革成果检验制度和社会效益反馈制度
要认真研究“澄清性新闻”
增强中华文化的“共鸣效应”
后记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