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推荐
《中大史學叢書》編輯説明
導論
1.問題與研究方法
2.歷史概況
第一章 李陽冰校訂攷
1.前言
2.二徐的評價
3.關於卷數
4.刊定的實際情況
5.書法史上的意義
6.小結
第二章 小徐本研究
(一)《説文解字繫傳》成書年代攷
1.前言
2.王鳴盛的看法
3.《資治通鑑》的記載
4.朱翱反切
5.小結
(二)張次立校訂攷
1.前言
2.《繫傳》傳入宋朝的途徑
3.嘉祐年間的書籍校訂工作與蘇頌
4.張次立的校訂工作
5.小結
(三)小徐本的校訂層次
1.前言
2.第一個層次——將所補字插入部中之例
(1)明顯是張氏所補之例
(2)增加大徐新修字——亦當是張氏所補
(3)部中有補字,但部末無張氏明言補字之例
a.次序全同於大徐本的例子
b.次序小異的例子
(4)增加大徐新附字
(5)引用徐鉉按語的例子
3.第二個層次——所補字集中存在於部末之例
4.第三個層次——僅改動反切之例
5.張氏按語
(1)指摘文字重出
(2)引用大徐説
(3)引用徐鉉所引徐鍇語
6.其他部分
(1)篆文
(2)關於《部敘》篇
7.小結
(四)小徐本流傳攷
1.前言
2.葉夢得借蘇頌舊藏本
3.尤袤借葉夢得所藏本
4.李燾與吕祖謙
5.其後的流傳
6.現存《繫傳》版本的來源
7.小結
第三章 大徐本研究
(一)大徐本出現以前的《説文》學
1.前言
2.《説文字源》
3.林罕與其《字源偏旁小説》
4.郭忠恕、夢英與其《篆書目録偏旁字源碑》
5.《説文解字篆韻譜》
6.《説文正字》
7.小結
(二)雍熙校刊攷
1.前言
2.大徐本出現以前的情況
3.雍熙校刊
4.校訂的意義
5.小結
第四章 大小徐本文本差異攷
(一)徐鉉據徐鍇按語改動正文説解
1.前言
2.前人研究
a.《説文二徐箋異》二卷
b.《説文古本考》
c.《説文大小徐本録異》
3.大徐本依徐鍇按語改形聲字爲會意字之例
(1)徐鍇按語明言主張改爲會意字之例
(2)徐鍇按語只云“會意”而主張改爲會意字之例
(3)徐鍇按語提到聲符字義之例
4.會意字以外之例
(1)其他影響
(2)徐鍇按語引文或影響大徐本文本之例
5.大徐本引徐鍇按語入《説文》説解正文
(1)徐鉉將徐鍇按語作爲説解正文之例
(2)大徐本將徐鍇所引文章插入《説文》正文之例
6.徐鉉不從徐鍇按語之例
(1)只有一部分符合徐鍇按語之例
(2)大徐本文本完全不符合徐鍇按語的例子
7.小結
(二)其他差異
1.前言
2.語義上無差别的文字差異
(1)小徐本不用《説文》所載字,而大徐本用《説文》所載字之例
(2)大徐本説解用《説文》不收字,而小徐本卻用《説文》收載字之例
3.關於省聲的差異
(1)《説文》不收小徐本的諧聲符,僅收大徐本省聲的諧聲符之例
(2)大徐本的省聲諧聲符符合其字讀音之例
(3)其他例子
(4)小徐本用省聲的方法解釋文字構造,而大徐本不用省聲之例
(5)小結
4.引用經文的差異
(1)小徐本引文符合《唐石經》而大徐本不合之例
(2)大徐本所引與《唐石經》合,而小徐本不符合《唐石經》之例
(3)大徐本、小徐本均異於《唐石經》之例
(4)其他例子
(5)大徐本不合理之例
(6)經文引文只見於一方之例
(7)小結
5.其他説明大徐本合理性強的例子
(1)部首字的差異
(2)大徐本往往將小徐本中的形聲字作爲會意字
6.小結
第五章 元豐校訂攷
1.前言
2.元豐再校
3.校訂者的背景
4.王安石《字説》
5.佚文驗證
6.《字説》、《説文》與科舉
7.不行於世的原因
8.小結
第六章 《六書故》所引《説文》攷
(一)《六書故》所引唐本《説文》攷
1.前言
2.《六書故》所引《説文》各本
3.比較現存唐寫本與《六書故》所引唐本
4.唐本的性質
(1)收載二徐本没有的字
(2)字義有異
(3)所屬部有異
(4)唐本與二徐本之間有字體的差異
(5)與二徐本的文字構造有異
(6)反切的差異
(7)林罕字説
5.小結
(二)《六書故》所引蜀本《説文》攷
1.前言
2.蜀本引文
3.引文的性質
(1)《六書故》所引符合小徐本,而與大徐本有異者
(2)蜀本所引字解與李陽冰字解相同
4.蜀本來源
5.小結
第七章 《説文解字五音韻譜》研究
(一)李燾改編《説文解字五音
1.前言
2.《五音韻譜》的成書過程
3.宋代的流傳情況
4.《五音韻譜》之性質
(1)《五音譜》與《五音韻譜》之關係
(2)宋代字書中之《五音韻譜》
5.在元代的流傳
6.小結
(二)《説文解字五音韻譜》版本綜述[22]
1.前言
2.南宋的刊刻
3.現存宋版
4.《五音韻譜》在明代
(1)弘治十四年(1501)益藩刻本
(2)嘉靖七年(1528)郭雨山刻本
(3)嘉靖十一年(1532)孫甫刻本
(4)萬曆二十六年(1598)陳大科刻本
(5)萬曆四十七年(1619)張經世刻本
(6)天啓七年(1627)世裕堂刻本
5.大徐本與《五音韻譜》的關係
(1)《萬卷堂書目》
(2)《韻譜本義》
(3)《説文長箋》
6.清初學者的認識與汲古閣本之出現
(1)顧炎武
(2)王夫之
(3)顧景星
(4)汲古閣大徐本之出現
7.大徐本與《五音韻譜》的版本文字
8.小結
(三)《四庫提要》論《五音韻譜》反切之失[66]
1.前言
2.具體内容
3.毛本特點的來源
4.小結
結語
參考文獻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