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执业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医考官方指定用书 ○配套实践技能考试官方操作视频 ○全面升级至大16,全新阅读体验 ○多重防伪措施,正版保证 内容经典:本系列考试指导丛书,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组织编写,是对实践技能考试大纲的细化与扩展, 全面系统, 重突出。 命题依据:实践技能考试指导亦是实践技能考试出题的依据,考生首先要通过执业医师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必须对此书行系统学习。
售 价:¥
纸质售价:¥107.10购买纸书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书名页
版权页
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指导
出版说明
第一章 医患沟通
第一节 医患沟通的内容
一、医学观念沟通
1.对医学期望的差异
2.对医学复杂性认知的差异
3.对医学风险作用认知的差异
4.对药物作用认知的差异
二、医学信息沟通
1.基本信息
2.诊疗信息
3.权利和责任信息
三、医学情感沟通
第二节 中医临床接诊与医患沟通的方式方法
一、询问
(一)询问技能
1.开放式询问
2.封闭式询问
3.开放式与封闭式询问有机结合
4.聚焦式询问
5.选择式询问
6.中立式询问
7.跨文化背景下的询问
(二)询问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避免过多地使用医学术语
2.医生的语言不能流露出没信心、紧张、慌乱的内容
3.询问时要尊重患者的个人文化、信仰及爱好
4.保护患者的隐私
5.询问时要注意患者的心理变化
6.医生的立场要中立,防止诱导患者
二、倾听
(一)倾听技能
1.基本技能
2.高等技能
(二)特殊人群、特定情况下的倾听技能
1.因年龄原因导致诉述病证困难
2.女性患者羞于表述病证
3.性格或情绪等原因不愿交流
4.为试探医生医术而沉默不语
5.患者喋喋不休但缺乏条理重点
6.患者过度依赖医生
7.患者为残障者
(三)倾听的误区及解决方法
1.急于下结论
2.轻视患者
3.干扰及转移患者话题
4.做道德或正确性的评判
5.倾听技巧运用不恰当
6.依赖仪器不重视询问
7.医患交流时间过短
第三节 医疗告知
一、医疗告知技巧
1.收集信息
2.整体告知
3.因人因病制宜
4.突出重点
二、医疗告知参考标准
1.告知以普通医生在相同或类似的情况下都会告知的内容为参照
2.提供普通人能够做出某项决定所需要的信息
3.告知内容要针对特定的患者
三、医疗告知方法
(一)制定方案
(二)语言技巧
1.注意不同对象
2.确保患者理解
3.使用书面方式
4.“五个避免”
5.“十个不要”
6.给自己留有余地
7.语速、语调和语句
四、特殊对象的告知
1.对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患者的告知
2.对危重患者抢救时的告知
3.对特殊疾病患者的告知
4.对涉及患者个人生活方式或观念的告知
5.使用高值药物、材料的告知
第四节 接诊流程
一、接诊前的准备
1.对患者基本信息的了解
2.接诊要素的准备
二、接诊初期的导入
1.认识患者及陪同人员
2.开始沟通,确认就诊理由
3.正确引导会谈方向
4.准确的表达
5.恰当的非语言沟通
6.表达关爱
7.不评价他人诊疗
三、接诊后期的结束方式
1.接诊后期的意义
2.结束接诊的技巧
四、完整流程与病患信息的获取与告知
1.完整有序流程和信息采集的必要性
2.完整有序流程的主要内容
第五节 医生与患者家属的沟通技能
一、患者家属的心理与情绪特点
1.敏感冲动
2.焦虑恐惧
3.消极悲观
4.冷漠疏离
5.缺乏信任
二、接诊医生与患者家属的沟通技能
1.重视患者家属心理感受,及早做好心理疏导
2.尊重患者家属知情权利,及时告知病情及诊疗方案
3.优化治疗方案,争取家属理解支持
4.了解患者家属背景,选择恰当语言沟通
5.严格执行操作规范,耐心做好沟通交流
6.树立良好医德医风,正确处理送礼问题
第六节 医疗团队间的沟通技能
一、医生与医生之间
1.医生与医生沟通的重要性
2.医医沟通的原则
3.医医沟通的技能
二、医生与护士之间
1.医护沟通的重要性
2.医护沟通的原则
第七节 医患沟通中的非语言沟通
一、非语言沟通的形式
1.体态语言
2.表情
3.触摸
4.仪容仪表
二、非语言沟通的运用
1.通俗、准确
2.协调、自然
3.适度、温和
4.灵活、应变
第二章 中医四诊
第一节 望 诊
一、全身望诊
(一)方法与要求
1.方法
2.操作
3.望诊注意事项
(二)望神的内容与临床意义
1.得神
2.少神
3.失神
4.假神
5.神乱
(三)望色的内容与临床意义
1.面部分区
2.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四)望形体
1.形体强弱的判断要点
2.形体胖瘦的判断标准
3.体质形态的观察要点
(五)望姿态
1.坐形
2.卧式
3.立姿
4.行态
5.异常动作
二、局部望诊
(一)望头面
1.头颅
2.囟门
3.头发
4.面部
(二)望五官
1.望目
2.耳
3.鼻
4.口与唇
5.齿与龈
6.咽喉
(三)望躯体
1.颈项
2.胸胁
3.腹部
4.腰背部
(四)望四肢
1.手足
2.手掌
3.鱼际
4.指趾
(五)二阴
1.前阴
2.后阴
(六)皮肤
(七)排出物
三、望小儿指纹
(一)操作方法
(二)观察内容
(三)注意事项
(四)正常指纹
(五)异常指纹与意义
1.常见指纹特征及临床意义
2.复合指纹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3.三关的意义
四、舌诊
(一)望舌方法
1.操作方法
2.注意事项
(二)望舌内容
1.正常舌象与意义
2.异常舌象与意义
第二节 闻 诊
一、听声音
1.语声
2.语言
3.呼吸、咳嗽
4.呕吐、呃逆、嗳气、太息
5.肠鸣
二、嗅气味
三、闻诊注意事项
1.注意正常声音的生理差异
2.注意饮食环境对气味的影响
第三节 问 诊
一、问诊方法
(一)一般病人的问诊方法
1.一般情况
2.主诉
3.现病史
4.既往史
5.个人生活史
6.家族史
7.过敏史
(二)危重病人的问诊方法
(三)对复诊、转诊病人的询问方法
(四)对特殊病人的问诊方法
(五)注意事项
1.环境适宜
2.态度和蔼
3.用语通俗
4.避免暗示
二、问诊的内容
(一)问寒热
1.询问要点
2.一般规律
3.常见类型
(二)问汗
1.询问要点
2.一般规律
3.常见类型
(三)问疼痛
1.询问要点
2.一般规律
3.常见类型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
1.询问要点
2.常见类型
(五)问饮食口味
1.询问要点
2.一般规律
3.常见类型
(六)问睡眠
1.询问要点
2.一般规律
3.常见类型
(七)问二便
1.询问要点
2.一般规律
3.常见类型
(八)情绪相关症状
1.询问要点
2.常见类型
(九)问妇女
(十)问男子
1.阳痿
2.遗精
(十一)问小儿
第四节 切 诊
一、脉诊
(一)操作方法
1.患者体位
2.医生指法
3.平息
4.切脉时间
5.小儿脉诊法
(二)注意事项
(三)操作技巧
1.八要素分析法
2.正常脉象的八要素特征
3.脉位变异
4.脉象与主病
二、按诊
(一)按诊操作方法
1.病人准备
2.医生操作
3.注意事项
(二)全身各部位按诊方法及技巧
1.头颈部
2.胸胁部
3.脘腹部
4.腰背部
5.四肢
6.肌肤
7.腧穴
三、特色按诊法
(一)虚里按诊法
(二)结节与疮疡按诊
(三)尺肤诊
四、按诊注意事项
第三章 针灸常用腧穴
第四章 针灸技术
第一节 毫针法
一、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
2.双手进针法
二、针刺的角度、深度
1.针刺的角度
2.针刺的深度
三、行针手法
1.基本手法
2.辅助手法
四、得气
1.得气的表现
2.得气的临床意义
五、针刺补泻
1.捻转补泻
2.提插补泻
3.疾徐补泻
4.迎随补泻
5.呼吸补泻
6.开阖补泻
7.平补平泻
第二节 艾灸法
一、常用灸法的操作要点
1.艾炷灸
2.艾条灸
3.温针灸
二、灸法的注意事项
1.施灸的先后顺序
2.施灸的禁忌
3.灸后处理
第三节 拔罐法
常用拔罐法的操作要点
1.闪罐法
2.留罐法(坐罐法)
3.走罐法
4.刺血拔罐法(刺络拔罐法)
5.留针拔罐法(针罐法)
第四节 其他针法
一、三棱针法
1.点刺法
2.散刺法(豹纹刺)
3.刺络法
4.挑刺法
二、皮肤针法
第五节 针灸异常情况处理
一、晕针
二、滞针
三、弯针
四、断针
五、血肿
六、皮肤灼伤及起疱
第六节 常见急症的针灸治疗
一、偏头痛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
