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地球生命的历程(修订版)电子书

这是一本由4位国际知名科学家、科普作家联合编写的科普著作,通过简洁而又通俗的语言、新近的科学研究成果、大量珍贵图片,系统而又详细地介绍了地球以及生命的演化、发展过程,这是对我们的行星家园和生命的礼赞。 中科院徐星研究员为本书作序推荐,他说这是“一本综合性强并带有浓厚人文色彩的图书 ”。 本书第一版荣获“第六届环保科普创新奖”二等奖、第五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金奖,新华网、凤凰资讯、今日头条、网易新闻、《中国环境报》、《中国绿色时报》等隆重推荐。

售       价:¥

纸质售价:¥159.60购买纸书

84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8

作       者:【英】理查德•穆迪【俄】安德烈•茹拉夫列夫 【英】杜戈尔•迪克逊 【英】伊恩•詹金斯 著

出  版  社:人民邮电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23-09-01

字       数:29.5万

所属分类: 文艺 > 传记 > 科学家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46亿年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地质程,伴随着地球内部构造和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生命从无到有并不断演化。这些生命形式适应并改造着生态环境,逐步达到了令人惊讶的多样性。每一次地质事件都对地球当前的面貌产生了重大影响。本书分为6 章18 个小节,这18个小节分别对应于18个主要的地质时期,每个小节都对一个地质时期重要的地质和生物演化事件行了翔实的介绍。本书还在最后对现代地球及生物圈的演化方向行了总结。 本书的每一章都由该领域的资深学者执笔,使得这部巨著能够清晰和全面地展现我们地球的非凡历史。<br/>【推荐语】<br/>这是一本由4位国际知名科学家、科普作家联合编写的科普著作,通过简洁而又通俗的语言、新近的科学研究成果、大量珍贵图片,系统而又详细地介绍了地球以及生命的演化、发展过程,这是对我们的行星家园和生命的礼赞。 中科院徐星研究员为本书作序推荐,他说这是“一本综合性强并带有浓厚人文色彩的图书 ”。 本书第一版荣获“第六届环保科普创新奖”二等奖、第五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金奖,新华网、凤凰资讯、今日头条、网易新闻、《中国环境报》、《中国绿色时报》等隆重推荐。 这次全新修订,得到了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华大集团CEO尹烨、中国动物博物馆副馆长张劲硕的大力推荐。<br/>【作者】<br/>理查德·穆迪:英国金斯顿大学荣誉教授,在该大学讲授古生物学和地层学30多年,独立及合作出版专著22部。1998~2000年,担任英国地质家协会主席。 安德烈·茹拉夫列夫:俄罗斯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首席科学家,被授予俄罗斯荣誉科学博士。茹拉夫列夫的足迹遍及西伯利亚、蒙古、澳大利亚和伊朗,他系统收集了这些地区前寒武纪和寒武纪化石。目前,他的主要研究兴趣是古生态学。 杜戈尔·迪克逊:著名科普作家,毕业于圣安德鲁斯大学地质学与古地理专业。他是一名国际知名的恐龙研究方面的权威,出版了20多部关于恐龙的科普著作,曾担任美国、英国和日本有关恐龙的电视节目和电影的编辑和顾问。担任英国广播公司、探索频道和动物星球拍摄的《未来狂想曲》系列片的科学顾问。 伊恩·詹金斯: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地球科学系古脊椎动物与比较解剖学家,曾在南非和北美洲采集标本,1999年参与英国广播公司《与恐龙同行》的录制工作。 王烁: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博士,201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后于南加州大学Keck医学院完成演化发育生物学博士后训练。现供职于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主要从事脊椎动物演化发育生物学研究,其研究成果多次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 王璐:2012年毕业于南大学,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学位。曾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多个单位和部门任职,从事合成生物学研究和管理工作。<br/>
目录展开

内 容 提 要

推 荐 序

译 者 序

前 言

第一章 地球的早期历史:开篇

地球的起源及其自然环境

生命的起源及其特点

太古宙

元古宙

第二章 生命大爆发:早古生代

寒武纪

奥陶纪

志留纪

第三章 陆生生物的出现:晚古生代

泥盆纪

早石炭世(密西西比亚纪)

晚石炭世(宾夕法尼亚亚纪)

二叠纪

第四章 爬行动物统治地球:中生代

三叠纪

侏罗纪

白垩纪

第五章 哺乳动物的兴起:第三纪

古近纪

新近纪

第六章 走向现代:第四纪

更新世

全新世

推荐阅读

致谢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