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城市经济的空间结构:居住、就业及其衍生问题电子书

本书以“居住一就业”空间关系为主线,应用城市内部微观空间数据和微观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中国城市经济的空间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售       价:¥

纸质售价:¥45.80购买纸书

19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郑思齐

出  版  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1-01

字       数:2978

所属分类: 经管/励志 > 经济 > 各部门经济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城市经济的空间结构:居住、就业及其衍生问题》以“居住一就业”空间关系为主线,应用城市内部微观空间数据和微观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中国城市经济的空间结构行了深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按照“外在表现一内在机制一衍生问题”的内在逻辑,全书由三篇组成,涉及城市空间里的人口、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房价和地价的空间分布及其规律;居住与就业空间互动机理与内生空间模型;土地利用与交通互动、劳动力市场空间失配、住房可支付性与居住分割、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衍生问题。同时,本书的研究还特别强调在快速城市化和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城市在空间扩张和重构方面的制度与市场环境特,提出了若干理论和实证分析方法,这不但扩展了当前国际上的同类研究,而且丰富了中国城市经济学的研究体系,也为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些政策性建议。 《城市经济的空间结构:居住、就业及其衍生问题》适合区域与城市经济学、房地产与住房经济学、城市规划、城市地理、土地管理、城市和住房政策等领域的教师、学者、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参考阅读。<br/>【作者】<br/>郑思齐,女,博士,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副系主任,清华大学恒隆房地产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郑思齐博士在European Economic Review,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 Regional Science andUrban Economics,Real Estate Economzcs,ournal of RealEstate Finance and Economzcs等SSCI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篇,在《经济研究》、《经济地理》、《世界经济文汇》、《地理学报》、《清华大学学报》及其他中文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并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住建部、国家统计局、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世界银行、林肯土地政策研究院、哈佛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委托的多项研究课题。郑思齐博士是世界华人不动产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高等院校房地产学者联谊会联合秘书长,北京大学一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Journal of Housing Economics和International Real Estate Review编委。郑思齐博士于2004年底获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2005-2006年在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和房地产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2005年获得亚洲房地产学会*论文奖,2010年获得Homer Hoyt Institute的Post-doctoral Honoree,并获得多项国内外学术会议*论文奖,以及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主要研究方向是城市与住房经济学,包括城市经济的空间结构、住房/土地政策及其经济学基础研究、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br/>
目录展开

书名页

内容简介

版权页

作者简介

前言

目录页

第一篇 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的外在表现

第1章 城市与城市空间结构:从经济学角度的考察

1.1 城市:经济增长的引擎

1.1.1 城市的经济含义与基础经济理论

1.1.2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

1.1.3 城市增长中的两种外部性:集聚经济与拥挤成本的权衡

1.2 城市空间结构:概念、度量和演变

1.2.1 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度量

1.2.2 城市经济活动与土地利用模式

1.2.3 城市空间结构的类型与两个核心要素

1.2.4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1.3 居住和就业的空间关系:度量与讨论

1.3.1 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的直观反映:通勤时间、距离和方式

1.3.2 度量居住与就业平衡程度和匹配程度的指标

第2章 单中心城市模型及其现实意义

2.1 租金与竞租函数

2.1.1 地租与房租

2.1.2 竞租函数的概念

2.2 单中心城市模型及其推论

2.2.1 单中心城市模型的假设

2.2.2 单中心城市模型的推导及分析

2.2.3 单中心城市模型的主要推论

2.2.4 单中心城市模型的推广

2.3 单中心城市模型的现实意义——房价、地价和建筑密度的空间分布

2.3.1 住房价格及消费量的空间分布特点

2.3.2 土地价格与建筑密度的空间分布特点

2.4 单中心城市模型的现实意义——人口空间分布

第3章 多中心城市的崛起:机制与识别

3.1 企业竞租函数

3.1.1 企业竞租函数的基本原理

3.1.2 不同类型企业的竞租函数

3.1.3 基于竞租函数的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3.2 从单中心城市到多中心城市:理论解释

