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上卷电子书

售       价:¥

562人正在读 | 2人评论 6.5

作       者:李士懋、田淑霄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7-01

字       数:69.6万

所属分类: 科技 > 医学 > 中医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2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2条)
《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是河北中医学院李士懋(国医大师)、田淑霄教授夫妻合著的医集,是两位中医教授从医50余年来的中医求索之成果。全集始终有一主线贯穿其间,即“溯本求源,平脉辨证”。 全集分为上中下三卷,李士懋、田淑霄编著的《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上卷)(精)/中医师承学堂》主要论述仲景学说。包括《平脉辨证仲景脉学》《伤寒论冠名法求索》《平脉辨证经方时方案解》《平脉辨证脉学心得》《李士懋教授论阴阳脉诊》。
目录展开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

前 言

平脉辨证仲景脉学

第一章 溯本求源,平脉辨证

前 言

第一节 何谓辨证论治

一、何谓辨

二、何谓证

三、何谓论治

第二节 对辨证论治一些提法的商榷

一、关于中西医结合的反思

(一)对中医的定位——实践医学

(二)对中西医结合的反思

(三)中医的出路何在

(四)对中医教育的思考

二、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一)辨西医的病名

(二)辨中医的病名

(三)双重诊断

三、以理论推断代替具体的辨证

四、关于体质学说

五、关于五运六气及三宜学说

六、关于偏方、秘方、祖传方、经验方

七、关于辨证论治的套路

八、关于方证相应

九、关于抓主症

十、据舌以辨证

十一、据切腹辨证

十二、其他辨证方法

第三节 临床辨证论治的方法

一、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二、以脉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方法

