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推荐
代前言
我的用书铺成的路
丛书序言
到中国之外去发现中国
在对话中变迁的“中国”
艰难地咬穿文化篱笆
中国问题原属于世界难题
终于可以平心阅读日本
不立一法,不舍一法
分享别人的“忧患意识”
文明正处在最后的岔路口
最不应委屈的,还是学术良心
接着梁启超的事业来讲
竖起高大厚重的“国学墙”
欣赏他们生命中的每个细节
重建传统学术的共识
招回祖国学术的精魂
厚古却不薄今,继往更要开来
学而时习,乐何如之
展开地区研究的三根主轴
理解现代世界史的枢机
著作序跋
我们思,故我们在
写作是最好的解脱
回到轴心时代
一次不可重复的合作
“四十不惑”的苦涩
学着思想
人生总是在不断受戒
主动性来自“理论创新”
愤怒批判与放眼展望
被污染与被损害的
尽量寻找安全的趋中点
自我互文与意识推进
声声入耳与事事关心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紧盯住人生的可怕一面
作为有限理性主义的儒学
思想史研究的独特角度
评介导读
今宵梦醒何处?
舞蛇者说
历史学也在创造历史
衰朽政治中的自由知识分子
对于任何书都需要“会读”
韦伯对我们意味着“路标”
韦伯情结是中国学界的“共通心病”
梦想与现实的交替与权衡
“为公”与“营私”的周期转移
诗与思的相克相生
贱民的歌唱
不约而同的寰球视野
云中谁携锦书去
理解索尔仁尼琴的难度
古拉格的拉锯
封闭的开放
那“鼠疫”随时可能发生
出版文化
出版业中的学术人
中国大陆学术出版的现状
中文能否成为国际学术的工作语言?
千呼万唤“阅读传统”
正是读书好时机
只是结构性失业
正是读书好时机
社会欲求的牛鼻绳
明智者的理性消费
经典阅读的混乱现状
对于“洁净学术水土”的乡愁
用书铺成的路
所谓大学者,有我辈之谓也
对话:任何人都不会彻底被外在环境所决定
学术与个体:护住道义的内力
治学与学术气氛:有些感叹只是口头上感时髦
十年甘苦寸心知
熬成传统
谁在思考?为何思考?
真理原在辩难中
我们改变了“丛书”的概念
学术影响与识别预期
一、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学术影响”
二、作为理论模式的“识别预期”
超越“小语种”的目光局限
从人文思入社会
雪球还要滚下去
不求一荣俱荣,却防一毁俱毁
老书新序
阅读伯林的十年
理论的祛魅与登堂
总体攻读与对话意识
建立儒家风范的文化批评
出版早比教育更前卫
保住我们的出版特区
学者和他的学术书店
可能性的代价
生命印迹
理论之上的心智
为国家社稷而贪功
因缘际会学术路
左手汉学,右手国学
为国家社稷而“贪功”
学者刘东:关注中国知识生产20年
知识生产不理顺就只能来料加工
人类中最伟大的是四个教师
预知未来的智慧,塑造未来的公民
最好是不死,次好是过完瘾再死
不怕死,怕来不及完成
“读百家书,立一家言”
运动员、教练、裁判和领队
“为什么中国学者非得是上辈子卖命、下辈子卖名呢”
社会自治可驯化政治力
我们现在面对的根本不是李白的那个山川
只有中国的环境保护专家都是科技专家
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下的创新是不可指望的
不恢复家庭的文化意义,中国人口不会真正反弹
社会自治可以驯化政治力
中国文化的意识形态需要王国维、陈寅恪那样的头脑来思考
验证了“仁者静寿”的古训
千古不磨的精思
见到你,更想起中国文化之可爱
向奶奶诉说
代后记
坚守坐拥的书城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