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2019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指导.中医执业助理医师(2019)电子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执业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医考官方指定用书 ○配套实践技能考试官方操作视频 ○全面升级至大16,全新阅读体验 ○多重防伪措施,正版保证   内容经典:本系列考试指导丛书,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组织编写,是对实践技能考试大纲的细化与扩展, 全面系统, 重突出。 命题依据:实践技能考试指导亦是实践技能考试出题的依据,考生首先要通过执业医师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必须对此书行系统学习。

售       价:¥

纸质售价:¥119.80购买纸书

37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9.8

作       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 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2-01

字       数:46.6万

所属分类: 科技 > 医学 > 医学/药学及工具书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为帮助考生有效地掌握执业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综合应用能力,能够安全有效地从事医疗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根据2016年版中医、中西医结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组织专家精心编写了《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指导.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具有规定学历)》。本书以大纲为中心行细化与扩展,内容完全涵盖大纲要求的知识,重突出。 《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指导·中医执业医师》 《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指导·中医执业助理医师》 《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指导·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 《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指导·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 《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指导·中医执业医师和中医执业助理医师》<br/>【推荐语】<br/>○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执业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医考官方指定用书 ○配套实践技能考试官方操作视频 ○全面升级至大16,全新阅读体验 ○多重防伪措施,正版保证   内容经典:本系列考试指导丛书,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组织编写,是对实践技能考试大纲的细化与扩展, 全面系统, 重突出。 命题依据:实践技能考试指导亦是实践技能考试出题的依据,考生首先要通过执业医师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必须对此书行系统学习。 配套标准化操作视频:2019版实践技能考试指导图书配套标准化实践技能考试操作视频。扫描书中的二维码,即可观看。<br/>【作者】<br/>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承担国家中医类别(含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下同)医师资格考试命题与考务管理工作,承担全国临床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命题相关任务,组织实施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展出国中医药类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认定工作和中医药考试工作的国(境)外交流合作并提供有关技术支持。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的其它考试任务及相关工作。<br/>
目录展开

书名页

版权页

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指导

出版说明

第一章 医患沟通

第一节 医患沟通的内容

一、医学观念沟通

1.对医学期望的差异

2.对医学复杂性认知的差异

3.对医学风险作用认知的差异

4.对药物作用认知的差异

二、医疗信息沟通

1.基本信息

2.诊疗信息

3.权利和责任信息

三、医学情感沟通

第二节 中医临床接诊与医患沟通的方式方法

一、询问

(一)询问技能

1.开放式询问

2.封闭式询问

3.开放式与封闭式询问的有机结合

4.聚焦式询问

5.选择式询问

6.中立式询问

7.跨文化背景下的询问

(二)询问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避免过多地使用医学术语

2.医生的语言不能流露出没信心、紧张、慌乱的内容

3.询问时要尊重患者的个人文化、信仰及爱好

4.保护患者的隐私

5.询问时要注意患者的心理变化

6.医生的立场要中立,防止诱导患者

二、倾听

(一)倾听技能

1.基本技能

2.高等技能

(二)特殊人群、特定情况下的倾听技能

1.因年龄原因导致诉述病证困难

2.女性患者羞于表述病证

3.性格或情绪等原因不愿交流

4.为试探医生医术而沉默不语

5.患者喋喋不休但缺乏条理重点

6.患者过度依赖医生

7.患者为残障者

(三)倾听的误区及解决方法

1.急于下结论

2.轻视患者

3.干扰及转移患者话题

4.做道德或正确性的评判

5.倾听技巧运用不恰当

6.依赖仪器不重视询问

7.医患交流时间过短

第三节 医疗告知

一、医疗告知技巧

1.收集信息

2.整体告知

3.因人因病制宜

4.突出重点

二、医疗告知参考标准

1.告知以普通医生在相同或类似的情况下都会告知的内容为参照

2.提供普通人能够做出某项决定所需要的信息

3.告知内容要针对特定的患者

三、医疗告知方法

(一)制定方案

(二)语言技巧

1.注意不同对象

2.确保患者理解

3.使用书面方式

4.“五个避免”

5.“十个不要”

