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信睿周报·第1辑(第1-6期)电子书

售       价:¥

128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第 一期内容简介: 当人工智能成为全 能全知、无处不在的系统化存在,人类会不会进入一个高科技的“新奴隶制时代”?我们是否真的需要为自己创造一个可能否定自己存在意义的“上帝”?《信睿周报》首期关注超级人工智能崛起重新定义人类存在的可能性,在《如果人工智能对人类说“不”》一文中,哲学家赵汀阳从哲学角度对这些问题作出了新的解读。 国内对西方科技著作的译介随“西学东渐”兴起并持续启发思想界,然而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张卜天认为,在此过程中对西方科学之起源的深入理解和反思始终阙如。在本期文章《我为何以及如何翻译科学史》中,张卜天将基于他本人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介绍国内较少受到关注的科学史翻译问题。 此外,艺术单元将呈现耗时七年筹备的全球影像展“文明:当代生活启示录”。这场囊括世界各地超过120位摄影艺术家作品的展览,通过影像关注集体性孤独、消费社会下的个人及人机关系等社会和科技人文问题。本期其他精彩文章还包括德国新生代思想家韩炳哲对大数据的反思、西班牙《国家报》对尤尔根·哈贝马斯的访谈等。 我们正处于一个现代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技术从根本上是成就和实现自由的力量,但其在成就自由的同时又可能构成对自由的威胁。在本期“起点”文章《如何化解现代技术对人文的异化?》中,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吴国盛从技术工具论与人类学的技术观出发,探讨了技术的本质、技术对人文的异化以及如何化解这种异化等问题。 第二期内容简介: 在《从“猫咪钢琴”到“数字的灵韵”:来自故障艺术家的“数字资本主义批判”》一文中,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陈亦水介绍了美国艺术家迈克尔·贝当古的著作《数字资本主义批判》,该书从艺术考古学、数字技术语言、非物质商品等角度,为数字资本主义研究领域提供了来自数字新媒体艺术家的全新视角。 本期的艺术单元将呈现两位艺术家的个展,其异曲同工之妙在于他们都关注“身体”这个主题:在纽约活动的艺术家吉娜·毕弗斯在MoMA(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PS1的个展关注数字生活下人体之异化;英国视觉艺术家马克·奎恩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展览“皮相之下”则聚焦艺术与生命体之关联。 本期其他精彩文章还包括:媒体人殷智贤对建筑师王澍关于中国当代建筑现代性表达的访谈,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许纪霖对在欧洲和美国的政治文化语境下“政治正确”究竟意味着什么的分析,以及聚焦巴黎圣母院大火之后关于历史遗产与公众情感的学术访谈。 第三期内容简介: 亚洲范畴的界定与使用,在漫长的历史中一直是欧洲人的“专利”。此外,“理论框架来自西方,经验材料来自亚洲”,不仅是欧美亚洲研究的基本逻辑,也为亚洲学人所默认。在本期“起点”文章《亚洲视野:创造新的普遍性想象》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孙歌尝试打破人们对于普遍性的一贯认知,去探讨如何利用亚洲的历史资源建立另外一种关于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理论想象。 在《古人为什么不爱谈创新?》中,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张卜天厘清了“创新”一词的演化史:“创新”在古代有着不同的含义,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贬义词,甚至被官方禁止,一直到19世纪,其正面意义才被大众接受。 “创新”一词的涵义从古希腊时期到20世纪的变化折射出一部从“神”到人、从仰仗权 威到自我解放的现代性观念进化史,也给今天的“创新”热潮提供启示。 本期艺术版块展示了中国青年摄影家苏杰浩的系列影像作品《早晨的风暴》,以及英国著名画家玛吉·汉布林的绘画作品。这两位不论是从年龄、题材还是创作手法上都没有太多共同点的艺术家似乎都在关注着一个相同的主题:个人记忆与精神归属。 本期其他精彩文章还包括:美国海战学院国家安全事务教授托马斯?M.尼科尔斯反思互联网和反智时代的《海量信息是如何把我们变蠢的?》,以及本报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机器人实验室主任陈小平的独家专访文章《人工智能技术会失控吗?》。陈小平教授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失控的风险被普遍高估了,当前需要重点防范的是一些不够成熟的、不完全符合伦理规范的人工智能技术被误用或滥用,从而造成不良甚至恶劣的伦理后果。 第四期内容简介: 今天,加速发展的技术工业改变了人类文明,人的形态在完成由自然人向理论人的转变后将向技术人过渡,自然人类文明的“完人”教育理想也因此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什么样的“学”才能满足未来世代的需求?在本期“起点”文章《未来之人与未来之学》中,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孙周兴将展望人类之“学”的两种基本样式——古典的模仿之学与现代的数之学在未来技术人类文明时代下的关系与形态。 基因编辑、人造肉等概念在近期获得了不少关注,而利用生物技术和生命组织进行艺术创作的“生物艺术”(Bio Art)目前在国内仍鲜有人知。这场艺术运动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于西方兴起。在本期艺术版块文章《生物学如何成为一种艺术媒介?》中,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研究员魏颖将以她近期策划的展览“准自然”为引,梳理“生物艺术”发展脉络及近年亚洲艺术家对该运动的回应。 本期纸上展览将回顾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和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康斯坦丁·布朗库西回顾展,致敬这位对当代艺术影响至深的极简主义大师。 其他精彩文章还包括两篇书评——分别是由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何怀宏为一部堪称伟大的游记作品《黑羊与灰鹰》撰写的《南斯拉夫与“其余的一切”》,和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黄剑波针对龚浩群即将出版的人类学作品《佛与他者》撰写的《文明的包含性阶序及其现代转化》。 此外,英国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副研究员保罗·莫兰有关世界人口浪潮趋势的文章《人口的未来:三种颜色》和斯洛文尼亚哲学家齐泽克的访谈文章也将在本期呈现。 第五期内容简介: 当电子游戏不可逆转地成为新世代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如何理解电子游戏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我们必须直面的课题。在本期“起点”文章《电子游戏世代的存在哲学》与《21世纪“颠覆性游戏”反思》中,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蓝江和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姜宇辉从哲学视角出发,分别探讨了游戏中的生命体验与现实社会中的生存体验如何彼此缠绕,以及游戏是否可以“构想别样可能”。 在本期艺术版块中,《互动艺术中的活性系统》介绍了互动艺术与演化算法、人造生命、交互界面等前沿技术的结合。奥地利林茨艺术设计大学教授克里斯塔?佐梅雷尔和劳伦特?米尼奥诺基于他们近30年的艺术实践,探讨了艺术-科学交叉研究及与观众互动背后的意义。 纸上展览部分将呈现法国瑞士摄影师埃莱娜?比奈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的以建筑与景观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另一篇《颠覆与解构:“支架/表面”艺术运动》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近期展览“支架/表面艺术运动:一次解构绘画的激越实验(1967-1974)”策展人让-保罗?布朗谢的演讲节选。 其他精彩文章还包括本报对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徐英瑾进行的专访《深度学习与人类的发展》,以及佐治亚理工大学在读博士李子针对英国作家埃德·扬关于微生物的作品《我包罗万象》撰写的书评。 第六期内容简介: “一神论”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在建立“文化边界”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与此同时,“文化边界”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也有拒绝、打压跨文化的可能性。在本期“起点”的三篇文章——《跨文化的挑战》《一神论与文化边界》与《“超文化”何以可能》中,法国人类学家阿兰·乐比雄、中国哲学家赵汀阳、人类学家王铭铭,借由对“一神论”?“互惠人类学”等概念的探讨,分享了对?“跨文化”问题的思考。 在《从基因编辑看我们对未来世代的义务》一文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应用伦理研究中心名誉主任邱仁宗以2018年的贺建奎基因编辑事件为引,从基因编辑的伦理问题引申至更广的生命伦理课题:我们何以对素未谋面的未来世代负有责任?我们不负责的行动会对和我们权力关系不对称的后代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本期艺术版块将首先关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 “太虚之境”展览,由阿根廷艺术家雷安德罗·埃利希讲述他创造这些视觉奇观的用意和故事;另一专题则聚焦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行的展览“挑战的灵魂”,该展汇集了三位在20世纪分别开展过突破性艺术实践的东西方先锋艺术家——伊夫·克莱因、李禹焕和丁乙——的代表作。 其他精彩文章还包括西南政法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李果针对西卡罗莱纳大学生物学教授詹姆斯·T. 科斯塔所著《达尔文的后花园》一书撰写的书评,以及《巴黎书评》对奥地利导演迈克尔·哈内克进行的关于电影创作的访谈。
目录展开

