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一捻芳华 非遗绒花教程电子书

在扬州绒花制作技艺传承人刘梅的工作室里,五六个师傅熟练地将手中的蚕丝线和铜丝一捻一绕,再反复修剪塑形,最终幻化成美轮美奂的牡丹、桃花、紫藤、百合、荷花……除了绒花首饰,工作室的橱窗里还陈列着更多华美的工艺品。 在项目筹备之初,编辑团队和作者就达成了共识,要做一本看得懂、学得会、能够传承下去的非遗技艺教程书。为了能专注于图书的拍摄工作,完成所有技法教学和饰品范例的演示,刘梅每天边做边拍十几个小时,用大半年的时间完成了书稿和拍摄工作。

售       价:¥

纸质售价:¥84.30购买纸书

5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3

作       者:刘梅 征珊珊

出  版  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7-01

字       数:3.0万

所属分类: 生活 > 手工/DIY > 其他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绒花制作技艺历经千年传承,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藏。本书不仅是一本绒花技艺门教程书,更传递着生生不息的匠人精神。 作者刘梅拥有40年绒花制作经验,图书文字翔实,从选材、工具、蚕丝染色到尖、传花……完整地记录了传统绒花制作的十几道工序。全书图片1100多张,历时半年拍摄,一步一图,甚至一步多图,作者以第一视角带读者边看边做,尽可能展示古法技艺,让更多热爱传统技艺的匠人能够按图索骥,尽快上手。 本书精选20款古风饰品范例,有“小家碧玉”的民间簪花款,也有“富贵大气”故宫典藏款,既有适合婚嫁的绒凤,也有典雅大气的仿文物款花排、仿翠绒花……每一个花型也都有特别的配色和寓意,搭配发簪、胸针、发夹等佩戴样式,可谓丰俭由人,让读者对绒花的印象不只停留在热播古装剧中,而是在生活中也可以佩戴起来。 一朵绒花的诞生,凝聚了手艺人的巧思与匠心,在一剪一捻中,芳华永驻,花不败。<br/>【推荐语】<br/>在扬州绒花制作技艺传承人刘梅的工作室里,五六个师傅熟练地将手中的蚕丝线和铜丝一捻一绕,再反复修剪塑形,最终幻化成美轮美奂的牡丹、桃花、紫藤、百合、荷花……除了绒花首饰,工作室的橱窗里还陈列着更多华美的工艺品。 在项目筹备之初,编辑团队和作者就达成了共识,要做一本看得懂、学得会、能够传承下去的非遗技艺教程书。为了能专注于图书的拍摄工作,完成所有技法教学和饰品范例的演示,刘梅每天边做边拍十几个小时,用大半年的时间完成了书稿和拍摄工作。 跟大多数手艺人一样,刘梅不善言辞,但做到自己钟爱的款式时,会很主动和编辑分享创作心路历程。“你们看这朵凌霄花,我当时对着院子里那颗凌霄看了好几天,反复样,花骨朵、藤蔓之类的都想做上去,后来传花师傅都嫌我做得太复杂。”“这款蝴蝶的须我坚持不用塑料配件,而是用绒条,虽然那么细很容易剪坏,但绒绒的肯定更逼真。”…… 手艺人靠的是双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对刘梅和征珊珊来说,最珍贵的莫过于习得了值得坚守一生的技艺,能让更多人欣赏到绒花之美,真切地感受到传统技艺的华彩古韵。再过几年,刘梅要将绒花技艺的力棒正式交给女儿征珊珊,所以,这本书也是刘梅对自己非遗传承人身份与使命的纪念,是对“一生一世一贯”执着精神的致敬。<br/>【作者】<br/>刘梅 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绒花制作技艺”传承人 绒梅绮品牌创始人 从事绒花事业近40年,其作品被中国邮政《起航新时代》邮册收录,其经历被《中华遗产》《中国妇女》等杂志报道,曾受邀参加各大非遗组织活动,宣传推广绒花制作技艺。   征珊珊 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绒花制作技艺”传承人 绒梅绮品牌主理人 刘梅之女,“90后”非遗传承人。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新制作了多种配饰和工艺品,为拥有千年历史的扬州绒花技艺赋予了新内涵。<br/>
目录展开

导读

壹 绒花的前世今生

起源与历史

造型与工艺

流派与传承

扬州绒花的古韵新容

绒花欣赏

贰 材料与工具

蚕丝线

生铜丝

配件、造型主体材料

剪刀

镊子

搓丝板

鬃毛刷

木尺

钳子

滑石粉

熨斗

电夹板

粘胶

定型水

烫花器

叁 基本制作技法

染色

烧铜丝

劈绒

绑绒

理绒和梳绒

捻铜丝

剪绒

勾条

打尖

传花

组装

绒排配色方案

肆 饰品制作范例

翠竹

桂花

桃花

铃兰

兰花

菊花

牡丹

山茶花

茉莉花

梅花

凌霄花

百合花

荷花

枇杷

葡萄

柿子

凤尾

蝴蝶

国宝熊猫

三多凤凰

附录一 不同配件的绑法

附录二 如何保存绒花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