6.给自己留有余地

7.语速、语调和语句

四、特殊对象的告知

1.对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患者的告知

2.对危重患者抢救时的告知

3.对特殊疾病患者的告知

4.对涉及患者个人生活方式或观念的告知

5.使用高值药物、材料的告知

第四节 接诊流程

一、接诊前准备

1.对患者基本信息的了解

2.接诊要素的准备

二、接诊初期的导入

1.认识患者及陪同人员

2.开始沟通,确认就诊理由

3.正确引导会谈方向

4.准确的表达

5.恰当的非语言沟通

6.表达关爱

7.不评价他人诊疗

三、接诊后期的结束方式

1.接诊后期的意义

2.结束接诊的技巧

四、完整流程与病患信息的获取与告知

1.完整有序流程和信息采集的必要性

2.完整有序流程的主要内容

第五节 医生与患者家属的沟通技能

一、患者家属的心理与情绪特点

1.敏感冲动

2.焦虑恐惧

3.消极悲观

4.冷漠疏离

5.缺乏信任

二、接诊医生与患者家属的沟通技能

1.重视患者家属心理感受,及早做好心理疏导

2.尊重患者家属知情权利,及时告知病情及诊疗方案

3.优化治疗方案,争取家属理解支持

4.了解患者家属背景,选择恰当语言沟通

5.严格执行操作规范,耐心做好沟通交流

6.树立良好医德医风,正确处理送礼问题

第六节 医疗团队间的沟通技能

一、医生与医生之间

1.医生与医生沟通的重要性

2.医医沟通的原则

3.医医沟通的技能

二、医生与护士之间

1.医护沟通的重要性

2.医护沟通的原则

第七节 医患沟通中的非语言沟通

一、非语言沟通的形式

1.体态语言

2.表情

3.触摸

4.仪容仪表

二、非语言沟通的运用

1.通俗、准确

2.协调、自然

3.适度、温和

4.灵活、应变

第二章 中医四诊

第一节 望诊

一、全身望诊

(一)方法与要求

1.方法

2.操作

3.望诊注意事项

(二)望神的内容与临床意义

1.得神

2.少神

3.失神

4.假神

5.神乱

(三)望色的内容与临床意义

1.面部分区

2.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四)望形体

1.形体强弱的判断要点

2.形体胖瘦的判断标准

3.体质形态的观察要点

(五)望姿态

1.坐形

2.卧式

3.立姿

4.行态

5.异常动作

二、局部望诊

(一)望头面

1.头颅

2.囟门

3.头发

4.面部

(二)望五官

1.望目

2.望耳

3.望鼻

4.望口与唇

5.望齿与龈

6.望咽喉

(三)望躯体

1.望颈项

2.望胸胁

3.望腹部

4.望腰背部

(四)望四肢

1.望手足

2.望手掌

3.望鱼际

4.望指趾

(五)望二阴

(六)望皮肤

(七)望排出物

三、望小儿指纹

(一)操作方法

(二)观测内容

(三)注意事项

(四)正常指纹

(五)异常指纹与意义

1.常见指纹特征及临床意义

2.综合判断

3.三关的意义

四、望舌

(一)望舌方法

1.操作方法

2.注意事项

(二)望舌内容

1.正常舌象与意义

2.异常舌象与意义

第二节 闻诊

一、听声音

1.语声

2.语言

3.呼吸、咳嗽

4.呕吐、呃逆、嗳气、太息

5.肠鸣

二、嗅气味

三、闻诊注意事项

(一)注意正常声音的生理差异

1.性别因素

2.年龄因素

3.情志因素

4.禀赋因素

(二)注意饮食环境对气味的影响

1.饮食因素

2.气候因素

3.环境因素

第三节 问诊

一、问诊方法

1.一般患者的问诊方法

2.危重病人的问诊方法

3.对复诊、转诊病人的询问方法

4.对特殊病人的问诊方法

5.注意事项

二、问诊的内容

(一)问寒热

1.询问要点

2.一般规律

3.常见类型

(二)问汗

1.询问要点

2.一般规律

3.常见类型

(三)问疼痛

1.询问要点

2.一般规律

3.常见类型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

1.询问要点

2.常见类型

(五)问饮食口味

1.询问要点

2.一般规律

3.常见类型

(六)问睡眠

1.询问要点

2.一般规律

3.常见类型

(七)问二便

1.询问要点

2.一般规律

3.常见类型

(八)情绪相关症状

1.询问要点

2.常见类型

(九)问妇女

1.询问要点

2.常见类型

(十)问男子

1.阳痿

2.遗精

(十一)问小儿

第四节 切诊

一、脉诊

(一)操作方法

1.患者体位

2.医生指法

3.平息

4.切脉时间

5.小儿脉诊法

(二)注意事项

(三)操作技巧

1.八要素分析法

2.正常脉象的八要素特征

3.脉位变异

(四)脉象与主病

二、按诊

(一)按诊操作方法

1.病人准备

2.医生操作

3.注意事项

(二)全身各部位按诊方法及技巧

1.头颈部

2.胸胁部

3.脘腹部

4.腰背部

5.四肢

6.肌肤

7.腧穴

(三)特色按诊法

1.虚里按诊法

2.结节与疮疡按诊

3.尺肤诊

(四)按诊注意事项

第三章 针灸常用腧穴

第四章 针灸技术

第一节 毫针法

一、进针法

(一)单手进针法

(二)双手进针法

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2.夹持进针法(又称骈指进针法)

3.提捏进针法

4.舒张进针法

二、针刺的角度、深度

(一)针刺的角度

1.直刺

2.斜刺

3.平刺(又称横刺、沿皮刺)

(二)针刺的深度

1.年龄

2.体质

3.病情

4.病位

5.腧穴所在部位

6.季节

三、行针手法

(一)基本手法

1.提插法

2.捻转法

(二)辅助手法

1.循法

2.弹法

3.刮法

4.摇法

5.飞法

6.震颤法

四、得气

(一)得气的表现

(二)得气的临床意义

五、针刺补泻

(一)捻转补泻

1.补法

2.泻法

(二)提插补泻

1.补法

2.泻法

(三)疾徐补泻

1.补法

2.泻法

(四)迎随补泻

1.补法

2.泻法

(五)呼吸补泻

1.补法

2.泻法

(六)开阖补泻

1.补法

2.泻法

(七)平补平泻

第二节 艾灸法

一、常用灸法的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一)艾炷灸

1.直接灸

2.间接灸

(二)艾条灸

1.悬起灸

2.实按灸

(三)温针灸

二、灸法的注意事项

1.施灸的先后顺序

2.施灸的禁忌

3.灸后处理

第三节 拔罐法

一、常用拔罐法的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一)闪罐法

(二)留罐法(坐罐法)

(三)走罐法

(四)刺血拔罐法(刺络拔罐法)

(五)留针拔罐法(针罐法)

二、拔罐法的注意事项

(一)拔罐前的注意事项

(二)操作注意事项

(三)治疗后的注意事项

第四节 其他针法

一、三棱针法

(一)点刺法

(二)散刺法(豹纹刺)

(三)刺络法

(四)挑刺法

二、皮肤针法

第五节 针灸异常情况处理

一、晕针

二、滞针

三、弯针

四、断针

五、血肿

六、皮肤灼伤及起疱

第六节 常见急症的针灸治疗

一、偏头痛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

二、落枕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

1.基本治疗

2.其他治疗

三、中风

(一)辨证要点

1.中经络

2.中脏腑

(二)治疗

1.基本治疗

2.其他治疗

四、呕吐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

1.基本治疗

2.其他治疗

五、痛经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

1.基本治疗

2.其他治疗

六、扭伤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

1.基本治疗

2.其他治疗

七、牙痛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

1.基本治疗

2.其他治疗

八、晕厥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

1.基本治疗

2.其他治疗

九、虚脱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

1.基本治疗

2.其他治疗

十、抽搐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

1.基本治疗

2.其他治疗

第五章 推拿技术

一、法

1.小鱼际法

2.立法

3.拳法

二、揉法

1.大鱼际揉法

2.掌根揉法

3.中指揉法

4.三指揉法

三、按法

1.指按法

2.掌按法

四、推法

1.指推法

2.掌推法

3.拳推法

4.肘推法

五、拿法

六、抖法

1.抖上肢法

2.抖下肢法

3.抖腰法

七、捏脊法

1.拇指前位捏脊法

2.拇指后位捏脊法

第六章 体格检查

第一节 全身状态检查

一、体温

1.口测法

2.肛测法

3.腋测法

二、脉搏

三、血压

1.测量方法

2.血压正常标准

3.血压变异的临床意义

四、发育与体型

五、营养状态

六、意识状态

七、面容与表情

1.急性病容

2.慢性病容

3.贫血面容

4.肝病面容

5.肾病面容

6.二尖瓣面容

7.甲状腺功能亢进面容

8.黏液水肿面容

9.伤寒面容

10.苦笑面容

11.满月脸

12.肢端肥大症面容

13.面具脸

八、体位

1.自动体位

2.被动体位

3.强迫体位

九、步态

1.痉挛性偏瘫步态

2.剪刀步态

3.共济失调步态

4.慌张步态

5.蹒跚步态

第二节 皮肤检查

一、皮肤弹性

二、皮肤颜色

三、湿度与出汗

四、皮疹

1.斑疹

2.玫瑰疹

3.丘疹

4.斑丘疹

5.荨麻疹

五、皮下出血

六、蜘蛛痣

七、皮下结节

八、水肿

九、皮下气肿

第三节 浅表淋巴结检查

一、检查方法

二、浅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

1.局限性淋巴结肿大

2.全身淋巴结肿大

第四节 眼的检查

一、眼睑

二、结膜

三、巩膜

四、瞳孔

第五节 口腔检查

一、检查方法

二、扁桃体肿大分度

第六节 鼻的检查

第七节 颈部检查

一、颈部的血管

二、甲状腺

三、气管

第八节 胸廓、胸壁与乳房检查

一、胸廓检查

(一)正常胸廓

(二)常见异常胸廓

1.桶状胸

2.扁平胸

3.佝偻病胸(鸡胸)

4.胸廓一侧或局限性变形

5.脊柱畸形引起的胸廓改变

二、胸壁检查

1.胸壁静脉检查

2.胸骨检查

三、乳房检查

1.视诊

2.触诊

第九节 肺和胸膜检查

一、视诊

1.呼吸类型

2.呼吸频率、深度及节律

3.呼吸运动

二、触诊

(一)胸廓扩张度

(二)语音震颤(语颤)