扉页

信睿周报第1期

版权页

如果人工智能对人类说“不”

我为何以及如何翻译科学史?

文明:当代生活启示录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一念宇宙

王羲之和中国书法

大数据、全景监狱、绝对无知

哈贝马斯:我仍对世界上正发生的一些事情感到愤怒

信睿周报第2期

版权页

如何化解现代技术对人文的异化?

从“猫咪钢琴”到“数字的灵韵”: 来自故障艺术家的“数字资本主义批判”

吉娜·毕弗斯:我该过的生活

中国建筑设计的现代表达

马克·奎恩:皮相之下

政治正确是否正确?

巴黎圣母院大火与遗产情

信睿周报第3期

版权页

亚洲视野:创造新的普遍性想象

古人为什么不爱谈创新?

苏杰浩:早晨的风暴

玛吉·汉布林 绘画的本质是一种身体体验

海量信息是如何把我们变蠢的?

人工智能技术会失控吗?

信睿周报第4期

版权页

未来之人与未来之学

文明的包含性阶序及其现代转化

生物学如何成为一种艺术媒介?

康斯坦丁·布朗库西:大象无形

南斯拉夫与“其余的一切”

人口的未来:三种颜色

齐泽克:一种新的世界秩序正在出现

信睿周报第5期

版权页

电子游戏世代的存在哲学

21世纪“颠覆性游戏”反思

互动艺术中的活性系统

光影对谈:建筑与景观

颠覆与解构:“支架/表面”艺术运动

微生物视野下的生命图景

深度学习与人类的发展

信睿周报第6期

版权页

跨文化的挑战

一神论与文化边界

“超文化”何以可能?

从基因编辑看我们对未来世代的义务

雷安德罗·埃利希:惊奇之后

突破&质疑:一场东西方前卫艺术比较

达尔文与他的“乡村科学”实践

屏幕写作的艺术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