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作品集(全5册)电子书

售       价:¥

12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李致

出  版  社:四川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8-01

字       数:134.8万

所属分类: 文艺 > 文学 > 文学作品集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本套装共五卷,分别为《李致文存:我与巴金》《李致文存:我的书信》《李致文存:我与出版》《李致文存:我与川剧》《李致文存:我的人生(上下)》 卷《我与巴金》:回顾了在与巴金六十多年的接触中,李致对巴金为人的不少独特感受,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他心目中的“世纪良知”巴金。 第二卷《我的人生》:回顾了李致九十年的人生,以随笔的形式记述的人生往事,既是个人的历史,也是时代和社会的缩影。从读小学时为抗日战士捐寒衣,青年时期参加学生运动,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成渝两市做地下工作。后来,李致在共青团大学、区、市、省和中央机关多个岗位工作,在改革开放初期,回到四川,为四川出版、振兴川剧和文艺工作作出贡献。 第三卷《我与出版》:详细回顾了四川出版业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在上世纪70、80年代,四川出版异军突起,时任四川人民出版社总编辑的李致,带领四川出版积极“创业”,率先突破“地方化、群众化、通俗化”方针的束缚,立足本省,面向全国,推出了一系列品牌丛书,在全国有极大影响。 第四卷《我与川剧》:则回顾了这一段历程,从中也可看出川剧发展的辉煌历程和波澜起伏。1983年至1991年,李致任四川振兴川剧领导小组副组长,主持日常工作。他参与制定每一阶段的规划与任务,组织全省川剧汇演和调演,带团到北京、上海以及欧洲、日本等地演出,积极推动川剧创新发展,与不少川剧人成为知心朋友。 第五卷《我的书信》:则收录了李致与巴金的诸多书信,还有曹禺、张爱萍、李又兰、戈宝权、冯骥才、刘绍棠、严文井、陈白尘、张乐平、柯岩、茹志鹃、秦牧、周克芹等名家的书信,留下丰富又珍贵的手史料。
目录展开

目录

李致文存·我与巴金

目录

文前

总序 他用所有时光回答一个问题

人格魅力

讲真话的作家——巴金

永远不能忘记的四句话

巴金的心

两个“最后一息”

春蚕

不做盗名欺世的骗子——巴金二三事

为人着想——巴金与我的藏书

要有信仰——《巴金教我做人》后记

只有讲真话的人才可能追求到真理

从“存目”谈起——兼致范用兄

《寒夜》与光明

读几本巴金的著作——《四川日报》记者曾鸣专访

巴金风骨今犹在——《天津日报·北方周末》记者张星专访

我心中的巴金

难舍亲情

永恒的手足情

带来光和热的人

一部旧书,一片兄弟情

唱片《小宝贝》

“她仍和我在一起!”——巴金对萧珊的深情

我淋着雨,流着泪,离开上海——记“文革”中去上海看望巴金

巴老对我健康的关爱

不知如何弥补

心留巴老家

白发

叔侄情——谈小说《春》中海儿的原型

简述李国炯

简述李国煜

一定要学好中文——珊珊不忘巴金的叮嘱

第一次去杭州看望巴老(1995年)

第二次去杭州看望巴老(1997年)

上海日记(1999年)

