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何晓晖论治脾胃病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123.20购买纸书

838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何晓晖,葛来安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5-01

字       数:42.3万

所属分类: 科技 > 医学 > 中医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1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1条)
何晓晖教授为江西省国医名师和*名中医,从事脾胃病治疗工作四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形成了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学术思想。本书全面总结了何晓晖的脾胃病学术思想,详细介绍了何晓晖治疗唇口病、食管病、胃病、肠病及肝胆病的临床经验。全书以中医理论为主导,以临证心得为主题,以提高疗效为主线,以临床病案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结合,继承与发扬并举,承前启后,推陈出新,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及临床参考意义,对读者提高脾胃病诊治水平颇有裨益。<br/>【作者】<br/>*名中医、江西省名中医、江西省中医院国医堂专家,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 国第三批、第四批、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2013年获首批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江西省劳动模范。2012年当选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分会副会长、历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主委、江西省中西医结合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抚州市中医药学会会长、江西中医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等。<br/>
目录展开

《何晓晖论治脾胃病》编委会

内容提要

何晓晖简介

葛来安简介

王序

张序

李序

前言

我的中医之路

一、初入医门 铺筑西医基础

二、转道中医 痴迷岐黄之学

三、脚踏实地 积累临证经验

四、探本溯源 深究四部经典

五、培桃育李 探索育人之路

六、融会贯通 采撷中医精华

七、推陈出新 发挥脾胃学说

八、承前启后 传承旴江医学

正 篇

壹 论医

一、中医心

二、道无终极 学无止境

(一)宗尚岐黄 探本溯源

(二)效法仲景 学以致用

(三)问道东垣 传承发挥

(四)博采百家 兼容并蓄

(五)发掘乡医 古为今用

(六)广师今贤 融会新知

三、学《内经》哲理 做智慧中医

(一)以《内经》哲理为引导,明理治学

1.勤求博学

2.实践体验

3.与时俱进

4.博采众方

5.开放包容

6.四诊合参

7.学必得法

(二)以《内经》哲理为主导,明智治病

1.整体思辨

(1)胃肠一体

(2)四辨一体

2.法天则地

3.从容人事

(1)一曰治神

(2)因胃制宜

4.正气为本

5.治求中和

(三)以《内经》哲理为指导,明识治身

1.顺应自然

2.养神为先

3.贵在中和

四、调理脾胃 医中王道

(一)气血病从脾胃论治

(二)五脏病从脾胃论治

1.调理脾胃以治心病

2.调理脾胃以治肺病

3.调理脾胃以治肝病

4.调理脾胃以治肾病

5.调理脾胃以治脑病

(三)儿科病从脾胃论治

(四)妇科病从脾胃论治

(五)外科病从脾胃论治

(六)官窍病从脾胃论治

(七)疑难病从脾胃论治

(八)肿瘤病从脾胃论治

(九)疾病康复调理脾胃

(十)养生保健调理脾胃

五、中西相参 优势互补

(一)医学理念互渗

(二)理论认识互补

(三)辨病辨证互参

1.辨证用药结合辨病用药

2.无证从病,无病从证

3.舍证从病,舍病从证

(四)诊断手段互辅

(五)宏观微观互照

(六)标本缓急互助

(七)扶正祛邪互用

1.中医扶正 西医祛邪

2.中医祛邪 西医扶正

(八)整体局部互顾

(九)内治外治互兼

(十)补偏救弊互制

贰 论脾胃生理

一、脾的解剖是“胰腺”

