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哥伦比亚的倒影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610.80购买纸书

808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木心

出  版  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20-05-01

字       数:6.8万

所属分类: 文艺 > 文学 > 文学作品集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1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10条)
木心说,“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 理想国典藏版“木心全集”,汇齐15种文字著作(含讲稿《文学回忆录》《木心谈木心》),收木心晚年定稿、作家影像、创作手迹等,一字一句,悉从木心生前的文稿原貌(及陈丹青听课笔记),均首次布面精装—— 【一】 木心讲稿系列3种 (1)《文学回忆录》(上下册)——木心留给世界的礼物,文学的福音书。80年代末,木心客居纽约时期,纽约地面的大陆和台湾同行在异国谋饭之中,居然促成木心讲“世界文学史”,忽忽长达5年的一场“文学的远征”——从1989年1月15日课,到1994年1月9日*后一课。如今,听课学生陈丹青整理5册听课笔记,结集这本大书。 (2)《木心谈木心》——在历时5年的“世界文学史”课程中,木心曾应听课生再三恳请,于1993 年3月7日至9月11日,以9堂课的半数时间,讲述了自己的文学写作。其全部内容,包含在陈丹青的原始笔记中。 (3)《鱼丽之宴》——为什么木心是木心,Who is who?木心自己公布的一本“答案之书”。收历年来“答好友问”与“答记者问”等文章,披露1983年至1998年去国旅美的“航程纪要”,此外,《战后嘉年华》回溯了“个人的青春期”,《有朋自西方来》则亮相了木心晚年“珍贵的文友们”。 【二】 木心散文小说系列6种 (4)《哥伦比亚的倒影》——作为木心晚年编订的简体中文版作品,收《九月初九》《竹秀》《空房》《哥伦比亚的倒影》《明天不散步了》《上海赋》等颇具木心行文风格的作品13篇。2006年初版亮相,就获《南方周末》《北京青年报》等媒体关注,引发这一年将是“木心年”的读书界讨论。 (5)《琼美卡随想录》——木心晚年定稿,一字一句一个标都十分讲究,体现含而不露的一贯风格。各篇标题都是两个字的,如《剑柄》《缀之》《卒岁》等等,奇思妙想,终篇不绝。 (6)《温莎墓园日记》——循着小说集里的末篇“温莎墓园”,看罢温莎公爵和公爵夫人的“爱情回顾展”,犹居尘世的男男女女都不免想起自己,自己的痴情,自己的薄情。木心说,这分明是*通俗的无情滥情的一百年。收木心晚年编订的多篇小说。 (7)《即兴判断》——关于生命的高远与不可知,木心奉上一份轻盈的“美学判断”。据《木心谈木心》复盘披露,1993年木心应听课学生再三恳请,在纽约给陈丹青一众授课的“世界文学史”讲座上,曾以9堂课的半数时间讲述自己的文学创作,*讲即分享《<即兴判断>代序》。 (8)《素履之往》——“素履之往”,源自《易经•履卦》:“初九,素履,往无咎。”以朴素坦白之态度行事,此自无咎。以喻质朴无华、清白自守的处世态度。木心说,生命好在无意义,才容得下各自赋予意义。 (9)《爱默生家的恶客》——木心晚年重新编订的一部散文小说集,曾笑称“我的起太低”,收有首次面世的小说,还有木心首篇专写沮丧的文学作品,并重解三言二拍,呈现中国古体小说的新风格。 【三】 木心诗歌系列6种 (10)《西班牙三棵树》——木心的长短句,一部处处潜伏着“精神密码”的木心诗集。多处可见对文学大家叶慈、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帕斯卡尔、博尔赫斯等的祭奠,并收文言短篇多则,像是诗又像小品。 (11)《我纷纷的情欲》——“尤其静夜,我的情欲大,纷纷飘下……”收100多首诗作,诗集首版时已72岁,可见当年旧迹。其中一首《杰克逊高地》,“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如《从前慢》一样,已被民谣歌手传唱着。 (12)《诗经演》——依据《诗经》创造性地注现代内容,每首14行,整整300首。文字是古典的,观念是现代的,一个汉字就是一部文化史,赏玩修辞之美,俨然一场3000年的汉字演义。 (13)《巴珑》——“巴珑”本是马德里的一种酒壶,在西班牙,也在木心的收藏里。一曲想象之旅“世界性的大离骚”,一本致敬人类文明的“拜伦式”诗集。 (14)《伪所罗门书》——不期然而然的“木心”个人成长史,一个抒情诗人的史诗。木心说,将他人的“文”句,醍醐事之,凝结为“诗”句,从魔毯上挥洒下来,岂非更其乐得什么似的。是谓“不期然而然的个人成长史”。 (15)《云雀叫了一整天》——特别收有《从前慢》原汁原味的小诗,“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以及木心金句纷披的代表诗篇。