与四爸的历次会面

巴金的头像

“巴金赠书”章

最后一次握手——在巴老弥留之际

故土之恋

巴金偏爱川剧

巴金历次回故乡

巴金最后一次回故乡

1987年巴金回乡纪要

故友情深

巴金与《雷雨》

黄金般的心不会消失

故友情深——巴金与李劼人的友谊

不忍告诉巴金

他人评说

在亲情与理解中写巴金——读李致记叙巴金的散文

理解那颗心——读李致的亲情散文

巴金叔侄

李致散文中的亲情篇章

永烁星光之地——读《我的四爸巴金》

犹见巴金——李致散文撷英

一个走入巴金心灵的人

四爸给我写了三百多封信——巴金侄儿李致的怀念

一扇理解之门

语浅情深忆巴金——读李致“往事随笔”《四爸巴金》

2003年版后记

2014年版后记

后记

李致文存·我的人生

目录

总序 我他用所有时光回答一个问题

2014年版总序

难忘关怀

我所知道的胡耀邦

“不要叫首长,叫同志”——怀念贺龙

总司令慈祥地挥手

岚山周恩来诗碑

杨尚昆同志二三事——纪念尚昆同志诞辰一百周年

我所知道的张爱萍

探又兰大姐

少年往事

外婆家的花园

哇——我只要小花

过年

书,戏和故事

胖舅舅

捐寒衣

冬娃儿

从科甲巷到祠堂街

看戏遇兵

黎明破晓

我的引路人——怀念贾唯英

附 献……

有理、有利、有节——怀念洪德铭

永远的负疚——怀念国际友人云从龙

十二桥前的思念——怀念杨伯恺烈士

历经斧斤不老松——记马识途

附 致公素描

八舅

大姐,我叫了你半个世纪

再见!三哥

坚持信念

附 破晓社的一些情况

花好月圆人长寿——贺大哥九十华诞暨大哥大嫂结婚六十五周年

第一次出远门

七星岗

失去自由的日子——忆重庆“六一”大逮捕

新元伊始

打秋千

我们戴上了红领巾

我因胡风受审查

胡征的《入党表》

缅怀曾德林

两位组织部长

列宁同志的小屋

不朽的精神

坎坷的一生,坚强的战士——龙实《曲折的道路》序

鸡就是鸡,鸭就是鸭——我“三下农村”的故事

风雨十年

世上没有一帆风顺的事——怀念胡克实

“生前友好”——怀念戴云

蹬三轮

妻子的安慰

我大声高呼口号

谁是“母蚊子”

不能折磨自己

小屋的灯光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寻找精神支柱

小萍的笑容

一九六九年春节

焦某“文革”轶事

许光的遭遇

世上还是好人多

“五七佬”的劳动和生活

干校三事

终于盼到这一天

改革春风

我心中的洪湖水

特殊的纪念日

草堂杂文(十三则)

“我会为你们说话!”——怀念任白戈

迟献的一朵小花——怀念杜心源

培根同志侧记

纯真的友谊——我与钟恕

龙人侠先生记忆

写在读《战争和人》后——记王火

老友高缨

祝福字心

不忘社会责任——记卢子贵

缅怀沈绍初

情系文艺

文艺界的领导和朋友——怀念李亚群

廉洁奉公的黄启

缅怀许川——写在许川逝世二十周年

不出川也能看到高水平的演出

电影《焦裕禄》审片前后

一篇杂文的背景

崇高的“打杂工”——周巍峙侧记

不惑之年的期望——祝四川省文联成立四十周年

坚守文学阵地,工作到最后一息——纪念沙汀、艾芜诞辰一百周年

含着歉意告别——怀念王永梭

愿终身做谐剧的“吹鼓手”——纪念谐剧诞生六十五周年

歌《三套集成》颂“无名英雄”

艺术家的社会责任

外行谈音乐,不中就拉倒

以充实的内容吸引观众

三件在全国改革开放有影响的事——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千万别做文艺官

人间重晚晴——我与“晚霞”报刊的情缘

辞旧迎春的祝福

国家兴,杂文兴

从崔桦的《人在网中》说起

徒具虚名非我所愿——一封辞职信

附 清晰的记忆

实话实说——序《当代四川散文大观》

老骥伏枥 坚持到底

海外交往

中岛君

一次不寻常的早餐

“黑森林”见闻

航班·商店·签证

第一次住在陌生的美国人家里

难忘的小事

珊珊的学校

费克斯先生

一位美国演员的心里话

金杏时光

坚决制止校园“大欺小”

关于教师节送礼有感

一寸光阴一寸金——谈准时

学唱歌

大雪纷飞——生日杂忆

找回名字

上当受骗以后

喜见麻雀

权当“追思会”

