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综合精华笔记.中基中诊针灸分册(2021)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84.10购买纸书

27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9.8

作       者:郑婉,吴丹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9-05-01

字       数:21.3万

所属分类: 教育 > 考试 > 其他类考试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该书*的特色为大量采用思维导图和表格的形式,依据*考研大纲,参考多版中医教材,结合历年真题,融团队自身成员考研心得,既做到了不遗漏任何一个考,又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排版清晰,一目了然,帮助考生省时省力,提高复习效率,并且充分站在考生的角度,分析考,归纳考,是一本非常适合广大中医考研学子的辅导书。<br/>【作者】<br/>郑婉,女,24岁。江西中医药大学双惟班毕业生,以优异成绩考取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带领不弃疗团队参加2016年硕士研究生学考试,上线率达100%。曾受中国教育报和人民日报的采访。<br/>
目录展开

刘序

编写说明

使用说明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章 绪论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09)

(二)辨证论治(02)

第二章 精气、阴阳、五行

一、精气学说

(一)精气的基本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及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三、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章 藏象

一、藏象的概述

(一)藏象的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作用

二、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一)心(概说)

(二)肺(概说)

(三)脾(概说)

(四)肝(概说)

(五)肾(概说)

(六)胆(中正之官、奇恒之腑、中精之府、清净之府)

(七)胃(仓廪之官)

(八)小肠(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九)大肠(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十)膀胱

(十一)三焦(六腑;孤腑;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十二)脑(髓海、元神之府)

(十三)女子胞(奇恒之腑之一,奇恒之腑是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总称)

三、脏腑之间的关系

四、六腑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精、气、血、津液

一、精

(一)人体之精的概念

(二)人体之精的生成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

二、气

(一)气的概念

(二)气的生成和生理功能

(三)气机、气化的概念

(四)气的分布与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组成、分布与主要功能

三、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运行

(四)血的功能

四、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二)津液的代谢

(三)津液的功能

五、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一)精与气的关系

(二)气与血的关系

(三)气与津液的关系(09/15X/17)

(四)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 经络

一、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二、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06/07/08/09/18/20)

(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详细内容见针灸篇)

三、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主要生理机能(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见针灸篇)

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一)经别

(二)别络

(三)经筋

(四)皮部

五、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六章 体质

一、体质的概念

二、体质学说的应用(20X)

第七章 病因与发病

一、病因

(一)中医学病因分类

(二)六淫的概念及致病的共同特点

(三)六淫病邪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四)疠气病邪的含义及致病特点

(五)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及致病特点

(六)饮食失宜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七)劳逸损伤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八)痰饮、瘀血、结石

二、发病机制

(一)邪正与发病(20)

(二)内外环境与发病的关系

(三)发病的类型

第八章 病机

一、病机的概念(17X)

二、邪正盛衰病机

(一)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虚实变化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

三、阴阳失调病机

(一)阴阳失调病机的概念

(二)阴阳失调病机的内容

四、气血失常病机

(一)气血失常病机的概念

(二)气血失常病机的内容

五、津液代谢失常病机

(一)津液代谢失常病机的概念

(二)津液代谢失常病机的内容

六、内生“五邪”病机

(一)内生“五邪”病机的含义

(二)内生“五邪”病机的内容

七、经络病机

(一)经络病机的概念

(二)经络病机的内容

八、脏腑病机

(一)脏腑病机的概念

(二)五脏的阴阳气血失调

(三)六腑功能失调

(四)奇恒之腑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功能失调

第九章 防治原则

一、预防

(一)未病先防: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防止病邪侵害。

(二)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二、治则(20X)

(一)治则的概念、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二)治病求本:标和本的含义,治病必求于本的重要意义,正治与反治的含义及其适应范围;治标与治本的运用方法及其适应范围: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

(三)扶正与祛邪的基本概念、适应范围及其应用原则和方法

(四)调整阴阳:调整阴阳的概念和原则,损其偏盛的基本方法及其适应范围,补其偏衰的基本方法及其适应范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等法则的含义及应用

(五)调整脏腑生理功能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六)调理气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七)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含义及其运用

中医诊断学

第一章 绪论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一)诊法

(二)诊病——又称“辨病”

(三)辨证——“证”包括证名、证候、证型等概念

(四)病历——又称“病案”,古称“诊籍”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14X)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法则

