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推荐
目录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问题群的提出及本书结构体系的展现
三、研究的目标、当代智识追求以及真实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超越审美分歧:美何以具有普遍性
第一节 “审美”的认知属性与西方美学重视认知的思想传统
第二节 康德论审美的普遍有效性:作为审美判断之认识论基础的“非确定性知性”能力
第三节 “非确定性知性”的深层问题
第四节 休谟关于审美普遍性的经典探讨及与康德的比较
第二章 古典诗歌审美活动所依据的普遍知性法则
第一节 概念何以能够用以指称世界?——普特南与“指称相似论”
第二节 古典诗歌艺术中的概念因素及其背后的知性法则
第三节 “概念性命意”与“意象性命意”之分野:古典诗歌知性法则的基本类型
第四节 与传统诗学话语之间的对应转化问题
第三章 中国诗学史上最富知性意蕴的命题:诗以“识”为主
第一节 叶燮之前的“贵识论”诗学传统及其局限
第二节 叶燮杰出的“贵识论”思想
第三节 “识”背后的知性秩序:“活法”及其与康德“不确定的概念”之间的比较
第四章 “志”“情”与“识”之间的关系及“意”的媒介作用
第一节 “言志”“缘情”与“思无邪”
第二节 “意”对“情”与“志”的统摄作用
第三节 关键环节:“意由于识”以及对下面诸章的统领
第五章 “意”的知性分析
第一节 “意”的运动方式:“辞前意”与“辞后意”问题
第二节 “意”的知性属性:科林伍德的杰出分析
第三节 “意”中的情感:表现情感为何本质上是认知活动
第六章 “气”何以通向“识”:“气”的知性分析
第一节 自然之气与道德之气
第二节 拨开文气的隐喻之雾:气附“意”而生
第三节 文气与声调的关系
第七章 “格”何以通向“识”:“格”的知性分析
第一节 以“意”释“格”:“格”对“意”的依附性地位
第二节 典型的以“格”为中心的衍生概念
第三节 “命意”的非概念化以及“格”依附性地位在康德美学上的根据
第八章 “理”和“识”的关系:“理”的知性分析
第一节 罕见的思维高度:叶燮论“理”
第二节 翁方纲“肌理说”新探
第三节 “有理而不涉理路”:严羽的审美二律背反
第九章 “意境”和“识”的关系:“意境”中的知性问题
第一节 “意境”概念的性质:中性还是评价性?
第二节 “评价性意境概念”在近代以来的兴起
第三节 “意境”的诸要素分析及其整体艺术理想上的局限性
第十章 古典诗歌知性价值的集大成代表:杜甫的诗识与杜诗艺术的知性含量
第一节 杜甫“诗史”类作品引发的争议及古人对“诗”“史”关系的理解
第二节 “诗歌”区别于“历史”的独特知性品格
第三节 杜甫的伟大“诗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