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深入理解移动互联网电子书

本书是作者的“深理解网络三部曲”的第二部,基于作者30余年的计算机网络科研和教学经验编写而成,力求反映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和技术变迁。无论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还是从事计算机网络研究、教学的教师与技术发人员都能从本书中获益。

售       价:¥

纸质售价:¥74.20购买纸书

5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8

作       者:吴功宜,吴英

出  版  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9-04

字       数:27.4万

所属分类: 科技 > 计算机/网络 > 计算机理论与教程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本书系统地介绍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以Wi-Fi与5G 为切,深剖析无线网络工作原理与组网方法;系统地讨论移动通信网发展与演变、5G技术特征与指标、应用场景,以及6G技术的发展愿景;系统地介绍移动IPv4与移动IPv6协议与移动IP的关键技术;系统地介绍无线TCP传输机制、传输层QUIC协议的设计方法与协议内容,以及容迟网DTN技术体系结构与应用;以云计算到移动云计算、移动云计算到移动边缘计算为路径,系统地讨论计算迁移基本概念、原理、系统功能结构;以移动云存储、移动流媒体、移动社交网络、移动电子商务,以及基于移动云计算的移动位置服务、基于移动边缘计算的增强现实与CDN应用为例,系统地讨论移动互联网新的应用系统设计方法与实现技术;在介绍QoS概念与研究发展的基础上,系统地讨论QoE的基本概念、定义、影响因素、评价方法与标准化问题;在分析移动互联网面临新安全威胁的基础上,系统地讨论移动终端硬件、软件、应用软件安全性、5G通信系统安全与挑战,以及移动云计算与移动边缘计算安全性研究。通过以上内容的讨论,诠释移动互联网“移动、社交、群智”的特。<br/>【推荐语】<br/>本书是作者的“深理解网络三部曲”的第二部,基于作者30余年的计算机网络科研和教学经验编写而成,力求反映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和技术变迁。无论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还是从事计算机网络研究、教学的教师与技术发人员都能从本书中获益。<br/>
目录展开

前言

第1章 移动互联网概论

1.1 移动分组网技术

1.1.1 无线分组交换网ALOHANET

1.1.2 无线分组网PRNET与卫星分组网SATNET

1.1.3 军用无线分组网

1.2 无线网络技术

1.2.1 无线网络的分类

1.2.2 无线网络技术的研究

1.3 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

1.3.1 从PC发展看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

1.3.2 从手机发展看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

1.3.3 移动互联网的特点

1.3.4 手机功能与结构的演变

1.4 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1.4.1 从网络流量变化看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1.4.2 从网络规模变化看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1.4.3 从网络应用变化看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章 移动接入技术:Wi-Fi

