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在内外诸因素的影响下,传统中国基层治理的三维结构受到冲,地方自治制度嵌。然而,革新与守旧的博弈未必总是以某一方的胜利而结束。近代国家的诞生及权力扩张,地方精英的结构性变化及功能异化,一般民众现代政治意识的普遍薄弱,使近代中国地方自治呈现传统与现代相互杂糅的复杂局面。江苏素为物阜民丰之地,又是欧风美雨首冲之地,近代江苏地方自治研究不但为人们观察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历史演变提供了生动的个案,还为人们透视近代中国政制转型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售 价:¥
纸质售价:¥74.10购买纸书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序言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近代江苏地方自治的研究
二、其他相关研究成果
(一)1949年之前
(二)1949年之后
1.国内学者的研究
2.国外学者的研究
第三节 资料来源、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资料来源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二章 大变局下的近代江苏社会
第一节 江苏传统社会之概述
一、自然环境与区域形成
二、人文因素与区域认同
第二节 近代江苏社会的新生因素
一、商品经济的发达
二、政治观念的更新
三、士绅阶层的分化
第三章 君主专制政体的没落与江苏地方自治的起步
第一节 新政:清廷自救与自灭的矛盾
一、废科举、兴新学与地方士绅
(一)废除科举与传统地方正绅的“失势”
(二)兴办新学与新式地方士绅的崛起
二、预备立宪与江苏省立宪派的自治诉求
(一)民权、立宪、自治思潮
(二)江苏省立宪派与地方自治
第二节 江苏民间地方自治的创办
一、上海县城厢内外总工程局及其他
二、地方自治之官督绅办的性质及成效
第三节 政府主导下江苏地方自治的筹办
一、江苏地方自治的筹办
(一)苏省咨议局与地方自治
(二)省城会议厅——苏属地方自治筹办处与苏属各级地方自治
1.省城会议厅与苏属各级地方自治
2.苏属地方自治筹办处与苏属各级地方自治
(三)筹办地方自治总局与宁属各级地方自治
(四)民间自治团体——市民公社
二、各级自治选举中的不法及诉讼
三、反自治民变及自治区域划分中的争端
(一)清末反自治民变
(二)自治区域划分中的争端
第四节 江苏地方自治的官治化趋势
一、控制与整合:清廷自治章程分析
二、 “官为主导,绅为主体”:江苏地方自治的性质
(一)各级自治筹备公所
(二)各级自治机关
(三)地方自治经费
第四章 共和旗帜下江苏地方自治的徘徊
第一节 民初江苏地方自治的延续与发展
一、省议会与暂行县市乡制
(一)江苏省暂行县制(结构如图4-1所示)
1.关于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规定
2.县议事会、参事会、县民政长的权限
(二)江苏省暂行市乡制(结构如图4-2所示)
二、暂行县市乡制的推行
第二节 江苏地方自治的沉浮与地方精英的应对
一、袁世凯政府停办地方自治
二、黎、徐时期江苏各级地方自治的复活
三、新制与旧制之争:江苏地方自治的恢复问题
四、江苏地方自治的“黄金时期”
五、一个特例:南通地方自治
(一)徘徊于中央、地方之间
(二)南通自治会与“众绅”自治
第三节 联省自治下的江苏省自治
一、联省自治思潮的发展与演变
二、联省自治在江苏省的三个阶段
(一)驱齐废督以达苏人治苏阶段
(二)制宪废督以求自保阶段
(三)制宪弭兵以达自保阶段
第四节 军事强权下的国家与地方精英
一、进退失据的江苏地方精英
(一)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尴尬
(二)省自治中的江苏地方精英
1.在继长、废督问题上的犹豫不决
2.在自治、自保之间的犹疑徘徊
二、军事强权下的国家、社会、第三领域
第五章 党国体制下江苏地方自治的嬗变
第一节 大革命时期江苏基层社会秩序的重建
一、党部、接收与新建制
二、1927年清党前后的打倒土豪劣绅
三、江苏基层政权的党化倾向
第二节 训政纲领与江苏地方自治的推行
一、训政纲领与地方自治法令
(一)孙中山训政思想中的地方自治理论
(二)训政纲领及地方自治法令
二、江苏地方自治的推行与反思
(一)江苏各级地方自治的筹备及推行
(二)县区实验设计下的江苏各级地方自治
三、江苏地方自治推行不佳的原因
第三节 江苏地方自治与保甲制的融合
一、新保甲制的由来
二、江苏地方自治与保甲制的融合
三、新保甲制的成败得失
第四节 地方自治的质变与第三领域的萎缩
一、县级政权权力结构的分析
(一)裁局改科之前的县级权力结构
(二)裁局改科之后的县级权力结构
二、基层权力结构中的地方精英群体
(一)自治、保甲人员的产生及其成分分析
1.县长
2.区长
3.乡镇长
4.保甲长
(二)考试、培训以及公民宣誓登记的意义
三、地方自治的党化与军事化
第六章 地方自治与近代中国政制转型关系之检讨
第一节 近代中国政制转型的动力因素分析
一、国家的干预与渗透
二、士绅阶层的分化与绅权功能的异化
三、民众对地方自治的态度以及民智未开的现实
第二节 国家与社会关系良性互动的条件
一、合理的分权制衡
二、培养新的中间阶层
三、以民主教育开启民智
参考文献
一、未刊、已刊档案
二、资料汇编、文集
三、报纸与期刊
四、地方志与文史资料
五、专著
六、学位论文
后记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