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海外中国研究:美、日学者眼中的中国历史(共7册)电子书

《京都中国通史》:日本汉学研究重镇“京都学派”中国史研究里程碑之作!罗振玉、陈寅恪大为赞誉!理解过去之中国,要看制度和文化;洞察今日之中国,需有世界史视野! 《讲述中国历史》:美国历史学家魏斐德数十年中国史研究集大成之作!以诸多历史关键问题重现中华文明与现代演进,从全球范围解析中国社会结构和发展轨迹! 《从晚清到民国》:唐德刚“历史三峡论”集大成之作!晚清七十年,折射出中国社会转型之困境!我们何时才能通过“历史三峡”?

售       价:¥

23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5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京都中国通史》:本书是由日本历史学家内藤湖南及其弟子冈崎文夫写就的一部中国通史。 中国历史的发展,本质上是文化的发展。 根据各时代文化发展的不同内容及形式,作者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上古、中世、近世三个时期,除*介绍每个时期的重要事件与典型人物之外,还着重阐明了各个时期的制度和文化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讲述中国历史》:这是一部美国历史学家魏斐德从全球范围来解析中国历史的著作,堪称其40年中国史研究集大成之作! 内容涵盖了中国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的诸多关键性问题,如中西方关系演变、明清两代的政治变革、近代中国对世界的认识、民国时期上海地方史、中国革命与现代化等等。 《从晚清到民国》:曲折动荡的长江三峡,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自然史上的潮信地带。鸦片战争,揭开了十九世纪开始的中国两千年一遇的“社会文化大转型”现象的序幕。在史学大家唐德刚的慧眼中,“人文史观”一如“自然史观”,1840 年的一场战争不仅掀起了中国社会政治形态的大变革,也使历史长河须历经百年的诡谲动荡,方能通过三峡进入壮阔的太平洋。唐德刚交融三峡史观与人文探索于本书,成就了一部客观而深入的中国近代史。 《中华帝国的衰落》:从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结构的农民、士绅、商人三个群体入手;详细剖析了中华帝国如何一步步实现建立秩序;走向强盛;陷入困境;再次建立秩序的过程。在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分期方面;魏斐德采纳北美汉学界的观点;叙述的内容不仅包括鸦片战争之后的历史;还向上追溯到晚明时期;使得作品极具“一家之言”的特色。 《魏斐德上海三部曲(共3册)》:上海是“远东大都市”,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和中国近代各种矛盾集聚之地。从上海地方史来反映中国现代史,角度新颖。从20世纪上半叶上海滩激荡风云,一窥近代中国政治跌宕和社会变迁!参考了大量民国时期上海市政、警政档案,以及上海市档案馆、图书馆馆藏档案。
目录展开

总目录

京都中国通史

出版说明

第一编 中国上古史

绪言

第一章 三皇五帝

第二章 尧、舜

第三章 夏殷时代

第四章 西周时代

第五章 春秋时代

第六章 战国时代

第七章 秦楚时代

第八章 西汉时代(上)

第九章 西汉时代(中)

第十章 西汉时代(下)