二、落枕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
1.基本治疗
2.其他治疗
三、中风
(一)辨证要点
1.中经络
2.中脏腑
(二)治疗
1.基本治疗
2.其他治疗
四、哮喘
(一)辨证要点
1.实证
2.虚证
(二)治疗
1.基本治疗
2.其他治疗
五、呕吐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
1.基本治疗
2.其他治疗
六、泄泻
(一)辨证要点
1.急性泄泻
2.慢性泄泻
(二)治疗
1.基本治疗
2.其他治疗
七、痛经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
1.基本治疗
2.其他治疗
八、扭伤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
1.基本治疗
2.其他治疗
九、牙痛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
1.基本治疗
2.其他治疗
十、晕厥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
1.基本治疗
2.其他治疗
十一、虚脱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
1.基本治疗
2.其他治疗
十二、高热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
1.基本治疗
2.其他治疗
十三、抽搐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
1.基本治疗
2.其他治疗
十四、内脏绞痛
(一)辨证要点
1.心绞痛
2.胆绞痛
3.肾绞痛
(二)治疗
1.基本治疗
2.其他治疗
第五章 推拿技术
一、法
1.小鱼际法
2.立法
3.拳法
二、揉法
1.大鱼际揉法
2.掌根揉法
3.中指揉法
4.三指揉法
三、按法
1.指按法
2.掌按法
四、推法
1.指推法
2.掌推法
3.拳推法
4.肘推法
五、拿法
六、抖法
1.抖上肢法
2.抖下肢法
3.抖腰法
七、捏脊法
1.拇指前位捏脊法
2.拇指后位捏脊法
第六章 体格检查
第一节 全身状态检查
一、体温
1.口测法
2.肛测法
3.腋测法
二、脉搏
三、血压
1.测量方法
2.血压正常标准
3.血压变异的临床意义
四、发育与体型
五、营养状态
六、意识状态
七、面容与表情
1.急性病容
2.慢性病容
3.贫血面容
4.肝病面容
5.肾病面容
6.二尖瓣面容
7.甲状腺功能亢进面容
8.黏液水肿面容
9.伤寒面容
10.苦笑面容
11.满月脸
12.肢端肥大症面容
13.面具脸
八、体位
1.自动体位
2.被动体位
3.强迫体位
九、步态
1.痉挛性偏瘫步态
2.剪刀步态
3.共济失调步态
4.慌张步态
5.蹒跚步态
第二节 皮肤检查
一、皮肤弹性
二、皮肤颜色
三、湿度与出汗
四、皮疹
1.斑疹
2.玫瑰疹
3.丘疹
4.斑丘疹
5.荨麻疹
五、皮下出血
六、蜘蛛痣
七、皮下结节
八、水肿
九、皮下气肿
第三节 浅表淋巴结检查
一、检查方法
二、浅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
1.局限性淋巴结肿大
2.全身淋巴结肿大
第四节 眼的检查
一、眼睑
二、结膜
三、巩膜
四、瞳孔
对光反射
第五节 口腔检查
一、检查方法
二、扁桃体肿大分度
第六节 鼻的检查
第七节 颈部检查
一、颈部的血管
二、甲状腺
三、气管
第八节 胸廓、胸壁与乳房检查
一、胸廓检查
(一)正常胸廓
(二)常见异常胸廓
1.桶状胸
2.扁平胸
3.佝偻病胸(鸡胸)
4.胸廓一侧或局限性变形
5.脊柱畸形引起的胸廓改变
二、胸壁检查
1.胸壁静脉检查
2.胸骨检查
三、乳房检查
1.视诊
2.触诊
第九节 肺和胸膜检查
一、视诊
1.呼吸类型
2.呼吸频率、深度及节律
3.呼吸运动
二、触诊
1.胸廓扩张度
2.语音震颤(语颤)
3.胸膜摩擦感
三、叩诊
(一)叩诊方法
(二)叩诊音
1.正常肺部叩诊音
2.胸部病理性叩诊音
(三)肺界叩诊
肺下界
四、听诊
(一)听诊方法
(二)听诊内容
1.呼吸音
2.啰音
3.胸膜摩擦音
第十节 心脏检查
一、视诊
(一)心前区隆起
(二)心尖搏动
1.正常心尖搏动
2.生理因素对心尖搏动的影响
3.病理因素对心尖搏动的影响
二、触诊
(一)触诊方法
(二)触诊内容
1.心尖搏动与心前区搏动
2.震颤
三、叩诊
(一)叩诊方法
(二)叩诊顺序
(三)正常心脏相对浊音界
(四)心脏浊音界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1.心脏本身病变
2.心外因素
四、听诊
(一)心脏瓣膜听诊区
1.二尖瓣区
2.主动脉瓣区
3.肺动脉瓣区
4.三尖瓣区
(二)听诊体位及顺序
1.体位
2.听诊顺序
(三)听诊内容
1.心率
2.心律
3.心音
4.心脏杂音
5.心包摩擦音
第十一节 外周血管检查
一、脉搏
(一)脉率
1.水冲脉
2.交替脉
3.重搏脉
4.奇脉
5.无脉
(二)脉律
二、周围血管征
1.周围血管征
2.毛细血管搏动征检查方法
3.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检查方法
第十二节 腹部检查
一、视诊
(一)腹部外形
1.腹部膨隆
2.腹部凹陷
3.腹部皮肤
(二)腹壁静脉
(三)胃肠型和蠕动波
1.胃肠型
2.蠕动波
二、触诊
(一)腹壁紧张度
1.全腹壁紧张度增加
2.局部腹壁紧张
(二)压痛及反跳痛
(三)腹部包块
(四)肝脾触诊
1.肝脏触诊
2.脾脏触诊
(五)墨菲征
(六)液波震颤
三、叩诊
1.腹部叩诊音
2.肝脏叩诊
3.移动性浊音
4.肾区叩击痛
四、听诊
1.肠鸣音(肠蠕动音)
2.振水音
第十三节 脊柱、四肢检查
一、脊柱检查
(一)弯曲度检查
1.检查方法
2.临床意义
(二)活动度检查
1.检查方法
2.临床意义
(三)压痛与叩击痛
1.检查方法
2.临床意义
二、四肢关节检查
(一)检查外形改变
1.匙状甲(反甲)
2.杵状指
3.指关节变形
4.腕关节变形
5.膝关节变形
6.膝内翻、膝外翻
7.足内翻、足外翻
8.骨折与关节脱位
9.肌萎缩
10.下肢静脉曲张
11.水肿
12.痛风性关节炎
13.肢端肥大症
(二)检查运动功能
1.检查方法
2.临床意义
第十四节 神经系统检查
一、肌力、肌张力
(一)肌力检查
1.检查方法
2.肌力评定
3.临床意义
(二)肌张力检查
1.检查方法
2.临床意义
二、神经反射
(一)生理反射
1.浅反射
2.深反射
(二)病理反射
1.检查方法
2.临床意义
三、脑膜刺激征
1.检查方法
2.临床意义
四、拉塞格征
1.检查方法
2.临床意义
第七章 基本操作
一、外科洗手
1.洗手
2.消毒
二、戴无菌手套
三、穿手术衣
四、手术区消毒
1.手术前皮肤准备
2.术区剃毛
3.消毒剂
4.消毒方法
五、穿脱隔离衣
1.穿隔离衣
2.脱隔离衣
六、开放性创口的常用止血法
1.判断出血的性质
2.止血方法
七、伤口换药
1.术前准备
2.换药步骤
3.各种伤口的处理
八、脊柱损伤的搬运
1.急救处理
2.胸腰椎损伤的搬运方式
3.颈椎损伤的搬运方式
九、长骨骨折简易固定
1.闭合性骨折
2.开放性骨折
十、心肺复苏术
1.环境判断
2.意识的判断
3.立即呼救
4.判断是否有颈动脉搏动,同时检查呼吸
5.摆放体位
6.胸外心脏按压
7.开放气道
8.人工呼吸
9.持续2分钟高效率的心肺复苏
10.判断复苏是否有效
11.生命支持
十一、简易呼吸器的使用
十二、导尿术
1.女患者导尿术
2.男患者导尿术
第八章 辅助检查
第一节 心电图
一、正常心电图
(一)心电轴的测定
1.测定方法
2.心电轴正常范围
3.心电轴偏移的临床意义
(二)心率的计算
(三)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及正常值
1.P波
2.P-R间期
3.QRS波群
4.S-T段
5.T波
6.Q-T间期
7.U波
二、心肌梗死
1.典型心肌梗死基本图形改变
2.心电图的演变及分期
3.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
三、心肌缺血
1.心绞痛
2.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四、期前收缩
1.室性期前收缩
2.房性期前收缩
3.交界性期前收缩
五、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六、心房颤动
七、心室颤动
第二节 X线片
一、正常胸部正位片
(一)胸廓
1.软组织
2.骨骼
(二)肺
1.肺野
2.肺叶、肺段和肺小叶
3.肺门
4.肺纹理
5.气管、支气管及其分支
6.肺实质和肺间质
(三)胸膜
(四)纵隔
(五)膈
二、肺气肿
三、气胸