1.检查方法

2.语颤变化的临床意义

(三)胸膜摩擦感

三、叩诊

(一)叩诊方法

(二)叩诊音

1.正常肺部叩诊音

2.胸部病理性叩诊音

(三)肺界叩诊

1.肺下界

2.肺下界移动度

四、听诊

(一)听诊方法

(二)听诊内容

1.呼吸音

2.啰音

3.胸膜摩擦音

第十节 心脏检查

一、视诊

(一)心前区隆起

(二)心尖搏动

1.正常心尖搏动

2.生理因素对心尖搏动的影响

3.病理因素对心尖搏动的影响

二、触诊

(一)触诊方法

(二)触诊内容

1.心尖搏动与心前区搏动

2.震颤

3.心包摩擦感

三、叩诊

(一)叩诊方法

(二)叩诊顺序

(三)正常心脏相对浊音界

(四)心脏浊音界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1.心脏本身病变

2.心外因素

四、听诊

(一)心脏瓣膜听诊区

1.二尖瓣区

2.主动脉瓣区

3.肺动脉瓣区

4.三尖瓣区

(二)听诊体位及顺序

1.体位

2.听诊顺序

(三)听诊内容

1.心率

2.心律

3.心音

4.额外心音

5.心脏杂音

6.心包摩擦音

第十一节 外周血管检查

一、脉搏

(一)脉率

1.水冲脉

2.交替脉

3.重搏脉

4.奇脉

5.无脉

(二)脉律

二、周围血管征

1.周围血管征

2.毛细血管搏动征检查方法

3.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检查方法

第十二节 腹部检查

一、视诊

(一)腹部外形

1.腹部膨隆

2.腹部凹陷

3.腹部皮肤

(二)呼吸运动

(三)腹壁静脉

(四)胃肠型和蠕动波

1.胃肠型

2.蠕动波

二、触诊

(一)腹壁紧张度

1.全腹壁紧张度增加

2.局部腹壁紧张

(二)压痛及反跳痛

(三)腹部包块

(四)肝脾触诊及测量方法

1.肝脏触诊

2.脾脏触诊

(五)墨菲征

(六)液波震颤

三、叩诊

1.腹部叩诊音

2.肝脏叩诊

3.移动性浊音

4.肾区叩击痛

5.膀胱叩诊

四、听诊

1.肠鸣音(肠蠕动音)

2.振水音

3.血管杂音

第十三节 脊柱、四肢检查

一、脊柱检查

(一)弯曲度检查

1.检查方法

2.临床意义

(二)活动度检查

1.检查方法

2.临床意义

(三)压痛与叩击痛

1.检查方法

2.临床意义

二、四肢关节检查

(一)检查外形改变

1.匙状甲(反甲)

2.杵状指

3.指关节变形

4.腕关节变形

5.膝关节变形

6.膝内翻、膝外翻

7.足内翻、足外翻

8.骨折与关节脱位

9.肌萎缩

10.下肢静脉曲张

11.水肿

12.痛风性关节炎

13.肢端肥大症

(二)检查运动功能

1.检查方法

2.临床意义

第十四节 神经系统检查

一、肌力、肌张力

(一)肌力检查

1.检查方法

2.肌力评定

3.临床意义

(二)肌张力检查

1.检查方法

2.临床意义

二、神经反射

(一)生理反射

1.浅反射

2.深反射

(二)病理反射

1.检查方法

2.临床意义

三、脑膜刺激征

1.检查方法

2.临床意义

四、拉塞格征

1.检查方法

2.临床意义

第七章 基本操作

一、外科洗手

1.洗手

2.消毒

二、戴无菌手套

三、手术区消毒

1.手术前皮肤准备

2.术区剃毛

3.消毒剂

4.消毒方法

四、穿脱隔离衣

1.穿隔离衣

2.脱隔离衣

五、开放性创口的常用止血法

(一)判断出血的性质

(二)止血方法

1.指压止血法

2.加压包扎止血法

3.填塞止血法

4.止血带止血法

5.屈曲加垫止血法

六、伤口换药

1.术前准备

2.换药步骤

3.各种伤口的处理

七、脊柱损伤的搬运

1.急救处理

2.胸腰椎损伤的搬运方式

3.颈椎损伤的搬运方式

八、长骨骨折简易固定

1.闭合性骨折

2.开放性骨折

九、心肺复苏术

1.环境判断

2.意识的判断

3.立即呼救

4.判断是否有颈动脉搏动,同时检查呼吸

5.摆放体位

6.胸外心脏按压

7.开放气道

8.人工呼吸

9.持续2分钟高效率的CPR

10.判断复苏是否有效

11.生命支持

十、简易呼吸器的使用

第八章 辅助检查

第一节 心电图

一、正常心电图

(一)心电轴的测定

1.测定方法

2.心电轴正常范围

3.心电轴偏移的临床意义

(二)心率的计算

(三)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及正常值

1.P波

2.P-R间期

3.QRS波群

4.S-T段

5.T波

6.Q-T间期

7.U波

二、心肌梗死

(一)典型心肌梗死基本图形改变

1.缺血型T波改变

2.损伤型S-T段改变

3.坏死型Q波改变

(二)心电图的演变及分期

1.超急性期(急性损伤期)

2.急性期(充分发展期)

3.恢复期(亚急性期)

4.陈旧期(愈合期)

(三)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

三、心肌缺血

1.心绞痛

2.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四、期前收缩

1.室性期前收缩

2.房性期前收缩

3.交界性期前收缩

五、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六、心房颤动

七、心室颤动

第二节 X线片

一、正常胸部正位片

(一)胸廓

1.软组织

2.骨骼

(二)肺

1.肺野

2.肺叶、肺段和肺小叶

3.肺门

4.肺纹理

5.气管、支气管及其分支

6.肺实质和肺间质

(三)胸膜

(四)纵隔

(五)膈

二、肺气肿

三、气胸

四、胸腔积液

1.游离性胸腔积液

2.局限性胸腔积液

五、急性胃肠穿孔

六、长骨骨折

第三节 实验室检查

一、血液一般检查

(一)血红蛋白(Hb)测定和红细胞(RBC)计数

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

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

(二)白细胞(WBC)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

1.中性粒细胞(N)

2.嗜酸性粒细胞(E)

3.嗜碱性粒细胞(B)

4.淋巴细胞(L)

5.单核细胞(M)

(三)血小板计数(PC或Plt)

(四)网织红细胞(Rct)计数

(五)红细胞沉降率(ESR)测定

1.生理性增快

2.病理性增快

二、尿液检查

(一)一般性状检查

1.尿量

2.颜色和透明度

3.气味

4.酸碱反应

5.尿液比密

(二)化学检查

1.尿蛋白

2.尿糖

3.酮体

(三)显微镜检查

1.细胞

2.管型

3.结晶体

4.病原体

三、粪便检查

1.一般性状检查

2.显微镜检查

3.化学检查

4.细菌学检查

四、肝功能检查

(一)血清总蛋白(STP)和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测定

1.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增高

2.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降低

3.血清总蛋白和球蛋白增高

4.A/G比值倒置(A/G<1)

(二)血清氨基转移酶测定

1.肝脏疾病

2.心肌梗死

3.其他疾病

(三)γ-谷氨酰转移酶(γ-GT)

(四)胆红素代谢检查

五、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

1.HBsAg及抗-HBs测定

2.抗-HBc测定

3.HBeAg及抗-HBe测定

六、肾功能检查

(一)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测定

1.评价肾功能损害程度

2.指导治疗

(二)血肌酐(Cr)测定

1.评估肾功能损害程度

2.鉴别肾前性与肾实质性少尿

(三)血清尿素氮(BUN)测定

1.肾前性因素

2.肾脏疾病

3.肾后性因素

4.体内蛋白质分解过剩

(四)血清尿酸(UA)测定

1.血清尿酸增高

2.血清尿酸降低

七、血糖及其代谢物检查

(一)血糖测定

1.生理性变化

2.病理性高血糖

3.病理性血糖降低

(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1.正常糖耐量

2.空腹血糖受损(IFG)

3.糖尿病

4.糖耐量受损(IGT)

5.糖耐量增高

(三)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1.评价糖尿病控制程度

2.筛检糖尿病

3.鉴别高血糖

4.预测血管并发症

八、血脂检查

(一)血清总胆固醇(TC)测定

1.TC增高

2.TC降低

(二)血清甘油三酯(TG)测定

1.TG增高

2.TG降低

(三)血清脂蛋白测定

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

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

九、血清电解质检测

(一)血钾测定

1.血清钾增高

2.血清钾降低

(二)血清钠测定

1.血清钠增高

2.血清钠降低

(三)血清氯化物测定

1.血清氯化物降低

2.血清氯化物增高

十、淀粉酶(AMS)测定

1.活性增高

2.活性降低

十一、心肌损伤常用酶检测

(一)血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测定

1.心脏疾患

2.骨骼肌病变与损伤

3.其他

(二)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测定

1.CKMB增高

2.CKMM增高

3.CKBB增高

(三)乳酸脱氢酶测定

1.肝胆疾病

2.急性心肌梗死

3.其他疾病

十二、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测定

十三、血清甲胎蛋白(AFP)测定

1.原发性肝癌

2.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3.妊娠

4.其他

十四、类风湿因子(RF)检查

十五、浆膜腔积液检测

第九章 中医常见病

第一节 感冒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二)病机

二、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二)病证鉴别

1.感冒与风温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鉴别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2.辨感冒之虚实

