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推荐
内容简介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简介
序一
一、农业发展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农业转型发展
三、深入推进制度创新
序二
一、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更好地保障中国的粮食和食物安全
二、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三、要更加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要统筹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
前言
现代农业转型与发展趋势研究
一、中国中长期(2015—2030年)主要农产品供需变动趋势
(一)改革开放以来农产品供需变动趋势
(二)中长期农产品供需变动趋势预测
(三)新时期主要农产品生产调控方向
二、现代农作物生产经营主体和生产活动的分工
(一)现代农作物生产经营主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农业生产的分工:以机械社会化服务为例
三、食物安全、资源安全与永续发展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食物安全与水土资源安全及可持续发展
(三)未来食物贸易与水土资源安全
四、现代农业转型的战略重点和政策建议
(一)现代农业转型目标和战略重点
(二)现代农业转型战略重点的主要政策保障
参考文献
国际农产品市场走势与我国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现状研究
一、前言
二、世界农产品市场现状、趋势与主要特点
(一)世界农产品市场现状
(二)世界农产品市场的主要特点
三、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及贸易现状
(一)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现状
(二)我国主要农产品贸易概况
(三)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和贸易特点
四、我国主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一)我国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足
(二)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的原因及特点分析
(三)我国农业竞争力面临的新形势
五、开放条件下我国农产品贸易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二)农产品过度进口风险增加
(三)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面临挑战
(四)农产品生产成本快速上涨
六、政策建议
(一)加快改革步伐,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落实开放发展理念,着力提高农业开放质量
(三)建立和完善与生产、需求、进口三元平衡相适应的调控体制机制
(四)着力保护好现有关税和国内支持政策空间,有效加强对我国小规模农业的合理保护
(五)健全贸易救济机制,确保国内农业产业安全
(六)构建开放型农业支持和农产品价格政策体系,确保国内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七)务实推进农业走出去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实施,支持优势农产品出口
参考文献
全球农业技术创新趋势、特点及我国对策研究
一、农业领域技术国际发展趋势
(一)总体发展趋势
(二)各领域发展趋势
二、农业领域技术国内发展现状
(一)总体发展态势
(二)各领域发展现状
三、国内外农业技术比较分析
(一)总体比较分析
(二)各领域技术水平比较分析
(三)各领域创新阶段比较分析
四、提升我国农业技术发展水平的对策
(一)突出农业技术创新重点,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环境
(二)加快发展农业物联网技术,强化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三)推进现代技术集成创新,加快建设农业技术集成平台
(四)加强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技术推广体系
参考文献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成效、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进展情况
(一)玉米生产者补贴资金拨付和兑付情况
(二)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主要支持措施
二、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初步成效
(一)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初步建立
(二)深加工企业经营状况趋于好转
(三)进口(玉米及替代品)和库存趋于减少
(四)加快种植结构调整
三、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主产区农户收入的影响
(一)对优势产区农户收入的影响
(二)对冷凉地区玉米种植农户收入的影响
(三)对农牧交错地区玉米种植农户收入的影响
(四)养殖成本下降和玉米深加工企业效益提升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四、非优势产区玉米结构调整进展调查
(一)调查样本及基本特征
(二)北方农牧交错区玉米结构调整进展情况
(三)北方农牧交错区玉米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发展新型农业服务主体研究
一、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现状、内涵及实现形式
(一)规模经营发展现状分析
(二)不同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分析
二、社会化服务发展变迁及其对规模经营的影响分析
(一)社会化服务发展的宏观现状
(二)农业生产实际的微观调研分析
(三)社会化服务与土地规模经营的关系探讨
(四)农业社会化服务规模化路径探讨
三、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发展培育路径分析
(一)研究背景
(二)“田田圈”新型农业服务模式案例分析
(三)“田田圈”新型农业服务模式运行效果分析
(四)问题总结与未来发展思考
四、农户土地托管问题专题研究
(一)土地托管的运行机制分析
(二)土地托管典型案例剖析
(三)土地托管发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政策建议
五、培育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政策需求研究
(一)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中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理论与实践探析
一、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演变