四、胸腔积液
1.游离性胸腔积液
2.局限性胸腔积液
五、急性胃肠穿孔
六、长骨骨折
第三节 实验室检查
一、血液一般检查
(一)血红蛋白(Hb)测定和红细胞(RBC)计数
(二)白细胞(WBC)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
1.中性粒细胞(N)
2.嗜酸性粒细胞(E)
3.嗜碱性粒细胞(B)
4.淋巴细胞(L)
5.单核细胞(M)
(三)血小板计数(PC或Plt)
(四)网织红细胞(Ret)计数
(五)红细胞沉降率(ESR)测定
二、尿液检查
(一)一般性状检查
1.尿量
2.颜色和透明度
3.气味
4.酸碱反应
5.尿液比密
(二)化学检查
1.尿蛋白
2.尿糖
3.酮体
(三)显微镜检查
1.细胞
2.管型
3.结晶体
4.病原体
三、粪便检查
1.一般性状检查
2.显微镜检查
3.化学检查
4.细菌学检查
四、肝功能检查
(一)血清总蛋白(STP)和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测定
(二)血清氨基转移酶测定
(三)γ-谷氨酰转移酶(γ-GT)
(四)胆红素代谢检查
五、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
六、肾功能检查
(一)血肌酐(Cr)测定
(二)血清尿素氮(BUN)测定
(三)血清尿酸(UA)测定
七、血糖及其代谢物检查
(一)血糖测定
(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八、血脂检查
(一)血清总胆固醇(TC)测定
(二)血清甘油三酯(TG)测定
(三)血清脂蛋白测定
九、血清电解质检测
(一)血钾测定
(二)血清钠测定
(三)血清氯化物测定
十、淀粉酶(AMS)测定
十一、心肌损伤常用酶检测
(一)血清肌酸激酶(CK)测定
(二)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测定
(三)乳酸脱氢酶测定
十二、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测定
十三、类风湿因子(RF)检查
十四、血清甲胎蛋白(AFP)测定
十五、浆膜腔积液检测
第九章 临床常见病证
第一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一、西医病因与发病机制
二、中医病因病机
1.卫外功能减弱,外邪乘机而入
2.病邪犯肺,卫表不和
3.病邪少有传变,病情轻重有别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体征
1.普通感冒
2.急性病毒性咽炎和喉炎
3.细菌性咽-扁桃体炎
4.疱疹性咽峡炎
5.咽-结膜热
(二)并发症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常规检查
2.病毒分离
3.荧光技术检测
4.血清学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1.过敏性鼻炎
2.流行性感冒
3.急性传染病前驱期
六、西医治疗
1.抗病毒治疗
2.抗细菌治疗
3.对症治疗
七、中医辨证论治
1.风寒束表证
2.风热犯表证
3.暑湿伤表证
4.气虚感冒
5.阴虚感冒
第二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一、西医病因与发病机制
1.吸烟
2.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
3.空气污染
4.感染因素
5.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
6.其他
二、中医病因病机
1.脏腑功能失调
2.六淫等邪气侵袭
三、临床表现与分级
(一)症状
1.呼吸困难
2.慢性咳嗽
3.咳痰
4.喘息和胸闷
5.其他症状
(二)体征
(三)分级
四、并发症
1.慢性呼吸衰竭
2.自发性气胸
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五、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肺功能检查
2.胸部X线检查
3.胸部CT检查
4.血气检查
5.其他
六、诊断
七、西医治疗
(一)稳定期治疗
(二)急性加重期治疗
八、中医辨证论治
(一)实喘
1.风寒壅肺证
2.表寒肺热证
3.痰热郁肺证
4.痰浊阻肺证
5.肝气乘肺证
(二)虚喘
1.肺气虚耗证
2.肾虚不纳证
3.正虚喘脱证
第三节 支气管哮喘
一、西医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1.遗传因素(宿主因素)
2.激发因素(环境因素)
(二)发病机制
二、中医病因病机
1.宿痰内伏
2.诱因触发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
(二)体征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痰液检查
2.血液检查
3.呼吸功能检查
4.动脉血气分析
5.胸部X线检查
6.特异性变应原的检测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标准
(二)鉴别诊断
1.心源性哮喘
2.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
3.上气道阻塞
4.变态反应性肺浸润
六、西医治疗
(一)常用药物
1.糖皮质激素
2.β2受体激动剂
3.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4.茶碱类
5.抗胆碱药物的应用
6.抗IgE治疗
7.变应原特异性免疫疗法(SIT)
8.其他治疗哮喘药物
(二)治疗
1.长期治疗方案
2.急性发作的处理
(三)控制水平的分级
七、中医辨证论治
(一)发作期
1.寒哮证
2.热哮证
(二)缓解期
1.肺虚证
2.脾虚证
3.肾虚证
第四节 肺 炎
一、西医病因与发病机制
1.细菌
2.非典型病原体
3.病毒
4.真菌
5.其他病原体
6.理化因素
二、中医病因病机
1.邪犯肺卫
2.痰热壅肺
3.热闭心神
4.阴竭阳脱
5.正虚邪恋
三、临床表现
(一)细菌性肺炎
1.肺炎链球菌肺炎
2.葡萄球菌肺炎
3.克雷白杆菌肺炎
4.军团菌肺炎
(二)病毒性肺炎
1.症状
2.体征
(三)肺炎支原体肺炎
1.症状
2.体征
(四)肺炎衣原体肺炎
1.症状
2.体征
3.其他
(五)真菌性肺炎
(六)非感染性肺炎
1.放射性肺炎
2.吸入性肺炎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周围血象检查
2.病原体检查
3.X线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1.各型肺炎
2.肺结核
3.急性肺脓肿
4.肺癌
5.其他
六、西医治疗
(一)一般治疗
(二)病因治疗
1.细菌性肺炎
2.病毒性肺炎
3.肺炎支原体肺炎
4.肺炎衣原体肺炎
5.真菌性肺炎
6.非感染性肺炎
(三)支持疗法
1.咳嗽、咳痰
2.发热
3.其他
(四)感染性休克的治疗
1.控制感染
2.补充血容量
3.纠正酸中毒
4.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5.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6.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
(五)局部治疗
1.雾化吸入
2.局部灌注
七、中医辨证论治
1.邪犯肺卫证
2.痰热壅肺证
3.热闭心神证
4.阴竭阳脱证
5.正虚邪恋证
第五节 肺结核
一、西医病因病理
1.病因
2.基本病理变化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
1.全身症状
2.呼吸系统症状
(二)体征
(三)特殊表现
1.过敏反应
2.无反应肺结核(亦称结核败血症)
(四)常见并发症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结核分枝杆菌检查
2.影像学检查
3.结核菌素(简称结素)试验
4.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5.γ-干扰素释放实验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1.肺癌
2.肺炎
3.肺脓肿
4.支气管扩张症
5.慢性支气管炎
6.尘肺
7.其他发热性疾病
六、西医治疗
(一)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