新书柜引起的遐想

电脑开阔了我的眼界

大放光明

在搏斗中奉献——读张珍健同志的《砚边随笔》

割不断的文化情结——迎香港回归

一生追寻鲁迅

我的文学创作经历

我与《四川文学》的不了情

多多的日记——写给妈妈、涂阿姨、老爷爷、老奶奶、梅梅

山盟海誓,始终如一——我与秀涓的夫妻情

像一朵白色花——思念我的姐姐

姨妈

我和女儿的小故事

难忘的良师益友——怀念汪道涵同志

颂百岁马老(三则)

团徽在我胸前闪光

邻居三题

找到杨洁——缅怀杨洁并杨伯恺

回重庆,圆了我的高铁梦

他人评说

笔尖纸头方寸地 赤子痴心真性情——论李致的“住事随笔”

真诚·质朴·幽默——《往事》随感

白发的芬芳

李致散文艺术的特色和老年文学的走向

散文名家李致

情深文自茂——读李致散文《往事》

由《往事》想到的往事

文如其人——《往事》及其作者李致

历历在目的《往事》

真实的故事真诚的情感——读李致的《往事》

写好一个“真”字——读李致的散文集《回顾》

《回顾》读后的回顾

读《回顾》颂巴金

往事回顾一片情

文学:把感情化为文字——李致先生文学创作一席谈

时代缩影 真情倾吐——喜读李致散文集

别集别裁别有天——李致《终于盼到这一天》补识

浩劫一“斑”——读李致《终于盼到这一天》

今天,我们写什么——李致《终于盼到这一天》读后

内庄外谐 意深韵长——李致散文的幽默与启示

有一种记忆叫刻骨铭心——读李致《牛棚散记》

真情无价——读李致老先生《终于盼到这一天》有感

读《终于盼到这一天》有感

说话要说真话,做人得做好人——《关注明天》杂志专访

朴实的文学·真实的情感——读李致《终于盼到这一天》有感

悲情很可贵——读《铭记在心的人》有感字心

守望历史 守望心灵——读《铭记在心的人》

把别人铭记在心的人是深情的人——读李致散文集《铭记在心的人》

平平淡淡最是真——读李致《铭记在心的人》有感

他拥有这样一片心灵空间——对李致散文的一种解读

李致和他的散文——读《往事》《回顾》《昔日》

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评李致《李致文存:我的人生》

遥远的记忆 永恒的信念——读李致《李致文存:我的人生》中的“少儿篇”

永不凋谢的白花——读李致新作《像一朵白色花》

一位老共青团员的精神自传——祝贺李致三卷本“我的人生”出版

随笔并不随意——读“我的人生”有感

《李致文存:我的人生》的心灵启示——李致《李致文存:我的人生》的一种解读

敦厚是散文的重要品质

风雨忆故人 丹心著信史——李致《李致文存:我的人生》读后

重见贵族精神——读李致《李致文存:我的人生》有感

致公印象

李致:差点被时间湮没的作家

力行真实 永葆童心——李致采访录

最难风雨故人来——童心之李致

八旬李致“我的人生”风雨人生的心灵自传

人最要紧的是讲真话,做好人——《四川日报·天府周末》记者专访

有担待的领导,讲真话的老师

2014年版《铭记在心》后记

2014年版《昔日足迹》后记

李致文存·我与出版

目录

文前

总序 他用所有时光回答一个问题

1998年版前言

2013年版前言

突破“三化”

突破“三化”是形势发展需要

我们的一些体会

积累文化 展望未来

认真贯彻党的出版方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在参加全国书展总结会上的讲话

附 川版图书出川记

难忘的经历

三十年前的一桩公案——《最后的年月》被停售前后

“撞车”

改革开放初期的出版“川军”

