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推荐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第1章 中国传统经济特点
1.1 小规模生产与交换的经济制度
1.1.1 小规模农业的产生
1.1.2 黄土地上的劳动密集倾向
1.1.3 较少的牲畜投入
1.1.4 血统观
1.1.5 人口增长
1.1.6 小规模农业
1.1.7 小规模商业活动
1.2 科技进步的存在
1.2.1 来自海外的科技转移
1.2.2 灌溉
1.2.3 种植系统的变化
1.2.4 保持土壤肥沃
1.2.5 中国的技术进步
1.3 经济制度与发展相协调
1.3.1 土地所有
1.3.2 租佃
1.3.3 促使商人出现的制度与意识形态
1.4 紧密的城乡关系
1.5 政府、商人与经济
1.5.1 政府与经济
1.5.2 政府与商人
1.5.3 政府与市场
1.6 长期增长过程中的经济周期
结语
参考文献
第2章 晚清至中华民国:制度大转型时期[1]
2.1 关于文献中的假设
2.1.1 制度
2.1.2 正式与非正式制度之间的区别
2.1.3 集中与分散的正式制度
2.1.4 统治的味道
2.2 清朝(1616-1911)
2.2.1 统治偏好
2.2.2 清代早期对商人活动的过度控制
2.2.3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2.2.4 太平天国运动(1850-1864)
2.2.5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与义和团运动
2.2.6 晚清改革
2.2.7 制度僵化与清朝的财政收入
2.3 中华民国(1912-1949)
2.3.1 中华民国到中日战争前的经济成就(1912-1937)
2.3.2 中华民国时期的制度变化
2.3.3 五四运动
2.3.4 1945-1949年,第二次国共内战
2.4 相关的增长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第3章 中央计划的指令性经济(1949-1984)
3.1 中央计划指令体制的性质
3.2 实践中的中央计划经济
3.3 中央计划指令制度的改良与之后的放弃
第4章 中国的经济改革:过程、问题与前景(1978-2012)
导言
4.1 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局部改革与80年代后半期的全面改革结果
4.1.1“摸着石头过河”战略
4.1.2 双轨制下的市场开发
4.1.3 确定改革目标是建立“商品经济”
4.1.4 有关改革路线图和政策变化的争论
4.2 全面推进的经济改革
4.2.1 重新确立实施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4.2.2 贯彻新的改革战略:在关键领域取得全面突破性进展
4.2.3 世纪之交所有权结构的变化
4.3 中国的经济处在岔路口
4.3.1 半指令半市场经济与两条可能的发展道路
4.3.2 以“强大政府”为主要特征的“中国模式”
4.4 我们会经历未来中国新一轮的改革吗?
参考文献
第5章 经济增长与发展
5.1 中国在过渡期内取得非凡成就的原因
5.2 为什么中国在1979年前无法实现快速增长?
5.3 为什么其他过渡期经济体没有取得同样的成就?
5.4 中国取得成功付出的是怎样的代价?
5.5 中国能否在未来的几十年内继续保持旺盛的增长?
5.5.1 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与城乡差距
5.5.2 资源的低效利用和环境失调
5.5.3 外部失调与货币升值
5.5.4 腐败问题
5.5.5 教育问题
结语:中国发展过程所提供给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教训
参考文献
第6章 中国人口:变化与未来前景
6.1 简要回顾
6.2 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
6.3 生育率下降与政府的计划生育政策
6.4 死亡率变化与公共卫生保健制度
6.5 中国的劳动力与人口红利
6.6 移民与城市化
6.7 反常的出生性别比例和潜在的婚姻挤压
结语
参考文献
第7章 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力市场
7.1 起点:政府来确定劳动力出路
7.2 劳动力市场改革
7.2.1 新的劳动力市场:工资和收入
7.2.2 为什么市场力量会产生如此大的收入差距
7.2.3 流动率、流动性和生产力
7.2.4“刘易斯拐点”之争与非正规城市部门
7.2.5“大衰退”的考验
7.3 劳动力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第8章 中国储蓄难题[1]
导言
8.1 中国储蓄难题
8.2 企业储蓄难题
8.3 家庭储蓄难题
8.3.1 更多的事实
8.3.2 基于生命周期假说的解释
8.3.3 预防性储蓄动机
结语
参考文献
第9章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宏观经济管理
9.1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简要回顾
9.1.1 第一个时期(1990-1997)
9.1.2 第二个时期(1998-2003)
9.1.3 第三个时期(2003-2008)
9.1.4 第四个时期(2010年至今)
9.2 中国的货币政策
9.2.1 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
9.2.2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9.2.3 货币政策的中期目标
9.2.4 货币政策工具
9.2.5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9.3 财政政策
9.3.1 中国的财政体制改革
9.3.2 中国政府预算
9.3.3 财政政策的实施
9.4 中国的汇率政策
9.4.1 中国的汇率制度
9.4.2 中国当前的汇率政策
结语
参考文献
第10章 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收入不平等趋势
10.1 导言:中国的收入有多不平等?