1.基本原则
2.常用化疗药物
3.化疗方法
4.疗效判定
5.化疗失败原因与对策
(二)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三)对症治疗
1.发热、盗汗等毒性症状
2.咳嗽、咳痰
3.痰中带血或小量咯血
4.大咯血的紧急处理
(四)手术治疗
七、中医辨证论治
1.肺阴亏损证
2.阴虚火旺证
3.气阴耗伤证
4.阴阳两虚证
八、预防
(一)DOTS战略
(二)卡介苗接种
(三)治疗潜伏结核感染(化学预防)
第六节 心力衰竭
一、病因
(一)基本病因
(二)诱因
二、病理生理
三、临床分型
四、心力衰竭分期及心功能分级
Ⅰ急性心力衰竭
一、西医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二)发病机制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三、临床表现
(一)早期表现
(二)急性肺水肿
(三)心源性休克
(四)其他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急性心衰诊断
(二)急性左心衰竭严重程度分级
(三)急性心衰诊断和评估要点(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0)
六、西医治疗
(一)治疗原则和治疗目标
(二)急性左心衰竭的一般处理
(三)急性左心衰竭的药物治疗
(四)急性右心衰竭的治疗
(五)非药物治疗
(六)急性心衰处理要点(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0)
七、中医辨证论治
Ⅱ慢性心力衰竭
一、中医病因病机
二、临床表现
(一)左心衰竭
(二)右心衰竭
(三)全心衰竭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液体潴留及其严重程度判断
(三)心力衰竭的发展阶段(AHA,1994)
(四)预后的评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
(五)鉴别诊断
五、西医治疗
(一)一般治疗
(二)药物治疗
(三)非药物治疗
六、中医辨证论治
(一)治疗原则
(二)辨证论治
第七节 心律失常
一、常见心律失常的分类
(一)按心律失常发生机制分类
(二)按心律失常发生时心率的快慢分类
二、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
快速心律失常
一、西医病因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三、临床表现
四、心电图辅助检查诊断
五、西医治疗
(一)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二)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
六、中医辨证论治
第八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一、危险因素
二、西医分型
三、冠心病一级与二级预防
Ⅰ心绞痛
一、西医病因病机、病理
(一)病因病机
(二)病理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
(二)体征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心电图
(二)CT造影
(三)冠状动脉造影(对冠心病具有确诊价值)
(四)超声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六、西医治疗
(一)发作时的治疗
(二)缓解期的治疗
(三)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处理
七、中医辨证论治
Ⅱ心肌梗死
一、西医病因病机、病理
(一)病因病机
(二)病理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三、临床表现
(一)先兆
(二)症状
(三)体征
(四)并发症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心电图
(二)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
(三)超声心动图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六、西医治疗
(一)监护和一般治疗
(二)心肌再灌注治疗
七、中医辨证论治
八、预防
第九节 高血压病
一、西医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1.遗传因素
2.环境因素
(二)发病机制
1.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亢进
2.肾性水钠潴留
3.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
4.细胞膜离子转运异常
5.胰岛素抵抗
二、中医病因病机
1.肝阳上亢
2.痰湿中阻
3.瘀血阻络
4.肝肾阴虚
5.肾阳虚衰
三、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体征
2.并发症血压持续升高,可有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
3.高血压危重症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基本项目
2.推荐项目
五、诊断
1.按血压水平分类
2.按心血管风险分层
六、鉴别诊断
(一)肾性高血压
1.肾实质病变
2.肾动脉狭窄
(二)内分泌疾病继发的高血压
1.嗜铬细胞瘤
2.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3.库欣综合征
七、西医治疗
(一)治疗原则
1.改善生活行为
2.降压药物治疗的时机
3.血压控制目标值
(二)降压药物的应用
1.降压药物种类及作用特点
2.降压药的联合应用
(三)并发症和并发症的降压治疗
1.脑血管病
2.冠心病
3.心力衰竭
4.慢性肾衰竭
5.糖尿病
(四)顽固性高血压的治疗
1.血压测量错误
2.降压治疗方案不合理
3.药物干扰降压作用
4.容量超负荷
5.胰岛素抵抗
(五)高血压急症的处理
1.治疗原则
2.降压药的选择与应用
八、中医辨证论治
1.肝阳上亢证
2.痰湿内盛证
3.瘀血内停证
4.肝肾阴虚证
5.肾阳虚衰证
九、预防
第十节 胃 炎
Ⅰ急性胃炎
一、西医病因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三、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六、西医治疗
七、中医辨证论治
Ⅱ慢性胃炎
一、西医病因病理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三、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六、西医治疗
七、中医辨证论治
第十一节 消化性溃疡
一、西医病因病理
(一)病因
1.幽门螺杆菌
2.非甾体抗炎药
3.胃酸和胃蛋白酶
4.其他因素
(二)病理
二、中医病因病机
1.肝胃不和
2.脾胃虚寒
3.胃阴不足
4.肝胃郁热
5.胃络瘀阻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
(二)体征
(三)特殊类型的消化性溃疡
1.复合性溃疡
2.幽门管溃疡
3.球后溃疡
4.巨大溃疡
5.老年人消化性溃疡
6.无症状性溃疡
四、并发症
1.出血
2.穿孔
3.幽门梗阻
4.癌变
五、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胃镜检查
2.X线钡餐检查
3.幽门螺杆菌检测
4.胃液分析和血清胃泌素测定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1.胃癌
2.胃泌素瘤
3.功能性消化不良
4.慢性胆囊炎和胆石症
七、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
2.根除幽门螺杆菌
3.抗酸药物治疗
4.保护胃黏膜
5.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溃疡
6.难治性溃疡
7.外科手术指征
八、中医辨证论治
1.肝胃不和证
2.脾胃虚寒证
3.胃阴不足证
4.肝胃郁热证
5.胃络瘀阻证
第十二节 溃疡性结肠炎
一、西医病因病理
1.病因
2.病理
二、中医病因病机
1.湿热内蕴
