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南京佛教通史-六朝卷电子书

南京作为中国东南文化重镇,包括佛教在内的各类传统思想文化在当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及丰富的遗存。本书把南京佛教放到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去行考察、分析与论述,在系统梳理南京佛教的历史发展脉络同时,注意揭示南京佛教与当时社会条件、文化背景的相互关系,侧重从学术的角度去梳理南京佛教文化的历史发展。在阐释南京佛教义理、思想时,注重其与中国本土思想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佛教中国化的大框架里去探讨南京佛教文化如何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南京佛教文化中自身固有的十分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亦成为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本书的编纂、出版,对于发掘、整理南京的传统文化和推动南京新文化的建设,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售       价:¥

纸质售价:¥843.30购买纸书

0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4

作       者:赖永海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2-11-01

字       数:72.2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历史典籍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南京佛教通史》全书共分三卷四册,逾250万字,上启六朝时期,下至明清民国,以时间先后为序,系统叙述了佛教在南京地区近两千年的发展历史。编写者鉴于佛教思想义理的发展变化与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条件和思想文化背景关系十分密切,在书中除了叙述佛教思想、宗派的发展脉络之外,对佛教与各个时代的王朝政治、佛教政策、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等行了较全面、深的揭示和论述。另外,由于佛教寺院和佛教文化艺术在南京佛教史上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书还按三个发展时期(即六朝、隋唐宋元和明清民国)分别列有专章,力求以较翔实的史料和更宽广的视野,多视角、多层面地再现南京佛教的全貌和发展历程。<br/>【推荐语】<br/>南京作为中国东南文化重镇,包括佛教在内的各类传统思想文化在当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及丰富的遗存。本书把南京佛教放到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去行考察、分析与论述,在系统梳理南京佛教的历史发展脉络同时,注意揭示南京佛教与当时社会条件、文化背景的相互关系,侧重从学术的角度去梳理南京佛教文化的历史发展。在阐释南京佛教义理、思想时,注重其与中国本土思想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佛教中国化的大框架里去探讨南京佛教文化如何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南京佛教文化中自身固有的十分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亦成为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本书的编纂、出版,对于发掘、整理南京的传统文化和推动南京新文化的建设,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br/>【作者】<br/>赖永海,1949年生,福建漳州人,哲学博士,南京大学首批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199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5届、第6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第7届全国博士后流动站评审专家委员会成员,教y部第8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委员会委员,2018年被江苏省委、省政府授予“江苏社科名家”称号。出版有《中国佛性论》《佛学与儒学》《中国佛教文化论》等著作20余部,主编中国大陆部《中国佛教百科全书》,主编全球《中国佛教通史》。其中,《中国佛性论》2017年获“百部优秀中国图书输出奖”;《中国佛教通史》获第4届国家“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奖,第6届教y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3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br/>
目录展开