四、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 望诊

一、望神的概念和原理

二、望神

(一)得神(有神)

(二)少神★(神气不足)(00)

(三)失神★★★(无神)(00/12)

(四)假神

(五)神乱(97/98/10/13/15/16)

三、望色

(一)常色和病色

(二)面部的脏腑分属部位

(三)五色的主病

(四)望色十法

四、望形体

(一)形体强弱

(二)形体胖瘦

五、望姿态

六、望头面五官

(一)望头部

(二)望面部

(三)望目

(四)望耳

(五)望鼻

(六)望口与唇

(七)望齿与龈

(八)望咽喉

七、望躯体

(一)望颈项(96/14X)

(二)望胸胁(15X/16X/20X)

(三)望腹部

(四)望腰背部

(五)望手足、掌腕、指趾

八、望二阴

(一)望前阴

(二)望后阴

九、望皮肤

(一)色泽异常

(二)形态异常

(三)斑疹、白、痈、疽、疔、疖等证

十、望排出物

(一)望痰涕

(二)望涎唾

(三)望呕吐物

(四)望二便

十一、望小儿食指络脉

(一)正常小儿指纹

(二)病理小儿指纹

十二、望舌

(一)舌诊原理

(二)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舌诊的内容、正常舌象及舌象的生理变异

(四)望舌体(舌神、舌色、舌形、舌态及舌下络脉)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五)望舌苔(苔质、苔色)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六)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意义

(七)危重舌象的诊法

(八)临床常见舌象及主病

第三章 闻诊

一、听声音

(一)声音

(二)语言

(三)呼吸

(四)咳嗽

(五)呕吐

(六)呃逆(唐代以前称作“哕”)(07/10X/15/17X)

(七)嗳气(13X/16)

(八)肠鸣

二、嗅气味

(一)口气

(二)汗气

(三)痰、涕之气

(四)二便之气

(五)经、带、恶露之气

(六)呕吐物之气

(七)病室气味

第四章 问诊

问诊的一般内容

(一)问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

(二)问寒热

(三)问汗

(四)问疼痛

(五)问头身胸腹

(六)问耳目

(七)问睡眠

(八)问饮食口味

(九)问二便

(十)问妇女

(十一)问男子:阳痿、阳强、遗精、早泄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十二)问小儿:出生前后情况,预防接种史,传染病史,发病原因

第五章 切诊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诊脉的部位和方法

(一)脉诊原理

(二)诊脉部位

(三)诊脉方法

二、正常脉象

(一)脉象要素

(二)正常脉象的特点

(三)脉象的生理变异(07)

三、二十八脉的脉象特征及其主病

四、常见相兼脉及真脏脉

(一)常见相兼脉的主病

(二)真脏脉

五、脉症顺逆与从舍、诊脉的意义

(一)脉症顺逆与从舍

(二)诊脉的意义

六、按胸胁、脘腹、肌肤、手足、腧穴

(一)按胸胁

(二)按脘腹

(三)按肌肤

(四)按手足

(五)按腧穴(92)

第六章 八纲辨证

一、阴阳

(一)阴证和阳证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二)阳虚证和阴虚证的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和辨证依据

(三)亡阴证和亡阳证的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和辨证依据

二、表里

(一)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99X/04X/13/15)

(二)表里同病的类型和临床表现(08X/09/14/15/16)

(三)表里出入的概念、临床表现和临床意义

三、寒热

(一)寒证和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二)寒热转化的概念、临床表现与病理机制

(三)寒热错杂的类型和临床表现(05/17X/18/19X)

(四)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的临床表现、病理机制及其鉴别

四、虚实

(一)虚证和实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二)虚实转化的概念与病理机制

(三)虚证夹杂的类型和临床表现(09/13)

(四)假实真虚、假虚真实的临床表现、病理机制及其鉴别。

第七章 病性(因)辨证

一、六淫证候(风、寒、暑、湿、燥、火)

(一)风淫证(98X/06/08X/10/12/19)

(二)寒淫证(92/98X/01/05/14X/18X)

(三)暑淫证(92/93/03/13X)

(四)湿淫证(00X/04/08X/17X/19)

(五)燥淫证(96X/98/07/20X)

(六)火热证(92/95X/97/98X/16X)

二、情志内伤证候

第八章 气血津液辨证

一、气虚证、气陷证、气虚不固证、气脱证、气滞证、气逆证和气闭证

(一)气虚证(09)

