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推荐
导言
第一章 绪论: 文本旅行与经典建构
1 中国旅行书写与翻译研究的传统角色
1.1 “旅行”词源考略在中国古代旅行书写中,“旅行”一词有着多种不同的释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总被赋予不同的思想内涵。在中国古代典籍里,“旅行”作为复合词开始使用大概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而当时的意思是指“集体出行”。《礼记·曾子问》就有“三年之丧,练不群立,不旅行”的记载,其中的“旅行”即指“群行,结伴而行”。汉代刘向的《说苑·辨物》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如“麒麟……不群居,不旅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旅行”言说方式,主要是因为在中国古代,除极少数人(如帝王、官吏、学问家、商贾和僧侣)有个体旅行的机会外,大规模的个体旅行活动是罕见的。事实上,由于生产和生活条件的限制,早期人类的诸多事务还只能依靠整个部落或者是一个部落中的几个家族群体的集体力量来解决。当然,任何迁居别处的“旅行”方式,在当时也只能是一种集体的迁徙行为。而这种旅行和迁徙行为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寻求更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1.2 “游”的精神文化史意义
1.3 中国古代翻译研究的传统角色
1.4 中国古代旅行书写与翻译研究之传统地位考
2 西方旅行书写考略
2.1 “to travel”词源辨
2.2 西方旅行书写的文化政治意义
2.3 旅行隐喻
2.4 作为旅行隐喻的翻译
3 文本旅行与经典建构
3.1 萨义德的“理论旅行”及其翻译学意义
3.2 文本旅行诸要素及其翻译研究指涉
3.3 “经典”词源辨
3.4 经典与权力准则
3.5 “经典”与“经典化”
3.6 翻译文本的经典化
第二章 主体文化规范与寒山诗之语内旅行
1 语内旅行与语际旅行
2 主体文化规范与文本的文学命运
2.1 “规范”与“文化规范”
2.2 主体文化规范与寒山诗的文学命运
3 寒山诗之语内旅行
3.1 寒山(子)其人
3.2 寒山诗概说
3.3 主体文化规范与寒山诗的传布与接受
第三章 译入语文化语境与寒山诗之语际旅行
1 译入语文化语境与翻译文学
2 寒山诗在东方
2.1 寒山诗在日本
2.2 寒山诗在朝韩
3 寒山诗在欧洲
3.1寒山诗在英国
3.2 寒山诗在法国
3.3 寒山诗在欧洲其他国家
4 寒山诗在美国
4.1 加里·斯奈德与寒山诗
4.2 寒山诗在美国的翻译与研究
4.3 寒山诗与美国文学选集
4.4 寒山诗与美国公众
第四章 寒山诗在美国文化多元系统中的经典化——以斯奈德译本为中心
1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文化
2 寒山诗在美国文化多元系统中的经典化
2.1 意识形态与经典化
2.2 赞助人与经典化
第五章 寒山诗的返程之旅及其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的经典重构
1 寒山诗在“文化大革命”之前的大陆
2 返程之旅与经典重构
2.1 寒山诗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香港
2.2 寒山诗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台湾
2.3 寒山诗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的台湾地区
2.4 寒山诗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的中国大陆
3 寒山诗与中国文学史书写
3.1 经典与文学史
3.2 寒山诗与中国文学史
第六章 结语
1 文本旅行与经典建构的反思
2 寒山诗与文学史书写的思考
3 理论的反思与建构
参考文献
后记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