总序

各卷撰稿人

绪论

第一章 吴地的建业佛教

第一节 东吴政权下吴地的社会历史条件与佛教概况

一 吴地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 孙吴时期建业佛教概况

第二节 支谦在建业的译经

一 支谦在建业

二 支谦的佛典翻译

三 支谦的翻译思想

第三节 康僧会与江南第一寺

一 康僧会在建业

二 康僧会的佛典翻译

第二章 两晋时期的建康佛教

第一节 西晋时期的建邺(建康)佛教

一 西晋佛教的发展大势

二 西晋佛教在建邺(建康)的传播与发展

第二节 东晋时期的建康佛教

一 东晋帝王与佛教

二 东晋建康士族的佛教信仰

三 佛教在建康的传播

第三节 东晋时期建康的佛教译经

一 帛尸梨蜜、支道根的佛典翻译

二 昙无兰、迦留陀伽、康道和的佛典翻译

三 僧伽提婆的佛典翻译

四 佛陀跋陀罗的佛典翻译

五 昙摩、卑摩罗叉、竺法力的佛典翻译

第四节 法显在建康

一 法显的求法经历

二 与佛陀跋陀罗合作译经

三 法显在佛教义学、律学史上的地位

第三章 南朝帝王与佛教

第一节 刘宋帝王与佛教

一 宋武帝刘裕与佛教

二 宋文帝刘义隆与佛教

三 宋孝武帝刘骏与佛教

四 宋明帝刘彧与佛教

五 宋顺帝刘准与佛教

第二节 南齐帝王与佛教

一 齐高帝萧道成与佛教

二 齐武帝萧赜与佛教

三 东昏侯萧宝卷与佛教

四 齐和帝萧宝融与佛教

第三节 南梁帝王与佛教

一 梁武帝萧衍与佛教

二 简文帝萧纲与佛教

三 梁元帝萧绎与佛教

第四节 南陈帝王与佛教

一 武帝陈霸先与佛教

二 文帝陈蒨与佛教

三 宣帝陈顼与佛教

四 后主陈叔宝与佛教

第四章 南朝建康佛教的译经

第一节 刘宋时期的佛典翻译

一 竺难提、沮渠京声的佛典翻译

二 佛驮什、伊叶波罗的佛典翻译

三 求那跋摩、僧伽跋摩的佛典翻译

四 沙门畺良耶舍、沙门昙摩密多的佛典翻译

五 求那跋陀罗的佛典翻译

第二节 萧齐时期的佛典翻译

第三节 梁、陈时期的佛典翻译

一 曼陀罗

二 僧伽婆罗

四 在建康的真谛及其佛典翻译

第五章 建康涅槃学派

第一节 《涅槃经》的传译与修治

一 小本《涅槃经》的翻译

二 北本《涅槃经》的翻译

三 智猛本《泥洹经》的翻译

四 南本《涅槃经》的修治

五 《大般涅槃经后分》的传译

六 《涅槃经》诸本异同

第二节 涅槃学派概说

一 鸠摩罗什、慧远与《泥洹经》

二 河西僧团与北本《涅槃经》

第三节 竺道生的建康涅槃学

一 竺道生的生平

二 竺道生的著作

三 道生系建康涅槃学

第四节 慧观的建康涅槃学

一 慧观与渐悟系涅槃学

二 慧琳与渐悟系涅槃学

三 慧严与渐悟系涅槃学

第五节 东阿慧静与建康涅槃学

第六节 建康涅槃学派的思想

一 涅槃学派的判教思想

二 涅槃学派的二谛思想

三 涅槃学派的佛性思想

四 涅槃学派的涅槃思想

第六章 摄山三论学派

第一节 三论学派概述:宗经与三论学第一阶段

一 三论学派所宗的经典

二 三论学第一阶段之关河三论学派

第二节 摄山三论三师

一 摄山三论祖庭的建立

二 法度与摄山三论的开端

三 摄山三论第一代辽东僧朗

四 摄山三论第二代止观僧诠

五 摄山三论第三代兴皇法朗

第三节 建康居士的三论学

一 周颙的《三宗论》

二 萧统的二谛观

第七章 建康成实学派

第一节 成实学派概说

一 《成实论》的翻译

二 彭城系成实学派

三 寿春系成实学派

第二节 三大师与建康成实学派

一 僧柔、慧次与南齐成实学派

二 法云与梁代成实学派

三 僧旻与梁代成实学派

四 智藏与梁代成实学派

五 陈代建康成实学派

六 成实学派与三论学派的论争

第三节 建康成实学派的思想

一 成实学派的判教思想

二 成实学派的二谛思想

三 成实学派的佛性思想

第八章 建康毗昙学派

第一节 毗昙学派概说

一 僧伽提婆与《八犍度论》的传译

二 僧伽跋澄与《鞞婆沙论》的传译

三 僧伽跋摩与《杂心论》的传译

第二节 慧集与建康毗昙学派

