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推荐
前言
凡例
内容提要
编写说明
生平概述
一、时代背景
(一)中医与西医之争
1.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古代文化与近代文化之争
2.中医与西医之争
(二)民族虚无主义和余云岫对中医的挑战
(三)旧中国对中医的歧视和中医界的抗争
1.北洋政府对中医的歧视排斥和中医药界的抗争
2.国民政府对中医的废止摧残和中医药界的抗争
(四)“中医科学化”和“改良中医”之路
二、生平纪略
(一)童年凄苦,发奋图强
(二)习读西学,致力文学
(三)痛丧爱子,弃文从医
(四)逆流挽舟,汇通中西
(五)创办函授,培育新人
著作简介
一、《药庵医学丛书》
二、恽铁樵遗著
(一)《见智录续篇》
(二)《读〈金匮翼〉》
(三)《病理杂谈》
三、函授学校讲义选
(一)《内经讲义》
(二)《热病学》
(三)《幼科》
学术思想
一、学术渊源
二、学术特色
(一)对《内经》的发挥
1.论《内经》之发源及成书
2.论《内经》读法
3.论《内经》之总提纲——“奇恒回转”
4.论《内经》与《易经》相通
5.论五行本于四时
6.论古医案与《内经》之关系
7.释“七损八益”
(二)对《伤寒论》的发挥
1.阐发六经本质
2.阐发伤寒提纲
3.探讨六经传变,倡导表里关系
(三)对温病的发挥和对热病的认识
1.温病之研究需正名与抉隐
2.温病之定名当重时令与气化
3.吴鞠通所论三焦与中医本义不符
4.批驳吴鞠通“温风伤肺”说
5.外感热病发病之关键在于“惟其内部有弱点,然后外邪得以乘之”
6.热病之机理是阴阳胜复
7.伤寒与温病的鉴别
8.温病与伤寒湿暍当同病异治
9.反对温病学派叶、吴用药之法
10.伤寒、温病与痉湿暍当异治
(四)中西医汇通思想
1.取西医学理补助中医
2.体工救济
3.统一中西病名的见解
临证经验
一、儿科常见病证治
(一)惊风
1.病因
2.诊断
3.治法
4.分证论治
5.方药特色琐谈
6.调护
7.禁忌
(二)痧疹
1.诊断与病情演变
2.治法
3.用药
4.禁忌
5.调护
二、内科常见病证治
(一)咳嗽
1.外感咳嗽
2.内伤咳嗽
3.伤寒以咳嗽为轻,杂病以咳嗽为重
(二)肺痨(肺劳)
1.病因与发病机制
2.预后判断
3.诊治
4.用药
(三)霍乱
1.病因
2.诊断
3.鉴别诊断
4.方药
5.霍乱的特殊证型
6.善后调护
(四)痢疾
1.病因病机
2.临床表现
3.病程进展
4.治法与用药
5.用药禁忌
6.调护
(五)疟疾
1.临床表现与分类
2.病因病机
3.治法与用药
4.鉴别诊断
(六)鼓胀
1.诊断
2.治法与方药
(七)中风
1.病因病机
2.临床表现
3.治法与方药
4.预后判断
5.鉴别诊断
(八)梅毒(梅疮)
1.病因病机
2.临床表现
3.鉴别诊断
4.治疗
5.传变及预后
6.预防
(九)十二经穴病候
1.手太阴肺经
2.手阳明大肠经
3.足阳明胃经
4.足太阴脾经
5.手少阴心经
6.手太阳小肠经
7.足太阳膀胱经
(十)各类温病的治法
1.湿温治法
2.温病治法
3.暑温治法
4.痉病治法
三、妇科常见病证治
(一)月经病
1.经黑
2.经淡
3.经多
4.经少
5.经一月再行
6.月经过期
7.经不行,骨蒸潮热
8.经不行,血枯血隔
9.经行腹痛
10.月经暴下
11.崩漏
12.倒经
(二)带下病
(三)妊娠病
1.漏胎与胎动不安
2.胎死不下
(四)产后病
1.产后血崩
2.产后发热
(五)妇人杂病
1.癥瘕
2.不孕
四、诊法研究
(一)色泽
1.颜额
2.眼帘
3.鼻准
4.鼻旁
5.环唇
6.唇色
7.齿枯
8.面尘
9.甲错
10.爪甲血色
(二)呼吸
1.气粗
2.气微弱
3.气短
4.气喘
5.气急鼻扇
6.息高
7.气息坌涌
8.肩息
9.气咽
(三)规矩权衡
1.囟门
2.颅骨
3.颜额
4.眼珠
5.山根青脉
6.鼻旁青色
7.撮口
8.肺高
9.颈脉跳动
10.手颤
11.手脚抽搐
12.手冷
13.脚蜷
14.半身不遂
15.项反折
(四)脉搏
1.概述
2.研究脉象的基本观点
3.十字脉象
4.促结代脉
5.浮沉迟数
6.真脏脉
7.奇经八脉
8.以脉搏辨虚实
(五)舌诊
1.以舌苔论病候
2.以舌苔辨虚实
(六)疾病虚实之辨
1.虚证的种种表现
2.以热候辨虚实
3.热有虚实之辨
五、用药经验
(一)附子
1.应用附子的指征
2.应用附子的时机
3.应用附子的特点
(二)大黄
1.应用大黄的指征
2.应用大黄的特点
(三)麻黄
1.无汗用麻黄
2.喘用麻黄
(四)桂枝
(五)葛根
后世影响
一、历代评价
二、学术传承
三、后世发挥
(一)安脑丸的运用源流
(二)后世对恽铁樵临证经验的发挥
参考文献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