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推荐
我所看过的叶盛章的戏[1]
传播戏曲文化当力求规范、准确——读《旧墨六记》,忆梨园旧迹,兼与方继孝同志商榷[1]
近代戏曲文学中的喜剧佳构——且说京剧《连升店》[1]
《连升店》的编写年代和它的产生
《连升店》的戏里与戏外
《连升店》的写作特色与表演特色
京剧“红楼戏”摭遗——致吴小如先生的公开信[1]
一
二
三
王(瑶卿)批《伶史》辑录考略[1]
桃李于今密似云——萧长华先生教学生活略述[1]
一
二
三
艺能已是醇如酒——萧长华先生表演艺术略述[1]
辛亥革命前后京沪戏剧人的变化与隆裕懿旨辨[1]
忧国忧民 敢写敢演
以身作则 投身革命
新舞台·登黄都督·伶界联合会
隆裕懿旨·清帝退位与京沪戏剧人作用辨
《车王府曲本》的流失与鄂公府本事考[1]
宣南·大红罗厂·“车王府”
鄂多台·车林巴布·车林端多布
传承宣南文化的重要意义
民国政府·蒙古王公·落花流水春去也
考证后的思考
小说大家还珠楼主也是一位剧作家
梅兰芳先生书画艺术追求的三重境界[1]
京剧申遗成功九思[1]
历史回顾
现实考虑
未来展望
《中国京剧百部经典英译系列》前言
墙内梅兰墙外芳——公共外交视野下的梅兰芳访美研究[1]
回眸·“国民外交”的冒险之旅
审视·公共外交视野下的梅兰芳访美解读
守望·梅兰芳访美对公共外交实践的启示
尾声·在公共外交实践中践行梅兰芳访美精神
现代曲学昌明的“蝴蝶效应”[1]
京剧唱腔艺术欣赏管窥[1]
主要参考资料:
梅兰芳的理论自觉[1]
1913—2003年研究梅兰芳之成果综述
一、新中国建立之前的梅兰芳研究
二、新中国建立之后十七年的梅兰芳研究
三、“文革”后的梅兰芳研究
四、21世纪梅兰芳研究的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梅兰芳三种类型新编剧目艺术述评
一、三种新编剧目史述
二、三种新编剧目的革新成就和不足
1919、1928:对日公演中的“京昆之辩”与戏曲“传统”的认知嬗变[1]
“传统”的复兴与再创:戏曲海外推介热中的昆曲与昆曲化
1919:对于“再造传统”及其“现代性”的正反之议
1928:京昆的进一步对立与传统代言人的“更正”
以剧为史:《新村正》、《过渡》与近代戏剧启蒙二十年[1]
一、《新村正》、《过渡》演出与文本概况
二、从“绝望”到“希望”——戏剧想象与现实中的地方精英
三、想象与现实碰撞中的民众力学:政府机构与地方民众的戏剧形象
四、从个体“呐喊”到集体“怒吼”的戏剧表现与影响
行动着的空间——谈前门外戏园子在“京味文化”历史中的空间参与与实践[1]
一、老戏园子的空间参与总说
二、关于“现代”与“传统”的民国交锋——范式化的叙述内外
《清明前后》的再发现:一出“非戏剧性”政治戏剧的文本形成[1]
政治诉求在现实主义戏剧空间内的公众化过程
《清明前后》的文体意义再评价
民国时期的两次歌舞伎演员访华
市川左团次的中国传统戏剧考察
守田勘弥的北京演出
两次访华的意义与影响
余论:由日本演员访华反响平淡引发的一点思考
特殊的戏神——1949年之前北京梨园界“九皇”信仰浅探
从“回死注生”到无所不能——悠久广泛的“九皇”崇拜
诸神形象的混一——斗母的诞生与北京梨园界“九皇”神像
乡俗、赎罪心理与群体内聚力——“九皇”信仰兴盛于北京梨园界的诸因素
拟古之手段,全新之交流——第一首日本歌舞伎中文唱词创作浅析[1]
日本传统戏剧中的杨贵妃略述[1]
“杨贵妃”故事在能中的类别
从《皇帝》透视《长恨歌》的日本影响力
《杨贵妃》对《长恨歌》的剪裁和变化
两种情感的融合——能的观照重点
从“鬼”到“神”——歌舞伎中的杨贵妃
参考文献:
蓓开公司(90000、91000系列)灌音发行始末考[1]
一、蓓开公司的组织成立及首次灌音
二、蓓开公司的第二次灌音
三、蓓开公司的第三次灌音
四、版号91436—91467之间的歌曲唱片
五、蓓开公司的最后一次大规模灌音
六、蓓开公司历期唱片的发行简要
七、唱片目录的说明
编后记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