2.脾胃虚弱
3.脾肾阳虚
4.肝郁脾虚
5.阴血亏虚
6.气滞血瘀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
1.消化系统表现
2.全身症状
3.肠外表现
(二)体征
1.轻、中型
2.重型和暴发型
3.急性期或急性发作期
4.其他
(三)临床分型
1.据病程经过分型
2.据病情程度分型
3.据病变范围分型
4.据病期分型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液检查
2.粪便检查
3.纤维结肠镜检查
4.钡剂灌肠检查
5.黏膜组织学检查
6.免疫学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1.慢性细菌性痢疾
2.阿米巴肠炎
3.大肠癌
4.克罗恩病
5.血吸虫病
6.肠易激综合征
六、西医治疗
(一)一般治疗
1.休息
2.饮食和营养
3.心理治疗
(二)药物治疗
1.活动期处理
2.缓解期处理
(三)手术治疗
七、中医辨证论治
1.湿热内蕴证
2.脾胃虚弱证
3.脾肾阳虚证
4.肝郁脾虚证
5.阴血亏虚证
6.气滞血瘀证
第十三节 急性胰腺炎
一、西医病因病理
(一)病因
1.胆道系统疾病
2.大量饮酒和暴饮暴食
3.感染
4.外伤与手术
5.营养障碍
6.遗传因素
7.药物和毒物
8.其他疾病
(二)病理
1.急性水肿型
2.急性坏死型
二、中医病因病机
1.肝郁气滞
2.湿热瘀毒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
1.腹痛
2.恶心、呕吐、腹胀
3.发热
4.低血压或休克
5.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代谢紊乱
(二)体征
1.轻症急性胰腺炎
2.重症急性胰腺炎
(三)并发症
1.局部并发症
2.全身并发症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1.胆石症和急性胰腺炎
2.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3.急性肾绞痛
4.冠心病或心肌梗死
5.急性肠梗阻
六、西医治疗
(一)轻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
1.低脂流质食物
2.止痛药物
3.静脉输液
4.抗生素
5.抑酸治疗
(二)重症胰腺炎的治疗
1.内科治疗
2.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除术
3.外科治疗
七、中医辨证论治
1.肝郁气滞证
2.肝胆湿热证
3.热毒内结证
第十四节 慢性肾小球肾炎
一、西医病因病理
1.病因
2.病理
二、中医病因病机
1.禀赋不足,肾元亏虚
2.饮食劳倦,内伤脾胃
3.情志不遂,气血不畅
4.风邪外袭,肺失通调
5.水湿浸渍,脾气受困
6.湿热内盛,三焦壅滞
三、临床表现
1.发病年龄
2.病史
3.症状
4.体征
5.实验室检查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尿液检查
2.血液检查
3.肾功能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2.鉴别诊断
六、西医治疗
1.限制食物中蛋白及磷的入量
2.控制高血压
3.应用血小板解聚药
4.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
5.避免对肾脏有害的因素
七、中医辨证治疗
1.本虚证
2.标实证
第十五节 肾病综合征
一、西医病因病理
1.病因
2.病理
二、中医病因病机
1.风邪外袭
2.疮毒浸淫
3.水湿浸渍
4.饮食不当
5.劳倦内伤
6.瘀血阻滞
三、临床表现
1.病史
2.典型表现
3.非经典表现
4.并发症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尿常规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
2.血清蛋白测定
3.血脂测定
4.肾功能测定
5.肾B超、双肾ECT
6.肾活检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2.鉴别诊断
六、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
2.对症治疗
3.免疫调节治疗
七、中医辨证论治
1.风水相搏证
2.湿毒浸淫证
3.水湿浸渍证
4.湿热内蕴证
5.脾虚湿困证
6.肾阳衰微证
7.肾阴亏虚证
第十六节 尿路感染
一、西医病因病机、病理
1.病因及发病机制
2.病理
二、中医病因病机
1.膀胱湿热
2.肝胆郁热
3.脾肾亏虚,湿热屡犯
4.肾阴不足,湿热留恋
三、临床表现
1.膀胱炎
2.肾盂肾炎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尿常规检查
2.尿细菌培养
3.尿涂片镜检细菌
4.亚硝酸盐试验
5.12小时尿Addis计数
6.血常规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2.鉴别诊断
六、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
2.碱化尿液
3.抗菌治疗
七、中医辨证论治
1.膀胱湿热证
2.气滞血瘀证
3.脾肾亏虚,湿热屡犯证
4.肾阴不足,湿热留恋证
第十七节 慢性肾衰竭
一、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
1.病因
2.发病机制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三、临床表现
1.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2.蛋白质、糖类、脂肪和维生素的代谢紊乱
3.心血管系统表现
4.呼吸系统症状
5.胃肠道症状
6.血液系统表现
7.神经肌肉系统症状
8.内分泌功能紊乱
9.骨骼病变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肾功能检查
2.尿常规检查
3.血常规检查
4.电解质检查
5.B超检查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
2.鉴别诊断
六、西医治疗
1.饮食治疗
2.药物治疗
3.尿毒症期的替代治疗
七、中医辨证论治
1.本虚证
2.标实证
第十八节 缺铁性贫血
一、西医病因病理
1.损失过多
2.需铁量增加而摄入量不足
3.铁的吸收不良
二、中医病因病机
1.饮食不节
2.长期失血
3.久病体虚
4.虫积
三、临床表现
1.贫血本身的表现
2.组织缺铁症状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象
2.骨髓象
3.血清铁、总铁结合力及铁蛋白
4.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FEP)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2.鉴别诊断
六、西医治疗
1.病因治疗
2.铁剂治疗
3.辅助治疗
七、中医辨证论治
1.脾胃虚弱证
2.心脾两虚证
3.脾肾阳虚证
4.虫积证
第十九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
一、西医病因、发病机制、病理
1.病因
2.发病机制
3.病理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三、临床表现
1.急性型再障(重型再障Ⅰ型)
2.慢性型再障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象
2.骨髓象
3.骨髓活检
五、诊断、分型标准与鉴别诊断
1.诊断
2.分型标准
3.鉴别诊断
六、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
2.支持疗法
3.刺激骨髓造血功能的药物
七、中医辨证论治
1.肾阴虚证
2.肾阳亏虚证
3.肾阴阳两虚证
4.肾虚血瘀证
5.气血两虚证
6.热毒壅盛证
第二十节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一、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
1.感染
2.免疫因素
3.肝脾的作用
4.其他因素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三、临床表现
1.急性型