第十一章 东汉时代

附记

第二编 中国中古的文化

第一章 汉武帝财政政策的影响

第二章 汉武帝教育政策的影响

第三章 礼制的完备与礼学的进步

第四章 学问的后果与毒害

第五章 东汉社会的停滞

第六章 文学的变迁

第七章 风气的变化

第八章 老庄的影响

第九章 从尊重礼仪到尊重门阀

第十章 贵族中心时代

编者说明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通史

自序

内篇

第一章 魏晋时代

第二章 东晋五胡时代

第三章 南北朝时代——南朝

第四章 南北朝时代——北朝

外篇

第一章 魏晋文明

第二章 南朝文明

第三章 北朝文明

第四编 中国近世史

第一章 近世史的意义

第二章 贵族政治的崩溃

第三章 五代的奇局

第四章 契丹族的兴起

第五章 统一的趋势

第六章 北宋的承平时代

第七章 文化的变迁

第八章 宋神宗的政治改革

第九章 党争的激化和新法的弊端

第十章 金国的崛起与宋朝的南迁

第十一章 宋金的小康时代

第十二章 蒙古族的崛起和金国的灭亡

第十三章 南宋与蒙古

第十四章 世祖时代的蒙古内讧和外征

第十五章 大元国的制度

第十六章 蒙古人的统治和中国社会

第五编 清朝史通论

第一章 帝王及内治

第二章 异族统一与外交、贸易

第三章 外国文化的输入

第四章 经学

第五章 史学及文学

第六章 艺术

《清朝史通论》纲目

附录 清朝书画谱目录

第六编 清朝衰亡论

绪言

第一章 兵力上的变迁

第二章 财政经济上的变迁

第三章 (上)思想上的变迁

第三章 (下)结论

附录(一) 清朝创业时期的财政

附录(二) 清朝兴衰的关键

讲述中国历史

前言

序言 从世界及比较史的视角读魏斐德文集

开篇 远航

第一章 中国与世界

引言

世界历史背景下的中国

中国与17世纪世界的危机

革命和世界主义——《莫扎特式的历史家:关于约瑟夫·列文森》序言

小议列文森的官僚体系—君主对立关系主题的发展

第二章 明清时期

引言

明清过渡期——1644年的大顺政权

明清更替——17世纪的危机抑或轴心突破

17世纪的浪漫派、节义派与殉道派

自主的代价——知识分子与明清政治

中国明清时代公共领域的界限

盛清:1683—1839

第三章 晚清与近代中国

引言

广州贸易和鸦片战争

中华帝国晚期的地方治理之演进

清征服江南时期的地方观念和忠君思想——江阴悲剧

广东的秘密会社

第四章 民国时期的上海

引言

抗战时期的政治恐怖主义

汉奸——战时上海的通敌与锄奸活动

战时上海的走私

美国警察顾问与中国国民党特工(1930—1937)

关于南京政府的修正观念——儒家法西斯主义

第五章 关于中国史学

引言

反思清朝——西方关于帝国晚期研究中未解决的问题

关于中国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跨国界的比较性研究

中国历史档案新近解密

关于中国档案和美国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第六章 国家与现代化

引言

历史变化的模式——1839—1989年中国的国家与社会

朱瑞对澳门的占领与中国对近代早期帝国主义的回应

关于认同与国家形成的反思

第七章 民族与革命

引言

清末与近代中国的市民社会

现代中国文化的民族性探寻

结篇 讲述中国历史

后记

从晚清到民国

总序

自序

第一章 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综论

论帝国主义与晚清外患

第二章 太平天国

一、论晚清周期性内乱与洪杨悲剧

二、太平开国故事再检讨

三、预言书中的洪、杨

四、“四不像”的洪杨割据

五、两次“长征”,两番“寸磔”

第三章 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

一、甲午战争百年祭

二、慈禧太后和她的颐和园

三、为黄海血战平反

四、一百年后回看戊戌变法

五、解剖康有为

六、“新学伪经”和“托古改制”

七、公车上书和保国保种

八、那变不了法、改不了制的一百天

第四章 义和团与八国联军

一、传教·信教·吃教·反教形形色色平议

二、列强刺激·太后玩火·端王窃政·群运出轨

三、慈禧太后向十一国宣战始末

四、不堪一击的拳民与七国杂牌军

五、“门户开放”取代“列国瓜分”