铭记在心

胡耀邦对四川出版的关怀

杨尚昆支持我们做出版家

杨尚昆同志签名的书

张爱萍的诗集在四川首出

附 张爱萍诗集《纪事篇》出版前言

关心人的组织部长——怀念安法孝

汪道涵关心四川出版

缅怀江明

缅怀袁明阮

缅怀崔之富

缅怀范用

向文学大师组稿——怀念茅盾

巴金的心

从“存目”谈起——兼致范用兄

从一张“字据”说起

何日再倾积愫——怀念曹禺

“我们的关系不同!”——怀念沙汀

热爱劳动人民的作家——怀念艾芜

冯至的呼唤

黄金般的心不会消失——怀念李健吾

两件珍品——怀念叶圣陶

我们的“三姐”——怀念严庆澍

绍棠,我非常想念您

少儿出版

出版工作者的祝贺

努力为少年儿童提供精神食粮

我们正在起步

教育好下一代是全社会的责任

从小磨炼意志

《书,戏和故事》序

书籍装帧

搞好装帧,要从领导抓起

在四川省书籍装帧艺术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坚持就是胜利

保持特色,不趋“时尚”

戴卫的设计博得赞扬

致戴卫和晓芸

附 封面设计的对比手法

谈《王昭君》的封面构思

对书籍封面设计的几点要求

编务纪事

祝贺、感谢与要求

附 关于出版我国“现代作家选集”丛书的初步设想(征求意见稿)

年画创作的一次丰收

在《汉语大字典》成都首发会上的讲话

贺《交流》一百期

农村情况与农村读物

我省1988年出版新武侠小说情况

弘扬红岩革命精神

知己知彼

1985年率四川省出版代表团访日日记

知己知彼——从一部日本辞书谈起

他人评说

回望那段不平凡的岁月——访原四川省出版总社社长李致

李致:毕竟是书生——《中华儿女》杂志访谈

一个人的记忆

书生李致

出版家李致印象

李致与《红领巾》

书缘·人缘——我说李致

为传承文化出好书——写在《曹禺致李致书信》出版之际

李致先生的出版人生涯

从这面镜子里看到的——解读李致新作《李致与出版》

从《巴金近作》到《讲真话的书》

出书先做人,做好人才能出好书——一个非出版人读《我与出版》

附录

1976—1980年国际书店和香港三联书店订购川版书书目

1981年国际书店和香港三联书店订购川版书书目

2013年版后记

后记

李致文存·我与川剧

目录

文前

总序 他用所有时光回答一个问题

2002年版前言

2012年版代序

话说振兴

开创川剧事业的新局面

振兴川剧工作的六点意见

在演出和交流中学习提高

向新都县川剧团学习——欢迎《芙蓉花仙》赴京拍片归来

支持大胆探索

知难而进

勿失良机

高高兴兴地回去

贵在坚持——答《四川戏剧》记者杜建华问

振兴川剧五年谈——答唐思敏问

坚持不懈地振兴川剧

提高质量 参与竞争——答《四川戏剧》记者杜建华问

川剧要着重解决“曲低和寡”——上海《文汇报》特约记者张利泉访谈

谈川剧音乐改革

路在脚下

希望与困难同在——答《川剧与观众》报记者冷力问

致成都市川剧院三团的信

给省领导的一封信

我喜欢川剧丑角

关于坚持不懈地振兴川剧的建议信

门外戏谈

川剧功臣魏明伦

振兴川剧务求实效

缅怀的目的是继承

珍惜自己的优秀文化

我是来打气的

借东风

加强“抢救”的力度

“猛药”颂

我爱徐棻的剧作

贺《红梅记》首演

喜见川剧成果

门外戏谈(十一则)

