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刑法研究(第八卷)刑法总论 III(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电子书

售       价:¥

28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陈兴良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3-15

字       数:250.3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法律 > 法律法规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本书稿是北京大学陈兴良教授的论文集《刑法研究》的第八卷,主要内容是陈兴良教授所发表的犯罪论方面的论文,主要涉及违法性、有责性、未完成罪等三个方面的主题,所选论文时间跨度较大,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10年代。所选论文所反映的不光是陈兴良教授个人在刑法相关专题领域的研究历史和研究心得,还有我国刑法研究相关领域的理论发展,所以,该文集的出版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目录展开

四、违法性(续)

聚众斗殴抑或正当防卫:案件定性与界限区分———对常熟聚众斗殴案的评论

张磊职务正当防卫过当案的定罪与量刑

一、本案事实认定和证据分析

二、本案定性意见及理由

三、本案量刑意见及理由

四、法理评判

互殴与防卫的界限

一、“姜方平故意伤害案”:基于斗殴意图的反击行为,不能被认定为防卫

二、“周巧瑜故意伤害案”:对不法侵害即时进行的反击行为,不能被认定为互殴

三、“常熟市何强、曾勇等人聚众斗殴案”:具有积极的加害意思的反击行为,应当被认定为互殴

四、“胡咏平故意伤害案”:预先准备工具的反击行为,不能被否定防卫性

五、结论

正当防卫如何才能避免沦为僵尸条款———以于欢故意伤害案一审判决为例的刑法教义学分析

一、一审判决

二、案件事实

三、性质判断

四、反思与检讨

五、结语:针对二审判决的评论

赵宇正当防卫案的法理评析

一、基本案情

二、诉讼过程

三、评论意见

防卫过当的司法认定———唐雪故意伤害案的法理分析

一、行为是否过当

二、结果是否过当

紧急避险的法理分析

五、有责性

罪责序说

从刑事责任理论到责任主义———一个学术史的考察

责任论的法理构造

刑法中的责任:以非难可能性为中心的考察

一、责任的概念界定

二、责任的本质特征:非难可能性

三、责任的规范构造:智识性要素与意愿性要素

四、结语

主观恶性论

论主观恶性中的心理事实

论主观恶性的规范评价

刑事责任能力研究

论醉酒人犯罪的刑事责任根据

故意责任论

上篇:故意的心理构造

一、故意的心理事实Ⅰ:事实性认识

二、故意的心理事实Ⅱ:心理性意志

下篇:故意的规范构造

一、故意的规范评价Ⅰ:违法性认识

二、故意的规范评价Ⅱ:违法性意志

刑法中的故意及其构造

过失责任论

上篇:过失的心理构造

一、过失的心理事实Ⅰ:认识特征

二、过失心理事实Ⅱ:意志特征

下篇:过失的规范构造

一、过失的规范评价Ⅰ:违法性认识及其可能性

二、过失的规范评价Ⅱ:信赖原则与允许的危险

过失犯论的法理展开

一、苏俄过失论的引入

二、德日过失论的话语转换

三、过失犯论的晚近发展

过失犯的危险犯:以中德立法比较为视角

一、《德国刑法典》中过失危险犯规定的探析

二、我国刑法是否存在过失危险犯的辨析

三、对过失危险犯的法理考察

过失犯的规范构造:以朱平书等危险物品肇事案为线索

一、过失犯的性质:从存在论到规范论

二、过失犯的位阶:从责任要素到构成要件要素

三、过失犯的特征:从结果预见可能性到结果回避可能性

四、结语

纯正的过失犯与不纯正的过失犯:立法比较与学理探究

一、分类概述

二、立法描述

三、法理分析

阶层理论在过失犯认定中的司法适用

一、三阶层的过失犯论

二、四要件的过失犯论

三、过失犯的阶层判断

四、过失犯的司法认定

违法性认识研究

一、违法性认识的立法考察

二、违法性认识的学理分析

三、违法性认识的内容辨析

违法性认识:中国刑法语境下的探讨

一、违法性认识不要说的反思

二、违法性认识必要说的论证

三、违法性认识内容的认定

期待可能性问题研究

一、期待可能性的学说史

二、期待可能性的理论考察

三、期待可能性的适用范围

期待可能性的体系性地位———以罪责构造的变动为线索的考察

论犯罪的目的和动机及其两者关系

“应当知道”的刑法界说

论无罪过事件的体系性地位

一、意外事件与不可抗力

二、各国对行为的不同理解

三、从刑法理论上区分二者

六、未完成罪

客观未遂论的滥觞———一个学术史的考察

一、未遂犯论:民国学说的废弃与苏俄理论的引入

二、主、客观统一的未遂犯论的本土展开

三、德、日未遂犯论的传播

四、未遂犯论的话语转换

五、以不能犯为例:通说的颠覆

未完成罪研究

不能犯与未遂犯———一个比较法的分析

一、德、日:不能犯理论从客观说到主观说的历史叙事

二、我国台湾地区:“修法”前后对不能犯的学说抉择

三、我国大陆:从苏俄化到德日化的不能犯理论嬗变

四、结论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