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实现了创新:*,在课题定位上,努力做到“三真三实”,围绕聚焦真问题、开展真研究、取得真实效,力求数据实、内容实、文风实。第二,在研究选题上,突出“新型工业化”研究主线,设立“新型工业化的时代内涵与战略路径” “‘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等课题。第三,在组织方式上,邀请两院院士等权威专家参与,开展百余场交流研讨会,加强与大学、研究机构、金融机构等的合作。
售 价:¥
纸质售价:¥62.40购买纸书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内容简介
序言
前言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科技、产业、金融融合发展的形势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愈演愈烈,要求构建金融支持与产业科技创新相匹配的机制
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各国迫切需要形成高质量科技供给
三、产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为科技和金融创造发展蓝海和红利
第二章 “科技—产业—金融”循环机理的一般概述
一、基于三者特征的“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机理分析
二、国家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主要机制和作用
第二篇 国际经验与启示
第三章 美国:前沿科技企业之国,资本技术深度耦合
一、“科技—产业—金融”循环动态演变历程
二、政府推动“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做法
三、“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主体协同情况
第四章 德国:制造业隐形冠军,面向需求进行“科产金”协同
一、德国“科技—产业—金融”循环动态演变历程
二、政府推动“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做法
三、推动“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主体协同情况
第五章 日本:政府制度推动,打造辉煌一时的世界工厂
一、日本“科技—产业—金融”循环动态演变历程
二、政府推动“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做法
三、推动“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主体协同情况
第六章 韩国:产业科技引领、金融要素支撑
一、“科技—产业—金融”循环动态演变历程
二、政府推动“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做法
三、推动“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主体协同情况
第七章 以色列:政府支持风投催化,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地
一、“科技—产业—金融”循环动态演变历程
二、政府推动“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做法
三、“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主体协同情况
第八章 本篇小结:经验与启示
一、美德日韩以在推动“科技—产业—金融”循环上的共性做法
二、辩证看待美德日韩以在“科技—产业—金融”融合过程中的亮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第三篇 国内历程与现状
第九章 我国“科技—产业—金融”循环体系发展历程
一、循环体系发展历程
二、科技、产业、金融政策体系变革历程
第十章 我国各主体参与“科技—产业—金融”循环体系建设情况
一、政府
二、企业
三、高校及科研院所
四、金融机构
五、小结
第四篇 核心要求、瓶颈问题与新内涵
第十一章 新时代新征程对我国“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提出三大核心要求
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二、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三、开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第十二章 新时期我国“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体系建设的六大瓶颈问题
一、亟待加强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顶层设计
二、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尚不突显,我国对企业的支持方式有待加强
三、我国金融机构对企业科技创新的长期稳定支持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市场需求和政府支持对于科技企业的拉动作用尚不显著
五、高质量的中介服务和平台不多,生态环境构建有待进一步完善
六、专业化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对产业科技支撑效果有限
第十三章 新时期我国“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体系建设的新概念
一、内涵
二、特征
三、概念外延
第五篇 总体思路和具体路径
第十四章 我国“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总体思路
一、全面统筹推进,理顺“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构建体系
二、优化市场、人才两种环境,激发“科技—产业—金融”循环活力
三、夯实科技、产业、金融发展基础,提升“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竞争力
第十五章 分区域推动构建“科技—产业—金融”循环体系的路径
一、京津冀
二、长三角
三、粤港澳大湾区
第十六章 分产业推动构建“科技—产业—金融”循环体系的路径
一、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形成攻关合力,补齐短板产业——以生物医药为例
二、拉长长板产业,构筑产业科技竞争非对称优势——以新能源汽车为例
三、大力促进投早投小,推动研发、资本、标准、应用的早期协同,锻造新板产业——以量子产业为例
第六篇 地方实践与评估体系
第十七章 地方发展经验
一、北京市:科教资源引领高精尖产业发展
二、上海市:多资本渠道助推科技、产业融通发展
三、深圳市:高技术企业主导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
四、合肥市:以国有基金为主导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五、地方主要做法总结
第十八章 重点城市“科技—产业—金融”循环评价指标体系
一、建立原则
二、建立目的
三、主要内容
四、指标体系验证
后记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