附 传承川剧的经验之谈——读李致先生的《门外戏谈》三题

若要人迷戏,除非戏迷人

振兴川剧,关键是领导重视

铭记关怀

难忘小平对川剧的关怀

附 空谷足音——欢迎四川省振兴川剧汇报演出团

附 三观川剧话振兴

杨尚昆看《滚灯》

张爱萍对川剧艺术的深厚感情

周扬谈川剧的一句话

巴金偏爱川剧

附 巴金致成都市川剧院的一封信

谭启龙与振兴川剧

周巍峙、李致谈话录

怀念郝超

论著序文

一项填补空白之作——序邓运佳《川剧艺术概论》

改革没有现成的路——序徐棻《探索集》

《芙蓉花仙》的启示——序《好一朵芙蓉花》

光彩照人的艺术之笔——序《张鸿奎戏剧人物画册》

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序邓运佳《中国川剧通史》

川剧评论家大有可为——序唐思敏《川剧艺术管窥》

理论研究需要持之以恒——序《川剧文化丛书》

序陈国福《一世戏缘》

《名家论川剧》前言

《老一辈革命家与川剧》前言

序《中国川剧》

《川剧传统剧目集成》前言

序《说戏画戏》

《白塔秋枫——蓝光临艺术生涯》序

情深谊长

真想和他再“长话短叙”——怀念周企何

名丑的“遗嘱”——怀念周裕祥

小大姐,谁舍得你走——怀念书舫

再说几句心里话——怀念竞华

“有朝时运来,草履变钉鞋”——写在曾荣华一百周年诞辰

一生献给川剧艺术——贺许倩云舞台艺术六十五周年

长江后浪推前浪——贺优秀青年川剧演员刘萍举办专场演出

领腔陈世芬

支持有成就的川剧人写书——贺《清言戏语》首发

咬定青山不放松——贺刘芸川剧艺术成就展

出访随笔

1985年四川省川剧院访欧演出日记

附 文明之邦的友好使者——记四川省川剧院赴欧洲演出

附 欧洲及国内报刊评川剧出访

西柏林医生的救死扶伤

轰动日本的“川剧热”

在日本各界欢迎宴会上的致词

在日本山梨县宴会上的致词

在日本东京国立剧场的一次交谈

缅怀山胁龟夫

“变脸”揭秘

1987年川剧《白蛇传》访日演出日记

1990年川剧《芙蓉花仙》访日演出日记

附 川剧访日演出日记读后感言

他人评说

愿为川剧奋斗到最后一息——记李致为振兴川剧所做的工作

川剧艺苑好园丁——李致同志抓川剧振兴掠影

振兴川剧走“头旗”

几度风雨结戏缘

李致与川剧

李致二三事

我心中的李致——答黄光新问

李致——我的好师长、好朋友

又一个李部长

珍贵的馈赠

李致甘当川剧“吼班儿”

2002年版《我与川剧》编后赘语

2012年版《李致与川剧》选编后记

后记

李致文存·我的书信

目录

文前

总序 他用所有时光回答一个问题

巴金与李致的通信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7年

曹禺致李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7年

沙汀致李致

1978年

1988年

1979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张爱萍、李又兰与李致的通信

张爱萍、李又兰

与其他友人的通信(以姓氏笔画排序)

马小弥

马识途

马献廷

王一桃

王火

王西彥

王照华

车辐

戈宝权

巴波

石天河

龙实

冯至

冯骥才

匡越

伍松乔

任白戈

华君武

刘云泉

刘杲

刘绍棠、曾彩美

江永长

江明

汝龙

安庆国

严文井

严永洁

严庆澍

杜谷

李友欣

李济生

李健吾

杨苡

杨海波

余思牧

邹狄帆

汪文风

汪道涵

沈重

宋木文

张乐平

张秀熟

张学凤

张黎群

陈丹晨

陈白尘

陈伯吹

陈昊苏

陈昌竹

武志刚、时川

范用

孔罗荪

罗洛

周克芹

周良沛

郑勇

珊珊

赵兰英

赵洵

赵清阁

胡真

胡絜青

茹志鹃

柯岩

钟恕

饶用虞

贺敬之

秦牧

夏衍

徐惟诚

徐葵

高勇

高晓声

高缨

唐弢

黄启璪、李越

黄宗江

黄源

黄裳

萧乾

曾彦修

戴文葆

魏明伦

濮存昕、苏民

·后记·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