3.辨别风寒、风热、暑湿感冒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1.常人感冒

2.虚体感冒

四、转归预后

五、预防与调护

1.季节性预防用药要点

2.时行感冒流行期间注意事项

3.护理

4.注意煎药和服药方法

第二节 咳嗽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二)病机

二、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二)病证鉴别

1.咳嗽与喘证

2.咳嗽与肺痨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

2.辨证候虚实

3.辨咳嗽及咳痰特点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1.外感咳嗽

2.内伤咳嗽

四、转归预后

五、预防与调护

第三节 哮病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二)病机

二、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二)病证鉴别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发病特点

2.辨寒热偏盛

3.辨肺脾肾虚损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1.发作期

2.缓解期

四、转归预后

五、预防与调护

第四节 喘证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二)病机

二、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二)病证鉴别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清虚实

2.实喘辨外感内伤

3.虚喘辨病变脏腑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1.实喘

2.虚喘

四、转归预后

五、预防与调护

第五节 肺痨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二)病机

二、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二)病证鉴别

1.肺痨与虚劳

2.肺痨与肺痿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变之脏器

2.辨虚损之性质

3.辨夹火、夹痰、夹瘀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1.肺阴亏损证

2.虚火灼肺证

3.气阴耗伤证

4.阴阳两虚证

四、转归预后

五、预防与调护

第六节 心悸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二)病机

二、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二)病证鉴别

1.惊悸与怔忡的鉴别

2.心悸与奔豚的鉴别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1.心虚胆怯证

2.心血不足证

3.心阳不振证

4.水饮凌心证

5.阴虚火旺证

6.瘀阻心脉证

7.痰火扰心证

四、转归预后

第七节 胸痹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二)病机

二、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二)病证鉴别

1.胸痹与悬饮

2.胸痹与胃脘痛

3.胸痹与真心痛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1.心血瘀阻证

2.气滞心胸证

3.痰浊闭阻证

4.寒凝心脉证

5.气阴两虚证

6.心肾阴虚证

7.心肾阳虚证

四、转归预后

五、预防与调护

第八节 不寐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二)病机

二、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二)病证鉴别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1.肝火扰心证

2.痰热扰心证

3.心脾两虚证

4.心肾不交证

5.心胆气虚证

四、转归预后

五、预防与调护

第九节 痫病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二)病机

二、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二)病证鉴别

1.痫病与中风的鉴别

2.痫病与厥证的鉴别

3.痫病与痉证的鉴别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1.风痰闭阻证

2.痰火扰神证

3.瘀阻脑络证

4.心脾两虚证

5.心肾亏虚证

四、预防与调护

1.加强孕妇保健,避免胎气受损

2.加强护理,预防意外

3.加强休止期治疗,预防再发

4.注意调养

第十节 胃痛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二)病机

二、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二)病证鉴别

1.胃痛与真心痛

2.胃痛与胁痛

3.胃痛与腹痛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1.寒邪客胃证

2.饮食伤胃证

3.肝气犯胃证

4.湿热中阻证

5.瘀血停胃证

6.胃阴亏耗证

7.脾胃虚寒证

四、转归预后

五、预防与调护

第十一节 呕吐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二)病机

二、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二)病证鉴别

1.呕吐与反胃

2.呕吐与噎膈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1.外邪犯胃证

2.食滞内停证

3.痰饮内阻证

4.肝气犯胃证

5.脾胃气虚证

6.脾胃阳虚证

7.胃阴不足证

四、预防与调护

第十二节 腹痛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二)病机

二、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二)病证鉴别

1.腹痛与胃痛

2.腹痛与其他内科疾病中的腹痛症状

3.腹痛与外科、妇科腹痛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1.寒邪内阻证

2.湿热壅滞证

3.饮食积滞证

4.肝郁气滞证

5.瘀血内停证

6.中虚脏寒证

四、转归预后

五、预防与调护

第十三节 泄泻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二)病机

二、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二)病证鉴别

1.泄泻与痢疾

2.泄泻与霍乱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1.寒湿内盛证

2.湿热伤中证

3.食滞肠胃证

4.肝气乘脾证

5.脾胃虚弱证

6.肾阳虚衰证

四、转归预后

五、预防与调护

第十四节 痢疾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二)病机

二、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二)病证鉴别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1.湿热痢

2.疫毒痢

3.寒湿痢

4.阴虚痢

5.虚寒痢

6.休息痢

四、转归预后

五、预防与调护

第十五节 便秘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二)病机

二、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二)病证鉴别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1.热秘

2.气秘

3.冷秘

4.气虚秘

5.阴虚秘

6.阳虚秘

四、转归预后

五、预防与调护

第十六节 胁痛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二)病机

二、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要点

(二)病证鉴别

1.胁痛与胃脘痛

2.胁痛与胸痛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1.肝郁气滞证

2.肝胆湿热证

3.瘀血阻络证

4.肝络失养证

四、转归预后

第十七节 黄疸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二)病机

二、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二)病证鉴别

1.黄疸与萎黄

2.阳黄与阴黄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1.阳黄

2.阴黄

3.黄疸消退后的调治

四、转归预后

五、预防与调护

1.预防

2.调护

第十八节 头痛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二)病机

二、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要点

(二)病证鉴别

1.头痛与眩晕

2.真头痛与一般头痛

三、头痛的经络归属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1.外感头痛

2.内伤头痛

五、头痛的“引经药”

六、转归预后

第十九节 眩晕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二)病机

二、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二)病证鉴别

1.眩晕与中风

2.眩晕与厥证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1.肝阳上亢证

2.气血亏虚证

3.肾精不足证

4.痰湿中阻证

5.瘀血阻窍证

四、转归预后

五、预防与调护

第二十节 中风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二)病机

二、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二)病证鉴别

1.中风与口僻

2.中风与厥证

3.中风与痉证

4.中风与痿证

5.中风与痫证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1.中经络

2.中腑脏

3.恢复期

四、转归预后

五、预防与调护

1.预防

2.调护

第二十一节 水肿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二)病机

二、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二)病证鉴别

1.水肿与鼓胀

2.水肿阳水和阴水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1.阳水

2.阴水

四、转归预后

五、预防与调护

第二十二节 淋证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二)病机

二、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二)病证鉴别

1.淋证与癃闭

2.血淋与尿血

3.膏淋与尿浊

4.六种淋证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1.热淋

2.石淋

3.血淋

4.气淋

5.膏淋

6.劳淋

四、转归预后

五、预防与调护

第二十三节 阳痿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二)病机

二、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二)病证鉴别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1.命门火衰证

2.心脾亏虚证

3.肝郁不舒证

4.惊恐伤肾证

5.湿热下注证

四、预防与调护

第二十四节 郁证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二)病机

二、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二)病证鉴别

1.郁证中的梅核气与虚火喉痹

2.郁证中的梅核气与噎膈

3.郁证中的脏躁与癫证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1.肝气郁结证

2.气郁化火证

3.痰气郁结证

4.心神失养证

5.心脾两虚证

6.心肾阴虚证

四、预防与调护

第二十五节 血证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二)病机

二、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1.鼻衄

2.齿衄

3.咳血

4.吐血

5.便血

6.尿血

7.紫斑

(二)病证鉴别

1.鼻衄

2.齿衄

3.咳血

4.吐血

5.便血

6.尿血

7.紫斑

8.血证主要类证的鉴别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1.鼻衄

2.齿衄

3.咳血

4.吐血

5.便血

6.尿血

7.紫斑

四、转归预后

五、预防与调护

第二十六节 消渴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二)病机

二、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二)病证鉴别

1.消渴与口渴症

2.消渴与瘿病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1.上消

2.中消

3.下消

四、转归预后

五、预防与调护

第二十七节 内伤发热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二)病机

二、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二)病证鉴别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1.阴虚发热证

