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穿越丝路电子书

  ◎一部纵横1500年的中西交融史。丝绸之路串起了东方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波斯文明和欧洲文明,本书详细讲解了丝路沿线文化,为读者展现一幅文化与文明的盛宴。 ◎亲历丝路,用*美的图和文,展现“一带一路”的机遇与挑战。《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历时一年,足迹踏遍丝绸之路沿线,从历史、经济、文明、器物、现场几个角度,深度挖掘 “一带一路” 在中国的前世今生,在历史上产生过的巨大影响,对当下及未来中国的巨大战略意义。

售       价:¥

纸质售价:¥52.00购买纸书

362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李伟

出  版  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8-15

字       数:34.3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文化 > 文化研究交流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3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3条)
一部中国版的地理大发现 关于丝路上的文明、城市、器物、文化与宗教······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祖先跨越重重阻碍,九死一生地前往一个未知之地,去探索未知文明?在往返以数十年计的时代,他们付出了巨大的成本,究竟得到了什么?今日中国如何被这条道路所塑造?世界是否为中国所改变?抛去那些浪漫想象,今天这条道路上的国家保持着怎样的联系?   耗时一年,行程两万公里,作者亲赴丝绸之路上的众多国家: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亚美尼亚、格鲁吉亚、意大利、马来西亚、新加坡······重新回溯这条道路的行走史,以及这一过程中的文明交融史。   在破碎化时代,本书以*美的图与文,提供认识丝路系统化的故事脉络与知识体系,关于中国人发现世界、认识世界的方式与勇气,城市、器物在交流中的演化与融合,物种传播的影响与意义,以及文化与宗教的传播与交融。   时至今天,重走丝路仍然危险重重,在感叹我们祖先之伟大的同时,作者也把眼光由历史投向未来:这条道路会如何塑造未来的中国与世界?或许,这才真是*挑战性的问题。<br/>【推荐语】<br/>  ◎一部纵横1500年的中西交融史。丝绸之路串起了东方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波斯文明和欧洲文明,本书详细讲解了丝路沿线文化,为读者展现一幅文化与文明的盛宴。 ◎亲历丝路,用*美的图和文,展现“一带一路”的机遇与挑战。《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历时一年,足迹踏遍丝绸之路沿线,从历史、经济、文明、器物、现场几个角度,深度挖掘 “一带一路” 在中国的前世今生,在历史上产生过的巨大影响,对当下及未来中国的巨大战略意义。<br/>【作者】<br/>李伟,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2000年《三联生活周刊》工作至今。历任记者、主任记者、主笔、主编助理,现任副主编。报道范围广泛,涵盖社会、经济、时政、文化等领域。擅长社会及文化领域深度报道,承担封面故事的写作。曾出版《超越者》《胡适:孤立的人强大》等书籍。<br/>
目录展开

文丛总序

第一章 中国发现世界:丝绸之路

概述[1]

发现世界的中国方式[1]

丝绸路上,那些伟大的西行者[1]

往西,丝路上的古今费尔干纳[1]

更西,在丝路上触碰中亚文明[1]

逐水而行:中亚水资源考察[1]

古地图里的陆上丝绸之路[1]

丝路回响:中西交流下的中国古地图[1]

第二章 中西风物:文明的交融

概述[1]

东方丝与西洋镜的平行宇宙[1]

丝路之丝:一种重新认识世界的方式[1]

东西物流中的早期创业者[1]

物种输入,1500年的历程[1]

丝绸之路的植物[1]

那些来自异域的动物[1]

第三章 从长安到罗马:融合之路——民族、宗教、科学与艺术

概述[1]

丝路起点,我们的长安[1]

丝路尽头,那座罗马城[1]

莫高窟壁画:中西融合之美[1]

丝路明珠:中外交流与敦煌文化[1]

“官制”下的天文“西学东渐”[1]

龟兹乐舞,洛阳家家学胡乐[1]

从安化到圣彼得堡:中国茶叶的丝路之旅[1]

第四章 中国人的海洋之路

概述[1]

穿越马六甲海峡,有船只,还有历史[1]

从广州出发,中国人驾船出海[1]

海上丝绸之路:古典全球化时代[1]

考古材料里的海上丝路[1]

第五章 古老丝路与现代崛起:“一带一路”背后的大国战略

概述[1]

“一带一路”:大国崛起中的路径选择[1]

向西,“一带一路”战略及其推进[1]

人民币国际化的“热”与“冷”[1]

“一带一路”,海外基础设施规划[1]

后记 延续文明的故事

累计评论(3条) 1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