(一)经典中脉诊的价值

(二)我对脉诊的一些见解

三、胸有全局

(一)一堂影响我终生的课

(二)胸有全局的思辨方法

四、首分虚实

(一)诸辨证方法分析

(二)虚实为纲

五、动态地辨证论治

六、崇尚经方

第二章 仲景脉学求索

前 言

第一节 《辨脉法》求索

第二节 《平脉法》求索

第三节 仲景脉学求索

一、浮脉

(一)浮之单脉

(二)浮之兼脉

二、沉脉

(一)沉之单脉

(二)沉之兼脉

三、迟脉

(一)迟之单脉

(二)迟之兼脉

四、数脉

(一)数之单脉

(二)数之兼脉

五、滑脉

(一)滑之单脉

(二)滑之兼脉

六、涩脉

(一)涩之单脉

(二)涩之兼脉

七、实脉

八、虚脉

九、短脉

十、洪脉

(一)洪之单脉

(二)洪之兼脉

十一、大脉

十二、微脉

(一)微之单脉

(二)微之兼脉

十三、紧脉

(一)紧之单脉

(二)紧之兼脉

十四、缓脉

(一)缓之单脉

(二)缓之兼脉

十五、脉静

十六、脉自和

十七、芤脉

十八、弦脉

(一)弦之单脉

(二)弦之兼脉

十九、弱脉

(一)弱之单脉

(二)弱之兼脉

二十、细脉

(一)细之单脉

(二)细之兼脉

二十一、伏脉

二十二、动脉

二十三、促脉

二十四、结脉

二十五、代脉

二十六、急脉

二十七、脉阴阳俱停

二十八、脉不至

二十九、小脉

三十、负脉

三十一、脉暴出

三十二、平脉

三十三、蛇脉

三十四、少阳脉卑

伤寒论冠名法求索

引 言

第一章 太阳病上篇冠名法求索

第二章 太阳病中篇冠名法求索

第三章 太阳病下篇冠名法求索

太阳篇总结

一、回顾

(一)为什么要高举溯本求源平脉辨证的大旗

(二)为什么要写《伤寒论冠名法求索》

(三)为什么要总结

二、太阳篇小结

(一)太阳上篇小结

(二)太阳中篇小结

(三)太阳下篇小结

第四章 阳明病冠名法求索

【概述】

【各论】

阳明篇总结

【概述】

(一)阳明病

(二)阳明类证

【各论】

(一)阳明本病

(二)阳明类证

(三)禁下

(四)阳明病预后

第五章 少阳病冠名法求索

【概述】

【各论】

少阳篇小结

第六章 太阴病冠名法求索

【概述】

【各论】

太阴篇小结

第七章 少阴病冠名法求索

【概述】

【各论】

少阴篇小结

【概述】

【各论】

第八章 厥阴篇冠名法求索

【概述】

【各论】

厥阴篇小结

结 语

第九章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概述】

一、霍乱的概念

二、霍乱病因病机

三、霍乱分类

【各论】

霍乱病篇小结

第十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概述】

【各论】

小 结

平脉辨证经方时方案解——我们常用方的理解和应用

前 言

第一章 经 方

一、仲景之前的医学状态

(一)医经

(二)经方

(三)临床

二、仲景时代具备了创立辨证论治体系的条件

(一)勤求古训

(二)博采众长

(三)临床实践

三、仲景是如何创立辨证论治体系的

第一节 桂枝汤及其衍生方

一、桂枝汤

(一)方义

(二)桂枝汤将息法的启迪

(三)桂枝汤的临床应用

二、桂枝汤衍生方

(一)表郁轻者

(二)桂枝汤兼邪者

(三)太阳腑证

(四)桂枝汤证兼阳虚者

(五)桂枝汤证阳虚兼水饮者

(六)桂枝汤证兼阴虚者

(七)桂枝汤证兼热者

三、桂枝汤及其衍生方小结

第二节 麻黄汤及其衍生方

一、汗法应用范围

二、汗法应用指征

三、麻黄汤

四、麻黄汤衍生方

三、麻黄汤及其衍生方小结

第三节 白虎汤及其衍生方

一、白虎汤

二、白虎汤衍生方

三、白虎汤及其衍生方小结

第四节 承气汤及其衍生方

一、大承气汤

二、大承气汤衍生方

三、承气汤及其衍生方小结

第五节 逐瘀诸方

一、瘀血的概念

二、瘀血形成原因

三、瘀血的临床表现

四、瘀血诊断要点

五、瘀血的治疗

六、逐瘀诸方

七、逐瘀诸方小结

第六节 逐饮诸方

一、水湿痰饮的异同

二、逐饮之指征

三、逐饮诸方

四、逐饮诸方小结

第七节 清热泻火诸方

一、火与热的概念

二、火热的分类

三、火热的临床特点

四、火热的治则

五、栀子豉汤

六、栀子豉汤衍生方

七、大黄黄连泻心汤

八、大黄黄连泻心汤衍生方

九、清热泻火诸方小结

第八节 小柴胡汤及其衍生方

一、小柴胡汤

二、小柴胡汤衍生方

三、小柴胡汤及其衍生方小结

第九节 温阳类诸方

一、四逆汤

二、四逆汤衍生方

三、真武汤

四、真武汤衍生方

五、麻黄细辛附子汤

六、麻黄细辛附子汤衍生方

七、理中汤

八、理中汤衍生方

九、吴茱萸汤

十、乌头剂诸方

十一、温阳类诸方小结

第十节 寒热并用诸方

一、乌梅丸

二、我对乌梅丸的应用

(一)肝的疏泄功能

(二)乌梅丸的应用指征

三、半夏泻心汤

四、半夏泻心汤衍生方

第二章 时 方

一、升降散(《寒温条辨》)

二、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三、升阳散火汤(《内外伤辨惑论》)

四、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

五、连苏饮(《湿热病篇》)

六、薛生白四号方(《湿热病篇》)

七、三甲复脉汤(《温病条辨》)

八、理阴煎(《景岳全书》)

九、地黄饮子(《宣明论方》)

十、可保立苏汤(《医林改错》)

十一、达原饮(《温疫论》)

十二、寒痉汤(自拟方)

第三章 医案百例

例1 麻黄汤(太阳伤寒)

例2 麻黄汤(寒痹胸阳)

例3 麻黄汤(胸痹)

例4 麻黄汤加减(寒邪痹郁,一汗再汗)

例5 荆防败毒散(刚痉)

例6 桂二麻一汤(发汗法治偏汗)

例7 桂枝汤(营卫不和而汗出)

例8 桂枝汤(阳虚营卫不和)

例9 新加桂枝汤(正虚中风)

例10 桂枝附子汤(阳虚营卫不和)

例11 桂枝龙骨牡蛎汤加附子(阳虚汗颤)

例12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风寒客表,肺失宣降)

例13 黄芪建中汤加味(虚劳)

例14 黄芪建中汤加减(营卫不和而腹痛)

例15 芍药甘草汤加味(肝肾阴虚而痹痛)

例16 葛根汤(寒客经脉)

例17 葛根汤(寒邪犯胃)

例18 葛根汤(中风后遗症)

例19 小青龙汤(寒痹心脉)