(二)气陷证(97/12)

(三)气虚不固证

(四)气脱证(11/16/17)

(五)气滞证

(六)气逆证(93/13/20)

(七)气闭证(十三五)

二、血虚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

(一)血虚证(02/14)

(二)血瘀证(97/03/15X/19)

(三)血热证(07X)

(四)血寒证(97/05/14/16)

三、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证和气随血脱证

(一)气滞血瘀证(97/14)

(二)气虚血瘀证(14)

(三)气血两虚证(10)

(四)气不摄血证(17)

(五)气随血脱证(93X/13X)

四、津液不足证

五、饮证

六、痰证

七、水停证

第九章 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

(一)心血虚证(04/11X/16/15X)

(二)心阴虚证(08X/11X/15X)

(三)心气虚证(98)

(四)心阳虚证(12X)

(五)心阳暴脱证

(六)心火亢盛证(12/17X/18)

(七)心脉痹阻证(01/09X/19X/20)

(八)痰蒙心神证(93/98/06/19X)

(九)痰火扰神证(93/16)

(十)瘀阻脑络证

(十一)小肠实热证(14/16)

二、肺与大肠病

(一)肺气虚证

(二)肺阴虚证(94/95/97X/18)

(三)风寒犯肺证(98X)

(四)风热犯肺证(10/13/20X)

(五)燥邪犯肺证(95/97X/12/18/17)

(六)肺热炽盛证(14/20X)

(七)痰热壅肺证(14/15X/19/20X)

(八)寒痰阻肺证(05X)

(九)饮停胸胁证(00)

(十)风水相搏证

(十一)肠道湿热证(11/19X)

(十二)肠燥津亏证(10/20X)

(十三)大肠虚寒证(肠虚滑泻证)(十三五)(19)

三、脾与胃病

(一)脾气虚证(93X/02/12/13X/19)

(二)脾虚气陷证(95/95X/97/03X/17)

(三)脾阳虚证(04X/07/10X/12X/13X)

(四)脾不统血证(92X/12)

(五)寒湿困脾证(98/02/03/04X/08/10X/15X)

(六)湿热蕴脾证(19)

(七)胃气虚证(97X/05X)

(八)胃阳虚证

(九)胃阴虚证(97/03/08/11X/13/15/19)

(十)胃热炽盛证(07X/08/16X)

(十一)寒饮停胃证

(十二)食滞胃肠证(06X/19X)

(十三)胃肠气滞证(06X)

四、肝与胆病

(一)肝血虚证(95X/99X/04/08/15/16)

(二)肝阴虚证(93/01)

(三)肝郁气滞证(00)

(四)肝火炽盛证(肝火上炎证)(94/96/00X/01X/06X/08/10X/12/13/16/17/17X)

(五)肝阳上亢证(本虚标实)(94/95X/96/01/07)

(六)肝风内动证(18X)

(七)寒滞肝脉证(05X/08/11X/20)

(八)胆郁痰扰证(94/95/02/06/12X/16/18X)

五、肾与膀胱病

(一)肾阳虚证(04X/11X)

(二)肾虚水泛证(09X/12X)

(三)肾阴虚证(07X/11X)

(四)肾精不足证(96/07X/11X/15)

(五)肾气不固证(95/14/15)

(六)肾不纳气证(肺肾气虚证)(20)

(七)膀胱湿热证(95/14/16)

六、脏腑兼证

(一)心肾不交证(97X/08X/10X/12X/17)

(二)心肾阳虚证(05X/11/13X/19)

(三)心肺气虚证(05X/08X/16X)

(四)心脾气血虚证(心脾两虚证)(93/97X/99/02X/05X/12X/14X/16)

(五)心肝血虚证(05X)

(六)脾肺气虚证(93/99/02/08X/16X)

(七)肺肾阴虚证(96X/00/09X/10X/12X/19X)

(八)肝火犯肺证(94X/09X/14X/15/19)

(九)肝胆湿热证(99/00/14/15/19)

(十)肝胃不和证(91/97/13)

(十一)肝郁脾虚证(肝脾不调证)(91/97/99/02/13/20X)

(十二)肝肾阴虚证(00/10X/12X)

(十三)脾肾阳虚证(01/04/11/18)