2.血虚发热证

3.气虚发热证

4.阳虚发热证

5.气郁发热证

6.痰湿郁热证

7.血瘀发热证

四、转归预后

第二十八节 虚劳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二)病机

二、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二)病证鉴别

1.虚劳与肺痨

2.虚劳与其他疾病的虚证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1.气虚

2.血虚

3.阴虚

4.阳虚

四、转归预后

第二十九节 痹证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二)病机

二、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二)病证鉴别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1.风寒湿痹

2.风湿热痹

3.痰瘀痹阻证

4.肝肾亏虚证

四、转归预后

五、预防与调护

第三十节 痉证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二)病机

二、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二)病证鉴别

1.痉证与痫病

2.痉证与中风

3.痉证与颤证

4.痉证与破伤风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1.邪壅经络证

2.肝经热盛证

3.阳明热盛证

4.心营热盛证

5.痰浊阻滞证

6.阴血亏虚证

四、预防与调护

第三十一节 痿证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二)病机

二、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二)病证鉴别

1.痿证与偏枯

2.痿证与痹证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1.肺热津伤证

2.湿热浸淫证

3.脾胃虚弱证

4.肝肾亏损证

5.脉络瘀阻证

四、转归预后

五、调护

第三十二节 腰痛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二)病机

二、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二)病证鉴别

1.腰痛与背痛、尻痛、胯痛

2.腰痛与肾痹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1.寒湿腰痛

2.湿热腰痛

3.瘀血腰痛

4.肾虚腰痛

第三十三节 乳癖

一、病因病机

二、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2.辅助检查

三、鉴别诊断

1.乳岩

2.乳核

四、辨证论治

(一)论治方法

(二)分证治疗

1.内治

2.外治

五、预防与调护

第三十四节 湿疮

一、病因病机

二、诊断要点

1.急性湿疮

2.亚急性湿疮

3.慢性湿疮

三、鉴别诊断

1.接触性皮炎

2.牛皮癣

四、辨证论治

(一)论治方法

(二)分证治疗

1.内治

2.外治

五、预防与调护

第三十五节 痔

一、病因病机

二、诊断要点

(一)内痔

1.临床症状

2.专科检查

3.分期

(二)外痔

1.静脉曲张性外痔

2.血栓性外痔

3.结缔组织外痔

(三)混合痔

三、鉴别诊断

1.直肠息肉

2.肛乳头肥大

3.脱肛

4.直肠癌

5.下消化道出血

6.肛裂

四、辨证论治

(一)论治方法

(二)分证治疗

1.内治

2.外治

五、预防与调护

第三十六节 肠痈

一、病因病机

1.饮食不节

2.饱食后急剧奔走或跌仆损伤

3.寒温不节

4.情志所伤

二、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2.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三、鉴别诊断

1.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2.右侧输尿管结石

3.妇产科疾病

四、辨证论治

(一)论治方法

(二)分证治疗

1.内治

2.外治

五、预防与调护

第三十七节 崩漏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1.血热

2.肾虚

3.脾虚

4.血瘀

(二)病机

二、诊断要点

1.病史

2.症状

3.检查

三、鉴别诊断

1.月经先期及月经先后无定期

2.经期延长

3.月经过多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论治方法

1.塞流

2.澄源

3.复旧

(三)分证治疗

1.出血期治疗

2.血止后治疗

五、预防与调护

1.预防

2.调护

第三十八节 痛经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气滞血瘀

2.寒凝血瘀

3.湿热瘀阻

4.气血虚弱

5.肾气亏虚

(二)病机

二、诊断要点

1.病史

2.症状

3.妇科检查

4.其他检查

三、鉴别诊断

1.异位妊娠破裂

2.胎动不安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论治方法

(三)分证治疗

1.气滞血瘀证

2.寒凝血瘀证

3.湿热瘀阻证

4.气血虚弱证

5.肾气亏虚证

五、预防与调护

1.预防

2.调护

第三十九节 绝经前后诸证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1.肾阴虚

2.肾阳虚

3.肾阴阳俱虚

(二)病机

二、诊断要点

1.病史

2.症状

3.检查

三、鉴别诊断

1.眩晕、心悸、水肿

2.癥瘕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论治方法

(三)分证治疗

1.肾阴虚

2.肾阳虚

3.肾阴阳俱虚

五、预防与调护

1.预防

2.调护

第四十节 带下病

Ⅰ带下过多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二)病机

二、诊断要点

1.病史

2.症状

3.检查

三、鉴别诊断

1.白浊

2.漏下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论治方法

(三)分证治疗

五、预防与调护

1.预防

2.调护

Ⅱ带下过少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二)病机

二、诊断要点

1.病史

2.症状

3.检查

三、鉴别诊断

1.产后虚劳

2.脏躁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论治方法

(三)分证治疗

五、预防与调护

1.预防

2.调护

第四十一节 胎漏、胎动不安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1.胎元方面

2.母体方面

(二)病机

二、诊断要点

1.病史

2.症状

3.检查

三、鉴别诊断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论治方法

(三)分证治疗

1.肾虚

2.气血虚弱

3.血热

4.跌仆伤胎

5.癥瘕伤胎

五、预防与调护

1.预防

2.调护

第四十二节 肺炎喘嗽

一、病因病机

二、诊断要点

三、鉴别诊断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初期病邪在表,需辨风寒风热

2.极期病邪入里,需辨痰重热重

3.后期辨气虚阴伤

(二)论治方法

(三)分证治疗

1.风寒闭肺证

2.风热闭肺证

3.痰热闭肺证

4.毒热闭肺证

5.阴虚肺热证

6.肺脾气虚证

五、预防与调护

第四十三节 小儿泄泻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感受外邪

2.伤于饮食

3.脾胃虚弱

4.脾肾阳虚

5.情志失调

(二)病机

二、诊断要点

三、鉴别诊断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常证重在辨寒、热、虚、实

2.变证重在辨阴、阳

(二)论治方法

(三)分证治疗

1.风寒泻证

2.湿热泻证

3.伤食泻证

4.脾虚泻证

5.脾肾阳虚泻证

6.肝郁脾虚证

五、其他疗法

(一)敷贴疗法

(二)推拿疗法

六、预防与调护

第四十四节 厌食症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喂养不当

2.病后失调

3.先天不足

4.情志失调

(二)病机

二、诊断要点

三、鉴别诊断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论治方法

(三)分证治疗

1.脾失健运证

2.脾胃气虚证

3.脾胃阴虚证

五、其他疗法

(一)推拿疗法

(二)贴敷疗法

六、预防与调护

第四十五节 水痘

一、病因病机

二、诊断要点

三、鉴别诊断

1.脓疱疮

2.手足口病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论治方法

(三)分证治疗

1.邪伤肺卫

2.邪炽气营

五、预防与调护

1.预防

2.调护

第四十六节 肩关节脱位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1.直接暴力

2.间接暴力

(二)脱位类型

(三)病机

1.直接暴力

2.间接暴力

二、诊断要点

(一)前脱位

(二)并发症

1.肩袖损伤

2.骨折

3.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滑脱

4.血管、神经损伤

三、鉴别诊断

1.肱骨外科颈骨折

2.冈上肌肌腱断裂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论治方法

1.手法复位

2.固定方法

3.药物治疗

五、预防与调护

第四十七节 颈椎病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内因

2.外因

(二)病机

(三)分型

1.颈型

2.神经根型

3.脊髓型

4.椎动脉型

5.交感神经型

二、诊断要点

(一)颈型

1.症状

2.体征

3.影像学检查

(二)神经根型

1.症状

2.体征

3.影像学检查

(三)脊髓型

1.症状

2.体征

3.影像学检查

(四)椎动脉型

1.症状

2.体征

3.影像学检查

(五)交感神经型

1.症状

2.体征

三、鉴别诊断

1.颈型颈椎病

2.神经根型颈椎病

3.脊髓型颈椎病

4.椎动脉型颈椎病

5.单纯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论治方法

1.理筋整复手法

2.药物治疗

3.牵引治疗

4.练功活动

五、预防与调护

第四十八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内因

2.外因

(二)病机

1.引起腰腿痛的机理

2.椎间盘突出的类型

二、诊断要点

(一)主要症状

(二)主要体征

1.腰部畸形

2.腰部压痛和叩痛

3.腰部活动受限

4.皮肤感觉障碍

5.肌力减退或肌萎缩

6.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7.特殊检查阳性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2.脊髓造影检查