例20 小青龙汤(寒饮伤肺咳喘)

例21 小青龙汤加味(阳虚寒饮痹阻清阳)

例22 大青龙汤[表闭热郁(干燥综合征)]

例23 五苓散(饮邪上干)

例24 五苓散加附子(阳虚气化不利)

例25 桃核承气汤(热入血结)

例26 麻杏石甘汤合升降散(热郁于肺)

例27 升降散合白虎汤(郁热高烧)

例28 白虎汤(阳明气分热盛多汗)

例29 白虎汤(哮喘)

例30 白虎加苍术汤[阳明热盛夹湿(猩红热)]

例31 竹叶石膏汤[阳明热盛,津气已虚(风心病)]

例32 调胃承气汤[咯血(空洞性肺结核咯血)]

例33 调胃承气汤加味(阳明腑实高热不退)

例34 三物白散(胃脘寒积)

例35 小柴胡汤(少阳病)

例36 小柴胡汤(邪伏少阳)

例37 小柴胡汤(少阳病)

例38 小柴胡汤(热入血室)

例39 小柴胡汤加味(少阳咳)

例40 小柴胡汤加减(少阳热结,热传阳明)

例41 小柴胡汤加减(热入血室)

例42 小柴胡汤合葛根芩连汤(三阳合病)

例43 柴胡桂枝汤(太少合病)

例44 柴胡桂枝汤(太少合病)

例45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精神错乱)

例46 麻黄附子细辛汤(阳虚感寒)

例47 麻黄附子细辛汤(太少两感)

例48 麻黄附子细辛汤(少阴表证)

例49 麻黄附子细辛汤(寒疝)

例50 麻黄附子细辛汤[阳虚寒凝(高血压)]

例51 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息风解痉[寒邪凝痹(高血压)]

例52 再造散(阳虚感寒)

例53 吴茱萸汤(厥阴头痛)

例54 吴茱萸汤(妊娠呕吐)

例55 参附汤[亡阳(中毒性消化不良)]

例56 参附汤[真寒假热(肺癌)]

例57 参附汤[真寒假热(肝癌)]

例58 参附汤加味[真寒假热(麻疹)]

例59 参附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阳虚水泛(风心病,心衰,心包积液)]

例60 附子理中汤[亡阳(中毒性消化不良)]

例61 四逆汤加味(阳虚发热)

例62 四逆汤加减[阳虚阴盛(胰腺炎)]

例63 乌梅丸(寒热错杂)

例64 乌梅丸(奔豚气)

例65 乌梅丸(下利)

例66 乌梅丸[嗜睡(脑出血后遗症)]

例67 乌梅丸加味(眩晕)

例68 乌梅丸加味(冠心病心绞痛)

例69 乌梅丸化裁

例70 乌梅丸化裁(胃脘痛)

例71 乌梅丸合吴茱萸汤(寒热错杂)

例72 半夏泻心汤[脘痞(胃火)]

例73 半夏泻心汤加减[呕血(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例74 泻心汤合身痛逐瘀汤加减[上热下瘀(下肢深静脉血栓)]

例75 旋覆代赭汤(嗳气)

例76 大黄黄连泻心汤(热痞)

例77 木防己汤[水热互结(冠心病心衰)]

例78 桂甘姜枣麻辛附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阳虚寒凝(冠心病)]

例79 乌头赤石脂丸[寒痹胸阳(冠心病)]

例80 乌头桂枝汤加减[阳虚寒凝,血脉瘀泣(雷诺病)]

例81 真武汤合桂枝甘草汤[阳虚饮泣(更年期综合征)]

例82 苓桂术甘合真武汤加减[寒凝脉痉(高血压病、冠心病)]

例83 五积散(寒邪凝滞)

例84 清瘟败毒饮[血热妄行(过敏性紫癜)]

例85 新加升降散(火郁心悸)

例86 新加升降散加减(发颐神昏)

例87 新加升降散合涤痰之品(郁火躁狂)

例88 升降散合清解汤(高热不退)

例89 连苏饮(火郁呕吐)

例90 连苏饮(火郁呕吐)

例91 补中益气汤(气虚发热)

例92 补中益气汤加减(气虚发热)

例93 补中益气合升降散加减[气分热郁,肝气虚馁(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例94 补中益气汤合理阴煎加减(阳气虚,肾水亏)

例95 补中益气汤合理阴煎加减(长期发热)

例96 理阴煎加黄芪(阴虚外感)

