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推荐
书名页
版权页
《南大亚太论丛》总序
目录
上篇 视野与方法
从社会科学拯救历史
一、历史学与社会科学
二、历史学的学科特质
三、三部影片中的历史哲学
四、结语
从“事件史”到“事件路径”的历史
一、从《历史研究》两组义和团研究论文说起
二、事件作为研究对象抑或研究路径
三、“事件路径”的历史何以可为
四、“事件路径”的历史与社会史、总体史
五、“事件路径”的历史与“叙事的复兴”
新政治史的视野与方法
一、从政治史到新政治史
二、政治事件的方法论意义
三、政治行为从精英到大众
四、政治制度及其运作之道
五、政治文化的多重维度
六、结语
个体记忆何以可能:建构论之反思
一、实存的个体记忆与隐喻的集体记忆
二、时间、空间与记忆的质感
三、日常生活实践与记忆的消费
四、结语
概念史研究在中国:回顾与展望
一、自西徂东:概念史之译介
二、多源交汇:概念史之方法
三、循名责实:概念史之实践
四、共筑平台:概念史之展望
孙中山形象建构与政治文化史研究
一、孙中山研究:旧与新
二、政治文化史:实与虚
暴力是恒久的吗?
一、暴力的社会生态
二、小地方、大历史、长时段
三、社会史与新文化史之间
四、重新检视“国家与社会”
五、暴力是恒久的吗?
中篇 知识与制度
中国近代史上的保守与激进——以汪康年为例的思想史阐释
一、作为思想史文本的汪康年
二、“慢慢走”:变革道路的重新选择
三、“往回走”:回归中国传统文化
四、中国近代史上的保守与激进
“东方主义”与自我认同——梁启超中西文化观的再阐释
一、“保教”之说:一个两难的文本
二、人我之间:“东方主义”的文化认知
三、不变之征:自我认同的寻求和困境
翻译的政治:严复译著与近代东亚知识传播
一、“达旨”之术:思想挪用的政治
二、“求其尔雅”:语言归化的政治
三、政治的翻译与翻译的政治
在民族与阶级之间:中共早期的“国耻”论述——以《向导》周报(1922—1927)为中心
一、国耻之纪念:从“九七”到“五卅”
二、国耻之根源:敌人与朋友的谱系
三、国耻之洗雪:民族革命与阶级革命
四、结语:从“国耻”到“唤醒”
民国文官考试制度的运作成效
一、应考和录取人数
二、任用资格和途径
三、及格人员的任职情形
四、小结
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考试制度的若干问题
一、名目:文官考试还是公务员考试
二、性质:资格考试还是任用考试
三、原则:考试党化还是人才主义
四、限度:公职候选人考试应否举行
五、录取:凭文录取还是分区定额
六、方法:论文考试还是新式测验
下篇 革命与治理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抗战时期的山东共产党
一、党组织的规模和构成
二、新党员的吸纳机制
三、党员的入党动机
四、对党员的审查和清洗
五、结语: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革命中的乡村——土地改革运动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
一、基层组织网络的建构
二、国家功能边界的扩张
三、村庄权力结构的重塑
运动中的理性人——华北土改期间各阶层的形势判断和行为选择
一、地富:合作或抗拒的艰难博弈
二、贫雇:理性农民抑或道义农民
三、中农:利益与安全的双重考量
四、结语:运动中的理性人
中国革命中的乡村动员:一项政治史的考察
一、抗战:民族话语下的乡村动员
二、内战:阶级话语下的乡村动员
三、中共乡村动员的变与常
群众运动与乡村治理——1945—1976年中国基层政治的一个解释框架
一、群众运动与运动群众
二、群众运动中的行动逻辑
三、群众运动与乡村治理
集体化时代的农民意愿表达与党的农村政策调整
一、“生产力起来暴动”与集体化步伐的放缓
二、从“退社闹社”到公社化运动
三、“瞒产私分”与人民公社体制的调整
四、结语
后记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