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红楼梦论稿电子书

在这部学术著作中,著名红学家蒋和森先生将美学的鉴赏与理论的分析融为一体,用发自肺腑的感情、优美如画的语言,对《红楼梦》的人物塑造、艺术造诣、思想意义都行了深刻的剖析,形成了匠心独具的研究风范。是书初版于1959年,曾动了一代读者;即使今天看来,那清新流利的语言和蕴含深邃的评析,仍旧能带给人们深深的感悟。

售       价:¥

纸质售价:¥38.70购买纸书

257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蒋和森

出  版  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6-13

字       数:25.3万

所属分类: 文艺 > 文学 > 文学理论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蒋和森: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曾称《红楼梦》为“宇宙之大著述”。《红楼梦》确是一部长留天地之间的大书,但它所以“大”,并不仅是因为表现了王氏所说的“生活之欲”,而是表现了更为广阔的人生。大就大在这“人生”二字。<br/>【推荐语】<br/>在这部学术著作中,著名红学家蒋和森先生将美学的鉴赏与理论的分析融为一体,用发自肺腑的感情、优美如画的语言,对《红楼梦》的人物塑造、艺术造诣、思想意义都行了深刻的剖析,形成了匠心独具的研究风范。是书初版于1959年,曾动了一代读者;即使今天看来,那清新流利的语言和蕴含深邃的评析,仍旧能带给人们深深的感悟。<br/>【作者】<br/>蒋和森(1928-1996),江苏海安人。195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任新华社记者、《文艺报》编辑。1956年调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工作。曾任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学生时代曾发表新诗。五十年代始发表《红楼梦》的研究论文,于1959年结集出版《红楼梦论稿》。此外,还著有《红楼梦概谈》(日文译本名《红楼梦门》,小川阳一译),长篇历史小说《风萧萧》、《黄梅雨》等。<br/>
目录展开

插图

出版说明

红楼梦引论

贾宝玉论

林黛玉论

十一

薛宝钗论

探春论

《红楼梦》人物赞

小引

贾宝玉

林黛玉

凤姐

晴雯

贾政

妙玉

焦大

尤三姐

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

一 “痴”心的天才

二 只有依靠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

三 一部对时代生活感到痛绝的书

四 荣国府——封建社会的缩影

五 平常的生活,不平常的意义

六 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也是最深刻的一个作家

七 对女性怀着无限的同情和赞美

八 一个带有历史社会意义的问题

九 触动了封建秩序的“谈情”

十 “云空未必空”

十一 反封建主义,这就是《红楼梦》的主题

十二 悲剧的时代,悲剧的天才

《红楼梦》艺术论

一 世界性的艺术成就

二 逼真到使人忘记是一部小说

三 万象纷呈 浑然一体

四 大中有细平处见奇

五 寓简洁于繁密从绚丽见朴素

六 语言艺术的大师

七 “由说话看出人来”

八 塑造人物的巨匠

九 艺术需要不断更新

思想和艺术的完美统一

《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发展上的意义

论《红楼梦》的爱情描写

一 “大旨谈情”

二 把爱情问题和妇女问题联系到一起

三 一个整体性的社会问题

四 带有新的色彩的爱情

五 反射着时代的投影

六 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七 不能超出时代所划出的界限

八 阶级的偏见和同情

九 完成了时代所赋予的艺术使命

塑造正面人物

枝叶与花果

人物的阶级性

鸳鸯之死

在“温情脉脉的面纱”背后

香菱的名字

再版后记

三版后记

后记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