(一)土地改革时期(1949—1953年)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私有私营
(二)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时期(1953—1978年)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公有公营
(三)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今)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公有私营
二、“三权分置”的形成背景及地方实践
(一)“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的背景
(二)各地推进“三权分置”的实践探索
(三)地方实践的启示
三、城镇化进程中农地权利配置的国际经验
(一)英国的农地保有制度
(二)日本的农地权利设置
(三)法国的农地集中政策
(四)中国台湾农用权及农地利用政策
(五)对我国实施“三权分置”的借鉴意义
四、完善“三权分置”办法的基本思路
(一)“三权分置”的内涵
(二)关于集体所有权
(三)关于农户承包权
(四)关于土地经营权
五、完善“三权分置”办法相关重大问题及政策建议
(一)进城农户土地承包权的退出问题
(二)“三权分置”实现形式问题
(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问题
(四)农地“三权分置”法律法规配套问题
参考文献
一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程度偏低的难题在哪里
一、农业转移人口是城乡二元户籍下的制度性身份
(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直接受困于城乡区域之间的双重福利级差
(二)赋权基础源不稳定是阻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根本原因
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是家庭定居决策
(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核心是实现市民化需求与供给以及市场民化意愿与能力的双重匹配
(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等于城镇户籍,也不等于城镇公共服务,关键是要考察基于家庭定居的市民化决策
(三)农业转移人口家庭定居城镇实际上是一个包括三个层次的决策过程
三、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程度普遍偏低
(一)农业转移人口的女性比例稳步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主体,受教育水平不高,缺乏职业技能培训
(二)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状况、流动方向、市民化意愿的趋势性变化越来越明显
(三)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程度普遍较低,主要体现为在城镇地区的经济融入、政治融入、社会文化融入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
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的制度性障碍
(一)“钱囧”是阻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拦路虎
(二)户籍门槛与福利差距是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的壁垒
(三)等级制的城市行政体制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均衡配置资源的障碍
(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滞后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延缓器
(五)不合理的财税体制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制约因素
五、推动一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总体思路
(一)四大基本原则
(二)两大核心导向
(三)四项主要任务
(四)两个推进步骤
六、推动一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一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公共成本分担机制
(二)推动公共资源配置市民化导向的城市行政制度改革
(三)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共享的城乡户籍一体化改革
(四)创新农业转移人口有偿退出与带资进城的土地政策
(五)完善一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权事权匹配机制
参考文献
中国水管理与水权制度研究
一、引言
二、中国水权制度演变与改革进展
(一)水权制度演变:以黄河为例
(二)水权制度体系初步建立,并取得成效
(三)水权制度的改革逻辑与存在问题
(四)中国水权制度发展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三、中国水权市场的理论认识与改革评论
(一)水权市场的理论认识
(二)中国水权试点的评论
(三)改革取向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深化农村普惠金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一、普惠金融:国内外发展与实践历程
(一)从金融排斥转变为普惠金融
(二)普惠金融发展与实践历程
二、农村普惠金融:内涵与特点
(一)普惠金融的内涵
(二)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
(三)普惠金融的产品特征
(四)普惠金融的关键点是商业化可持续发展
(五)普惠金融与农村金融的关系
(六)普惠金融与扶贫金融的关系
(七)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发展农村普惠金融
三、深化农村普惠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难点及化解机制
(一)深化农村普惠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特殊金融生态环境
(二)单纯发挥价格机制配置金融资源作用将会导致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萎缩
(三)化解深化农村普惠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难点问题的机制
四、深化农村普惠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政策措施
(一)发挥小微型和大中型金融机构各自的功能和特长
(二)发挥农村合作金融助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积极作用
(三)电商进农村与互联网金融融合发展使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插上翅膀
(四)积极开展“两权”抵押试点扩大合格抵押品范围
(五)加快构建农村普惠金融风险缓释机制
(六)发挥政府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