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文学的世界(创意写作书系)电子书

寻路名著的创作,可造就有觉悟的欣赏者;懂得名著的欣赏,可成就有艺术眼光的创作者。本书适合热爱文学和写作的读者阅读,帮助读者以专业眼光、新颖的角度,深浅出地读透二十余部耳熟能详的英美文学名著,挖掘大师们的创作秘密,建立起文学与多种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拓展我们理解文学的视角与空间。

售       价:¥

纸质售价:¥44.20购买纸书

629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4

作       者:刁克利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12-01

字       数:13.3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新闻传播/语言文字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名著是一种标尺,标出了文学的高度。名著是一种传承,维系着文学的命脉。阅读和欣赏名著,就是寻找一种文学世界的路径,寻找一种标示文学作品的尺度。文学的世界,挖掘大师们的写作密码,让阅读有迹可循,让创作源远流长。 本书用作家的视角,通过情节、人物、主题、视角、风格、象征、背景等维度,带我们走二十余部世界文学经典,包括《汤姆?索亚历险记》《一位女士的画像》《简?爱》《红字》《儿子与情人》《哈姆莱特》《呼啸山庄》《老人与海》《白鲸》《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等,让我们像作家一样阅读。 换个角度读经典,寻找我们心目中的文学,让我们与文学结缘。<br/>【推荐语】<br/>寻路名著的创作,可造就有觉悟的欣赏者;懂得名著的欣赏,可成就有艺术眼光的创作者。本书适合热爱文学和写作的读者阅读,帮助读者以专业眼光、新颖的角度,深浅出地读透二十余部耳熟能详的英美文学名著,挖掘大师们的创作秘密,建立起文学与多种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拓展我们理解文学的视角与空间。<br/>【作者】<br/>刁克利,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英语教授协会会员、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协会副会长、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诗歌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西方文论、创意写作与文学翻译,出版专著《作者》《西方作家理论研究》《诗性的拯救》《诗性的对话》等,编著《英国文学经典选读》《英美文学欣赏》《翻译学研究方法导论》等,译著《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成为作家》《始写吧:虚构文学创作》《始写吧:非虚构文学创作》等。<br/>
目录展开

前言

第一章 导论:寻找心目中的文学

我们如何与文学结缘

文学是什么:从《静夜思》说起

对文学的期待

第二章 情节:故事中的故事

情节的构成

高潮在最后:《汤姆·索亚历险记》

高潮在中间:《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与《一位女士的画像》

高潮在前面:《红字》与《老水手谣》

第三章 人物:不断丰富的人生

人物的划分

人物的塑造

未充分发展的人物:《儿子与情人》

为什么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第四章 主题:包罗万象的思想

主题的设置

罪与罚:《红字》

爱如飓风:《呼啸山庄》

劳动、尊严、生命与写作:《老人与海》

路如人生:《未走之路》

第五章 视角:读者的向导,作家的眼睛

视角的作用与分类

双重视角话沧桑:《呼啸山庄》

劫后余生讲见闻:《白鲸》

一个讲了五遍的故事:《喧哗与骚动》

看玫瑰神秘诡异地凋零:《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第六章 风格:品味独特的感觉

风格、语言与效果

风格与人

清明澈澄的忧伤:《海的女儿》

繁与简的极致:《老人与海》

风格与阅读的境界

第七章 象征:月亮代表我的心

约定俗成的象征

原创性的象征:《红楼梦》《红字》《简·爱》

小屋也是纪念碑:《汤姆叔叔的小屋》

每个人都有自己要面对的“白鲸”:《白鲸》

文学本身就是一种象征

第八章 背景:站着与坐着大不同

背景的分类与作用

财富、地位与习俗:《简·爱》

环境造成的牺牲:《德伯家的苔丝》

农场、城镇、矿井与学校:《虹》

“恣意游荡”与死于冰山:《恋爱中的女人》

第九章 维度:多面的《简·爱》

小说种类的多种解读

相同的成长主题

不同的女性主义

第十章 经典:歧义与共识

文学的种类

诺贝尔文学奖与经典作家

美国的文学奖与经典的变化

经典的确立与歧义:《失乐园》

经典需要传承

第十一章 结语:文学之外

时代、地域与文学

哲学、宗教、美学与文学

科学、心理学与文学

语言学、接受美学与文学

构建自己的阅读书系

参考文献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