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信息分析理论与实践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29.30购买纸书

212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卢小宾,郭亚军

出  版  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6-01

字       数:23.9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图书馆学/档案学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2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2条)
卢小宾管理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信息分析研究中心主任。*首批(2004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全国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情报学会常务理事,情报研究与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社科情报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情报学报》、《图书情报工作》、《情报科学》、《情报资料工作》、《图书情报知识》等核心期刊编委。主要研究领域:信息分析、信息咨询与信息服务等。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8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获省部级奖励10余项。郭亚军管理学博士,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教师,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分析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信息分析、信息服务与知识管理。先后参与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出版专著l部,参编教材3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推荐语】<br/>《信息分析理论与实践》在卢小宾教授所著的《信息研究论》基础上,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信息分析方法的继承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71073167)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全面、系统、深地探讨了信息分析的基本原理、思维方式、分析规划、课题选择、分析方法及应用、成果可视化与评价、技术创新、企业管理和人才培养等核心理论问题与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以期为信息分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本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信息分析方法的继承与创新研究”的*终研究成果之一。<br/>【作者】<br/>卢小宾管理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信息分析研究中心主任。*首批(2004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全国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情报学会常务理事,情报研究与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社科情报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情报学报》、《图书情报工作》、《情报科学》、《情报资料工作》、《图书情报知识》等核心期刊编委。主要研究领域:信息分析、信息咨询与信息服务等。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8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获省部级奖励 10余项。郭亚军管理学博士,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教师,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分析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信息分析、信息服务与知识管理。先后参与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出版专著l部,参编教材3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br/>
目录展开

