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米格尔在智利的地下行动电子书

★“为未来拍张照片吧” "一分钟的黑暗不会让我们失明" ★马尔克斯的这部非虚构杰作,读起来就像怀揣时钟和匕首的侦探剧。 用第·一人称“我”讲述,给人以悬念感和即时性,生动再现了陷困境的智利。它描绘了一个没有合法化的政府,一个生活在恐惧中的民族,以及一场决心为变革而战的抵抗运动。——《星期日泰晤士报》 对马尔克斯而言,新闻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学,他始终坚信“世界是如此混乱,只有优·秀的记者才能拯救它”。本书和利廷电影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胜利。——Goodreads书评

售       价:¥

纸质售价:¥43.10购买纸书

1060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5

作       者:加西亚·马尔克斯

出  版  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9-07-01

字       数:7.1万

所属分类: 文艺 > 小说 > 历史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一九八五年,被严禁归国的导演米格尔·利廷,经乔装扮潜智利,秘密拍摄了长达三万二千二百多米的胶片,记录了他的祖国遭受十二年军事独裁统治的现状。这次地下行动的成果是一部四小时的电影《关于智利的全记录》。 当利廷向马尔克斯叙说他做了什么、是如何做到的时候,马尔克斯意识到在他的电影背后还藏着另一部未被记录的佳作,而它有湮没无闻的风险。就这样,马尔克斯对利廷行了持续一星期的访谈,根据长达十八个小时的磁带录音,写下了《米格尔在智利的地下行动》。 这不只是一篇新闻纪实,还是一个以感性重构的冒险故事。利廷本人曾说过:“这不是我此生ZUI英勇的行动,却是ZUI值得做的事。”马尔克斯认为:“确实如此,我想他的伟大之处就在这里。”<br/>【推荐语】<br/>★“为未来拍张照片吧” "一分钟的黑暗不会让我们失明" ★马尔克斯的这部非虚构杰作,读起来就像怀揣时钟和匕首的侦探剧。 用第·一人称“我”讲述,给人以悬念感和即时性,生动再现了陷困境的智利。它描绘了一个没有合法化的政府,一个生活在恐惧中的民族,以及一场决心为变革而战的抵抗运动。——《星期日泰晤士报》 对马尔克斯而言,新闻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学,他始终坚信“世界是如此混乱,只有优·秀的记者才能拯救它”。本书和利廷电影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胜利。——Goodreads书评 ★文学大师马尔克斯×拉美传奇导演米格尔·利廷 “我是QIANG林弹雨中无可救药的即兴表演家” ★在马尔克斯笔下,一场惊心动魄的地下行动突破新闻的外壳,成为一件艺术品; 而这场地下行动的成果,电影《关于智利的全记录》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大奖 ★由于揭露皮诺切特军事政府独裁真相,在智利,首版遭焚毁<br/>【作者】<br/>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GarcíaMárquez),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阿拉卡塔卡。童年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936年随父母迁居苏克雷。1947年考波哥大国立大学。1948年报界。五十年代始出版文学作品。1967年《百年孤独》问世。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86年出版《米格尔在智利的地下行动》。2014年4月17日于墨西哥病逝。<br/>
目录展开

导语

第一章 秘密重返智利

乔装打扮

“要是笑了,你就死定了”

给皮诺切特装上一条长长的驴尾巴

第二章 最初的失落:城市繁荣

我难道是为此而来?

在我怀旧的中心

恐怖的死寂让人铭记

第三章 留下的人也是流亡者

三个被割喉者扳倒了一个将军

“你是乌拉圭人,值得庆贺”

留下的人也是流亡者

第四章 圣地亚哥的五个基准点

圣地亚哥的五个基准点

街角偶遇:我的岳母!

这座桥见证了一切

第五章 大教堂前的自焚者

塞巴斯蒂安·阿塞维多广场上永恒绽放的鲜花

在康塞普西翁,刮胡子绝非易事!

地狱里的爱情天堂

海鸥栖息的餐吧

第六章 两位永垂不朽的逝者:阿连德和聂鲁达

两位虽死犹生的逝者

黑岛大地每时每刻都在震颤

“格拉齐雅飞升上天”

第七章 警方虎视眈眈:包围圈开始收紧

精准测距:十首博莱罗舞曲

包围圈开始收紧

“先生,喜欢人家的翘臀吗?”

第八章 注意:有位将军准备说出一切

会跳伞的老祖母

接近“通用电气”的漫漫长途

谁了解警方?

第九章 母亲也没认出我来

“利廷回来了,拍完电影了,又离开了”

“为祖国的未来拍张照片吧”

“你一定是我儿子的朋友”

第十章 警方助力,皆大欢喜

餐厅里的疯子

“要么撤离,要么潜伏”

两个寻找作者的非法旅客[1]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