第五章 袁世凯、孙文与辛亥革命

一、从中原世族到朝鲜监国

二、乱世抓枪杆,有枪便有权

三、卷入三大危机、一项运动

四、细说辛亥革命

五、同盟会是个革命大拼盘

六、鞑虏易驱,民国难建

中华帝国的衰落

致谢

序言

第一章 农民

◎农民的传统形象

◎农业与土地所有权

◎华北的土地与劳动力

◎华南的人文地理

◎人际关系与阶级冲突

第二章 士绅

◎士绅的双重性

◎士绅的官僚层面

◎地方声望:作为一个阶层的士绅

◎公用事业与个人利益

◎士绅在地方政府中的角色

◎士绅收入与腐败

◎朝廷与地方士绅之间均势的变动

第三章 商人

◎商人的社会地位

◎商业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

◎商业贸易的不安全性

◎私人垄断

◎盐业

◎商人追求士绅文化

第四章 朝代循环

◎朝代的更替与长期变迁

◎道德因素

◎仪式因素

◎意志因素

◎皇帝与朝代更迭

◎大众叛乱

◎士绅与朝代更替

◎帝国专制政治的增强

◎明朝的灭亡

第五章 满族的兴起

◎边境地带

◎满州部落

◎满族部落组织

◎努尔哈赤的崛起

◎皇太极的统治

◎多尔衮与攻占北京

第六章 清初与盛世

◎满汉平衡

◎顺治的统治

◎鳌拜摄政

◎康熙皇帝

◎皇位继承危机

◎雍正的统治

◎盛世:乾隆统治期

◎和珅的权势

◎白莲教叛乱

◎人口压力与士绅在地方防御中的作用

第七章 西方的入侵

◎中国的世界秩序

◎葡萄牙的海上力量

◎获得澳门

◎日本的海外贸易

◎澳门经济的衰退

◎荷兰人的挑战

◎英国东印度公司

◎多埠贸易

◎广州贸易体系

◎洪任辉事件

◎广州的限制

◎茶

◎鸦片

◎合法化与取缔

第八章 入侵与反抗

◎林则徐的禁烟努力

◎鸦片战争

◎不平等条约

◎清朝的对外政策

◎鸦片战争的社会影响

◎洪秀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思想起源

◎拜上帝会的发展

◎太平天国运动的三大范式

◎太平军北上

◎占领南京

◎四面楚歌的清王朝

◎1856年—1860年间的中英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九章 复兴的幻象与自强运动

◎地方团练

◎地方军事化和士绅经理人

◎地方军队的形成

◎平定太平天国

◎捻军之乱

◎李鸿章与淮军

◎上海与关税

◎北京的政治权力平衡

◎自强运动

◎对外关系

◎天津教案与李鸿章的责无旁贷

◎慈禧的妥协政治

◎中法战争(1884年—1885年)

◎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1895年)

◎“自强运动”的失败

第十章 王朝改革与反响

◎建立学会

◎康有为的哲学

◎利益之争

◎内部改革的呼声

◎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之间的斗争

◎百日维新

◎保守派的回应

◎光绪对官僚系统的攻击

◎慈禧的政变

◎义和团运动

第十一章 天命已尽

◎从民族主义角度对辛亥革命的解读

◎民族主义史学的矛盾

◎军事现代化及其结果

◎财政困难

◎新式学制

◎士绅和商人的联盟

◎立宪运动

◎修建铁路

◎革命宣传与革命活动

◎孙中山

◎秘密会社

◎立宪运动失败

◎保路运动

◎新军的不满和武昌起义

◎“二次革命”