作者简介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信息分析的概念

1.1.1 信息分析的定义

1.1.2 信息分析的特点

1.1.3 信息分析的内容与任务

1.2 信息分析的产生与发展

1.2.1 信息分析的产生

1.2.2 信息分析的发展趋势

1.3 信息分析的基本类型

1.3.1 信息分析的分类

1.3.2 信息分析的主要类型

1.4 信息分析的思维方式

1.4.1 信息分析思维方式的内涵

.1.4.2 信息分析思维方式的组成要素

1.4.3 信息分析思维方式的基本类型

1.5 我国信息分析的现状与发展策略

1.5.1 我国信息分析的现状

1.5.2 我国信息分析存在的问题

1.5.3 我国信息分析的发展对策

本章参考文献

第2章 信息分析规划制定与课题选择

2.1 信息分析规划的内涵

2.1.1 信息分析规划的重要性

2.1.2 信息分析规划制定的基本原则

2.1.3 信息分析规划的内容

2.2 信息分析规划制定的程序与方法

2.2.1 信息分析规划制定的程序

2.2.2 信息分析规划制定的方法

2.3 信息分析课题选择的意义与原则

2.3.1 信息分析课题选择的意义

2.3.2 信息分析课题选择的原则

2.3.3 课题选择中应注意的问题

2.4 信息分析课题选择的程序与方法

2.4.1 信息分析课题选择的基本程序

2.4.2 信息分析课题选择的主要方法

本章参考文献

第3章 信息分析方法体系

3.1 信息分析方法体系研究概述

3.1.1 信息分析方法体系研究的层次论

3.1.2 信息分析方法体系研究的分类论

3.1.3 信息分析方法体系的构建

3.2 信息分析的哲学方法

3.2.1 哲学方法概述

3.2.2 哲学方法的内容与应用范围

3.3 信息分析的基础方法

3.3.1 分析法

3.3.2 综合法

3.3.3 比较法

3.3.4 推理法

3.4 信息分析的一般方法

3.4.1 SPSS统计分析法

3.4.2 引文分析法

3.4.3 知识地图分析法

3.5 信息分析的特殊方法

3.5.1 PEST宏观环境分析

3.5.2 五力模型竞争分析

3.5.3 BCG投资组合分析

3.5.4 SWOT战略分析

本章参考文献

第4章 信息分析方法的应用案例

4.1 信息通信技术对数字鸿沟影响的实证分析

4.1.1 问题提出

4.1.2 研究背景

4.1.3 研究方法

4.1.4 分析结果

4.1.5 结论与讨论

4.2 基于词共现的社会化标签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4.2.1 引言

4.2.2 研究方法

4.2.3 研究过程

4.2.4 研究结果和分析

4.2.5 结语

4.3 信息资源管理成熟度模型构建分析

4.3.1 引言

4.3.2 我国信息资源管理成熟度模型研究状况

4.3.3 信息资源管理成熟度模型的构建基础

4.3.4 信息资源管理成熟度模型的构建程序

4.3.5 结论

4.4 我国竞争情报研究文献的共引分析

4.4.1 引言

4.4.2 我国竞争情报文献共引分析

4.4.3 结论

4.5 知识创新理念下咨询业隐性知识转移研究述评

4.5.1 知识创新研究现状

4.5.2 咨询业隐性知识转移研究

4.5.3 中外咨询业隐性知识转移研究比较

本章参考文献

第5章 信息分析成果可视化

5.1 信息分析成果可视化内涵

5.1.1 可视化的含义

5.1.2 信息分析成果可视化的定义

5.1.3 信息分析成果可视化的意义

5.2 信息分析成果可视化过程

5.2.1 信息分析成果可视化的参考模型

5.2.2 信息分析成果可视化的基本过程

5.2.3 信息分析成果可视化的主要特点

5.3 信息分析成果可视化主要方法

5.3.1 空间信息分析可视化

5.3.2 社会网络分析可视化

5.3.3 复杂网络分析可视化

5.3.4 层次信息分析可视化

5.3.5 专利信息分析可视化

5.4 信息分析成果可视化工具介绍

5.4.1 商业软件

5.4.2 免费软件

5.4.3 在线工具

本章参考文献

第6章 信息分析成果评价

6.1 信息分析成果评价的内涵

6.1.1 信息分析成果评价的理论基础

6.1.2 信息分析成果评价的基本原则

6.1.3 信息分析成果评价的重要意义

6.2 信息分析成果评价工作流程

6.2.1 信息分析成果评价的准备阶段

6.2.2 信息分析成果评价的进行阶段

6.2.3 信息分析成果评价的完成阶段

6.3 信息分析成果的评价指标体系

6.3.1 信息分析成果的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6.3.2 信息分析成果的评价指标体系

6.4 信息分析成果的评价方法

6.4.1 定性评价法

6.4.2 定量评价法

6.4.3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本章参考文献

第7章 信息分析企业的技术创新

7.1 信息分析企业技术创新的定义与类型

7.1.1 信息分析企业技术创新的定义

7.1.2 信息分析企业技术创新的类型

7.2 不同类型技术创新对信息分析企业的影响分析

7.2.1 自主技术创新对信息分析企业的影响

7.2.2 模仿技术创新对信息分析企业的影响

7.2.3 合作技术创新对信息分析企业的影响

7.3 信息分析企业技术创新的实施对策

7.3.1 自主技术创新的实施对策

7.3.2 模仿技术创新的实施对策

7.3.3 合作技术创新的实施对策

7.4 信息分析企业技术创新的保障措施

7.4.1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7.4.2 推进产学研合作

7.4.3 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7.4.4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本章参考文献

第8章 信息分析企业管理与人才培养

8.1 信息分析企业管理概述

8.1.1 信息分析企业的宏观管理

8.1.2 信息分析企业的微观管理

8.2 信息分析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8.2.1 信息分析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与功能

8.2.2 信息分析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模型

8.2.3 信息分析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保证系统

8.3 信息分析人员的基本素质与能力

8.3.1 信息分析人员的基本素质

8.3.2 信息分析人员的基本能力

8.4 信息分析人才的培养模式

8.4.1 知识融合

8.4.2 能力提升

8.5 信息分析人才的培养策略

8.5.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8.5.2 构建本土化培养体系

8.5.3 加强高校正规专业教育

8.5.4 开展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

8.5.5 推进产学合作

本章参考文献

累计评论(2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