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熟语表征与加工的神经认知研究电子书

****

售       价:¥

纸质售价:¥31.60购买纸书

9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张辉

出  版  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7-01

字       数:23.8万

所属分类: 教育 > 外语 > 英文教辅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熟语表征与加工的神经认知研究》运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对汉语熟语中主要的次范畴行了研究,其中涉及成语、谚语、歇后语以及浮现中的熟语性构式。此外,《熟语表征与加工的神经认知研究》还将语言学的理论与神经语言学的实证研究结合起来,试图达到两者的互证。 由于语言中充满各种各样的、不同凝固化的意义与形式的配对,即构式,而熟语是属于较为典型的构式,因此,研究各种不同类型的熟语加工为语言理论的构建、尤其是为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构建提供了重要佐证。同时,对人类这一普遍的语言现象行研究,也丰富了我们对语言在大脑中加工和理解的认识,并为心理语言学的语言理解模式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推荐语】<br/>****<br/>
目录展开

前言

第一章 引论

1.1 本书关于熟语研究的基本观点和术语问题

1.2 熟语研究的发展趋势

1.3 本书的研究意义

1.4 本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论

1.4.1 人类脑电图的基本知识

1.4.2 ERP技术的优势

1.4.3 使用ERP的主要途径和ERP的成分

1.5 本书的结构

第二章 熟语加工模式与影响熟语加工的因素

2.1 引言

2.2 熟语的语义加工模式

2.2.1 字面义依赖模式

2.2.1.1 标准语用模式和字面义优先模式

2.2.1.2 Glucksberg等人的熟语语义加工研究

2.2.1.3 熟语语义加工的认知语义学分析

2.2.1.4 熟语识别点/构造模式

2.2.2 字面义独立模式

2.3 熟语与字面义和非字面义的区分

2.3.1 字面义的概念

2.3.2 本研究关于字面义的界定

2.4 影响熟语语义加工的因素

2.4.1 熟悉度

2.4.2 字面义程度和语义透明度

2.4.3 语境

2.4.3.1 语义启动与语境效应

2.4.3.2 语义启动与ERP

2.4.3.3 自然话语语境与ERP

第三章 国外熟语的神经语言学研究现状与问题

3.1 引言

3.2 国外熟语的神经语言学研究

3.2.1 熟语的神经心理学研究

3.2.2 熟语的功能影像学研究

3.3 本章的结论

第四章 成语语义启动的ERP研究

4.1 引言

4.2 预备实验:刺激语料的遴选和准备

4.2.1 预备实验的方法

4.2.1.1 语义启动句和目标熟语的准备工作

4.2.1.2 实验被试

4.2.1.3 实验步骤

4.2.1.4 实验结果

4.3 ERP实验

4.3.1 实验方法

4.3.1.1 实验被试

4.3.1.2 刺激语料和程序

4.3.1.3 EEG的记录

4.3.2 ERP源分析

4.3.3 ERP数据分析

4.3.3.1 成语字面义和非字面义的加工

4.3.3.2 熟悉成语与不熟悉成语的加工

4.3.3.3 语义启动、语境与成语语义加工

4.3.4 ERP数据的统计分析

4.3.4.1 200~400毫秒时间窗口

4.3.4.2 400~600毫秒时间窗口

4.3.4.3 600~800毫秒时间窗口

4.4 讨论与思考

4.4.1 成语熟悉度与成语理解

4.4.2 字面义/非字面义的区分与成语理解

4.5 对汉语成语语义加工的思考

第五章 成语组构性的认知语言学解读

5.1 引言

5.2 语义组构性

5.3 前人对熟语语义组构性的研究

5.4 国外基于语义组构性的熟语分类研究

5.5 汉语成语的组构性:认知语言学的解读

5.5.1 惯用激活集合:熟语表征的认知语言学框架

5.6 汉语成语心理表征的认知语言学视角

5.7 本章的结论

第六章 成语语义组构性的ERP研究

6.1 引言

6.2 方法

6.2.1 被试

6.2.2 实验刺激语料的评分实验

6.2.3 实验程序

6.2.4 EEG的记录

6.3 结果

6.3.1 ERP的视觉描写(Visual Inspection)

6.3.2 数据分析

6.3.2.1 行为数据

6.3.2.2 电生理学数据

6.4 讨论

6.5 本章的结论

第七章 相关的语言韵律研究概览

7.1 引言

7.2 国外学者对韵律的研究

7.2.1 词汇韵律和词汇加工

7.2.2 句子中的韵律

7.3 汉语的韵律研究

7.4 成语韵律和句法研究

7.5 韵律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第八章 成语加工中韵律与句法互动的ERP研究

8.1 引言

8.2 本实验的目标与假设

8.3 方法

8.3.1 被试

8.3.2 刺激语料的选取

8.3.3 实验程序

8.3.4 EEG的记录

8.3.5 统计分析

8.4 结果

8.4.1 成语

8.4.1.1 正常条件(NC)与句法违反条件(SV)

8.4.1.2 正常条件(NC)与韵律违反条件(PV)

8.4.1.3 正常条件(NC)与句法和韵律全违反条件(BV)

8.4.2 非成语词组

8.4.2.1 正常条件(NC)与句法违反条件(SV)

8.4.2.2 正常条件(NC)与韵律违反条件(PV)

