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推荐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引论
第一章 “诗言志”新说
第一节 情志不同,志烈于情
一、“情动为志”说的提出及其学术价值
二、从字形分析看“志”的本义
三、“情动为志”的文献依据
四、“诗言志”与《诗经》、楚辞中的抒情用语
五、对于“情”“志”关系的进一步发明
六、余论
第二节 论“诗言志”观念产生于西周之初
一、“诗言志”的被记载与“诗言志”观念的产生
二、从孟子的“以意逆志”看“诗言志”观念产生的时间
三、从“诗以言志”看“诗言志”观念产生的时间
四、从“诗”与“志”的形声关系看“诗言志”观念产生的时间
五、从“志”字出现的早晚看“诗言志”观念产生的时间
六、余论
第二章 “《诗》三百”的成书与“诗言志”
第一节 “诗言志”与春秋所称“逸诗”的属性
一、对《左传》《国语》赋引之诗的统计
二、对《左传》《国语》赋引“逸诗”属性的分析
三、先秦其它典籍所载“逸诗”与《左传》《国语》的一致性
四、余论
第二节 “诗言志”与《商颂》作年
一、前人关于《商颂》作年的四种看法
二、“商诗”论者对“宋诗”论者的反驳
三、对《商颂》五篇时代归属的进一步论证
四、正考父所得“《商颂》十二首”是否含宋诗
五、余论
第三节 “诗言志”与“孔子删诗”
一、“孔子删诗”说的提出
二、前人对孔子是否删诗的论争
三、对孔子“删诗”的进一步论证
四、余论
第三章 “兴”与“诗言志”
第一节 “比兴”与“诗言志”
一、托物使起曰兴
二、托事于物,天人合一曰兴
三、取象曰比,取义曰兴
四、“赋比兴”概念的提出、涵蕴的界定与汉人的关系
五、余论
第二节 “兴寄”与“诗言志”
一、“赋比兴”之“兴”与“托物言志”的“兴寄”
二、“兴寄”的另一表现型式:“直述其事”
三、“兴寄”的含蓄蕴藉特征
四、“兴寄”的言之有物特征
五、余论
第三节 “情兴”与“诗言志”
一、“赋比兴”之“兴”与“情兴”之“兴”的差异
二、先秦两汉学者对“情兴”的否定
三、魏晋六朝士人对“情兴”的肯认
四、魏晋六朝的诗歌、文论对“情兴”的体现
五、唐代的诗歌、文论对“情兴”的体现
六、唐代之后“情兴论”思想地位的变化
七、余论
第四节 前人对“赋比兴”之“兴”的诸多误解
一、强引情兴,以释比兴
二、谓兴无义,可兼赋比
三、抹煞差别,执求统一
四、余论
第四章 《离骚》与“诗言志”
第一节 “男女君臣之喻”与“兴”的发展
一、“女媭”考辨
二、“中正”考辨
三、“求女”考辨
四、两个需要特别说明的问题
五、余论
第二节 “离骚”的涵蕴与“诗言志”境界的提升
一、前人对“离骚”的不同解释
二、对前人所作解释的简单剖析
三、对“离骚”之意的进一步探释
四、余论
第三节 从两汉文人的屈原评价看其对“离骚观”的接受
一、从良禽择木到倾心事主,由否定“离骚”到肯定“离骚”
二、从倾心事主到达兼穷独,由肯定“离骚”到否定“离骚”
三、从达兼穷独到舍身匡救,由否定“离骚”到肯定“离骚”
四、余论
第五章 辞赋与“诗言志”
第一节 释“辞”
一、从《周易》“卦爻辞”看“辞”的涵义
二、从“楚辞”“行人辞令”看“辞”的涵义
三、从语源学、文字学角度析“辞”的涵义
四、如何看待“修辞立诚”的涵蕴
五、“辞”在两汉辞赋中的语义变化
六、余论
第二节 说“赋”
一、不假于外曰赋
二、不假外物曰赋
三、不歌而诵曰赋
四、古诗之流曰赋
五、对文体之“赋”语体渊源的进一步说明
六、诗人之赋与辞人之赋
七、余论
第三节 曲终奏雅与宣情驰藻
一、对前人有关“曲终奏雅”功能评价的简单回顾