<br/>【推荐语】<br/>★  从“文学鲁滨逊”到“作家里的作家”—— 从80年代“文学鲁滨逊”亮相,被视为华语文坛“不明飞行物”,到今人称为“作家里的作家”,木心是华语文学中不可绕过的一位“大家”——早在90年代,木心就收到过来自当时仍是编辑的骆以军的出书邀稿信;2000年,散文、小说被译为英文,与海明威、福克纳作品一同被被编教材,成为美国大学文学史课程读物;2001年,文学重镇《上海文学》杂志3期连载木心的散文《上海赋》,责任编辑是作家金宇澄;晚年旅居国外,故乡乌镇托作家王安忆,与纽约陈丹青取得联系,此后才回国安度晚年,叶落归根。 ★  “我一生的各个阶段,全是错的”—— 木心《文学回忆录》说,呈现艺术,退隐艺术家。木心一生传奇,却安于“无名度”,近乎追求默默无闻。在陈丹青、陈子善、陈村等人力荐之后,且逝世后偶因小诗《从前慢》唱响中国人的“春晚”,木心火了,火得刷屏至今。但木心有言:“贝聿铭先生一生的各个阶段,都是对的;我一生的各个阶段,全是错的。”这不是反讽,而是实话,因为实话,尤甚于反讽——50年代末,他躲在家偷学意识流写作;60年代大潮前夕,他与人彻夜谈论叶慈、艾略特、普鲁斯特、阿赫玛托娃;70年代他被单独囚禁时,偷偷书写文学手稿,令人惊怵不已;80年代末,他年逾花甲,生存焦虑远甚于流落异国的壮年人,可他讲了5年文学课……幸亏有弟子陈丹青披露“听课笔记”手稿内容,结集为《文学回忆录》这本大书,以及作为《文学回忆录》补遗的《木心谈木心》,我们读者才有幸重睹“从前慢”故事。对我们而言,木心风格的意义,是中国文化向世界飞散的实证,中国文学在他的风格中获得了极丰富的世界性内涵。 一字一句悉从木心生前定稿,特别收录陈丹青“听课笔记”手稿内容—— 木心写文章,就像手工一样,看上去一气呵成,其实通常要改六七次,甚至从1986年《散文一集》在台北出版,到2006年新编为《哥伦比亚的倒影》在中国大陆首亮相,木心也还在推敲字句,好文章都是磨出来的。 木心晚年定稿系列均交由理想国完成出版,今理想国典藏版“木心全集”,全新布面精装,由设计师陆智昌担纲设计,素净典雅;汇齐15种文字著作共16册(其中《文学回忆录》为上下册,含讲稿系列3种,散文小说系列6种,诗歌系列6种),一字一句,悉从木心生前的定稿(及陈丹青听课笔记);附赠1本《木心别册》(以“木心影集”穿插一生,前有小诗《我》“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后有短诗《杰克逊高地》“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外加手提书盒1个,方便收纳整理。 友情提示:套装“木心全集”之外,另有2册“木心精选集”(编选者童明),一是诗歌《木心诗选》,一是小说《豹变》,如双子星座,但均为单行本,不属于“木心全集”。<br/>【作者】<br/>木心(1927—2011),本名孙璞,原籍浙江,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1982年定居纽约,晚年归根故里乌镇,被海内外华人视为深解东西方艺术传统的精英和传奇人物。 生前定稿出版有文集13种著作,即散文小说系列6种《哥伦比亚的倒影》《琼美卡随想录》《温莎墓园日记》《即兴判断》《素履之往》《爱默生家的恶客》,诗歌系列6种《西班牙三棵树》《我纷纷的情欲》《诗经演》《巴珑》《伪所罗门书》《云雀叫了一整天》(引发刷屏的小诗《从前慢》即来自《云雀》),包括答问录1种《鱼丽之宴》。逝世后,另有“世界文学史讲座”整理成书《文学回忆录》(即听课学生陈丹青笔记),及作为《文学回忆录》补遗的《木心谈木心》。陈丹青说,《文学回忆录》布满木心始终不渝的名姓,而他如数家珍的文学圣家族,完全不知道怎样持久地影响了这个人。 不止文学。英国BBC制作大型文献纪录片《世界文明》(20世纪以来的公众艺术教育电视片经典),中国部分,拟拍摄宋元以降的山水画。这部影片将探讨逾千年的中国山水画之路,摄制组为此来到乌镇的木心美术馆,拟将画家木心作为BBC千年历程纪录片的“一个场的故事”,以诠释艺术的力量。 陈丹青,木心美术馆馆长,1953年生,原籍上海,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完整记录1989—1994年纽约“世界文学史讲座”的听课学生,以木心为“师尊”。木心说,“好的学生,是激起老师灵感的学生。丹青是激起我灵感的朋友”。绘画之外,主讲有“看理想”系列视频《局部》,著有《多余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续编》《荒废集》《草草集》《纽约琐记》《外国音乐在外国》《无知的游历》《谈话的泥沼》《笑谈大先生》等书。<br/>
目录展开

上辑

九月初九

童年随之而去

竹秀

空房

论美貌

遗狂篇

同车人的啜泣

带根的流浪人

两个朔拿梯那

林肯中心的鼓声

哥伦比亚的倒影

明天不散步了

下辑

上海赋

从前的从前

繁华巅峰期

弄堂风光

亭子间才情

吃出名堂来

只认衣衫不认人

后记

累计评论(10条) 17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