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管理范式的后现代审视与本土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58.50购买纸书

13人正在读 | 1人评论 6.2

作       者:胡国栋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3-15

字       数:40.4万

所属分类: 经管/励志 > 经济 > 经济学理论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2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2条)
本书对管理学的范式整合和管理学中国化行了深研究:将德性导与感性二元对立的人性观中,构建了三位一体的人性结构,以取代经济人、社会人和文化人等不够完整的人性假设,并以此对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做了有价值的重构。<br/>【推荐语】<br/>导语_评_推荐词<br/>【作者】<br/>胡国栋 山东成武人,管理学博士,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管理哲学与组织理论。近年来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管理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近20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及人大复印资料《企业管理研究》《管理科学》等转载。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项目等课题4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0余项。<br/>
目录展开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出版说明

学者荐语

序: “良知理性”是儒家人文主义的坚实基础

自序

第一章 绪论:寻觅管理的精神故园

1﹒1 研究背景

1﹒2 框架结构

1﹒2﹒1 研究目标与研究任务

1﹒2﹒2 框架结构和逻辑脉络

1﹒3 研究方法

1﹒4 概念界定及其释解

1﹒5 研究立场与相关问题说明

1﹒6 研究结论及理论贡献

1﹒7 未来研究展望

第二章 西方管理思想演化的逻辑脉络及学术争议

2﹒1 现代管理学批判的基本脉络

2﹒1﹒1 分析层次的推移与管理理论聚焦点的分化

2﹒1﹒2 人性假设的变迁与管理理论依据的分化

2﹒1﹒3 后现代管理与管理理论范式的分化

2﹒2 管理理论整合的相关尝试及其理论进路

2﹒2﹒1 管理理论整合的必要性

2﹒2﹒2 现代管理学整合的三种路径

2﹒2﹒3 管理理论整合的迷途及其未来趋向

2﹒3 后现代管理的理论论域及价值评判

2﹒3﹒1 后现代管理的基本论域

2﹒3﹒2 后现代管理的理论价值

2﹒4 管理理论的多元范式争论

2﹒5 中国管理研究的本土化问题

第三章 管理学的范式分裂及意义迷失

3﹒1 科学与人文:现代性的主题分化与管理学的范式分裂

3﹒1﹒1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现代性及其主题分化

3﹒1﹒2 泰罗制:现代性的逻辑扩展与管理学的产生

3﹒1﹒3 效率与人性:管理学发展的两条逻辑主线及其范式分裂

3﹒1﹒4 范式转换与整合:后现代管理带来的冲击与契机

3﹒2 管理学范式分裂探源:泰罗文本的目的—手段系统及其悖论

3﹒2﹒1 科学管理的目的系统

3﹒2﹒2 科学管理的手段系统

3﹒2﹒3 目的与手段之间的科学管理悖论

3﹒2﹒4 科学管理悖论的生成原因及其破解路径

3﹒3 管理学意义世界的荒芜及其境界考察

3﹒3﹒1 管理学人文维度的缺失与意义世界的荒芜

3﹒3﹒2 意义追问与管理学的四种境界

3﹒3﹒3 境界考察下管理学的价值沉思与未来趋向

第四章 人性救赎:管理学范式整合的后现代视角

4﹒1 非理性解放:后现代管理视域中的人性救赎

4﹒1﹒1 现代管理的文化乡愁及人性困境

4﹒1﹒2 管理的后现代转向及其人性救赎价值

4﹒1﹒3 自我创造与情感体验: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管理的伦理与审美之维

4﹒1﹒4 超越、回归与整合:后现代管理的人性重建

4﹒2 微观权力:后现代语境中权力的生物学解读

4﹒2﹒1 压迫系统:现代管理中的统治性权力及其运行机理

4﹒2﹒2 后现代语境中的微观权力及其生物学特征

4﹒2﹒3 “规训” :地方性知识与微观权力的运行机理

4﹒2﹒4 控制与解放:微观权力的两种政治功能

4﹒2﹒5 小结:两种权力共同塑造的组织现实

第五章 人性结构、管理性质与管理学理论体系的重构

5﹒1 内聚与外张:管理与人之辩证关系的哲学透视

5﹒1﹒1 管理的实践本质

5﹒1﹒2 管理之于人:解放、压迫及其悖论

5﹒1﹒3 人之于管理:主体、客体及其张力

5﹒1﹒4 人性:管理的逻辑起点与理论基石

5﹒2 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与人性结构

5﹒2﹒1 管理学中人性假设的建构与解构

5﹒2﹒2 管理学的“整体性”考量:人性结构对人性假设的替代

5﹒3 人性结构对管理性质的三重规定

5﹒3﹒1 人性之智力结构与管理的科学性

5﹒3﹒2 人性之意志结构与管理的道德性

5﹒3﹒3 人性之审美结构与管理的艺术性

5﹒4 基于人性结构的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拓展与重构

5﹒4﹒1 管理学科的内涵甄别及学科属性定位

5﹒4﹒2 管理学理论体系的三维架构及其内部关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情感与计算:组织管理的逻辑悖论及耦合机制