2.慢性型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小板
2.骨髓象
3.PAIg及血小板相关补体(PAC3)
4.其他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
2.鉴别诊断
六、治疗
1.一般治疗
2.糖皮质激素
3.脾切除
4.免疫抑制剂治疗
5.其他治疗
6.急症处理
七、中医辨证论治
1.血热妄行证
2.阴虚火旺证
3.气不摄血证
4.瘀血内阻证
第二十一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一、西医病因病理
二、中医病因病机
1.情志失调
2.体质因素
三、临床表现
1.高代谢综合征
2.甲状腺肿
3.眼征
4.精神神经系统
5.心血管系统
6.消化系统
7.血液和造血系统
8.肌肉骨骼系统
9.内分泌和生殖系统
10.皮肤及肢端表现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与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
2.血清总甲状腺素(TT4)
3.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
4.血清TSH测定
5.甲状腺摄131I率测定
6.T3抑制试验
7.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兴奋试验
8.甲状腺抗体检查
9.影像学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2.鉴别诊断
六、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
2.药物治疗
3.手术治疗
4.放射性131I治疗
5.甲状腺介入栓塞治疗
七、中医辨证论治
1.气滞痰凝证
2.肝火旺盛证
3.阴虚火旺证
4.气阴两虚证
第二十二节 糖尿病
一、西医病因病理
1.病因
2.病理
二、中医病因病机
1.禀赋不足
2.饮食失节
3.情志失调
4.劳欲过度
三、临床表现
1.无症状期
2.症状期
3.并发症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尿糖测定
2.血葡萄糖(血糖)测定
3.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4.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浆白蛋白测定
5.血浆胰岛素和C肽测定
6.胰岛自身抗体测定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2.鉴别诊断
六、西医治疗
1.饮食治疗
2.口服药治疗
3.胰岛素治疗
4.胰腺移植和胰岛细胞移植
5.并发症的治疗
七、中医辨证论治
1.无症状期
2.症状期(阴虚燥热)
3.并发症
八、预防
第二十三节 类风湿关节炎
一、西医病因病理
1.病因
2.病理
二、中医病因病机
1.先天不足,肾精亏虚
2.外感寒湿,痹阻经络
3.风寒湿邪,郁而化热
4.湿热伤阴,阴虚血热
5.湿热内蕴,痰瘀阻滞
三、临床表现
1.病史
2.主要症状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象
2.红细胞沉降率
3.C反应蛋白
4.RF
5.抗角蛋白抗体谱
6.X线检查
7.影像学检查
8.关节滑液
五、诊断、病情分期、关节功能分级、活动性指标、鉴别诊断
1.诊断
2.病情分期
3.关节功能分级
4.活动性指标
5.鉴别诊断
六、西医治疗
1.药物治疗
2.外科手术治疗
七、中医辨证论治
1.活动期
2.缓解期
第二十四节 脑梗死
一、西医病因病理
1.病因及发病机制
2.病理
二、中医病因病机
1.肝阳偏亢,风火上扰
2.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3.痰热腑实,浊毒内生
4.气虚血瘀,脉络不畅
三、临床表现
1.一般特点
2.临床类型
3.不同动脉闭塞的症状和体征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颅脑CT
2.颅MRI
3.血管造影
4.脑脊液(CSF)检查
5.其他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二)鉴别诊断
1.脑出血
2.脑栓塞
六、治疗
(一)治疗思路
(二)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
2.超早期溶栓治疗
3.抗凝治疗
4.脑保护治疗
5.降纤治疗
6.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7.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
8.高压氧治疗
9.康复治疗
10.预防性治疗
11.其他
(三)中医辨证论治
1.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
2.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
4.气虚血瘀证
5.阴虚风动证
6.痰热内闭清窍证
7.痰湿壅闭心神证
8.元气败脱,心神涣散证
七、预防与调护
第二十五节 脑出血
一、西医病因病理
1.病因
2.病理
二、中医病因病机
1.正气不足,脉络空虚
2.烦劳过度,年老体衰
3.五志过极,阳亢风动
4.饮食不节,痰浊蒙窍
三、临床表现
1.基区(内囊区)出血
2.脑叶出血
3.脑桥出血
4.小脑出血
5.脑室出血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CT检查
2.MRI检查
3.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
4.脑脊液检查
5.其他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六、治疗
(一)治疗思路
(二)西医治疗
1.内科治疗
2.手术治疗
(三)中医辨证论治
七、预防与调护
第二十六节 癫 痫
一、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
1.病因
2.影响发作的因素
3.发病机制
二、中医病因病机
1.病因
2.病机
三、临床表现
1.部分性发作
2.全面性发作
3.癫痫持续状态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五、西医治疗
1.药物治疗
2.神经外科治疗
六、中医辨证论治
1.风痰上扰证
2.痰热内扰证
3.肝郁痰火证
4.瘀阻清窍证
5.脾虚痰湿证
6.肝肾阴虚证
第二十七节 病毒性肝炎
一、西医病因病理
1.传播途径
2.病理解剖
3.病理生理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三、临床表现
1.潜伏期
2.临床经过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常规
2.尿常规
3.肝功能检查
4.病原学检查
5.影像学检查
6.肝组织病理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2.临床诊断
3.病原学诊断
(二)鉴别诊断
1.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
2.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炎
六、西医治疗
1.治疗思路
2.治疗方法
七、中医辨证论治
1.急性黄疸型肝炎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3.慢性病毒性肝炎
4.重型肝炎
第二十八节 有机磷杀虫药中毒
一、西医病因病理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三、临床表现
1.急性中毒表现
2.慢性中毒表现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全血胆碱酯酶活力测定
2.呕吐物或胃内容物的有机磷浓度测定
3.尿中有机磷杀虫药分解产物测定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急性中毒
2.慢性中毒
(二)鉴别诊断
1.与急性胃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暑和脑炎等鉴别
2.与其他种类杀虫药中毒相鉴别
六、治疗
(一)治疗思路
(二)西医治疗
1.急性中毒
2.慢性中毒
