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若水之道——工业4.0智能平台构建策略电子书

如何构建一体化的协同作业平台如何形成企业级的协同管理能力如何持续优化企业的智商和品格

售       价:¥

纸质售价:¥45.80购买纸书

35人正在读 | 3人评论 6.2

作       者:连明源

出  版  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9-01

字       数:18.6万

所属分类: 经管/励志 > 经济 > 各部门经济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3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3条)
目前,如何走向工业4.0,已成为热门话题,但企业究竟面对哪些具体挑战,应该如何转型。为此,本书展了深探讨,阐述了工业3.0和4.0的典型特征,展了前瞻性的论证,介绍了企业推管理转型的思路。本书针对企业走向工业4.0的具体策略和方法,介绍了具体的业务能力分析指标、业务架构设计,以及一体化企业协同平台的设计要和发展方向。 企业仅仅了解什么是工业4.0还远远不够,真正需要的,是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随需而变、自主变革的能力,犹如善治之水,达到因形而循、因势而动、无所不克的境界,这是本书的真正价值所在。<br/>【推荐语】<br/>如何构建一体化的协同作业平台如何形成企业级的协同管理能力如何持续优化企业的智商和品格<br/>【作者】<br/>(1)连明源:江湖人称“连长”,长期担任长安汽车研究所所长一职。一直醉心于和计算机控制相关的技术研究,即使走上管理岗位,仍不肯割舍这份情结,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坚持研究系统技术和管理改之间相互作用的潜在规律。他不仅精通各种基于单一系统的管理技术,对全新的面向服务架构的管理技术也有自己独到的研究以及领先行业的实践体验。他主导发的企业办公信息中心以及一系列跨平台作业的协同流程系统,具有率先走协同系统时代的影响力。为此,他曾被邀在美国IBM全球IMPACT大会、上海的亚太中国信息技术*秀等十多场国内外大型论坛上发表过演讲。连长个人实践经历的典型意义就在于他具有自主探索企业*实践业务模式的成功经验和样板作用。(2)于万钦,曾在军校任汽车工程教官,在企业从事过产品发设计、工艺设计,熟悉制造业业务过程,20多年的制造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经验,经历了我国制造业从“甩图板工程”的CAD/CAM/CAE系统建设、PDM系统建设、“数字样机”系统建设、信息化系统集成等信息化建设过程。1995年创办公司始在企业推广CAD/CAM/CAE技术、PDM技术,并先后发过多个系统,其中主持研究发的“人像组合系统”、“视听证据取证设备”、 “SOA转换套件”获科技部创新基金支持,“人像识别系统”获重庆市科技部二等奖。如今,专注于SOA方法在制造业的落地推广,为制造业提供信息整合、工程协同门户、工程变更管理协同流程等解决方案,并在长安铃木汽车公司取得极大的成功,获得发明专利:“基于SOA架构的BOM容器构建方法”,对SOA方法论有深的研究,曾被邀请在“2010年全国数字创新大会”上发表演讲。在重庆大学讲授SOA技术相关课程,指导研究生。<br/>
目录展开