3.CT、MRI检查

三、鉴别诊断

1.腰椎椎管狭窄症

2.腰椎结核

3.腰椎骨关节炎

4.强直性脊柱炎

5.脊柱转移肿瘤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论治方法

1.理筋整复手法

2.药物治疗

3.牵引治疗

4.练功活动

五、预防与调护

第十章 西医常见疾病

第一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1.普通感冒

2.急性病毒性咽喉炎

3.急性疱疹性咽峡炎

4.急性咽结膜炎

5.急性咽扁桃体炎

三、实验及其他检查

1.血液一般检查

2.病原学检查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2.鉴别诊断

五、治疗

(一)一般治疗

(二)对症治疗

(三)抗生素治疗

(四)其他

第二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吸烟

2.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

3.空气污染

4.感染因素

5.氧化应激

6.其他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2.体征

3.并发症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肺功能

2.胸部X线

3.胸部CT

4.动脉血气分析

5.其他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2.临床分级

3.鉴别诊断

五、治疗

(一)稳定期治疗

1.健康教育

2.应用支气管扩张剂

3.祛痰治疗

4.应用糖皮质激素

5.长期家庭氧疗

(二)急性加重期治疗

1.明确诱因,评估病情

2.控制感染

3.扩张支气管

4.控制性氧疗

5.应用糖皮质激素

6.应用祛痰药

7.防治并发症

第三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病因

2.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一)肺、心功能代偿期(缓解期)

1.肺部原发疾病表现及急性呼吸道感染的表现

2.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肥大体征

(二)肺、心功能失代偿期(急性加重期)

1.呼吸衰竭

2.心力衰竭

(三)并发症

1.肺性脑病

2.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3.心律失常

4.休克

5.消化道出血

6.其他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胸部X线

2.心电图

3.超声心动图和肺动脉压力测定

4.动脉血气分析

5.血液检查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2.鉴别诊断

五、治疗

(一)急性加重期治疗

1.治疗前准备

2.控制感染

3.纠正呼吸衰竭

4.纠正心力衰竭

5.抗凝治疗

6.应用糖皮质激素

7.处理并发症

(二)缓解期治疗

第四节 支气管哮喘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病因

2.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2.体征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液一般检查

2.痰液检查

3.肺功能检查

4.免疫学和过敏源检测

5.胸部X线检查

6.动脉血气分析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标准

2.临床分期

3.急性发作严重程度分级

4.哮喘控制水平分级

5.鉴别诊断

五、治疗

(一)治疗目标

(二)减少或避免接触危险因素

(三)药物治疗

1.治疗药物分类

2.常用药物

(四)分期治疗

1.急性发作期治疗

2.慢性持续期治疗

第五节 肺炎

Ⅰ肺炎链球菌肺炎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病因

2.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2.体征

3.并发症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液一般检查

2.病原学检查

3.胸部X线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2.鉴别诊断

五、治疗

(一)一般治疗

(二)抗生素治疗

(三)对症治疗

(四)感染性休克的处理

Ⅱ肺炎支原体肺炎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2.体征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液一般检查

2.X线胸片

3.血清学检查

4.病原体检测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2.鉴别诊断

五、治疗

1.应用抗生素

2.对症治疗

3.一般治疗

第六节 肺结核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病因

2.结核杆菌的致病性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2.体征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结核菌检查

2.X线检查

3.结核菌素(PPD)试验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程序

2.诊断要点

3.结核病分类

4.肺结核的记录方式

5.鉴别诊断

五、治疗

(一)化学药物治疗原则

(二)常用抗结核药

1.一线杀菌剂

2.二线抑菌剂

3.抗结核新药

(三)标准化疗方案

1.初治活动性肺结核

2.复治涂阳肺结核

(四)对症治疗

1.毒性症状

2.咯血

(五)结核病预防性化疗

(六)结核病控制策略

第七节 慢性呼吸衰竭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病因

2.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1.原发病表现

2.缺氧表现

3.二氧化碳潴留表现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动脉血气分析

2.X线检查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2.鉴别诊断

五、治疗

(一)治疗原则

(二)治疗措施

1.保持气道通畅

2.氧疗

3.增加通气量

4.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

5.防治感染

6.治疗并发症

第八节 心力衰竭

(一)基本病因

1.原发性心肌损害

2.心脏负荷过重

(二)诱因

Ⅰ慢性心力衰竭

一、临床表现

(一)左心衰竭

(二)右心衰竭

二、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常规实验室检查

2.利钠肽(BNP)检测

3.X线检查

4.超声心动图

5.心电图

6.其他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2.心功能评价

3.心力衰竭分期

4.鉴别诊断

四、治疗

(一)治疗原则和目标

(二)治疗措施

Ⅱ急性心力衰竭

一、临床表现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2.严重程度分级

3.鉴别诊断

三、治疗

(一)一般治疗

(二)应用血管扩张药

(三)应用正性肌力药

(四)机械辅助治疗

(五)病因治疗

第九节 心律失常

Ⅰ过早搏动

一、病因

1.生理因素

2.器质性心脏病

3.药物过量中毒

4.电解质紊乱

5.其他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2.体征

三、心电图诊断

1.房性过早搏动

2.房室交界性过早搏动

3.室性过早搏动

四、治疗

Ⅱ心房颤动

一、病因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2.体征

三、心电图诊断

四、治疗

1.病因治疗

2.抗凝治疗

3.转复心律

4.控制心室率

第十节 高血压病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病因

2.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2.体征

3.并发症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基本项目

1.血液生化

2.血液一般检查

3.尿常规

4.心电图检查

(二)推荐项目

1.血液检查

2.尿蛋白定量

3.眼底检查

4.胸部X线检查

5.超声心动图

6.动态血压监测

7.颈动脉超声检查

(三)选择项目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步骤

2.血压定义及水平分类

3.高血压的危险分层

4.鉴别诊断

五、治疗

(一)治疗原则与目标

(二)非药物治疗

(三)药物治疗

1.降压药治疗原则

2.常用降压药物分类

3.降压药物治疗方案

第十一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Ⅰ慢性冠状动脉病

一、发病机制

1.心肌缺血的机制

2.胸痛的机制

二、临床表现

1.典型心绞痛发作

2.不典型心绞痛

3.体征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心电图检查

2.X线检查

3.放射性核素检查

4.冠状动脉造影

5.多层螺旋CT或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

6.其他检查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2.心绞痛严重度分级

3.鉴别诊断

五、治疗

(一)治疗原则

(二)发作时治疗

(三)缓解期的治疗

Ⅱ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一、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1.先兆表现

2.症状

3.体征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心电图

2.超声心动图

3.放射性核素检查

4.实验室检查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2.鉴别诊断

五、治疗

(一)治疗原则

(二)监护和一般治疗

(三)有效解除疼痛

(四)再灌注治疗

(五)对症治疗

(六)并发症的处理

(七)恢复期处理

第十二节 病毒性心肌炎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病因 

2.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2.体征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液一般检查