(三)中医辨证论治
七、预防与调护
第二十九节 乳腺增生病
一、西医病因病理
二、中医病因病机
1.肝气不疏
2.冲任失调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2.体征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2.鉴别诊断
六、治疗
(一)治疗思路
(二)西医治疗
1.药物治疗
2.手术治疗
(三)中医治疗
1.肝郁气滞证
2.痰瘀凝结证
3.气滞血瘀证
4.冲任失调证
第三十节 急性阑尾炎
一、西医病因病理
1.病因
2.病理
二、中医病因病机
1.饮食不节
2.寒温不适
3.情志不畅
4.暴急奔走或跌仆损伤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2.体征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常规
2.尿常规
3.其他辅助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2.特殊类型急性阑尾炎
3.鉴别诊断
六、治疗
(一)治疗思路
(二)西医治疗
(三)中医治疗
1.内治
2.外敷药物
3.针刺
4.中药灌肠
七、预防与调护
第三十一节 肠梗阻
一、西医病因病理
1.局部病理生理改变
2.全身病理生理改变
二、中医病因病机
1.饮食不节
2.寒邪凝滞
3.热邪郁闭
4.气血瘀阻
5.燥屎内结
6.蛔虫聚团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2.体征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实验室检查
2.X线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2.鉴别诊断
六、治疗
(一)治疗思路
(二)非手术治疗
1.适应证
2.方法
(三)手术治疗
1.适应证
2.方法
(四)中医治疗
1.内治
2.外治
3.其他治疗
第三十二节 胆石症
一、西医病因病理
1.胆石分类和化学组成
2.病因
3.病理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三、临床表现
1.胆囊结石
2.肝外胆管结石
3.肝内胆管结石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2.鉴别诊断
五、治疗
(一)治疗思路
(二)西医治疗
1.胆囊结石
2.肝外胆管结石
3.肝内胆管结石
(三)中医治疗
1.内治法
2.外治法
3.针灸疗法
六、预防与调护
第三十三节 湿 疹
一、西医病因病理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三、临床表现
1.急性湿疹
2.亚急性湿疹
3.慢性湿疹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2.鉴别诊断
六、治疗
(一)治疗思路
(二)西医治疗
1.全身治疗
2.局部治疗
(三)中医治疗
1.内治法
2.外治法
七、预防与调护
第三十四节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一、西医病因与发病机制
1.病因
2.发病机制
二、中医病因病机
1.血热
2.肾虚
3.脾虚
4.血瘀
三、临床表现
1.月经过多
2.子宫不规则出血过多
3.子宫不规则出血
4.月经过频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液测定
2.尿妊娠试验或血HCG检测
3.盆腔B超检查
4.基础体温测定
5.诊断性刮宫
6.宫腔镜检查
7.激素测定
8.宫颈细胞学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2.鉴别诊断
六、西医治疗
(一)治疗原则
(二)一般治疗
(三)药物治疗
1.无排卵型功血
2.有排卵型功血
七、中医辨证治疗
(一)出血期辨证论治
1.血热
2.肾虚
3.脾虚
4.血瘀
(二)止血后治疗
1.辨证论治
2.按年龄阶段论治
八、预防与调护
第三十五节 盆腔炎
一、西医病因与发病机制
1.病原体
2.感染途径
3.高危因素
4.病理及发病机制
5.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二、中医病因病机
1.急性盆腔炎
2.盆腔炎性后遗症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2.体征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2.鉴别诊断
五、西医治疗
1.药物治疗
2.手术治疗
3.物理疗法
六、中医辨证治疗
1.热毒炽盛
2.湿热瘀结
1.寒湿凝滞
2.气滞血瘀
3.气虚血瘀
七、预防与调护
第三十六节 先兆流产
一、西医病因与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
2.母体因素
3.免疫因素
4.环境因素
二、中医病因病机
1.胎元因素
2.母体因素
三、临床表现
1.先兆流产
2.难免流产
3.不全流产
4.完全流产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B型超声波检查
2.妊娠试验
3.孕激素测定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2.鉴别诊断
六、西医治疗
七、中医辨证治疗
1.肾虚
2.气血虚弱
3.血热
4.血瘀
5.外伤
第三十七节 异位妊娠
一、西医病因与发病机制
1.病因
2.发病机制
二、中医病因病机
1.气虚血瘀
2.气滞血瘀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2.体征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2.鉴别诊断
六、西医治疗
1.手术治疗
2.药物治疗
七、中医辨证治疗
1.未破损期
2.已破损期
八、预后转归
九、预防与调护
第三十八节 小儿肺炎
一、临床表现
(一)轻症肺炎
(二)重症肺炎
1.循环系统
2.神经系统
3.消化系统
二、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外周血检查
2.病原学检查
3.血气分析
4.X线检查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2.鉴别诊断
四、西医治疗
(一)病因治疗
1.细菌感染
2.病毒感染
(二)对症治疗
1.氧疗
2.保持呼吸道通畅
3.腹胀的治疗
4.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治疗
(三)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四)并存症和并发症的治疗
五、中医辨证论治
(一)常证
1.风寒闭肺证
2.风热闭肺证
3.痰热闭肺证
4.毒热闭肺证
5.阴虚肺热证
6.肺脾气虚证
(二)变证
1.心阳虚衰证
2.邪陷厥阴证
第三十九节 小儿腹泻
一、临床表现
(一)腹泻的共同临床表现
1.胃肠道症状
2.其他症状
(二)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
1.轮状病毒肠炎
2.产毒性细菌引起的肠炎
3.侵袭性细菌引起的肠炎
4.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
5.抗生素诱发的肠炎
二、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大便常规检查
2.血常规检查
3.大便培养
4.大便乳胶凝集实验
5.血生化检查
6.其他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2.鉴别诊断
四、西医治疗
(一)饮食疗法
(二)液体疗法
1.口服补液
2.静脉补液
3.药物治疗
4.迁延性和慢性腹泻病的治疗
五、中医辨证论治
(一)常证
1.风寒泻
2.湿热泻
3.伤食泻
4.脾虚泻
5.脾肾阳虚泻
(二)变证
1.气阴两伤
2.阴竭阳脱
第四十节 水 痘
一、临床表现
(一)典型水痘
(二)重症水痘
(三)先天性水痘
二、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常规检查
2.疱疹刮片
3.病毒分离
4.血清学检测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2.鉴别诊断
四、西医治疗
(一)对症治疗
(二)抗病毒治疗
五、中医辨证治疗
1.邪郁肺卫
2.毒炽气营
第四十一节 肩关节脱位
