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调解学教程(新时代调解研究文丛(实务系列))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44.70购买纸书

81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廖永安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8-15

字       数:26.8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法律 > 法律法规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本书主要围绕如何提升调解员的综合素质,展全面、系统的研究。调解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理念原则、多样的制度规则和丰富的经验技巧,这意味着其可以也应当作为专门的学科予以研究与介绍。然而,我国当前仅有少量以人民调解学、调解法学和调解技巧为主题的调解教材,存在研究视野狭窄、研究内容局限、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因此,《调解学教程》试图构建科学的调解学科体系,为调解研究与教学培训提供强有力的教材支撑。 本书的主要特色在于:其一,研究视野阔。本书既有古今调解发展的纵向梳理,对我国传统调解与现代调解的背景、理念、主要内容和伦理规范等行了系统地阐述;又有国内外调解的横向比较,对西方调解的发展历程与实践现状行了全面的介绍。其二,研究内容丰富。在理论部分,本书创造性地提出了调解学独特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对各类调解制度的性质、主体、适用范围等行了准确界定,并深地分析了中国调解的时代挑战与发展趋势。在实务部分,本书详细介绍了调解的方式、方法与技巧,保障了教材的实用性。其三,研究方法多元。本书运用了法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跨学科方法,充分彰显了调解学的学科交叉性。其中,*特色的是将心理学原理运用到调解的各个环节,以及使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揭示调解的机理。<br/>【作者】<br/>廖永安,湘潭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人民法院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研究基地主任,司法部调解理论研究与人才培训基地主任,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选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研究”首席专家。<br/>
目录展开

总序

第一章 调解学导论

第一节 调解学的概念、性质和研究对象

一、调解学的概念及研究的意义

二、调解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

第二节 调解学的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方法

二、实验研究方法

三、文献研究方法

四、逻辑分析方法

第三节 调解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调解学与调解法学

二、调解学与民事诉讼法学

三、调解学与社会心理学

四、调解学与经济学

第四节 调解的概念、特征和类型

一、调解的概念和内涵

二、调解的特征

三、调解的分类

第五节 裁决与调解的功能和作用

一、裁决的纠纷解决功能和作用

二、调解的纠纷解决功能和作用

第二章 西方调解制度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 西方调解的发展历程

一、普通法系国家调解的发展历程

二、大陆法系国家调解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西方调解的理论与实践

一、西方调解的理论

二、西方调解的实践

第三章 我国传统调解制度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 我国传统调解的历史阶段与影响因素

一、我国传统调解的历史阶段

二、我国传统调解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我国传统调解的基本理念与调解依据

一、我国传统调解的基本理念

二、我国传统调解的调解依据

第三节 我国传统调解的主要类型

一、民间调解

二、官府调解

三、官批民调

第四节 我国传统调解的案件种类和运作程序

一、我国传统调解的案件种类

二、我国传统调解的运作程序

第四章 我国现代调解的制度沿革、理念与原则

第一节 我国现代调解制度的历史沿革

一、人民调解制度的历史沿革

二、法院调解制度的历史沿革

三、行政调解制度的历史沿革

四、仲裁调解制度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现代调解的理念

一、从利益对抗体到利益共同体

二、从静态利益观到动态利益观

三、从切片式思维到综合性思维

四、从向后看思维到向前看思维

第三节 现代调解的原则

一、自愿原则

二、平等原则

三、诚信原则

四、中立原则

五、保密原则

第五章 我国现代调解制度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调解的主体

一、人民调解的主体

二、法院调解的主体

三、行政调解的主体

四、仲裁调解的主体

五、行业调解的主体

六、商事调解的主体

第二节 调解制度的适用范围

一、人民调解的适用范围

二、法院调解的适用范围

三、行政调解的适用范围

四、仲裁调解的适用范围

五、行业调解的适用范围

六、商事调解的适用范围

第三节 调解的程序规则

一、调解程序的启动

二、调解前的准备

三、调解的具体过程与方法

第四节 调解协议的效力

一、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

二、法院调解协议的效力

三、行政调解协议的效力

四、仲裁调解协议的效力

五、行业调解协议的效力

第六章 调解的方式、方法与技巧

第一节 调解方式

一、面对面调解

二、背靠背调解

三、运用各种调解方式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节 调解的具体方法

一、苗头预测法

二、换位思考法

三、利弊分析法

四、热处理法和冷处理法

五、重点突破法

六、模糊处理法

七、多方协助法

八、分割问题法

九、褒扬激励法

十、情、理、法交互利用法

十一、巧用当事人性格法

第三节 调解的技巧

一、调解中的沟通技巧

二、破除僵局的技巧

第七章 心理学在调解中的运用

第一节 沟通的心理学原理与技术

一、调解员的印象管理

二、倾听的心理学技巧

三、提问、概括与重述的心理学技巧

四、劝说的心理学技巧

第二节 僵局的心理学解析与破解技巧

一、谈不拢的价格——当事人期望值的差异

二、过不去的情感——纠纷中的情感因素

三、拓不宽的谈判空间——当事人的思维局限

四、放不下的面子——社会评价的顾虑

第三节 群体性纠纷的心理学规律与应对技巧

一、群体性纠纷的心理学规律

二、群体性纠纷的化解技巧

第四节 医患纠纷的社会心理成因与调解关键

一、医患纠纷的社会心理成因

二、医患纠纷调解的关键

第八章 调解的经济学分析

第一节 调解经济学分析的理论假设与分析框架

一、理论假设

二、分析框架

第二节 调解的博弈论——以基层调解为例

一、模型建构

二、基层纠纷解决中的企业博弈行为

三、基层纠纷解决中的农民工博弈行为

第三节 调解的成本—收益分析——以法院调解为例

一、法院调解与判决的成本分析

二、法院调解与判决的收益比较

第四节 调解在纠纷解决中的比较优势

一、成本较低

二、收益较高

三、外部性较小

第九章 调解员职业伦理规范

第一节 调解员职业伦理概述

一、调解员职业伦理的概念

二、制定调解员职业伦理规范的意义

第二节 中立性规范

一、调解员中立的内涵

二、美国、澳大利亚及我国香港地区关于调解员中立的相关规定

三、我国关于调解员中立的职业伦理规定及其配套制度

第三节 保密规范

一、保密义务与保密特权的基本内容

二、美国、澳大利亚及我国香港地区关于调解员保密的相关规定

三、我国关于调解员保密的职业伦理规定

第四节 避免利益冲突规范

一、避免利益冲突规则的内涵

二、美国、澳大利亚及我国香港地区关于调解员避免利益冲突的相关规定

三、我国关于调解员避免利益冲突的职业伦理规定

第五节 公正、勤勉规范

一、公正规范

二、勤勉义务

第十章 中国调解的时代挑战与未来发展

第一节 中国调解现代转型的现实困境

一、观念认识困境

二、技术路径困境

第二节 调解全球化运动与中国调解的时代机遇

一、调解全球化运动

二、中国调解现代转型的时代机遇

第三节 中国调解发展的新思路

一、坚持调解理念现代化

二、促进调解体系多元化

三、推动调解机制市场化

四、保障调解队伍职业化

五、助推调解发展国际化

后记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