3.3 就业岗位的空间分布:以北京市为例

3.4 就业中心的识别

3.4.1 就业中心识别方法

3.4.2 北京市就业中心的识别

第4章 城市空间中宜居性特征的资本化效应

4.1 特征价格方法和模型

4.1.1 特征价格方法的理论基础

4.1.2 特征价格模型的函数形式

4.2 宜居性特征在房价和地价中资本化效应的实证研究

4.2.1 宜居性特征在住房价格中的资本化效应:北京市的实证研究

4.2.2 宜居性特征在住房价格中的资本化效应:成都市的实证研究

4.2.3 房价与地价中资本化效应的比较与政策含义

第二篇 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的内在机制

第5章 居住选址与企业选址:理论与实证

5.1 居住选址的基本理论

5.1.1 单中心模型下的居住选址行为

5.1.2 交通设施对居住选址的影响

5.1.3 宜居性特征对居住选址的影响

5.1.4 宜居性特征内生化的居住选址模型

5.2 基于匹配的“区位偏好—区位选择”微观数据的中国五城市居住选址研究

5.2.1 中国城市中居住选址的市场和制度环境

5.2.2 排序区位选择模型与实证数据

5.2.3 区位偏好模型与区位选择模型的估计结果与分析

5.3 企业选址的基本理论与相关研究

5.3.1 企业选址的基本理论和研究进展

5.3.2 集聚经济对企业选址影响的研究综述

第6章 现代内生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居住、就业与空间均衡

6.1 Wheaton的土地“混合利用”模型

6.1.1 模型的基本假设:就业/人口分布和交通供给/需求

6.1.2 集聚经济下的最优土地利用模式

6.1.3 城市空间中的工资和租金梯度

6.1.4 城市空间均衡的形成过程

6.2 Ogawa和Fujita的城市空间均衡模型

6.2.1 居住选址

6.2.2 企业选址

6.2.3 竞租结果

6.3 LRH 内生城市模型

6.3.1 LRH 模型基本理论介绍

6.3.2 企业选址

6.3.3 居住选址

6.3.4 空间均衡

6.3.5 引申讨论

第7章 中国城市中居住与就业空间互动的驱动力与作用机理

7.1 集聚经济与通勤成本的权衡:来自工资补偿和工资溢价的证据

7.1.1 实证研究的数据基础及初步分析

7.1.2 通勤成本在工资中的反映——工资补偿

7.1.3 集聚经济在工资中的反映——工资溢价

7.2 办公与居住用地开发的空间结构:价格梯度、开发强度与区位

7.2.1 北京市土地市场的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7.2.2 实证研究结果

7.2.3 主要研究结论

7.3 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的影响因素:对通勤时间和通勤流的分析

7.3.1 通勤行为决定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

7.3.2 通勤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第三篇 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的衍生问题

第8章 土地利用与交通的空间互动:理论与实证研究

8.1 土地利用与交通空间互动的理论研究

8.1.1 空间互动机制与主要理论

8.1.2 土地利用对交通的影响:对传统交通规划的概述

8.1.3 交通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8.1.4 城市交通出行结构与土地利用形态的相关性

8.2 轨道交通的土地和房地产溢价效应研究

8.2.1 轨道交通溢价效应的机制分析

8.2.2 轨道交通溢价效应相关研究综述

8.2.3 轨道交通溢价效应的实证研究

第9章 城市空间结构中的住房和就业问题

9.1 住房与交通综合可支付性指数的设计与分析

9.1.1 将交通成本纳入住房可支付性评价中的必要性

9.1.2 住房与交通综合可支付性的国际研究

9.1.3 住房与交通综合可支付性指数:以北京市为例的探索性研究

9.2 “空间失配”理论与实证研究

9.2.1 “空间失配”理论的缘起和发展

9.2.2 “空间失配”实证研究的主要发现

9.2.3 中国城市中的“空间失配”现象与分析

第10章 城市空间结构中的居住分割:以“城中村”为例的研究

10.1 居住分割的形成机制及影响

10.1.1 居住分割的形成机制

10.1.2 居住分割对弱势群体的不利影响

10.2 中国城市中居住分割的现状及影响:以“城中村”为例

10.2.1 “城中村”中农民工的生活、工作与住房状况:基于北京市2008年“城中村”调查的分析

10.2.2 居住分割对弱势群体人力资本积累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10.3 农民工住房政策、经济增长和社会融合:理论模型与政策含义

10.3.1 模型与推论

10.3.2 理论模型的政策含义

第11章 城市空间结构的低碳效果

11.1 低碳城市生活的经济学理论与实证

11.1.1 城市增长与生活碳排放

11.1.2 城市空间结构与碳排放的实证发现

11.2 中国低碳城市生活的实证研究

11.2.1 中国城市生活碳排放的构成及空间差异性

11.2.2 低碳城市空间结构:从私家车角度的研究

第12章 城市“土地利用—交通—环境”空间一体化模型:理论和应用

12.1 空间一体化研究的理论基础框架

12.2 空间一体化研究在TDM效果评估中的应用:以北京市为例

12.2.1 模型关注的行为替代关系

12.2.2 模型建立的基本思路

12.2.3 数据及模型标定

12.2.4 政策模拟及效果评价:拥堵费与燃油税的对比

12.3 城市空间仿真模型的研究与开发进展

12.3.1 国际现有城市空间仿真模型介绍

12.3.2 计算机仿真城市空间模型的机理简介:以UrbanSim为例

12.3.3 中国城市空间一体化模型的应用前景与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