◎寻找新的天命者

参考书目

魏斐德上海三部曲:1927—1937

鸣谢

序言

第一篇 背景

第一章 法律与秩序

第一节 罪恶与内乱的解释

第二节 犯罪与娱乐

第三节 犯罪与治外法权

第二章 从巡捕到警察

第一节 早期的改革

第二节 士绅控制问题

第三章 不良分子

第一节 有组织犯罪

第二节 黄金荣:罪犯头子和捕头

第三节 鸦片与犯罪

第四节 鸦片与统治

第二篇 新的警察理念

第四章 警察与维持新的城市秩序

第一节 建立新的城市秩序

第二节 重组警察系统

第三节 改革的公共基金

第四节 警察专业化

第五节 创建“现代”合理的框架

第六节 加紧现代化,争取控制权

第五章 以警权维护主权

第一节 公共租界巡捕房的警政

第二节 控制界外马路

第三节 重申路权与司法权

第四节 改革后的公安局试图管理每一个人

第六章 犯罪和社会控制

第一节 犯罪的概念

第二节 公安局与犯罪控制

第三节 新市民社会中的难民和流氓

第四节 警察的家长式作风和社会控制

第三篇 有组织犯罪

第七章 罪恶

第一节 作为娱乐和犯罪的赌博

第二节 中国人控制赌博的努力

第三节 中国的娱乐和赌博机构

第四节 上海的娼妓

第五节 中国妓女

第八章 毒品业

第一节 花花公子、帮会和军阀

第二节 犯罪的重组

第三节 犯罪与政治

第四节 控制鸦片贸易

第九章 赤色分子

第一节 用于政治控制的警察

第二节 新的合作——公安局和公共租界警务处

第三节 帝国主义与警察的反共

第四节 作为上海生活一部分的情报收集

第五节 牛兰事件

第六节 顾顺章事件和白色恐怖

第七节 顾顺章事件之后

第八节 联合执法

第四篇 政治选择之于警政的意义

第十章 做出抉择

第一节 相互矛盾的压力

第二节 不同的政治威胁

第三节 用新的警务合作来控制异己

第四节 警务分歧的合法性问题

第五节 公安局工作重心的转移

第六节 日本人的到来

第七节 政府的混乱

第八节 对日立场的选择

第九节 抗日的情报工作

第十一章 日本入侵对上海警务的影响

第一节 日本人控制上海

第二节 将杜月笙赶出法租界

第三节 伪警察的终结

第四节 中国警权的恢复

第十二章 第二次机会:吴铁城市长当政

第一节 对上海未来的种种幻想

第二节 精英的联合统治

第三节 反共合作

第四节 压制反日抗议

第五篇 新市政秩序的局限

第十三章 新生活运动与民族救亡运动

第一节 警察改革的复兴

第二节 新生活运动

第三节 民族复兴与法西斯

第四节 安内攘外

第十四章 警察国家化和犯罪受尊敬

第一节 地方统治与国家警察体系

第二节 对上海的影响

第三节 建立秘密警察

第四节 上海区的扩张

第五节 对罪犯的尊敬

第六节 犯罪行为与爱国主义混淆

第十五章 政治罪犯化

第一节 蒋介石的毒品政策

第二节 蒋政府中的两面派

第三节 福建叛乱与吴市长的去留

第四节 利用毒品与新生活运动:“六年计划”

第五节 毒品贸易中的日本人

结束语 决心

第一节 市民武装

第二节 一个时代的结束

表格

附录

附录一 1927—1928年上海公安局禁止“花会”赌博的法令

附录二 1932年12月上海市保安团

附录三 上海的“白银风潮”与大萧条对上海警察的影响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外文部分

后记

魏斐德上海三部曲:1937—1941

中文版自序

致谢

缩略语表

序言 推论

第一章 孤岛上海

第一节 傀儡政府

第二节 日本特务机关

第三节 日本人对工部局警务处的压力

第二章 蓝衣社

第三章 救国

第一节 特务团

第二节 孙亚兴的暗杀队

第三节 7月7日

第四节 对策

第五节 暗杀郑月波

第四章 报复:亲日的恐怖活动

第一节 复兴会与黄道会

第二节 1938年8月至1939年1月的恐怖浪潮

第三节 马育航之死

第五章 激怒:陈箓暗杀案

第一节 警察权

第二节 暗杀伪外交部部长陈箓

第六章 投降:席时泰暗杀案

第一节 中国抗日分子的袭击与日本干涉的威胁

第二节 席时泰被刺案

第三节 绥靖

第七章 伪警察与极司菲尔路76号号

第一节 汪精卫伪政权与警权

第二节 极司菲尔路76号

第三节 汪精卫暗杀行动

第八章 恐怖活动与犯罪

第一节 不分青红皂白的恐怖活动与颠覆警察

第二节 颠覆警察

第三节 陈公博执政

第四节 林雄吉事件

第九章 不正当行业

第一节 公共租界对赌博的打击

第二节 汪精卫的“蒙特卡洛政权”

第三节 吴世宝

第四节 爱国战争

第十章 恐怖战争

第一节 报纸之战

第二节 法院之战

第三节 银行之战

第四节 厌倦

第十一章 暗淡前景

第一节 蓝衣社与频繁的恐怖活动

第二节 报复

第三节 “孤岛上海”的终结

结语 最终结局

日本投降之后的上海1945年8月

共产党解放上海1949年5月25日

共产党解放九天之后的上海1949年6月3日

参考书目

附录 战时恐怖活动与城市犯罪——《上海歹土》解读

译后记

魏斐德上海三部曲:1942—1952

前言

第一章 国民警察

第一节 加紧控制

第二节 共产党的初步渗入

第三节 国民党收复上海

第四节 国民党警察建立公共秩序

第五节 通货膨胀

第六节 金圆券改革

第七节 赤恐与警察骚乱

第八节 共产党在警察内部设立支部

第二章 解放上海

第九节 共产党的城市新政策

第十节 培训解放干部

第十一节 颠覆警察

第十二节 缩紧套圈

第十三节 上海“似乎坠入忧郁症”

第十四节 尖桩防卫

第十五节 终局

第十六节 穿越“上海长城”

第三章 社会秩序

第十七节 接管城市

第十八节 严峻时期

第十九节 公安

第二十节 社会秩序

第二十一节 警民关系

第二十二节 控制流氓与轻罪犯

第二十三节 镇压武装犯罪

第二十四节 国民党的海空封锁

第二十五节 回击外国媒体

第二十六节 救济难民与遣送回乡

第四章 动员

第二十七节 镇压反革命

第二十八节 浦东的反革命

第二十九节 1950年“二六轰炸”

第三十节 反美、朝鲜战争及巩固政权

第三十一节 公敌

第三十二节 “三反”“五反”运动

第三十三节 铲除鸦片

第三十四节 清扫

第五章 尾声

第三十五节 论功过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