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法经济学范式电子书

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证了法经济学范式。

售       价:¥

纸质售价:¥39.20购买纸书

182人正在读 | 1人评论 6.2

作       者:冯玉军

出  版  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3-01

字       数:45.6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法律 > 法律教材/工具书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3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3条)
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证了法经济学范式。通过对“法一经济”互动共生关系学说史的研究,阐述了法经济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理论创新及其意义,总结了法经济学范式的一系列基本假设、范畴、定理、价值、方法,透彻地分析了法律成本效益论、法律市场论、法律供求论和法律均衡论等基础理论。本书坚持法经济学与中国法治实践相结合,既深探究法经济学范式的本体内涵、结构关系,又将法经济学相关原理应用到各个部门法和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等法治环节之中,并展了深的实证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卓有价值和启发的改革建言。 本书适合法律与经济管理实务人员、高等院校法律类、经济类和管理类的研究生、本科生阅读。<br/>【作者】<br/>冯玉军,男,l971年出生,汉族,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院爱德华基金项目访问学者、哈佛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2005--2006),日本一桥大学法学院高级访问学者(2007),中国一欧盟信息社会项目特聘专家,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理事。自199<br/>
目录展开

作者简介

序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学科基础

一、法经济学概述

二、法经济学范畴

(一) 称谓

(二) 界定

(三) 范围

序二

第二节 学科发展

一、法经济学的创立阶段

二、法经济学的扩张发展阶段

三、法经济学的多元分化阶段

第三节 研究价值与框架设计

一、研究价值

二、框架设计

第二章 “法—经济”互动共生的分析史

第一节 法经济学产生条件的法学史回顾

一、古代“法—经济”关系相关论述及其实践概观

二、西方法律思想史三大流派的基本观点

(一) 自然法学

(二) 分析实证法学

(三) 社会法学

三、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

四、现当代法学思想中的“法—经济”观点

第二节 法经济学产生条件的经济学说史回顾

一、斯密古典经济学与经济分析方法

(一) 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

(二) 亚当·斯密之后的两条经济学发展道路

(三) “经济学帝国主义”及其影响

二、西方现代经济学对法经济学的知识滋养

(一) 功利主义理论

(二) 福利经济学理论

(三) 制度经济学理论

(四) 公共选择理论

(五) 博弈论

(六) 行为经济学

(七) 实验经济学

第三节 当代法经济学的理论流派

一、基于学术传统形成的理论流派

(一) “科斯—波斯纳”芝加哥学派及其影响

(二) 卡拉布雷西与耶鲁学派

(三) 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与弗吉尼亚学派

(四) 制度分析学派

(五) 法律规制经济学派

(六) 行为主义法经济学

(七) 麦乐怡的法经济学理论

二、基于研究视角形成的理论流派

(一) 女性主义视角的法经济学

(二) 哲学视角的法经济学

(三) 批判法学视角的法经济学

三、欧洲及世界其他地区的法经济学

1. 比利时的法经济学研究

2. 奥地利的法经济学研究

3. 瑞典的法经济学研究

4. 法国的法经济学研究

5. 德国的法经济学研究

6. 意大利的法经济学研究

7. 丹麦的法经济学研究

8. 匈牙利的法经济学研究

9. 芬兰的法经济学研究

10. 希腊的法经济学研究

11. 葡萄牙的法经济学研究

12. 塞尔维亚的法经济学研究

13. 墨西哥的法经济学研究

四、结论总是走在历史之中和逻辑之后

第一编 基本原理

第三章 法经济学范式的确立

第一节 “范式”概说

一、“范式”的内涵

二、范式的学术功能

三、范式的外部关系

四、范式的构成因素和真理性评判

第二节 法学研究范式的分类

一、历史唯物主义法学范式和历史唯心主义法学范式

二、应然型法学范式和实然型法学范式

三、概念法学范式和经验法学范式

四、建构论法学范式和进化论法学范式

第三节 法经济学范式的确立

一、法学研究范式的转换

二、法经济学范式的构成要素

三、法经济学范式的基本内容与学科特征

四、确立法经济学研究范式的意义

第四节 法经济学范式的可能性及其限度

一、反思的必要性

二、法经济学的危机

三、法经济学研究的边界

第四章 法经济学范式基础

