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理智与情感(简·奥斯汀名作《傲慢与偏见》姊妹篇,收录作者小传及珍贵照片)电子书

★21世纪我们仍然需要阅读简·奥斯汀! ★一个人一生中只能有一次爱情! ★简•奥斯汀名作《傲慢与偏见》姊妹篇。1995年由李安执导的同名电影获得了奥斯卡影片,被称为是奥斯汀改编作品中成功的一部。 ★新增超1500字生平传记及幅珍贵影像图片,全面、深刻了解书内外的奥斯汀!只有全面了解奥斯汀的生平才能了解她笔下的所有人物,知道终身未婚的奥斯汀为何能写出揭示婚姻和爱情本质的小说。

售       价:¥

纸质售价:¥48.00购买纸书

170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9.8

作       者:[英]简·奥斯汀

出  版  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21-08-01

字       数:21.8万

所属分类: 文艺 > 小说 > 外国小说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38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38条)
《理智与情感》是简·奥斯汀爱情经典。埃莉诺和玛丽安两姐妹生于英国乡绅家庭,姐姐善于用理智来控制情感,妹妹却往往在情感上毫无节制,因此在恋爱中碰到挫折时,她们作出了不同的反应:姐姐忍辱负重,始终与人为善;妹妹心高气傲,几近崩溃……与主人公命运情牵相关的闲得发慌的乡绅太太,势利无情的兄嫂一家,市侩虚伪的远房姐妹,以及少女心中那三位或道德败坏或正直优柔的恋人悉数登场。以喜剧头,悲剧发展,终以喜剧收场。<br/>【推荐语】<br/>★21世纪我们仍然需要阅读简·奥斯汀!   ★一个人一生中只能有一次爱情!   ★简•奥斯汀名作《傲慢与偏见》姊妹篇。1995年由李安执导的同名电影获得了奥斯卡影片,被称为是奥斯汀改编作品中成功的一部。   ★新增超1500字生平传记及幅珍贵影像图片,全面、深刻了解书内外的奥斯汀!只有全面了解奥斯汀的生平才能了解她笔下的所有人物,知道终身未婚的奥斯汀为何能写出揭示婚姻和爱情本质的小说。   ★全新装帧设计,内外双封,从封面始真正读懂埃莉诺和玛丽安的爱情选择!太阳、树木、山还是草,你所看到的即你的爱情选择。   ★超白滑面,起凸工艺,搭配胶版纸,极致翻阅手感。   ★随书附赠简洁精美书签,和奥斯汀一起启阅读之旅。   ★在所有的伟大的作家中,她(简•奥斯汀)的伟大之处是难以捕捉到的。 ——弗吉尼亚•伍尔芙   ★在英国文学近一又四分之一世纪的历史上,曾发生过几次趣味的革命,惟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汀经久不衰。 ——文学评论巨匠 埃德蒙·威尔逊   ★英国老牌媒体《卫报》评出的“人生的100本书”中,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拔得头筹,姊妹篇《理智与情感》是奥斯汀第二重要的作品。   ★世界上好的讽刺艺术,人情味的歹毒口吻出自简·奥斯汀。 ——作家彭剑斌<br/>【作者】<br/>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1817),英国小说家。 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包括《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曼斯菲尔德庄园》等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著作,成为继莎士比亚和狄更斯后第三位肖像被印在英镑纸钞上的作家。 1775年生于乡村小镇史蒂文顿,短暂上学之后,在父亲和哥哥的指导下阅读了大量书籍,十几岁就始写作,二十岁左右创作完成了人生部小说《傲慢与偏见》的初稿,但直到十多年后才得以正式出版。 辗转巴斯、南安普顿、查顿、温彻斯特等地,始终没有放弃创作,留下了6部长篇小说、若干短篇小说和诗歌等。在小说中,她以细致微的观察和诙谐幽默的笔触真实地描绘了所处时代的社会形态和人情世故,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继承和发展了英国十八世纪的现实主义传统,为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做了准备。   1817年因病去世,年仅41岁。被安葬在温彻斯特大教堂,教堂内设置了供后人悼念的纪念碑文。<br/>
目录展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累计评论(38条) 53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