一 慧基与慧集

二 《涅槃》《成实》并弘

第三节 毗昙学派与六朝思想

一 法体恒有与玄学崇有

二 毗昙学与神不灭的论证

第九章 南朝建康禅学

第一节 《楞伽经》的译出与楞伽师资

一 四卷《楞伽经》的翻译

二 楞伽师二代

第二节 菩提达摩及其思想

一 菩提达摩在建康

二 菩提达摩的禅学思想

第三节 佛陀跋陀罗与建康禅学

一 佛陀跋陀罗的生平与禅法

二 佛陀跋陀罗的禅系传承

第四节 昙摩密多、畺良耶舍与建康禅学

一 昙摩密多的生平与禅法

二 僧审及其弟子

三 畺良耶舍的禅系与禅法

第五节 宝志与傅大士的禅法

一 梁陈南方禅法的传承

二 宝志的禅法传承

三 傅大士的禅法传承

第十章 南朝建康律学

第一节 建康译出的小本戒律学文献

一 支谦翻译《佛说斋经》

二 求那跋摩的律学翻译

三 求那跋陀罗的律学翻译

第二节 两种律藏的翻译

一 法显和佛陀跋陀罗翻译《摩诃僧祇律》

二 佛驮什翻译《五分律》

三 僧伽跋摩翻译《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

第三节 建康的律师及其律学撰述

一 建康的十诵律师

二 研习其他律本的律师

第十一章 南朝建康佛教中的天台和华严渊源

第一节 智者大师与建康的因缘

一 智第一次到建康

二 智第二次到建康

三 智第三次到建康

第二节 六十《华严》在道场寺的翻译

一 华严类小品经在建康的译出

二 六十卷《华严经》的译出

第十二章 东晋南朝建康僧人的佛教史著

第一节 僧祐及其撰述

一 僧祐的生平事迹

二 《出三藏记集》

三 《弘明集》

第二节 其他建康版经录和僧传

一 经录

二 僧传

第三节 法显的《佛国记》

一 《佛国记》的书名及版本

二 《佛国记》之历史文化价值

第十三章 东晋南朝的佛教制度

第一节 僧官制度

一僧官制度的初创

二 南朝的僧官制度

第二节 度僧制度

一 僧籍

二 南朝的敕度

第三节 寺职制度

一 寺主

二 上座和维那

三 三纲

第十四章 东晋南朝建康佛教的寺院经济

第一节 寺院经济的起因与寺僧的供给模式

一由“乞食”向“定居”的转化

二 国家供给

三 募化供给

第二节 寺院的土地经营活动

一 寺院地产的形成

二 白徒、养女

第三节 寺院的经济活动及其效应

一 商业活动

二 借贷

三 寺院的富庶及其效应

第十五章 东晋南朝时期以南京为中心的三教论争

第一节 儒佛报应观之争

第二节 佛道夷夏论之争

第三节 儒佛礼仪观之争

第十六章 东晋南朝建康佛教徒的信仰与生活

第一节 六朝佛教礼忏仪的形成

一 六朝建康王室与忏仪实践

二 陈真观与《梁皇忏》的形成

第二节 建康佛教素食传统的形成

一 素食传统的经典依据

二 梁武帝以前僧尼素食的传统

三 周颙、沈约的素食思想

四 梁武帝《断酒肉文》的思想

第三节 南朝的药师佛信仰和观音信仰

一 南朝的药师佛信仰

二 南朝的观音信仰

第十七章 六朝建康佛教寺院

第一节 六朝建康佛寺的创建

一 孙吴时期建康佛寺的创建

二 西晋时期建康佛寺的创建

三 东晋时期建康佛寺的创建

四 刘宋时期建康佛寺的创建

五 萧齐时期建康佛寺的创建

六 萧梁时期建康佛寺的创建

七 南陈时期建康佛寺的短暂复兴

第二节 六朝建康佛寺的分布

一 六朝宫城及都城

二 六朝建康佛寺地理分布

第三节 六朝建康的重要佛寺

一 孙吴时期的重要佛寺建初寺

二 东晋时期的重要佛寺

三 刘宋时期的重要佛寺

四 萧齐时期的重要佛寺

五 萧梁时期的重要佛寺

第四节 六朝时期建康的佛舍利

一 佛舍利起源与历史

二 六朝时期建康的佛舍利

第十八章 六朝建康佛教文学艺术

第一节 两晋南朝建康佛教文学

一 帝王诗

二 文人诗

三 僧侣诗

第二节 两晋南朝建康佛教艺术

一 佛教书法

二 佛教绘画

三 佛教雕塑

参考文献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