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七年半电子书

 一位国内发行量*的晚报总编辑的实时评报速录,一部媒体人可以感悟的“丛林法则”,在纸媒式微的今天,有这么一位作者,用他的七年半评报速录,为我们再现了当年南京乃至全国晚报都市报激烈竞争的内幕故事和冲刺*的历史。

售       价:¥

纸质售价:¥61.60购买纸书

0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5

作       者:刘守华

出  版  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8-01

字       数:29.1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新闻传播/语言文字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这是一位国内发行量*的晚报总编辑在2006年下半年到2013年七年半时间里的评报速录。129篇评报文章,提供了490多个(组)发生在扬子晚报、现代快报和金陵晚报等报纸上的新闻实战案例,以及对这些案例的解剖与思考,披露并见证了南京乃至全国晚报都市报激烈竞争的内幕故事和冲刺*的历史。 全书体现“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的工匠精神,主张在当前全新的媒体竞争格局中,应该借由这种工匠精神精造产品、精造媒体。  <br/>【推荐语】<br/> 一位国内发行量*的晚报总编辑的实时评报速录,一部媒体人可以感悟的“丛林法则”,在纸媒式微的今天,有这么一位作者,用他的七年半评报速录,为我们再现了当年南京乃至全国晚报都市报激烈竞争的内幕故事和冲刺*的历史。<br/>【作者】<br/>1956年8月出生于江苏常州戚墅堰。1975年5月至1978年5月在常州茅山林场插队,赤脚医生。1978年9月就读于山东大学中文系。1982年7月在河海大学中文教研室任教。1985年12月调新华日报社扬子晚报,历任扬子晚报记者、新闻一部副主任、科教卫部主任、编委、副总编辑,2006年6月13日起任扬子晚报总编辑。2013年12月4日至2014年1月1日任新华日报社总编辑、扬子晚报总编辑。2014年1月2日至2016年9月18日任新华日报社总编辑。现为江苏省第十一届政协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主席。 1994年被破格评为主任记者,2001年被评为高级编辑。是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兼职教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br/>
目录展开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自序)

第一辑:“脱胎换骨”(2006年下半年)

1 “你这岗位影响大,但是责任更大”

2 只争朝夕,“为伊消得人憔悴”

3 一夜间,南京再无“晚报”

4 两个座谈会,评说扬子“脱胎换骨”

5 “大纛一张,知所趋赴”

第二辑:两个“章程”(2007年)

6 报纸总编网上向读者视频拜年

7 影响有影响力的读者

8 13位市委书记贺新春彰显权威性

9 好稿还是差稿,考评机制说了算

10 每天有亮点与“一俊遮百丑”

11 “新闻日历”防止临时抱佛脚

12 强调新闻整合,却忽视了事件新闻

13 这是挑战新闻规律吗?

14 亮点特点,加一个刊头更能彰显

15 新闻的“眼睛”要明了、灵动

16 奇招怪招抓捕新闻线索

17 “高考30年”特刊让读者厚爱的理由

18 新闻报道项目组:“1+1>2”

19 见微知著,莫以善小而不为

20 告别晚报思维,凸显硬新闻冲击力

21 广告专刊内容要有主题策划

22 “担心钱被偷,帮老汉口袋缝了34针”的导向

23 “我们需要精益求精的执行者”

24 报纸也能培养名主持人

25 敏感新闻,不采访核实怎敢署名?

26 “夺命钥匙”与新闻敏感

27 流程督察总监的诞生

28 没有爆燃,却说有“一团火球”、“两条火龙”

29 两个“章程”,把报纸办得又好又快

30 从三个发力点打造报纸核心竞争力

第三辑:独立思想(2008年)

31 “扬子时评”,围绕热点集束发力

32 头版主图是读者对报纸的第一印象

33 不陶醉表扬,要让更多读者认可

34 陈冠希“艳照门”内涵与引导

35 同样的素材为何写得不一样

36 “无零不活”:看医院附近报摊零售

37 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广告宣传

38 一天出了160版的里程碑意义

39 “独立思想,不肯把别人脑力当自己脑力”

40 看美、加报刊应对互联网冲击

41 一次壮观的报网集群式传播行为

42 “汶川一月”相册“用心令人钦佩”

43 品牌就是平时的日积月累

44 突发性新闻是对媒体的“大考”

45 这篇评论是“周老虎”报道的最大亮点

46 奥运报道是对报纸实力的检阅

47 “网上割肉卖月饼”洋相的背后

48 学做广告专版专刊的CEO

49 这些“血肉细节”是怎么丢失的?