2.心肌损伤标记物

3.血清抗体测定

4.心电图检查

5.X线检查

6.超声心动图检查

7.心内膜心肌活检

8.病毒分离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2.临床分型

3.鉴别诊断

五、治疗

1.一般治疗

2.改善和促进心肌代谢

3.应用糖皮质激素

4.应用抗生素

5.调节细胞免疫功能

6.治疗并发症

7.中医药治疗

第十三节 胃炎

Ⅰ急性胃炎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生物因素

2.理化因素

3.应激

二、病理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

五、治疗

Ⅱ慢性胃炎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

2.自身免疫反应

3.十二指肠液反流

4.其他因素

二、病理

三、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胃液分析

2.血清学检查

3.Hp检测

4.胃镜检查

5.X线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六、治疗

1.一般措施

2.抗菌治疗

3.保护胃黏膜

4.对症处理

七、预防

第十四节 消化性溃疡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

2.药物

3.神经精神因素

4.胃排空障碍

5.其他因素

二、病理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2.体征

3.特殊溃疡

4.并发症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胃镜检查和黏膜活检

2.X线钡餐

3.Hp检测

4.粪便隐血试验

5.胃液分析和血清胃泌素测定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2.鉴别诊断

六、治疗

(一)一般治疗

(二)药物治疗

1.抑制胃酸分泌

2.根除Hp的治疗

3.保护胃黏膜药物

4.药物治疗方案及疗程

(三)治疗并发症

(四)外科治疗

第十五节 肝硬化

一、病因

1.病毒性肝炎

2.慢性酒精中毒

3.长期胆汁淤积

4.肝脏循环障碍

5.药物或化学毒物

6.免疫疾病

7.寄生虫病

8.遗传和代谢疾病

9.营养障碍

10.隐源性肝硬化

二、发病机制与病理

三、临床表现

(一)代偿期

(二)失代偿期

1.肝功能减退

2.门静脉高压症

(三)并发症

1.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2.肝性脑病

3.原发性肝癌

4.感染

5.其他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肝功能检查

2.腹水检查

3.免疫学检查

4.超声检查

5.X线检查

6.内镜检查

7.肝穿刺活检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2.鉴别诊断

六、治疗

(一)保护或改善肝功能

(二)门静脉高压症状及其并发症治疗

1.腹水治疗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

3.肝性脑病

4.其他并发症治疗

(三)手术治疗

(四)健康教育

1.休息

2.饮食

3.酒精及药物

4.避免感染

5.了解病情,积极配合

6.预防传染

第十六节 急性胰腺炎

一、病因

1.胆道疾病

2.酗酒和暴饮暴食

3.胰管阻塞

4.十二指肠乳头附近病变

5.手术与创伤

6.内分泌与代谢障碍

7.感染及全身炎症反应

8.药物

9.其他

二、发病机制

三、病理

(一)急性胰腺炎

1.急性水肿型

2.急性出血坏死型

(二)重症急性胰腺炎

四、临床表现

1.症状

2.体征

3.并发症

五、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白细胞计数

2.血、尿淀粉酶测定

3.血清脂肪酶测定

4.血清正铁白蛋白

5.生化检查

6.腹部B超

7.腹部CT

8.腹部平片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2.鉴别诊断

七、治疗

(一)内科治疗

1.一般治疗

2.减少胰腺外分泌

3.胰酶抑制剂

4.抗感染

(二)外科治疗

(三)其他治疗

1.内镜治疗

2.腹腔灌洗

3.中医中药治疗

第十七节 慢性肾小球肾炎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病因

2.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三、临床表现

1.血尿

2.蛋白尿

3.水肿

4.高血压

5.其他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尿常规检查

2.尿蛋白分析

3.尿红细胞相差显微镜和尿红细胞平均容积(MCV)检查

4.肾功能

5.肾穿刺活检

6.肾脏超声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2.鉴别诊断

六、治疗

(一)饮食治疗

(二)控制高血压和保护肾功能

1.ACEI或ARB

2.钙拮抗剂

3.其他

4.利尿剂

(三)抗凝和抗血小板解聚药物

(四)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

(五)避免加重肾脏损害的因素

(六)其他

七、预后

第十八节 尿路感染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病因

2.发病机制

3.细菌的致病力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2.并发症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常规

2.尿常规

3.尿细菌学检查

4.亚硝酸盐还原试验

5.影像学检查

6.其他检查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2.鉴别诊断

五、治疗

(一)一般治疗

(二)抗菌治疗

1.急性膀胱炎

2.急性肾盂肾炎

3.慢性肾盂肾炎

第十九节 慢性肾衰竭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病因

2.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一)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1.代谢性酸中毒

2.水钠代谢紊乱

3.钾代谢紊乱

4.钙磷代谢紊乱

5.镁代谢紊乱

(二)各系统表现

1.心血管系统

2.消化系统

3.神经系统

4.血液系统

5.呼吸系统

6.其他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液检查

2.尿液检查

3.肾功能检查

4.其他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2.鉴别诊断

五、治疗

(一)延缓病情进展

1.积极控制高血压

2.严格控制血糖

3.控制蛋白尿

4.营养疗法

5.ACEI和ARB的应用

6.其他

(二)慢性肾衰竭的药物治疗

1.纠正水、电解质失衡和酸中毒

2.控制高血压

3.纠正贫血

4.低血钙、高血磷与肾性骨病的治疗

5.防治感染

6.高脂血症的治疗

7.吸附剂治疗

8.其他

(三)肾脏替代疗法

第二十节 缺铁性贫血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铁的丢失过多

2.铁摄入量不足

3.铁吸收不良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2.体征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象

2.骨髓象

3.铁代谢测定

4.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测定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步骤

2.诊断依据

3.鉴别诊断

五、治疗

(一)病因治疗

(二)铁剂治疗

1.口服铁剂

2.注射铁剂

六、预防

第二十一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病因

2.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1.急性再障

2.慢性再障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象

2.骨髓检查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标准

2.不典型再障的诊断

3.重型再障的血象诊断标准

4.鉴别诊断

五、治疗

(一)一般治疗

(二)支持疗法

(三)免疫抑制剂

(四)刺激骨髓造血

(五)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六)细胞因子

第二十二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二、病理

1.甲状腺

2.眼

3.胫前黏液性水肿

4.其他

三、临床表现

1.甲状腺毒症表现

2.甲状腺肿大

3.眼征

4.特殊表现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清甲状腺激素测定

2.TSH测定

3.甲状腺自身抗体测定

4.甲状腺摄131碘率

5.其他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甲亢的诊断

2.GD的诊断

3.鉴别诊断

六、治疗

(一)一般治疗

(二)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治疗

1.抗甲状腺药物

2.放射性131碘治疗

3.手术

4.其他治疗

(三)Graves眶病的治疗

(四)甲状腺危象的治疗

第二十三节 糖尿病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1型糖尿病

2.2型糖尿病

二、临床表现

1.无症状期

2.典型症状

3.其他症状

4.并发症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尿糖

2.血糖

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4.糖化血红蛋白A1(GHbA1)测定

5.血浆胰岛素、C肽测定

6.自身免疫反应的标志性抗体

7.其他检查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2.鉴别诊断

五、治疗

1.健康教育

2.营养治疗

3.运动治疗

4.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5.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

6.胰岛素治疗

7.减重手术治疗

8.慢性并发症治疗

9.胰腺移植和胰岛细胞移植

六、预防

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1.病因

2.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4.诊断

5.治疗

第二十四节 痛风

一、病因及分类

二、发生机制

三、临床表现

1.急性发作期

2.间歇期

3.慢性痛风石病变期

4.肾脏病变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尿酸测定

2.尿尿酸测定

3.滑液及痛风石检查

4.X线检查

5.其他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2.鉴别诊断

六、治疗

(一)一般治疗

1.饮食控制

2.避免诱因

3.防治伴发疾病

(二)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

1.秋水仙碱

2.非甾类抗炎药(NSAIDs)