8.4.2.3 正常条件(NC)与句法和韵律全违反条件(BV)

8.5 讨论

8.5.1 成语

8.5.1.1 正常条件(NC)与句法违反条件(SV)

8.5.1.2 正常条件(NC)与韵律违反条件(PV)

8.5.1.3 正常条件(NC)与句法和韵律全违反条件(BV)

8.5.1.4 成语中四个条件之间的比较

8.5.2 非成语词组

8.5.2.1 正常条件(NC)与句法违反条件(SV)

8.5.2.2 正常条件(NC)与韵律违反条件(PV)

8.5.2.3 正常条件(NC)与句法和韵律全违反条件(BV)

8.5.2.4 非成语词组中四个条件之间的比较

8.6 本章的结论与今后的研究方向

第九章 谚语理解和语义加工模式概览

9.1 引言

9.2 谚语语义加工的模式

9.2.1 标准语用模式(Standard Pragmatic Model, 或SPM)

9.2.2 大链条隐喻理论模式(Great Chain Metaphor Theory, 或GCMT)

9.2.3 扩展概念基础理论模式(Extended Conceptual Base Theory, 或ECBT)

9.2.4 直接通达模式(Direct Access Model, 或DAM)

9.2.5 制约满足模式(Constraint Satisfaction Model, 或CSM)

9.2.6 分级突显模式(Graded Saliency Model,或GSM)

9.2.7 元语义假设(Metasemantic Hypothesis)

9.2.8 语用—语义动态交互模式(Pragmatic-Semantic Dynamic Interplay)

9.2.9 小结

9.3 影响谚语加工的因素

9.3.1 熟悉度

9.3.2 具体度

9.3.3 语境

9.4 本章的结论

第十章 自然话语语境下不同熟悉度谚语加工的ERP研究

10.1 引言

10.2 ERP实验

10.2.1 被试

10.2.2 刺激语料的选取

10.3 EEG的记录和分析

10.4 结果

10.4.1 慢波电位(-200~4500毫秒)

10.4.1.1 ERP波形的视觉考察

10.4.1.2 慢波电位的统计分析

10.4.2 单个字的N400和LPC的分析

10.4.2.1 视觉观察

10.4.2.2 单个字的N400和LPC的统计结果

10.5 讨论

第十一章 歇后语相关研究概览

11.1 引言

11.2 歇后语的界定与分类

11.3 歇后语的特征

11.3.1 形式和理解的独特性

11.3.2 歇后语中的幽默

11.3.3 丰富的文化信息

11.4 歇后语及其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11.4.1 歇后语的认知研究

11.4.2 从神经的角度对顿悟的研究

11.4.2.1 什么是顿悟现象?

11.4.2.2 西方学者对顿悟现象的神经机制研究

11.4.2.3 国内学者对顿悟现象的研究

11.5 歇后语加工中涉及的认知机制和心理策略

11.5.1 隐喻、转喻及其相互作用

11.5.2 歇后语加工中的抑制和增强机制

第十二章 比喻类歇后语加工的ERP研究

12.1 引言

12.2 比喻类歇后语的ERP实验

12.2.1 被试

12.2.2 实验刺激语料的评分研究

12.2.3 实验程序

12.2.4 EEG的记录

12.3 结果

12.3.1 ERP的视觉观察

12.3.2 数据分析

12.3.2.1 行为数据

12.3.2.2 电生理学数据

12.4 讨论

12.5 本章的结论

第十三章 浮现中的熟语性研究之一

13.1 引言

13.2 文献综述

13.2.1 “程度副词+名词”构式的可接受性问题

13.2.2 对“程度副词+名词”构式的不同解释

13.2.2.1 词类转换视角的解释

13.2.2.2 语义视角的解释

13.2.2.3 认知视角的解释

13.2.2.4 其他理论视角的解释

13.2.3 前人研究的不足

13.3 本研究涉及的主要概念和理论框架

13.3.1 作为认知机制的转喻

13.3.2 “程度副词+名词”的构式观

第十四章 浮现中的熟语性研究之二

14.1 引言

14.2 实验目的和假设

14.3 预备实验

14.4 方法

14.4.1 被试

14.4.2 实验程序

14.4.3 EEG的记录

14.4.4 数据分析

14.5 结果

14.5.1 行为结果

14.5.2 ERP的结果

14.5.2.1 视觉考察

14.5.2.2 数据分析

14.5.2.3 N400效应的脑地形图

14.6 讨论

14.6.1 概述

14.6.2 “程度副词+形容词”(DA)与“程度副词+搭配上可接受的名词”(DAN)之间的比较

14.6.3 “程度副词+形容词”(DA)和“程度副词+兼类词”(DCA)之间的比较

14.6.4 “程度副词+兼类词”(DCA)和“程度副词+搭配上可接受的名词”(DAN)之间的比较

14.6.5 “程度副词+搭配上可接受的名词”(DAN)和“程度副词+搭配上不可接受的名词”(DUN)之间的比较

14.6.6 程度副词的选择性作用

14.7 本章的结论与今后的研究方向

第十五章 本书的结论与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第四章的刺激语料

附录2: 第六章的语言刺激

附录3: 第八章中八个实验条件中四字格成语与非成语词组的刺激语料

附录4: 第十章的刺激语料

附录5: 第十二章的刺激语料

附录6: 第十四章的刺激语料

后记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