例97 地黄饮子加味[肝肾虚而虚风动(帕金森病)]

例98 地黄饮子加味(肝肾不足,虚风内动)

例99 三甲复脉汤(阴虚阳动,走窜心经)

例100 三甲复脉汤加味[肝肾阴虚,肝风走窜(冠心病、高血压、痛风)]

平脉辨证脉学心得

自 序

脉学心悟

前 言

上 篇

一、以脉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方法形成过程

二、对脉诊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

(一)脉诊的意义

(二)脉的从舍

(三)脉诊纲要

(四)脉诊原理

(五)脉象的动态变化

(六)脏腑分布

(七)脉象的删繁就简

(八)脉诊中的注意事项

(九)脉象要素分解

下 篇

一、浮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二、沉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三、迟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四、数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五、滑脉

(一)脉象

(二)相类脉

(三)脉理与主病

六、涩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七、虚脉

(一)脉象

(二)相类脉

(三)脉理与主病

八、实脉

(一)脉象

(二)相类脉

(三)脉理与主病

九、长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十、短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十一、洪脉

(一)脉象

(二)相类脉

(三)脉理与主病

十二、微脉

(一)脉象

(二)相类脉

(三)脉理与主病

(四)微脉主实析

十三、紧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十四、缓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十五、芤脉

(一)脉象

(二)相类脉

(三)脉理与主病

十六、弦脉

(一)脉象

(二)相类脉

(三)脉理与主病

十七、革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十八、牢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十九、濡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二十、弱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二十一、散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二十二、细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二十三、伏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二十四、动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二十五、促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二十六、结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二十七、代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濒湖脉学解索

《濒湖脉学》原序

一、浮脉

【原文】

【解索】

二、沉脉

【原文】

【解索】

三、迟脉

【原文】

【解索】

四、数脉

【原文】

【解索】

五、滑脉

【原文】

【解索】

六、涩脉

【原文】

【解索】

七、虚脉

【原文】

【解索】

八、实脉

【原文】

【解索】

九、长脉

【原文】

【解索】

十、短脉

【原文】

【解索】

十一、洪脉

【原文】

【解索】

十二、微脉

【原文】

【解索】

十三、紧脉

【原文】

【解索】

十四、缓脉

【原文】

【解索】

十五、芤脉

【原文】

【解索】

十六、弦脉

【原文】

【解索】

十七、革脉

【原文】

【解索】

十八、牢脉

【原文】

【解索】

十九、濡脉

【原文】

【解索】

二十、弱脉

【原文】

【解索】

二十一、散脉

【原文】

【解索】

二十二、细脉

【原文】

【解索】

二十三、伏脉

【原文】

【解索】

二十四、动脉

【原文】

【解索】

二十五、促脉

【原文】

【解索】

二十六、结脉

【原文】

【解索】

二十七、代脉

【原文】

【解索】

附:《四言举要》解索

“溯本求源 平脉辨证”脉案

一、以脉诊为中心辨证论治案例举隅

二、恒动观案例举隅

三、胸有全局案例举隅

(一)我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总体思路

(二)案例举隅

四、舌证不符的医案举隅

五、对跟师学习人员病历的批改

李士懋教授论阴阳脉诊

前 言

第一章 李士懋教授论阴阳脉诊的范围

一、以脉象论阴阳

二、以脉位分阴阳

三、本书所论阴阳脉诊

第二章 阴阳脉诊的起源与发展

一、《黄帝内经》中的阴阳脉诊

二、《难经》中的阴阳脉诊

三、《伤寒杂病论》中的阴阳脉诊

四、《脉经》中的阴阳脉诊

五、《濒湖脉学》中的阴阳脉诊

六、《景岳全书》中的阴阳脉诊

七、《诊家正眼》中的阴阳脉诊

第三章 阴阳脉诊类型及其意义

一、阴致阳失和

(一)阴位弱影响阳脉

(二)阴脉实影响阳脉

二、阳致阴失和

(一)阳实致阴弱

(二)阳虚致阴旺

三、阴阳互不影响选析

(一)尺细数,阳脉不足

(二)尺弱,阳脉旺

第四章 阴阳脉诊病例

一、阴致阳失和

(一)阴脉弱影响阳脉变化

(二)阴脉实影响阳脉变化

二、阳致阴失和

(一)阳实致阴弱

(二)阳虚致阴旺

三、阴阳互不影响

主要参考书目

累计评论(2条) 3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