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豆棚瓜架婆婆妈电子书

这是纪实文学《煎饼花》的姊妹篇,马瑞芳通过两本传记文学,覆盖了她为人女、为人母、为人媳的人生历程,生动讲述了一个女性的成长史。这两本纪实文学共同展示了优秀的中国传统家风,这几个家庭的均生活于我们熟悉的齐鲁大地,体现了传统儒家的人生价值观,可以引导孩子从小树立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走好人生路。

售       价:¥

纸质售价:¥28.00购买纸书

61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马瑞芳

出  版  社:青岛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4-23

字       数:6.7万

所属分类: 童书 > 儿童文学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这是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作家、山东大学马瑞芳教授创作的纪实文学新作。本书抛作者的教授和作家的社会身份,单纯从一个儿媳的视角,看取一个大家庭半个多世纪的起伏变迁,以幽默风趣的笔触和豁达明慧的心胸塑造了一位大字不识一个,勤劳善良,充满朴素人生智慧的婆母形象。厚重沧桑的岁月感被作者松弛潇洒的行文消解为暖人的烟火气息,因而格外好读。这对婆媳几十年的相处故事,让“婆媳是天敌”的说法不攻自破,这个大家庭代代有滋有味、温馨和睦的生活主调,明白地阐释了母慈子孝、淳朴和睦的中国传统家风,彰显了仁、义、礼、智、信的传统价值观根植于广大民间的真谛。本书可以看作是长篇纪实文学《煎饼花》的姊妹篇,两书对照阅读,读者不仅能收获“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心灵滋养,也能静观自我,获得深长的人生启迪。<br/>【推荐语】<br/>这是纪实文学《煎饼花》的姊妹篇,马瑞芳通过两本传记文学,覆盖了她为人女、为人母、为人媳的人生历程,生动讲述了一个女性的成长史。这两本纪实文学共同展示了优秀的中国传统家风,这几个家庭的均生活于我们熟悉的齐鲁大地,体现了传统儒家的人生价值观,可以引导孩子从小树立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走好人生路。<br/>【作者】<br/>马瑞芳,山东青州人,回族。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古代文学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荣誉委员,中国红学会学术委员。曾任山东省作协副主席、山东省政协常委会委员、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代表作有纪实文学《煎饼花》,长篇小说《蓝眼睛·黑眼睛》《天眼》《感受四季》,散文集《百家讲坛这张魔鬼的床》等,学术专著约四十种,如《幻由人生——蒲松龄传》《中国古代小说构思学》。作品曾获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全国首届少数民族文学评奖散文一等奖、全国纪实散文奖、全国女性文学创作奖、全国女性文学理论创新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马瑞芳说聊斋》,在喜马拉雅平台主讲《马瑞芳品读(红楼梦)》《马瑞芳讲〈聊斋志异)》《马瑞芳品读(金瓶梅)》《马瑞芳品读<西游记>》,深受观众和听众喜爱。<br/>
目录展开

文前插图

作家简介

引言 婆家妈

第一章 曲阜“坐月子”

1 “哎呀,是个小子!”

2 “老妈牌席梦思”

3 按我妈规矩“坐月子”

4 俺就叫“新军”

5 “倒像杀了贼王、擒了反叛来的”

第二章 相伴海光寺

1 “他妈妈啥也不会”

2 到哪里也是好人多啊

3 海光寺的“芭比男娃”

4 幼儿急疹和加急电报

5 我妈跟我怄气

6 淄川民谣和手擀面

7 蒸嫩蛋变成蒸钢蛋

8 人生若只如初见

第三章 淄博田园生涯

1 儿女身边站,满耳皆乡音

2 “扔崩一走”

3 豆棚瓜架“稍迁猴”

4 饺子外交

5 姥姥家做不成“龙蛋”

6 全世界最好吃的烧饼

7 “他们又不是不吃牛羊肉”

8 “鸟枪换炮”

9 有娘又有妈

第四章 二胎保卫战

1 “夹板子婆婆”

2 “小表的生的”

3 一只羊也是赶,两只羊也是放

4 儿女双全

第五章 苦读岁月

1 自讨苦吃

2 重回读写岁月

3 教学科研像泰山压顶

4 假如没有我妈襄助

5 “树大自然直”

6 我妈“爱吃鱼尾巴”

7 “本人会巴结吧”

8 “耪耪那头乱草!”

第六章 美国女博士和中国老太太

1 我妈会变戏法?

2 “滚蛋包”

3 “孩子他姨”

第七章 家中有棵常青树

1 “救火队长”和“总指挥”

2 “人家来咱家就是看得起咱”

3 配套成龙尽善尽美

4 有妈才有家

5 树杈上夹石头,得陇望蜀

6 “等大老老就不染了”

7 我们的“头衔”里有我妈多少功劳

8 “不过是懒一点儿馋一点儿”

9 “连口水都不给哈(喝)”

尾声 人生最大财富

文后插图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