一、解剖特点
二、病因病理
1.致伤暴力
2.并发症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2.体征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2.鉴别诊断
六、治疗方法
(一)手法复位
1.手牵足蹬法
2.牵引回旋法
3.拔伸托入法
(二)固定方法
(三)手术治疗
(四)药物治疗
1.新鲜脱位
2.习惯性脱位
3.合并骨折
4.合并神经损伤
5.合并血管损伤
(五)练功活动
第四十二节 颈椎病
一、西医病因病理
二、中医病因病机
1.病因
2.病机
三、临床表现
(一)颈型
1.症状
2.体征
(二)神经根型
1.症状
2.体征
(三)脊髓型
1.症状
2.体征
(四)椎动脉型
1.症状
2.体征
(五)交感神经型
(六)混合型颈椎病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局部型
(二)神经根型
1.X线检查
2.CT检查
3.MRI检查
(三)脊髓型
1.X线检查
2.CT检查
3.MRI检查
(四)椎动脉型
1.X线检查
2.椎动脉造影
(五)交感神经型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2.鉴别诊断
六、治疗方法
(一)手法治疗
1.操作步骤
2.注意事项
(二)牵引治疗
1.牵引作用
2.牵引方法
3.注意事项
(三)中药治疗
1.风寒湿阻型
2.气滞血瘀型
3.痰湿阻络型
4.肝肾不足型
5.气血亏虚型
(四)针灸疗法
(五)西药治疗
(六)手术治疗
1.适应证
2.常用的术式
第四十三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一、西医病因病理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2.体征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X线检查
2.CT扫描
3.MRI检查
4.肌电图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2.鉴别诊断
六、治疗方法
(一)基础治疗
(二)手法治疗
(三)牵引治疗
(四)针灸治疗
(五)封闭疗法
(六)药物治疗
1.中药治疗
2.西药治疗
(七)功能锻炼
(八)手术治疗
第四十四节 不 寐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1.饮食不节
2.情志失常
3.劳逸失调
4.病后体虚
(二)病机
二、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二)病证鉴别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1.肝火扰心证
2.痰热扰心证
3.心脾两虚证
4.心肾不交证
5.心胆气虚证
第四十五节 头 痛
一、病因病机
1.外感引起
2.内伤所致
二、辨证论治
1.风寒头痛
2.风热头痛
3.风湿头痛
4.肝阳头痛
5.肾虚头痛
6.血虚头痛
7.痰浊头痛
8.瘀血头痛
三、辨病思路
1.偏头痛
2.三叉神经痛
3.群集性头痛
4.紧张性头痛
5.高血压病头痛
6.副鼻窦炎
7.颅内肿瘤
第四十六节 眩 晕
一、病因病机
1.肝阳上亢
2.气血亏虚
3.肾精不足
4.痰湿中阻
5.瘀血内阻
二、辨证论治
1.肝阳上亢证
2.气血亏虚证
3.肾精不足证
4.痰浊内蕴证
5.瘀血阻窍证
三、辨病思路
1.脑动脉硬化症
2.高血压病
3.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4.低血压
5.低血糖
6.贫血
7.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8.梅尼埃病
第四十七节 呕 吐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感受外邪
2.饮食所伤
3.情志失调
4.病后体虚
(二)病机
二、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
(二)病证鉴别
1.反胃与呕吐
2.噎膈与呕吐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1.实证
2.虚证
第四十八节 腹 痛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外感时邪
2.饮食不节
3.情志失调
4.阳气素虚
(二)病机
1.寒邪内阻
2.湿热壅滞
3.饮食积滞
4.肝郁气滞
5.瘀血内停
6.中虚脏寒
二、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
(二)病证鉴别
1.腹痛与胃痛
2.腹痛与其他内科疾病中的腹痛症状
3.腹痛与外科、妇科腹痛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腹痛性质
2.辨腹痛部位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1.寒邪内阻证
2.湿热壅滞证
3.饮食积滞证
4.肝郁气滞证
5.瘀血内停证
6.中虚脏寒证
第四十九节 泄 泻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感受外邪
2.饮食所伤
3.情志失调
4.病后体虚
5.禀赋不足
(二)病机
1.寒湿内盛
2.湿热伤中
3.食滞肠胃
4.脾胃虚弱
5.肾阳虚衰
6.肝气乘脾
二、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
(二)病证鉴别
1.泄泻与痢疾
2.泄泻与霍乱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暴泻与久泻
2.辨寒热
3.辨虚实
4.辨证候特征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1.暴泻
2.久泻
第五十节 便 秘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1.肠胃积热
2.气机郁滞
3.阴亏血少
4.阴寒凝滞
(二)病机
1.热秘
2.气秘
3.冷秘
4.气虚秘
5.血虚秘
6.阴虚秘
7.阳虚秘
二、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
(二)病证鉴别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1.实秘
2.虚秘
第五十一节 水 肿
一、病因病机
1.风邪外袭
2.疮毒内犯
3.外感水湿
4.饮食不节,劳倦过度
5.禀赋不足,久病不愈
二、辨证论治
1.阳水
2.阴水
三、辨病思路
1.肾性水肿
2.心源性水肿
3.肝源性水肿
4.营养不良性水肿
5.内分泌性水肿
6.特发性水肿
第五十二节 血 证
一、病因病机
1.外感六淫
2.饮食不节
3.情志内伤
4.烦劳过度
5.病后诱发
二、辨证论治
1.鼻衄
2.齿衄
3.咯血
4.吐血
5.便血
6.尿血
7.紫斑
三、辨病思路
1.支气管扩张
2.肺结核
3.二尖瓣狭窄
4.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5.肝硬化
6.溃疡性结肠炎
7.急性肾小球肾炎
8.肾结核
9.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0.过敏性紫癜
第五十三节 自汗盗汗
一、病因病机
1.肺气不足
2.营卫不和
3.心血不足
4.阴虚火旺
5.邪热郁蒸
二、辨证论治
1.肺卫不固证
2.营卫不和证
3.心血不足证
4.阴虚火旺证
5.邪热郁蒸证
三、辨病思路
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2.神经症
3.肺结核
4.佝偻病
5.低血糖
6.震颤麻痹
第五十四节 内伤发热
一、病因病机
1.久病体虚
2.饮食劳倦
3.情志失调
4.外伤出血
二、辨证论治
1.阴虚发热证
2.血虚发热证
3.气虚发热证
4.阳虚发热证
5.气郁发热证
6.痰湿郁热证
7.血瘀发热证
三、辨病思路
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
2.抗原-抗体反应
3.内分泌代谢障碍
4.皮肤散热减少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附 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大纲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