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刑事庭审的中国问题及应对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108.80购买纸书

11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李学军,朱梦妮等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1-15

字       数:36.8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法律 > 法律普及与实务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庭审是刑事诉讼形态完整的体现,也是整个诉讼活动的中心和重心:在刑事庭审现场,法官需基于控辩双方的证据展示和意见阐述,方能对侦查、审查起诉的有效性作出结论性评断,并终决定被告人的命运。 我国现行刑事庭审制度以1996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为标志、以2014年启动的司法改革为基,确立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刑事庭审模式,即:既具备当事人主义的某些特征,又不乏职权主义的元素设置,还带有传统诉讼文化的固有内容。但与此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予以解决。故为了给出一个刑事庭审问题的中国解决方案,本书首先梳理了我国庭审模式、相关制度及程序规范的过往历程,并从审理秩序、庭审功效、职能均衡、规程运作方面的深层原因切,剖析了刑事庭审虚化背后的典型问题。随后立足于我国刑事庭审所身处的深化转型期,评述了以审判中心主义为代表的新近改革的积极意义,反思了亟待深展的学理盲,并从理论和机制两个维度对本土的实践经验行总结升华,对域外的法治要素予以合理借鉴。后围绕关系到我国刑事庭审未来发展的四个重要问题,即作为前提的程序分流机制、作为主体的证据调查规程、作为保障的庭外相关制度和作为助推动力的智慧创新探索,分别行了专门化研究,以期在整体上为推动、促我国的刑事庭审真正走向实质化、规范化和法治化贡献一定的理论增量。<br/>【作者】<br/>李学军,女,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证据学教研室主任,中国人民大学证据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人民大学物证技术鉴定中心主任,*人文社会科学重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市监察委员会特约监察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美国密歇根大学法学院2005年9月至2006年8月访问学者,芬兰拉普兰大学法学院2012年3月至4月交换教授。主要从事证据法学、物证技术学、刑事诉讼法学、司法鉴定学等方向的研究。 代表性成果:著译类,《物证论:从物证技术学层面及诉讼法学的视角》《物证技术学》《美国刑事诉讼规则》《物证鉴定意见的质证路径和方法研究》《意见证据制度研究》《漂移的证据法》等;论文类,《诉讼中专门性问题的解决之道——兼论我国鉴定制度和法定证据形式的完善》《专家辅助人制度研析》《“人权保障”及“科技步”——我国刑事证据制度四十年发展史及其核心要素、助推器》《瑕疵证据及其补救规则的适用》《意见证据规则要义——以美国为视角》等。 朱梦妮,女,法学博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人文社会科学重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证据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诉讼案例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北京大学法学院2019年9月至2020年7月间访问学者。 代表性成果:独著或合著《证据辩护理论、制度与实践》《意见证据制度研究》《物证鉴定意见的质证路径和方法研究》等;在《法学家》《北京社会科学》《法律适用》《人民检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法制日报》,以及EURO-ASIAN LEGAL FRONTIERS REVIEW等发表论文若干篇。 在北京高校第十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获得综合二等奖、教案奖和受学生欢迎奖。<br/>
目录展开

编委会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刑事庭审的中国发展足迹

一、刑事司法的过往发展路径

(一)起步与探索

(二)转折与发展

二、刑事庭审的相应发展变革

(一)1979年《刑事诉讼法》确立的庭审模式特征

(二)1996年《刑事诉讼法》带来的庭审模式发展

(三)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订后的庭审模式改革

三、刑事庭审制度的中国特色

第二章 刑事庭审的典型问题透视

一、审理方式间接

(一)法治理念对审理方式的要求

(二)案卷笔录对直接言词的消解

(三)证据规则对间接审理的纵容

(四)行政决策对实质审理的干扰

二、预设功效失灵

(一)审判中心与实质庭审

(二)流水作业的失重化

(三)庭前会议的实体化

(四)庭下活动的常态化

三、诉讼关系失衡

(一)审判地位的偏私及僭越

(二)辩护力量的萎缩及羸弱

(三)检察监督的杂糅及矛盾

四、规程运作失序

(一)庭审规则不尽如人意

(二)程序形态混杂不分

(三)繁简分化及其尚存问题

第三章 刑事庭审的新近改革述评

一、“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

(一)改革的提出

(二)后续的跟进

二、刑事庭审改革的实践试点

(一)改革试点概览

(二)改革实践评析

三、刑事庭审改革的学理建言

(一)学理话语综述

(二)学理盲点反思

第四章 刑事庭审转型的理论推进

一、刑事庭审的内涵要求

(一)直接审理主义

(二)言词辩论主义

(三)公开审理主义

(四)集中审理主义

二、刑事庭审的功能定位

(一)基本属性:查明真相

(二)实质属性:保障权利

(三)工具属性:追求高效

(四)附加属性:实现教化

三、刑事庭审的影响因子

(一)侦查中心主义的刑事诉讼构造

(二)案卷笔录中心主义

(三)职权主义

第五章 刑事庭审转型的机制展开

一、事实发现机制的重塑

(一)证据调查机制

(二)有效辩护机制

(三)专家参与机制

二、心证约束机制的构建

(一)权力运行机制

(二)案卷移送制度

三、裁断审决机制的规范

(一)人民陪审制度

(二)合议决策机制

(三)裁判说理机制

第六章 刑事庭审的分而治之

一、定罪量刑的相对分离

(一)定罪活动与量刑活动之间的关系

(二)当今世界主要国家量刑程序概述

(三)当前我国宜采用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模式

(四)我国量刑程序构建的基本情况

二、庭审量刑规程的设计

(一)简易程序

(二)速裁程序

(三)普通程序

三、刑事庭审的繁简分流

(一)繁简分流的必要性考察

(二)刑事案件庭审繁简分流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完善繁简分流机制构建的意见和建议

第七章 刑事庭审的调查规程

一、刑事庭审调查的基本原则

(一)证据裁判原则

(二)直接言词原则

(三)公开审理原则

二、影响庭审调查的制度环境

(一)质证形式化的制度因素

(二)举证书面化的现实原因

三、庭审证据调查方式的变革

(一)“侦查中心主义”下的印证方式

(二)“审判中心主义”下的自由心证

四、讯问、发问程序

(一)对被告人讯问、发问

(二)对其他人证的庭审调查

五、出庭作证程序

(一)应当出庭的裁断

(二)必须出庭的保证

(三)能够出庭的保障

(四)发问异议与证言当庭审查

六、举证、质证程序

(一)举证程序

(二)质证程序

第八章 刑事庭审的庭外保障

一、庭前阅卷与预断防范

(一)庭前阅卷不必然导致法官预断

(二)在我国法官庭前阅卷的必要性

(三)构建合理的庭前阅卷制度与配套机制

二、庭前会议的规范与完善

(一)庭前会议的定位和功能

(二)《庭前会议规程》的评析与完善

三、审判委员会制度的完善

(一)审判委员会的职责和角色定位

(二)审判委员会制度的特殊作用和价值功效

(三)审判委员会制度的完善路径

第九章 刑事庭审的智慧探索

一、智慧法院的转型背景

(一)智慧法院是什么

(二)智慧法院建设的必要性

(三)智慧法院建设的意义与目标

二、智慧庭审的创新探索

(一)远程庭审系统

(二)智能语音庭审记录系统

(三)电子举证、质证系统

(四)法规、案例智能检索与推送系统

(五)智能辅助定罪量刑系统

(六)同案同判数据监测平台

三、发展痛点与应对建言

(一)技术层面

(二)制度层面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