3.糖皮质激素

(三)间歇期和慢性期的治疗

1.促尿酸排泄药

2.抑制尿酸生成药

(四)肾脏病变的治疗

1.碱性药物

2.利尿剂

3.降压

4.尿酸性尿路结石

5.急性尿酸性肾病

(五)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的治疗

(六)继发性痛风的治疗

第二十五节 类风湿关节炎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病因

2.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三、临床表现

(一)关节表现

1.晨僵

2.疼痛

3.肿胀

4.关节畸形

5.关节功能障碍

(二)关节外表现

1.类风湿结节

2.类风湿血管炎

3.肺

4.心脏

5.神经系统

6.其他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象

2.炎性标记物

3.自身抗体

4.关节影像学检查

5.关节滑液检查

6.关节镜及针刺活检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2.鉴别诊断

六、治疗

(一)一般治疗

(二)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

2.抗风湿药及免疫抑制剂

3.糖皮质激素

4.植物药制剂

5.生物制剂

(三)外科治疗

第二十六节 脑梗死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动脉血栓性脑梗死

2.脑栓塞

3.腔隙性脑梗死

二、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

2.常见脑动脉闭塞的表现

3.临床分型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CT检查

2.磁共振(MRI)

3.脑脊液

4.其他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2.鉴别诊断

五、治疗

1.一般治疗

2.溶栓治疗

3.降纤治疗

4.抗凝治疗

5.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6.神经保护剂

7.减轻脑的缺血性损伤

8.恢复期治疗

第二十七节 脑出血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病因

2.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1.壳核出血(内囊外侧型)

2.丘脑出血(内囊内侧型)

3.桥脑出血

4.小脑出血

5.脑叶出血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CT

2.MRI

3.其他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2.鉴别诊断

五、治疗

1.内科治疗

2.外科治疗

第二十八节 病毒性肝炎

一、病原学

1.甲型肝炎病毒(HAV)

2.乙型肝炎病毒(HBV)

3.丙型肝炎病毒(HCV)

4.丁型肝炎病毒(HDV)

5.戊型肝炎病毒(HEV)

6.庚型肝炎病毒(HGV)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1.甲型肝炎

2.乙型肝炎

3.丙型肝炎

4.丁型肝炎

5.戊型肝炎

(二)传播途径

(三)人群易感性

三、发病机理

四、病理

(一)急性肝炎

(二)慢性肝炎

1.轻度慢性肝炎

2.中度慢性肝炎

3.重度慢性活动肝炎

(三)重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

2.亚急性重型肝炎

3.慢性重型肝炎

(四)淤胆型肝炎

五、临床表现

(一)急性肝炎

1.急性黄疸型肝炎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二)慢性肝炎

1.慢性迁延型肝炎

2.慢性活动性肝炎

(三)重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

2.亚急性重型肝炎

3.慢性重型肝炎

(四)淤胆型肝炎

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常规

2.肝功能试验

3.肝炎病毒标记物检测

4.肝穿刺病理检查

5.超声检查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1.疑似病例

2.确诊病例

(二)临床诊断

1.急性肝炎

2.慢性肝炎

3.重型肝炎

4.淤胆型肝炎

(三)病原学诊断

1.甲型肝炎

2.乙型肝炎

3.丙型肝炎

4.丁型肝炎

5.戊型肝炎

(四)鉴别诊断

1.急性黄疸型肝炎

2.无黄疸型肝炎及慢性肝炎

3.慢性肝炎黄疸持续较久者

4.重型肝炎

八、治疗

(一)急性肝炎

(二)慢性肝炎

1.对症支持治疗

2.抗病毒药物治疗

(三)重型肝炎

1.一般治疗和支持疗法

2.对症治疗

3.抗病毒药物

4.人工肝支持疗法

5.肝移植

(四)淤胆型肝炎

九、预后

1.急性肝炎

2.慢性肝炎

3.重型肝炎

4.淤胆型肝炎

5.无症状HBsAg携带者

十、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1.报告和登记

2.隔离和消毒

3.对儿童接触者的管理

4.献血员管理

5.HBsAg携带者的管理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1.甲型肝炎

2.乙型肝炎

第二十九节 乳腺增生病

一、病因病理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2.体征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2.鉴别诊断

五、治疗

(一)治疗思路

(二)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2.手术治疗

第三十节 急性阑尾炎

一、病因病理

1.病因

2.病理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2.体征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常规检查

2.尿常规

3.其他辅助检查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2.特殊类型急性阑尾炎

3.鉴别诊断

五、治疗

六、预防与调护

第三十一节 胆石症

一、病因病理

1.胆石分类和化学组成

2.病因

3.病理

二、临床表现

1.胆囊结石

2.肝外胆管结石

3.肝内胆管结石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2.鉴别诊断

四、治疗

1.胆囊结石

2.肝外胆管结石

3.肝内胆管结石

五、预防与调护

第三十二节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一、病因病机

1.病因

2.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1.月经过多

2.子宫不规则出血过多

3.子宫不规则出血

4.月经过频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全血细胞计数

2.血液测定

3.尿妊娠试验或血HCG检测

4.盆腔B超检查

5.基础体温测定

6.诊断性刮宫

7.宫腔镜检查

8.激素测定

9.宫颈细胞学检查

10.宫颈黏液结晶检查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2.鉴别诊断

五、治疗

(一)一般治疗

(二)药物治疗

1.无排卵型功血

2.有排卵型功血

六、预防与调护

第三十三节 盆腔炎性疾病

一、病因病机

1.病原体

2.感染途径

3.高危因素

4.病理及发病机制

5.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2.体征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2.鉴别诊断

四、治疗

1.药物治疗

2.手术治疗

3.物理疗法

五、预防与调护

第三十四节 自然流产

一、病因病机

1.遗传因素

2.母体因素

3.免疫因素

4.环境因素

二、临床表现

1.先兆流产

2.难免流产

3.不全流产

4.完全流产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B型超声波检查

2.妊娠试验

3.孕激素测定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2.鉴别诊断

五、治疗

第三十五节 异位妊娠

一、病因病机

1.病因

2.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2.体征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2.鉴别诊断

五、治疗

1.手术治疗

2.药物治疗

六、预后转归

七、预防与调护

第三十六节 小儿肺炎

一、病因病机

1.病因

2.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一)轻症肺炎

1.症状

2.体征

(二)重症肺炎

1.循环系统

2.神经系统

3.消化系统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外周血检查

2.病原学检查

3.血气分析

4.X线检查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2.鉴别诊断

五、治疗

(一)病因治疗

1.细菌感染

2.病毒感染

(二)对症治疗

1.氧疗

2.保持呼吸道通畅

3.腹胀的治疗

4.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治疗

(三)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四)并存症和并发症的治疗

六、预防与调护

1.预防

2.调护

第三十七节 小儿腹泻

一、病因病机

1.病因

2.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一)腹泻的共同临床表现

1.胃肠道症状

2.重型腹泻

(二)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

1.轮状病毒肠炎

2.产毒性细菌引起的肠炎

3.侵袭性细菌引起的肠炎

4.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

5.抗生素诱发的肠炎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大便常规检查

2.血常规检查

3.大便培养

4.大便乳胶凝集实验

5.血生化检查

6.其他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2.鉴别诊断

五、治疗

(一)饮食疗法

(二)液体疗法

1.口服补液

2.静脉补液

3.药物治疗

4.迁延性和慢性腹泻的治疗

六、预防与调护

1.预防

2.调护

第三十八节 水痘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病因

2.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1.典型水痘

2.重症水痘

3.先天性水痘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常规检查

2.疱疹刮片

3.病毒分离

4.血清学检测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2.鉴别诊断

五、治疗

(一)对症治疗

(二)抗病毒治疗

六、预防与调护

1.预防

2.调护

附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具有规定学历)实践技能考试大纲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