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大党魅力(建党100周年党史通俗读物)电子书

本书围绕人们普遍关注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的十个重大问题,以平易通俗的语言、丰富生动的故事插叙,以事实讲道理,以故事讲党史,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创造东方奇迹的历史轨迹和执政理念,揭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背后的力量。

售       价:¥

纸质售价:¥19.80购买纸书

498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张燕,周书焕

出  版  社:红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1-01

字       数:13.4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政治/军事 > 政治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长期奋斗,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新时代。 本书围绕人们普遍关注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的十个重大问题,以平易通俗的语言、丰富生动的故事插叙,以事实讲道理,以故事讲党史,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创造东方奇迹的历史轨迹和执政理念,揭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背后的力量。<br/>【推荐语】<br/>本书围绕人们普遍关注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的十个重大问题,以平易通俗的语言、丰富生动的故事插叙,以事实讲道理,以故事讲党史,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创造东方奇迹的历史轨迹和执政理念,揭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背后的力量。<br/>【作者】<br/>张燕,陆军航空兵学院基础部政治工作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长期从事党建工作研究,目前主要从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学与研究工作。发表论文30余篇,担任主编、副主编出版书籍、著作10余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军事学重项目2项,先后获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陆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原总参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总参党史军史工作先个人,并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主要著作有:《震撼世界的中国》(浙江人民出报社)、《军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国防大学出版社)、《哲学方法》(安徽人民出版社)、《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防大学出版社)、《改革的力量》(东方出版社)。      周书焕,博士、副教授,河南工程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15年,先后担任过学生辅导员、学院党总支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等职。主持和参与《河南纺织企业党组织建设研究》《河南省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研究》等30余项省厅级课题,发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河南省非公有制纺织企业党组织建设现状调查》等论文20余篇。<br/>
目录展开

目录

一、民族复兴大任为什么会历史地落到中国共产党的肩上

民族危机日趋深重

各种救亡运动破产

顺应时势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拥有无坚不摧、无难不克的力量

拥有看家本领

牢记初心使命

为理想奋斗而牺牲与坚持到底的精神

三、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用“小米加步枪”战胜“飞机加大炮”

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新道路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钢”与“气”的较量

四、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在革命建设 改革开放中始终赢得人民的支持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打土豪分田地”翻身农奴把歌唱

“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

永葆对人民的赤子之心

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避免重蹈苏联覆辙,宣告历史终结论破产

“跳出历史周期律”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创新的大智大勇

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

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

科学严密的组织体系

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

密切联系群众

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次次应对挑战,成功化解危机

思想大解放,结束“文化大革命”

果断应对国内国际政治风波挑战

成功经受住亚洲金融危机冲击

理性应对中美贸易战

八、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坚定不移开创新局面、不断创造新奇迹

十三个“五年规划”凸显战略规划能力

集中力量办大事

全面深化改革

坚定“四个自信”

九、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坚强的领导核心

“打虎拍蝇”无禁区

选好配强干工作的行家里手

全面提高执政水平

十、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得到众多国家的尊重与支持

“解决十三亿人的吃饭问题”

加入WTO,与世界接轨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架起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中国方案

后记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