50 怎样成才的三层意思六个字

51 不吝版面承载人间真善美

第四辑:主流气质(2009年)

52 从接力报道“中国红”看创意魅力

53 重复“精心”是为了强调“精心”

54 “招考飞信”实时发布一招制胜

55 定制栏目,为读者多炒“小锅菜”

56 过程管理从“汗水型”走向“智能型”

57 做标题时追问自己三个问题

58 粗心,就是功力不够

59 广告,宁可让利也不能让地

60 号称“超市”,就得排列有序

61 让报纸更加好看、好印、好卖

62 再改版,读者说报纸更大气了

63 “‘富三代’剁指拒接家业”的遗憾

64 “顺手牵羊”交给读者科学知识

65 版式要让人易读、快读、悦读

66 两个颁奖会的气场绷满张力

67 做区域强报,年利润首破亿元

第五辑:赚“注意力”(2010年)

68 节日间网上“贡献”三篇暖新闻

69 冰壶“制胜三要素”的启示

70 独家新闻每天起码有一个

71 敏感新闻多报过程慎作结论

72 创刊以来规模最大的境外采访

73 3D号外赚到了读者“注意力”

74 用好用多图片,重在三个环节

75 让发散性思维擦出火花

76 从三个融合创意项目看信息的增值

77 报纸的微博让报纸更亲近可感

78 追踪式报道也是报纸的核心内容

79 “伊春空难报道你们最准确”

80 炮轰“拆报亭”,一个成功的批评报道案例

81 一组形象创意广告很煽情

82 请大家思考个人核心竞争力

第六辑:找“别别窍”(2011年)

83 影响力=发行量+关注度+转载率

84 在另外的报道空间再突破

85 记者亲历的“年味”接地气

86 漏掉“信义夫妻”是扼腕之痛

87 一周三个亮点,却都没有写成消息

88 整合的新闻不能没有“脑袋”

89 新闻叙述结构在实战中进化

90 “我哪能代表省委省政府呀?!”

91 就是要选择“拒绝平庸”的不归路

92 靠双脚“刨”出来的红歌故事

93 三大新闻突然在周六“大碰头”后

94 好标题就像是随口说出来的

95 网络新闻部为什么要改名

96 版面需要更多“别别窍新闻”

97 主动营销,好酒也要吆喝

第七辑:品牌集群(2012年)

98 “长假七日谈”寻常中见奇崛

99 焦点新闻,前面版面集装箱式铺陈

100 创意大赛比拼“奇思妙想”

101 这类稿子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02 第一批全媒体记者上岗了

103 神九升空,报道时扯上了“神秘发光体”

104 这篇报道给了“高富帅”最新诠释

105 以刚性新闻的落地挑战网络

106 新开的两个专版健脑、健身

107 “三个‘知道’一个‘傻等’”惹麻烦

108 阳光学子,扬子品牌的特别亮色

109 以网上信息的落地“回敬”网络

110 15米助威横幅见证舜天战恒大

111 2分40秒,年会主题视频震撼华文报纸老总

112 “江苏官员抛售房产”与三无产品

113 向报纸品牌注入融合发展内涵

第八辑:矩阵传播(2013年)

114 两篇时评催生“扬子今日谈”

115 缺本土新闻,报纸就缺本土印记

116 在时政报道上面打上扬子烙印

117 对“第一夫人”报道不按常规破茧成蝶

118 两张报纸从长报又改回短报的启示

119 “新闻内核要反复擦拭才能显现”

120 再办一张“扬网”实现深度融合

121 凭综合实力闯入“百强报纸”

122 李岚清祝贺《扬子晚报》出刊1万期

123 向下打50米,向外打20米

124 克服和扭转快餐式传播的习惯

125 建章立制推进矩阵传播

126 “一定要把人的精神境界往上拉”

127 “如果知道是我父亲,用这文章就要请示”

128 在品牌力量号召下融合发展

129 三句话与扬子人共勉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