6﹒1 分裂与和合:情感与计算在组织管理中的历史嬗变

6﹒1﹒1 经验管理:理性与情感的混沌状态— — —原始的圆满

6﹒1﹒2 科学管理:理性与情感的分裂状态— — —理性的超越

6﹒1﹒3 文化管理:理性与情感的融合态势— — —情感的回归

6﹒1﹒4 从“分裂”到“和合” :实用理性与组织管理的逻辑整合

6﹒2 情感与计算在组织管理中的内涵界定及悖论展现

6﹒2﹒1 计算逻辑及情感逻辑的甄别与界定

6﹒2﹒2 理性计算系统、情感价值系统在管理中的二元吊诡

6﹒3 组织局部秩序与双重管理系统的组织内耦合机制

6﹒3﹒1 系统耦合的历史经验:双轨制组织及“教谕式调解”

6﹒3﹒2 组织内系统耦合的行动场域:局部秩序

6﹒3﹒3 组织局部秩序中双重管理系统的耦合形态及其运行机制

6﹒4 案例讨论:富士康“连环跳”事件的组织管理学解释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后现代主义视域中管理学的本土化研究

7﹒1 文化自觉、范式转换与管理学本土化研究的源起

7﹒1﹒1 管理学的话语指向与意识形态问题

7﹒1﹒2 管理学范式承载的意识形态及其扩展的殖民后果

7﹒1﹒3 文化自觉:中国管理研究本土化取向的内驱力

7﹒1﹒4 范式转换:管理学本土化创新的契机与资源

7﹒2 和合精神:管理学本土化研究的文化基因

7﹒2﹒1 和合精神的研究回顾

7﹒2﹒2 和合精神的内涵结构

7﹒2﹒3 和合精神的哲学根基:实用理性

7﹒2﹒4 和合精神的后现代指向:从“现代性分裂”到“和合之境”

第八章 文化传统与本土管理学的理论向度

8﹒1 和合治理:和合精神与本土化管理学的治理模式

8﹒1﹒1 管理与治理:从“分化”到“和合”的创造性转换

8﹒1﹒2 和合治理的概念及内涵结构

8﹒1﹒3 和合治理的运行机制及理论架构

8﹒1﹒4 和合治理在管理学中的范式整合意义

8﹒1﹒5 结语

8﹒2 礼治秩序:无为而治与本土化管理学的控制机制

8﹒2﹒1 “无为而治”的管理理想与“礼治”的管理设计

8﹒2﹒2 礼治秩序的现代管理内涵

8﹒2﹒3 礼治秩序的结构维度及运行机理

8﹒2﹒4 礼治秩序的自组织特质及人文意蕴

8﹒3 家庭隐喻:泛家族主义与本土化管理学的组织模式

8﹒3﹒1 西方社会的组织隐喻及其演化的历史规律

8﹒3﹒2 华人社会的“泛家族主义”及其在组织管理中的延展

8﹒3﹒3 本土组织的家庭隐喻:概念重塑及关联预设

8﹒3﹒4 家族主义信任与本土组织的网络治理机制

8﹒3﹒5 家庭隐喻与中国本土组织的未来变革

8﹒4 德性领导:伦理本位与本土化管理学的领导机制

8﹒4﹒1 “伦理本位”与德性领导的逻辑起点

8﹒4﹒2 德性领导本土内涵的四维界定

8﹒4﹒3 德性领导的运行机理及其后现代意蕴

8﹒4﹒4 德性领导的内外建构机制

8﹒4﹒5 德性领导的多元竞争优势

第九章 “鞍钢宪法” :管理思想本土化创新的历史范例

9﹒1 “鞍钢宪法”及其后现代管理思想解读

9﹒1﹒1 “鞍钢宪法”的内涵界定及其思想流变

9﹒1﹒2 “鞍钢宪法”与后现代管理的深层通约— — —管理中“人的解放”问题

9﹒1﹒3 “鞍钢宪法”的后现代管理思想指向

9﹒1﹒4 “鞍钢宪法”的时代生命力

9﹒2 管理移植与范式创新的演化分析— — —基于“鞍钢宪法”的研究

9﹒2﹒1 比较管理视域中的“鞍钢宪法” : “墙内开花墙外香”

9﹒2﹒2 管理移植与创新的演化分析模型

9﹒2﹒3 20世纪中西方管理移植的演化历程及“鞍钢宪法”的历史地位

9﹒2﹒4 演化分析中“鞍钢宪法”的未来境遇:从管理话语走向管理创新

9﹒2﹒5 “鞍钢宪法”的当代价值及其管理启示

第十章 中国本土企业化解管理悖论的经验研究

1 0﹒1 海尔模式:平台型企业的自组织机制与价值观管理

1 0﹒1﹒1 效益与人性并进的中国海尔集团

1 0﹒1﹒2 海尔的组织变革:工业4﹒0背景下的平台型企业

1 0﹒1﹒3 协同演化的自由联盟:平台型企业的结构及自组织机制

1 0﹒1﹒4 价值观管理(MBV) :平台型企业的管理变革

10﹒1﹒5 海尔模式:根植于中国情境的本土企业管理创新

10﹒2 李锦记的家族经营:儒家伦理与市场理性的聚合

10﹒2﹒1 李锦记集团的百年创业史

10﹒2﹒2 “家族主义”与李锦记的治理结构

10﹒2﹒3 家族治理中儒家伦理与经济理性的嵌入

1 0﹒2﹒4 “思利及人”与李锦记的“自动波”领导模式

1 0﹒2﹒5 儒家伦理“阻滞”还是“节制”资本?— — —中国家族企业的未来走向

参考文献

本书相关科研成果

后记一:寻梦依稀故园情

后记二: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度过

累计评论(2条) 2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