第十章 其他辨证方法

一、六经辨证

(一)太阳病证

(二)阳明病证(10X/12/13)

(三)少阳病证

(四)太阴病证

(五)少阴病证

(六)厥阴病证

(七)六经病证的传变(06X/14X/19)

二、卫气营血辨证

(一)卫分证(94X/09)

(二)气分证(01/02/03/11X/20)

(三)营分证(92/96/98X/99/01/02/05)

(四)血分证(00X/05/06X/10/20)

三、三焦辨证

(一)上焦病证(91/00)

(二)中焦病证(93/97X/01)

(三)下焦病证(96X/00/05X/07)

(四)三焦病证的传变形式

第十一章 辨证要点总结

一、八纲辨证

二、病性(因)辨证

(一)辨阴阳虚损证候

(二)辨气血证候

(三)辨津液证候

三、脏腑辨证

(一)辨心病证候(16X)

(二)辨肺病证候

(三)辨脾病证候

(四)辨肝病证候

(五)辨肾病证候

(六)辨腑病证候

(七)辨脏腑兼病证候

四、其他辨证

(一)六经辨证

(二)卫气营血辨证

(三)三焦辨证

经络腧穴歌诀

针灸学

第一章 经络总论

一、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二、十二经脉

三、奇经八脉

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五、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二章 腧穴总论

一、腧穴的概念及分类

二、腧穴的治疗作用及主治规律

三、腧穴的定位方法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一、十四经腧穴的主治概要

二、常用经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一)手太阴肺经: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

(二)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阳溪、偏历、手三里、曲池、臂臑、肩髃、迎香

(三)足阳明胃经:承泣、四白、地仓、颊车、头维、下关、人迎、梁门、天枢、归来、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内庭、厉兑

(四)足太阴脾经:隐白、太白、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大横、大包

(五)手少阴心经:极泉、少海、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

(六)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后溪、养老、小海、肩贞、天宗、颧髎、听宫

(七)足太阳膀胱经:睛明、攒竹、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次髎、承扶、委阳、委中、膏盲、志室、秩边、承山、飞扬、昆仑、申脉、束骨、至阴

(八)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复溜、阴谷、肓俞

(九)手厥阴心包经:天池、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十)手少阳三焦经:关冲、中渚、阳池、外关、支沟、肩髎、翳风、角孙、耳门、丝竹空

(十一)足少阳胆经:瞳子髎、听会、率谷、阳白、头临泣、风池、肩井、日月、环跳、风市、阳陵泉、光明、悬钟、丘墟、足临泣、侠溪、足窍阴

(十二)足厥阴肝经:大敦、行间、太冲、蠡沟、曲泉、章门、期门

(十三)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建里、中脘、膻中、天突、廉泉、承浆

(十四)督脉:长强、腰阳关、命门、至阳、身柱、大椎、哑门、风府、百会、神庭、水沟、印堂

三、常用奇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第四章 刺灸法

一、毫针刺法

(一)针刺前的准备:选择体位、消毒

(二)进针法

(三)针刺的角度、深度

(四)行针法:基本手法及辅助手法

(五)得气的表现及临床意义(11)

(六)常用单式补泻手法(09/19)

(七)晕针、滞针、血肿、创伤性气胸、刺伤内脏等常见针刺异常情况的表现、处理及预防

(八)针刺的注意事项

二、灸法

(一)灸法的种类(19X)

(二)灸法的作用

(三)下列常用灸法的操作方法、适应证

三、拔罐法

(一)拔罐法的作用及使用范围

(二)闪罐法、留罐法、走罐法、刺络拔罐法、留针拔罐法的操作方法和适应证

(三)拔罐法的注意事项

四、三棱针法

五、皮肤针法

六、电针

第五章 治疗

一、治疗总论

(一)针灸治疗原则

(二)针灸治疗作用

(三)针灸临床诊治特点

(四)处方选穴规律

(五)常用配穴方法

(六)刺灸方法的选择

(七)特定穴的应用(19X)

二、治疗各论

(一)内科病证

(二)妇儿科病证

(三)皮外伤科病证

(四)五官科病证

(五)急症

附 针灸考研高频考点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2年

1991年

附 临床医学人文精神

一、医学职业素养

二、医患关系

三、临床伦理

四、卫生法律法规

附 临床医学人文精神考研真题

2020年真题

2019年真题

2018年真题

2017年真题

后记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