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律诗文体建构与礼乐文化传统(精)全三册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143.00购买纸书

40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张国安著

出  版  社: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21-07-01

字       数:87.1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史学理论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本书内容主要由三个相互关联且互为支撑的基本命题、观及其考述论证构成:其一,中国传统文学“文体”是“礼体”的转喻与象征,而律诗体则是其完型态,深度涉及“文人”话语言说方式、行为方式的选择及其理想人格的建构。其二,中国传统文学文体的语言学基础乃“文言”;具有主体统一性的汉语实即“文言”,而“文言”形成于中国史前社会由“乐礼文化”形态向“礼乐文明”的制度形态转的过程之中,乃非自然语言的规范性语言,与政治意识形态具有天然联系。其三,“言—文”一体且异质的“文言”结构性矛盾构成了“文言”发展的内在动力,其历史展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学文体走向骈体化、诗歌走向律体化及其因应时势而变革的内在逻辑。<br/>【作者】<br/>张国安,男,汉族,1964 年生,安徽池州九华山人,教授,现为广西民族大学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86年6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随之任教于扬州大学文学院文艺理论教研室,1990 年结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美学研究生课程修班,2004 年 6 月毕业于扬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获古代文学博士学位。2004 年 10 月至今任教于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1986年始,于《当代文艺思潮》、《探索与争鸣》、《文艺理论研究》等重要刊物发表美学理论系列论文若干,其中有为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造型艺术》、《美学》全文复印者,代表性篇目《美学:感性文化人类学》又同时为《人民音乐》、《国内哲学动态》列为期刊重要理论文章目录索引论文。本世纪初始由思辨理论转向具体实证研究,主要致力于中国礼乐文化传统的结构与发生,以及作为礼乐文化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在此方向,目前已于《学术月刊》、《江苏社会科学》、《浙江社会科学》、《文艺理论研究》等核心期刊以及其他重要出版物发表成体系的论文二十余篇。<br/>
目录展开

版权页

基金项目

目录

上册

导论:律诗体建构的文化文体学生态

第一节 对象、问题与方法

第二节 传统文体学中的“文体”概念辨析

一、“六义”说与“文章整体”说述评

二、“文体”非独立概念与范畴

三、“文体”:以“人体”隐喻“文章”的话语言说方式

第三节 《文心雕龙》的创作及其文体论意义

一、《文心雕龙》的结构与性质

二、刘勰之“文心”

三、刘勰论文辨体之意义

四、文体通变:动态的整体和谐观

五、文章体类与文统

第四节 “礼体”与文类文体之发生

第五节 破体与参体新辨

第六节 也说文体尊卑与“以高行卑”

第七节 “礼体”大、小之喻与破体为文之体位定势

第八节 大小体之辨与文体命名

第九节 大小体之辨与文笔之辨

第十节 文体与才性、德性

一、“文”之“小体”的律化及其“大体”意味

二、文才获得尊崇的人文哲学依据及其历史意义

第一章 汉语文言与礼乐文化

第一节 古汉语定义及其发生

一、古汉语即文言

二、汉文字与文言之发生

第二节 文言音系之统一性与继承性

第三节 礼崩乐坏之后的“文言”声/文统一性与继承性之保证

第四节 讽诵吟咏与小学传统建立及古音之变

第五节 反语、反切音注及其意义与功能

第六节 《通俗文》之性质及其所反映的言、文互动

一、见于先秦文献的旧词训释分析举例

二、见于秦汉文献的新词训释分析举例

三、未见于两汉文献的新词训释分析举例

四、用例见于先秦文献的新义词训释分析举例

五、用例未见于先秦文献的新义词训释分析举例

六、音注分析举例

七、文言“语体”的“文体”化趋势及其意义

第七节 “音韵蜂出”与“五声命字”

一、《声类》与《韵集》的性质与意义

二、“始判清浊,才分宫羽”与上古文言声调及其自觉

三、《声类》《韵集》之“五声命字”与文言的语音规范

结论

第二章 四声之目:诗乐分离与文体独立

第一节 “四声”缘起:发明抑或发现

一、外启说

二、内生说

三、《切韵》体现的文言规范性与“四声缘起”说悖论的化解

第二节 音韵学规范文言之标准及其文体象征、语体功能

一、《切韵》规范之标准及其象征意义

二、四声、五声同义:文体独立与吟咏讽诵规范化

第三节 四声名目创制的历史因缘

一、学界关于四声之目出现时间与创始者的争论及其辨析

二、“周颙说”与“闾里说”并存的历史意味

第四节 周颙与“四声之目”之创始

一、《切韵》与《四声切韵》之四声观念

二、《调四声谱》与周颙《四声切韵》

三、周颙四声定韵与规范吟诵方式

余论:周颙取平上去入命名四声的缘由

附录:《步虚吟》曲线谱

第三章 永明声律运动初论

第一节 两种吟诵方式:歌咏、吟诵的离合

一、《步虚吟》之吟咏方式

二、《巾舞歌诗》之歌咏方式

第二节 《永明乐》与永明声律

第三节 “吴音吟诵”说批判

第四节 呗赞新声非律化的解释与永明声律运动本义的初步揭示

小结

中册

第四章 沈约“八病”说、声律论与“永明体”