10.2 衡量问题
10.3 集体主义时代
10.4 改革时代:城乡差别
10.5 地区不平等
结语:不平等和不平衡
参考文献
第11章 中国农业:过去的失败,当前的成功以及激活政策
导 言
11.1 中国改革前时期的农业:政策失败
11.1.1 中国过渡时期的农业
11.1.2 其他变化
11.1.3 生产率发展趋势与农业收入
11.2 构建改革的制度基础和策略:激活因素
11.2.1 价格政策变化
11.2.2 制度改革
11.2.3 所有权改革对农业表现的影响
11.2.4 国内生产市场自由化政策
11.2.5 技术和水利基础设施发展
11.2.6 贸易政策
11.2.7 贸易和贫穷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第12章 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国有与非国有企业
12.1 中国企业改革:回顾
12.1.1 第一阶段(1978-1992年):国有企业改革道路的探索
12.1.2 第二阶段(1993-2002年):国有企业的改革创新
12.1.3 第三阶段(2003年—目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12.2 未完成的任务
12.2.1 国家、市场和企业家
12.2.2 国有与非国有(打破国家垄断)
12.2.3 企业融资
结语
参考文献
第13章 中国对外贸易
13.1 中国贸易的基本特征
13.2 通过香港进行再出口及其影响
13.3 中国在地区和全球供应链中的参与情况
13.4 中国供应链和外国直接投资
结语——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第14章 中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
14.1 引进外国直接投资
14.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结语
参考文献
第15章 银行和金融机构
15.1 自1978年以来中国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改革与发展
15.1.1 改革前的中国金融业
15.1.2 银行业改革
15.1.3 开放和国际合作
15.1.4 2011年中国金融业
15.2 金融业政策的改革与发展
15.2.1 利率市场化
15.2.2 汇率制度改革
15.2.3 货币政策
15.2.4 银行监管
15.3 金融改革和评估的逻辑
15.3.1 金融改革的逻辑
15.3.2 中国金融机构的评估
15.3.3 对中国金融业的评估
结语
参考文献
第16章 中国的法律与经济
16.1 法律与计划经济
16.2 针对改革时期经济体的法律和法律制度[1]
16.2.1 在法律上的投入
16.2.2 以市场为导向的、国际一体化的经济法律
16.2.3 针对削弱市场经济的党政行为的法律
16.3 中国法治和经济发展的评估
16.3.1 法治“水平”
16.3.2 不均衡的法治[3]
16.3.3 从比较的观点看中国的法律和发展
16.3.4 当代中国法律的前景和政治[5]
结语
第17章 中国的能源和环境问题及政策
17.1 中国在节能方面的努力
17.2 核电
17.3 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17.4 经济政策和私营企业的参与
17.4.1 市场手段
17.4.2 支持性经济政策
17.4.3 产业政策
17.4.4 环境绩效评级和信息披露
17.4.5 与金融机构合作
17.4.6 实施/合规/可靠性
结语
参考文献
第18章 中国经济的未来
18.1 改革33年后的中国经济格局
18.1.1 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主要贡献者
18.1.2 巨大的经济差距
18.1.3 独特的经济制度
18.2 中国的经济与制度所面临的挑战
18.2.1 发展的新模式
18.2.2 缓解社会和政治紧张局势
18.2.3 缓解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崛起的担忧
18.3 中国经济的未来
18.3.1 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前景
18.3.2 经济的结构性变化
18.3.3 制度改革
结语
参考文献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