第一节 法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一、理论假设概说

二、作为初始条件假设的理性选择理论

三、辅助条件假设

第二节 法经济学的核心范畴:交易成本

一、概念界定及其学科意义

二、通过制度创新降低交易成本的历史考察

三、法律的交易成本分析理论

四、市场中的外部性及其法律矫正

第三节 法经济学的基本定理

一、斯密定理

二、规范的霍布斯定理

三、科斯第一定理

四、科斯第二定理

五、波斯纳定理

六、帕累托效率标准

七、卡尔多—希克斯效率标准

八、汉德公式

第四节 法经济学的基本方法

一、个人主义方法论与集体主义方法论相结合

二、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三、博弈论方法

四、法社会学方法

五、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法

第五章 法经济学范式一般分析框架

第一节 法律成本效益理论

一、为什么要进行法律的成本效益分析

二、法律成本理论

三、法律效益理论

四、降低法律成本,实现法律效益的途径

第二节 法律市场理论

一、法律公共品及其特征

二、法律市场及其结构

三、法律市场的结构属性

第三节 法律供求理论

一、法律供求的内涵与外延

二、法律供给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三、法律需求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第四节 法律均衡理论

一、概念界定

二、法律均衡的意义

三、法律均衡的评价标准和实现模型

第二编 应用与检验

第六章 法经济学范式的本体性阐释

第一节 权利义务的相互性理论

一、法律权利义务与利益的一般关系

二、权利义务的相互性

第二节 权利冲突及其解决模式

一、权利的相互性与权利冲突问题

二、权利冲突的解决模式

第三节 法律规范的经济分析

一、授权性规范,义务性规范与禁止性规范

二、构成性规范与调控性规范

三、奖励性规范和惩罚性规范

四、强行性规范与任意性规范

第四节 主流法经济学哲学基础的嬗变

一、对功利主义的超越及其局限

二、走向实用主义

三、与现代学科体系同行

第七章 法经济学范式的宏观结构

第一节 公法与私法

一、公法与私法的划分

二、私法公法化

三、公法私法化

第二节 民商法与经济法

一、社会成本视角的民商法与经济法

二、学科本位视角的民商法与经济法

三、小结

第三节 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

一、地方立法与中央立法关系概述

二、宏观法律关系的实质:权力与利益的博弈

三、地方立法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

第四节 正式法与试行法

一、问题的提出

二、法律试行的表现形式

三、法律试行的收益分析

四、法律试行的成本分析

五、法律试行的综合经济分析

第五节 国家制定法与民间习惯法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家法与民间法在实现程度上的差异性

三、国家法与民间法在法律需求方面的互补性

四、国家法与民间法在法律供给方面的替代性

第八章 法经济学范式的部门结构阐释

第一节 产权理论与物权法的经济分析

一、产权理论概述

二、物权法经济分析的必要性

三、物权法经济分析的可能性

第二节 合约理论与合同法的经济分析

一、合同法的经济理论

二、合同的交易成本分析

三、合同形式的宽松化设计与不完全合同

四、合同生效的经济分析

五、违约赔偿的经济分析

第三节 社会成本理论与侵权法的经济分析

一、概述

二、典型意外事故的福利经济学分析

三、产品责任归责的经济分析

四、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经济分析

第四节 激励理论与知识产权法的经济分析

一、知识产权法的两种理解路径

二、知识产权的最佳保护期限

第五节 犯罪与刑罚的经济分析

(一) 犯罪人假设

(二) 刑罚威慑犯罪

(三) 对于经济性犯罪适用罚金刑更有效率

(四) 广泛采用辩诉交易等ADR纠纷解决机制

(五) 预防犯罪的经济学办法

(六) 关于威慑效果的实证研究

第六节 政府规制经济学与公用事业规制

(一) 概述

(二) 规制失败

(三) 规制失败的救济

第九章 法经济学范式的过程性阐释

第一节 立法过程的经济分析

一、概述

二、立法主体

三、立法体制

四、立法过程

第二节 行政过程的经济分析

一、行政过程的经济分析理论

二、行政过程的经济学特征

三、行政执法效益的实现途径

第三节 司法过程的经济分析

一、概述

二、提高纠纷解决效率的途径

第四节 守法行为的经济分析

一、守法的经济分析前提

二、守法成本与效益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五节 法制改革及法制化过程的经济分析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

二、法制改革的概念与意义

三、法制改革是一种“非帕累托改善”

四、法制改革的类型

五、法制改革经济分析的启示

第十章 法经济学研究的可能贡献

第一节 法经济学在中国兴起

一、中国法经济学的发展

二、我国台湾地区法经济学发展

第二节 法经济学的未来

一、美国法经济学的划时代性贡献

二、中国法经济学的未来展望

三、中国法经济学的可能贡献

参考文献

一、中文著作期刊

二、外国译著译文

三、外文文献

后记

累计评论(3条) 2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