第一节 沈约与“八病”说创始

第二节 沈约“八病”说的初步重建

第三节 沈约声律思想与其“八病”说之关系

一、前人之说概述及反思与新解

二、如何看待所谓沈约理论与实践的矛盾

第四节 沈约“八病”说的修正与再验证

一、“八病”说修正

二、“八病”说的新标准与沈约《怀旧诗九首》

三、“平头”问题之讨论

小结

第五章 沈约声律思想的文体象征意义

第一节 病犯说与文体意识

一、声病说与文气说

二、“芜音”与“累气”之所指

三、沈约之性灵、灵气说及其德性论意味

四、自然声律之病:负才任气与“小体”掩“大体”

第二节 德性自然:沈约人为声律“天机”论

第三节 声文体制:儒家德性论与圣智观的统一

一、从陆机《文赋》《毛诗大序》“文学动机论”说起

二、荀子之性论与圣智观的传统

三、诗人比兴、感物连类与“缘情绮靡”说的沈约式解读

四、文以体制为先:化才性才情而入于德性之域

结论:构建声律“大体”

第六章 转拘声韵:永明“声—文”体制的突破与近体诗律的初步建构

第一节 “四声二元化”问题辨证

一、沈约吟诵律对永明体四声律的影响

二、刘滔声律说解读

三、刘滔声律说与源自经典案例的检验

第二节 二四字位平仄对比的和声结构之建构

一、与何逊有关的梁初联句的声律分析

二、二四节奏点和律结构的性质及其建构的动因

第三节 宫体诗人“声—文”体制突破的诗体律化影响

一、“名物化”与“无句”之句法

二、句式与句律

三、句联及联间的韵律与声律表现

结论

附录:

第七章 王绩与律诗体制定型

第一节 《诗章中用声法式》与唐代近体律句问题

第二节 王绩五言诗的声律学分析

一、五言二韵、四韵体诗声律分析

二、五言四韵体以上长诗的声律分析

第三节 “古—近—齐梁格”三分的体格观念与自觉

一、《古意六首》组诗之分析

二、《薛记室收过庄见寻率题古意以赠》之分析

三、其他三首古体诗之确认

四、三首仄韵诗的体制与齐梁格古律

第四节 王绩文体自觉及声律成就之根源

一、前人成说之反思

二、律体自觉与王绩学术思想及其文学观

结论

附录:文中分析所涉及的王绩五言诗之韵式及平仄

一、黏而平仄失对的8首二韵体诗:

二、合乎黏式律的17首四韵体诗中失对的4首:

三、失黏的19首四韵体诗中,只失黏1处而未失对的诗9首:

四、19首失黏四韵体诗中,失黏一处且失对的诗6首:

五、整篇合乎黏式律的五言长律6首:

六、古体:

七、三首仄声韵诗(齐梁体):

第八章 上官仪及“上官体”与律诗

第一节 上官仪诗与声律

一、句律

二、联对律

三、联间律

第二节 上官仪之对属论

一、刘勰论“丽辞偶对”

二、上官仪对属论

三、上官仪与“六对”“八对”说

第三节 “上官体”之体征及其文体学意义

小结

第九章 元兢的诗学理论

第一节 元兢“调声”说与“八病”说

第二节 元兢与新“八病”说

第三节 元兢对属论

第四节 元兢诗学审美观

一、前元兢“秀句”说

二、元兢对选本传统的批评与诗体观

三、“秀句”与“兴寄”

小结

下册

第十章 “沈宋体”与律诗定体辨

第一节 “沈宋体”律诗内涵今论之反思

第二节 “沈宋体”律诗的文化文体学意义

一、唐人律诗文体观与“沈宋体”律诗

二、皎然以“沈宋体”为正律论

三、皎然、王昌龄诗说之比较

四、“复少变多”与沈宋体律诗之“意境”创造

小结

第十一章 七言诗的律体化

第一节 七言近体律句

第二节 七言句式律化溯源

一、魏晋宋初与七言四三节奏句式建构

二、齐梁永明体与七言句式的声律化

三、梁陈重要宫体诗人与七言律句

四、初唐:七言近体化律句的定型

第三节 七言联章篇体的近体化

一、梁陈宫体诗人与七言联章篇体的近体化

二、隋、唐初与成熟的近体七律

第四节 杜甫律诗拗体辨

一、吴体、齐梁体与永明体

二、吴体、丁卯句法、拗救

三、50首为学者断为“拗体七律”的杜甫七言诗分析

四、“诗律细”与“拗律变格”之辨

第五节 杜甫七律句法“拗句”说辨

结论

附录:50首为学者断为“拗体七律”的杜甫七言诗之平仄

第十二章 杜甫“诗圣”地位的确立与律诗文体学的终极建构

第一节 唐诗整体态势与杜甫诗之定位

第二节 唐代杜诗经典化过程中的矛盾现象及其文体学问题

一、盛中唐三大选家之文体观

二、选家体分古、近之本质与王维的文体学意义

三、元白文体观与杜诗的发现

第三节 “诗史”杜甫形象之演化

第四节 “诗圣”的命名与确立

第五节 中唐新儒学运动暨古文运动与杜甫

一、盛唐“文儒”之自觉与礼乐文治

二、中唐“文儒”的再度自觉与儒学精神之内在转向

三、古文运动之本质及其历史文化追求

四、古文运动与文体通变及杜诗形象的聚焦与定格

结论与余论:杜甫独立人格之体认与律诗文体建构之圆成

参考文献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