2.1 无线局域网的基本概念

2.1.1 无线局域网的发展背景

2.1.2 基于Wi-Fi的移动互联网层次结构

2.1.3 IEEE 802.11标准的发展过程

2.1.4 无线信号强度的表示方法

2.1.5 动态速率调整机制

2.1.6 无线信道的划分与复用

2.2 IEEE 802.11

2.2.1 网络拓扑类型

2.2.2 无线通信的特殊性

2.2.3 SSID与BSSID

2.3 MAC层访问控制方式

2.3.1 MAC层协议支持的访问控制方式

2.3.2 CSMA/CA协议的实现方法

2.3.3 CSMA/CA与CSMA/CD的比较

2.3.4 管理帧与漫游管理

2.3.5 控制帧与预约模式

2.4 IEEE 802.11数据帧

2.4.1 数据帧结构

2.4.2 Wi-Fi的工作原理

2.5 无线网络设备与Wi-Fi组网方法

2.5.1 无线网卡

2.5.2 无线AP

2.5.3 统一无线网络与无线局域网控制器

参考文献

第3章 移动接入技术:5G

3.1 蜂窝移动通信网的基本概念

3.1.1 无线信道与空中接口

3.1.2 大区制与小区制

3.1.3 小区制的无线通信频率复用方法

3.1.4 保证手机在漫游过程中通信的连续性

3.2 蜂窝移动通信网与移动互联网

3.2.1 蜂窝移动通信网

3.2.2 蜂窝移动通信中的移动性管理

3.2.3 移动节点的基站切换

3.2.4 蜂窝移动通信网的安全性管理

3.2.5 手机结构与功能的演变

3.3 蜂窝移动通信网的发展历程

3.3.1 从1G到4G

3.3.2 5G

3.3.3 6G

3.4 5G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3.4.1 推动5G发展的动力

3.4.2 5G的特征与技术指标

3.4.3 5G网络的小基站

3.4.4 5G的应用场景

3.4.5 6G的主要技术指标与应用展望

参考文献

第4章 移动IP

4.1 移动IP的概念

4.1.1 移动IP的研究背景

4.1.2 移动IP的设计目标与主要特征

4.2 移动IPv4

4.2.1 移动IP的逻辑结构和基本术语

4.2.2 代理发现

4.2.3 移动节点的注册

4.2.4 数据传输

4.2.5 MAC地址解析

4.2.6 路由优化

4.3 移动IPv6

4.3.1 移动IPv6与移动IPv4的比较

4.3.2 移动IPv6的基本操作

4.3.3 移动IPv6对IPv6的修改

4.3.4 移动IPv6通信的类型

4.4 移动IP的关键技术

4.4.1 移动切换

4.4.2 移动IP的安全

4.4.3 服务质量

4.4.4 移动组播

参考文献

第5章 移动互联网传输机制

5.1 TCP传输机制及其面临的挑战

5.1.1 互联网传输层协议的特点

5.1.2 无线环境中TCP面临的挑战

5.2 无线TCP传输机制

5.2.1 单跳无线TCP传输机制

5.2.2 多跳无线TCP传输机制

5.3 QUIC协议

5.3.1 QUIC协议的基本概念

5.3.2 QUIC连接

5.3.3 多路复用与流量控制机制

5.3.4 拥塞控制和丢包恢复机制

5.4 容迟网技术

5.4.1 容迟网的研究背景

5.4.2 容迟网的体系结构

参考文献

第6章 移动云计算与移动边缘计算

6.1 移动云计算与移动边缘计算的基本概念

6.1.1 从云计算到移动云计算

6.1.2 从移动云计算到移动边缘计算

6.1.3 移动边缘计算系统的结构

6.2 计算迁移技术

6.2.1 计算迁移的基本概念

6.2.2 计算迁移的实现原理

6.2.3 计算迁移系统的功能结构

6.3 计算迁移的分类

6.3.1 应用划分的基本概念

6.3.2 细粒度计算迁移系统

6.3.3 粗粒度计算迁移系统

6.3.4 基本计算迁移系统的比较

6.4 我国移动边缘计算的研究与产业发展

6.4.1 “Pioneer 300”行动

6.4.2 需求与应用场景

6.4.3 移动边缘计算与5G相互促进

6.4.4 移动边缘计算的位置

6.4.5 移动边缘计算技术体系

参考文献

第7章 移动互联网应用

7.1 移动云存储

7.1.1 移动云存储的基本概念

7.1.2 移动云存储的同步架构

7.1.3 移动云存储同步协议

7.2 移动流媒体

7.2.1 移动流媒体的基本概念

7.2.2 移动流媒体传输系统的结构

7.2.3 影响移动流媒体传输质量的网络延时与延时抖动

7.2.4 流媒体传输协议类型

7.2.5 RTP与RTCP

7.2.6 HLS协议

7.3 移动社交网络

7.3.1 移动社交网络的基本概念

7.3.2 我国移动社交网络应用的发展

7.3.3 移动社交应用的安全隐患

7.4 移动电子商务与移动支付

7.4.1 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

7.4.2 移动电子商务与新技术的应用

7.4.3 移动支付

7.5 基于移动云计算的位置与导航服务

7.5.1 Wi-Fi位置指纹的基本概念

7.5.2 基于Wi-Fi位置指纹的定位方法

7.5.3 室内Wi-Fi位置指纹定位的应用示例

7.5.4 云端海量位置信息管理

7.5.5 基于移动边缘计算的情景感知导航系统

7.6 基于移动边缘计算的增强现实应用

7.6.1 移动增强现实的概念

7.6.2 VR/AR的应用场景与系统结构

7.7 基于移动边缘计算的CDN应用

7.7.1 CDN的概念

7.7.2 CDN与移动边缘计算融合的必然性

7.7.3 基于移动边缘计算的CDN系统结构

参考文献

第8章 QoS与QoE

8.1 网络传输服务与QoS

8.1.1 QoS与QoE的概念

8.1.2 网络层流量工程与QoSR

8.1.3 传输层QoS

8.2 集成服务体系结构

8.2.1 集成服务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

8.2.2 集成服务体系结构的构成

8.3 ITU-T的QoS体系结构

8.3.1 ITU-T的QoS体系结构的框架

8.3.2 数据平面

8.3.3 控制平面

8.3.4 管理平面

8.3.5 OpenFlow对QoS的支持

8.4 QoE

8.4.1 QoE的定义

8.4.2 影响QoE的因素与QoE的形成过程

8.4.3 QoE管理

8.4.4 用户体验系统的设计

8.5 QoE的评价

8.5.1 QoE评价方法的分类

8.5.2 QoS/QoE映射模型

8.5.3 移动互联网的QoE评价方法

8.5.4 QoE标准化

8.6 QoE的应用

8.6.1 QoE应用的基本概念

8.6.2 IP网络的可操作QoE

8.6.3 QoE与QoS服务监视的比较

8.6.4 QoE监视方案

8.6.5 QoE代理

参考文献

第9章 移动互联网安全

9.1 移动互联网安全概述

9.1.1 移动互联网发展与安全的矛盾

9.1.2 手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9.1.3 移动互联网安全的短板

9.1.4 漏洞、威胁与风险

9.1.5 隐私保护

9.1.6 移动互联网的安全威胁

9.2 移动终端的硬件安全

9.2.1 硬件安全的基本概念

9.2.2 应用处理器芯片安全

9.2.3 加密芯片

9.2.4 SIM卡安全技术

9.2.5 NFC安全技术

9.2.6 手机硬件安全架构

9.3 移动终端的软件安全

9.3.1 移动终端操作系统的安全威胁

9.3.2 移动终端操作系统的内核安全

9.3.3 SELinux的应用

9.4 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的安全

9.4.1 移动应用程序的发展

9.4.2 App商店的管理机制

9.4.3 App分发机制与安全性分析

9.4.4 终端应用管理机制

9.5 IEEE 802.11安全协议

9.5.1 WEP加密机制

9.5.2 IEEE 802.11x用户认证机制

9.6 5G通信系统的安全与挑战

9.6.1 5G的安全需求与安全框架

9.6.2 5G终端安全

9.6.3 接入网安全

9.6.4 核心网安全

9.6.5 外部IP网安全

9.6.6 5G网络安全风险评估

9.7 移动云计算安全

9.7.1 移动云计算的基本概念

9.7.2 移动云计算的安全级别

9.7.3 移动云计算安全技术

9.8 移动边缘计算安全

9.8.1 移动边缘计算安全架构

9.8.2 移动边缘计算安全技术

参考文献

推荐阅读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