内容简介

前言

第1章企业的智商和品格

1.1 企业管理转型的任督二脉

1.1.1 企业管理转型的基本定义

1.1.2 工业2.0的后遗症

1.1.3 再议制造企业的本质

1.4.1 关于智能制造的认知误区

1.1.5 企业管理转型的技术瓶颈

1.2 工业3.0的典型特征

1.2.1 面向客户的设计要素

1.2.2 协同平台的一体化

1.2.3 协同规则的强制约束作用

1.2.4 数据分析的魅力重现

1.2.5 流程设计中的能力管理要素

1.3 工业4.0的联想空间

1.3.1 去中间化的真实性

1.3.2 管理角色的自然迁移

1.3.3 数据分析如何成为创新之源

1.3.4 工业4.0需要怎样的机器人

1.3.5 跨界合作的无限空间

1.4 构建一体化企业协同平台的五大工程

1.4.1 夯实基础的“痛苦”阶段

1.4.2 IECP平台建设的起步阶段

1.4.3 玩转数据流的磨合阶段

1.4.4 改造“前三排”的爬坡阶段

1.4.5 整体蜕变的成熟阶段

1.5 系统架构的优化方向

1.5.1 系统整合的今与昔

1.5.2 从BPM走向BSA

1.5.3 从系统集成走向IECP

1.5.4 来自云服务平台的诱惑

1.5.5 蓦然回首的感觉

第2章工业3.0企业能力指标体系研究

2.1 业务能力模型分析入门

2.1.1 为什么要建立业务能力指标体系

2.1.2 何谓业务能力指标体系

2.1.3 业务能力指标体系的分析过程

2.1.4 能力指标的多阶特性

2.1.5 能力指标的阶段特性

2.2 主数据管理业务能力指标分析

2.2.1 主数据管理能力指标的定义特点

2.2.2 重大管理损耗的真相

2.2.3 BO定义的规范化

2.2.4 数据处理的执行力

2.2.5 主数据管理能力指标体系的总结

2.3 产品开发业务能力指标分析

2.3.1 新产品开发的创意来源

2.3.2 开发周期控制的管理基础

2.3.3 知识管理和能力管理

2.3.4 个性化定制的基础工程

2.3.5 产品开发能力指标的阶段性研究

2.4 营销管理业务能力指标体系研究

2.4.1 营销管理的四大能力指标

2.4.2 营销活动精准化的基本要素

2.4.3 客服维系的终极目标

2.4.4 合作伙伴是怎样炼成的

2.4.5 营销管理能力指标体系的阶段性研究

2.5 企业供需链管理业务能力指标体系研究

2.5.1 从库销比的控制能力说起

2.5.2 市场需求预测

2.5.3 订单产品准时供货的能力建设

2.5.4 财务管理的转型方向

2.5.5 供需链协同管理的能力指标体系

第3章一体化协同平台技术的发展方向

3.1 来自单一系统的困惑

3.1.1 紧耦合的痛苦

3.1.2 子虚乌有的智能化

3.1.3 孤掌难鸣的窘迫

3.1.4 先天不足的缺陷

3.1.5 信息孤岛的无奈

3.2 IECP平台的应用特点

3.2.1 独立、自由、开放的门户

3.2.2 自动办公的境界

3.2.3 可视化的价值

3.2.4 多元化的协同作业模式

3.2.5 互联网+的实现途径

3.3 IECP平台的技术特点

3.3.1 复杂流程的自由构建

3.3.2 待办任务的自由组合

3.3.3 流程连通的自由配置

3.3.4 信息协同的自由定义

3.3.5 运行异常的自动监控

3.4 如何分析现有协同平台的能力短板

3.4.1 能力指标和目标识别

3.4.2 执行角色和需求调研

3.4.3 连通方式和执行规则

3.4.4 例外现象和执行逻辑

3.4.5 运行控制和执行评价

3.5 智能化IECP平台的发展历程

3.5.1 单一系统阶段的关注对象

3.5.2 传统整合阶段的挑战课题

3.5.3 中间件整合阶段的实施要点

3.5.4 上层中间件的出场效果

3.5.5 关于云平台商务模式的遐想

第4章工业3.0一体化协同平台设计要点

4.1 企业主数据管理MDM平台设计要点

4.1.1 玩转产品BOM的重要性

4.1.2 面向客户姿态的数据基础

4.1.3 供需链管理相关的MDM模块

4.1.4 智能化环境中的执行者定位能力

4.1.5 MDM运维机制的设计要点

4.2 企业产品开发协同平台设计要点

4.2.1 产品开发创意能力相关的设计要点

4.2.2 个性化定制设计的技术瓶颈

4.2.3 知识管理是否为产品开发部门的关键业务

4.2.4 变更管理IECP平台的设计要素

4.2.5 产品开发IECP平台的一体化特征

4.3 企业营销管理IECP平台设计要点

4.3.1 营销管理中的一体化要素

4.3.2 潜客和商机管理模块的设计难点

4.3.3 客服维系的新思维

4.3.4 品牌推广和渠道拓展的数据基础

4.3.5 精准营销和客户数据分析

4.4 企业供需链管理IECP平台设计要点

4.4.1 一体化的产销计划协同管理

4.4.2 供应链的横向集成

4.4.3 个性化订单的敏捷应对之道

4.4.4 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的管理压力是如何形成的

4.4.5 经营管理中的危机管控和过程决策

第5章工业4.0一体化协同平台设计要素

5.1 智能制造IECP平台的设计基础

5.1.1 电子生物和机器人的协同作用

5.1.2 关于纵向集成的认识误区

5.1.3 工业4.0IECP平台的设计难点

5.1.4 智能制造IECP平台的运维方式

5.1.5 关于横向集成的推动方式

5.2 跨界合作的协同平台基础

5.2.1 同行企业之间的协同课题

5.2.2 跨界合作开发的API空间

5.2.3 营销网络的自由拓展

5.2.4 真正的O2O模式

5.2.5 不同领域的跨界合作模式

5.3 过程管控和去中间化

5.3.1 C2M去掉了什么

5.3.2 C2S的可能性

5.3.3 过程管控的新境界

5.3.4 来自机器人的评价和激励

5.3.5 管理人员都去哪儿了

5.4 工业4.0和大数据分析

5.4.1 产销协同管理中的大数据分析

5.4.2 个性化定制设计中的大数据分析

5.4.3 资产管理中的大数据分析

5.4.4 精准营销管理中的大数据分析

5.4.5 智能化经营决策的大数据分析基础

第6章BSA的加速作用

6.1 BSA的灵活性

6.1.1 业务对象(BO)的动态配置

6.1.2 流程模板的动态配置

6.1.3 界面应用的动态配置

6.1.4 数据服务的动态配置

6.1.5 BSA和协同平台

6.2 BSA的开放性

6.2.1 标准组件的可视化管理

6.2.2 流程的可视化管理

6.2.3 门户化部署的开放性效果

6.2.4 是实战演练还是纸上谈兵

6.3 BSA的经济性

6.3.1 功能组件的可重用性

6.3.2 流程组件的可装配性

6.3.3 需求确认的模拟化

6.3.4 面向业务的经济性效果

6.4 BSA开发平台的前景

6.4.1 协同流程配置的导航器技术

6.4.2 流程建模和实体装配作业的一体化

6.4.3 业务流装配的桌面拖曳技术

6.4.4 “云”中漫步的感觉

6.4.5 BSA的加速作用

第7章从善如流,师法自然

7.1 协同意识和权责冲突

7.1.1 协同能力等同于企业的生存能力

7.1.2 直面权责冲突的艺术

7.1.3 谁是企业的协同管理专员

7.1.4 鼓励协作、唾弃扯皮的平台

7.2 协同能力和人才培养

7.2.1 专业协同管理人员的能力构成要素

7.2.2 专业的协同管理人员是怎样炼成的

7.2.3 项目过程控制VS管理改进目标控制

7.2.4 任职能力评价的智能化

7.3 协同文化和企业成长

7.3.1 协同氛围和服务意识

7.3.2 协同规则和守法精神

7.3.3 协同机制和创新动力

7.3.4 战略管理和成长意识

7.4 从善如流的企业管理

7.4.1 一以贯之的专注力

7.4.2 不破不立的全局观

7.4.3 善治如水的自然流

7.4.4 自然选择的进化论

编后语

累计评论(3条) 3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