二、对大赋创作“曲终奏雅”审美功能的具体分析
三、“曲终奏雅”结尾的消逝与两汉大赋创作的衰落
四、余论
第六章 诸子文论与“诗言志”
第一节 孔子的“兴观群怨”与“诗言志”
一、从“兴”的本义看“兴观群怨”的具体所指
二、对“春秋赋诗”引诗为譬,连诗为类的进一步说明
三、“兴观群怨”在“春秋称诗”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四、“兴观群怨”在“孔门称诗”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五、“兴观群怨”“赋比兴”“兴寄”之“兴”的相通性
六、“兴观群怨”与经典情结及君子风度
七、余论
第二节 孟子的“以意逆志”与“诗言志”
一、前人对“以意逆志”的种种误解
二、从“辞”的语体特征看孟子“以意逆志”的涵义
三、“以意逆志”与文本改造及学术创新
四、余论
第三节 老子的“自然无为”与“诗言志”
一、对“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的再认识
二、对“美与恶,其相去何若”的再认识
三、对“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的再认识
四、余论
第四节 韩非的“崇实尚用”与“诗言志”
一、韩非子对墨子文艺观的继承与深化
二、韩非子的文艺观与儒道二家文艺观的差异
三、韩非子的文艺观与三曹父子文艺观的差异
四、韩非子对审美艺术情感宣泄功能的展示及其客观意义
五、余论
第七章 汉乐府与“诗言志”
第一节 汉乐府之立与“诗言志”
一、古籍中的矛盾记载及上世纪70年代以前学界的反应
二、上世纪70年代以后的考古发现及在学界的影响
三、对上述论争及其所依材料的简单分析
四、对太乐与乐府职能的再探讨
五、对王运熙“泛指”说的再探讨
六、对“汉武首立汉乐府”的进一步说明
七、乐府之立对“诗言志”观念建构的影响
八、余论
第二节 汉乐府之罢与“诗言志”
一、汉哀帝的“乐府之罢”与两汉“诗言志”观念的变化
二、从“汉乐四品”看东汉乐署的因革变化
三、东汉乐署的“采诗”之风与西汉之异
四、上世纪“五四”以后学界对《孔雀东南飞》的曲释
五、对《孔雀东南飞》主题的具体阐释
六、余论
第八章 “诗言志”观念在后世的深化
第一节 “兴趣说”对“诗言志”观念的深化
一、首先探讨严羽“兴趣说”的原因
二、兴趣说:严羽《沧浪诗话》的理论核心
三、严羽“兴趣说”的真正含蕴
四、从汉魏诗歌的“不假悟”看严羽“妙悟说”的含义
五、从严羽的“入神说”看其“兴趣说”的真实意图
六、余论
第二节 “文气说”对“诗言志”观念的深化
一、“气”在古籍文献中的复杂用法
二、孟子“养气说”的思想蕴涵与审美价值
三、先秦两汉“乐气说”的主要内容与艺术价值
四、曹丕“文气说”的独特蕴涵与文学价值
五、刘勰在“文气说”建构上的重要贡献
六、韩愈在“文气说”建构上的重要贡献
七、“气辅说”的产生及其实质
八、“气象说”的产生及其实质
九、余论
第三节 “境界说”对“诗言志”观念的深化
一、王国维“境界说”的西学背景
二、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对审美直观的强调
三、前人对王国维“境界说”的不同看法
四、对“境”“界”“境界”三词含蕴的辨析
五、“意象”“意境”“境界”三者的异同
六、王国维“境界说”的具体涵蕴
七、王国维“境界说”的学术地位
八、有无“我”的实质及局限
九、余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