1.从解剖学分析,《内经》所说的脾是指现代解剖学中的胰腺

2.从生理学分析,中医脾的生理功能类似于现代医学的胰腺

3.从病理学分析,中医脾的病变与胰腺的关系最为密切

二、脾主运化的新认识

(一)脾运化的八个环节

1.消化作用

2.吸收作用

3.转运作用

4.转化作用

5.输布作用

6.产能作用

7.贮藏作用

8.生化作用

(二)脾运化的四个阶段

1.肠运化阶段

2.肝运化阶段

3.血运化阶段

4.胞运化阶段

(三)脾失健运病机的再认识

1.肠运化障碍

2.肝运化障碍

3.血运化障碍

4.胞运化障碍

三、“脾藏营”新探

(一)营的含义

(二)营的生成

(三)营的生理功能

(四)“脾藏营”的生理机制

四、胃质学说

(一)胃质概念

(二)胃质可分

1.胃正常质

2.胃气虚质

3.胃阳虚质

4.胃阴虚质

5.胃气郁质

6.胃蕴热质

7.胃湿热质

8.胃血瘀质

(三)胃质可辨

1.口味

2.饮食偏嗜

3.胃部感觉

4.大便

5.舌象

6.脉象

7.全身状态

8.现代检查

(四)胃质可调

1.胃正常质

2.胃气虚质

3.胃阳虚质

4.胃阴虚质

5.胃气郁质

6.胃湿热质

7.胃蕴热质

8.胃血瘀质

(五)辨胃施养

(六)辨胃施护

五、胃主胃肠五窍

(一)胃与咽门

(二)胃与贲门

(三)胃与幽门

(四)胃与阑门

(五)胃与魄门

六、食管的生理特性

(一)食道的生理特性

1.以降为顺

(1)食宜降

(2)酸宜降

(3)气宜降

2.以空为用

3.以柔为喜

(1)喜柔顺

(2)喜柔润

4.以衡为健

(二)食道与脏腑之间的关系

1.食管与脾胃的关系

2.食管与肝胆的关系

3.食道与肺、大肠的关系

4.食道与心的关系

5.食道与肾的关系

七、胆的生理特性——阳升阴降

(一)胆生理特性的传统认识

(二)“阳升阴降”是胆的生理特性

八、“衡”与“通”是胃肠生理之基

(一)胃肠生理之基石——衡

1.中医中焦平衡观

(1)脾胃纳运平衡

(2)脾胃升降平衡

(3)脾胃湿燥平衡

2.西医胃肠平衡观

(1)胃肠运动的平衡

(2)胃肠神经调控平衡

(3)胃肠激素平衡

(4)胃肠微生态系统平衡

(5)胃肠免疫平衡

(二)胃肠运动之基础——通

1.食管以通为顺

2.胃以通为和

3.胆以通为健

4.大小肠以通为用

5.胃肠五窍以通为常

叁 论脾胃病病因病机

一、伤食为百病之长

(一)伤食是现代疾病的罪魁祸首

1.伤食是诸病之源

2.伤食与三大疾病关系密切

(二)伤食致病的新变化

1.饮食失节、摄食过度

2.膳食失衡、饮食偏嗜

3.食物污染、饮食不洁

(三)“脾胃内伤,百病由生”再探讨

(四)深化伤食研究的意义

二、生病起于过用

(一)饮食失宜

1.进食过度

2.五味偏用

(1)味过于酸

(2)味过于咸

(3)味过于甘

(4)味过于苦

(5)味过于辛

3.寒热过用

4.烹饪过度

5.烟酒过用

(二)七情失节

(三)劳逸失度

1.劳力太过

2.劳神太过

3.安逸太过

三、“脾藏营”的病理变化

(一)脾营虚证

1.定义

2.临床表现

3.成因

4.病机

5.类证鉴别

6.治疗

(二)脾营不运证

1.定义

2.临床表现

3.成因

4.病机

5.类证鉴别

6.治疗

四、脾虚生五邪

(一)脾虚生内风

(二)脾虚生内寒

(三)脾虚生内湿

(四)脾虚生内燥

(五)脾虚生内热

五、阴火证新识

(一)脾虚阴火证举例

(二)阴火的临床表现

(三)阴火的发生机理

1.“阴火”病机再探讨

2.“心火者,阴火也”释疑

3.“火与元气不两立”释疑

(四)阴火的治疗心得

肆 论脾胃病治则治法

一、脾胃病四辨一体诊疗模式

(一)辨病是论治的先导

1.明确疾病诊断以防患误诊

2.确定疾病病因以有的放矢

3.明晰疾病机理以掌控病情

4.明了疾病预后以掌握演变

5.根据疾病差异以选择治法

6.依据西医理论以对病用药

(二)辨证是论治的核心

1.探求病因

2.落实病位

3.分辨病性

4.判断病情

5.审度病势

6.阐释病机

7.确定证名

(三)辨体是论治的基调

1.判定体质类型

2.分析体质影响

3.兼顾体质因素

4.调养体质善后

(四)辨时是论治的辅佐

1.明确当前季节和节气

2.分析当前气候顺与逆

3.“以时调之”用时药

(五)临证四辨配合应用

二、脾胃病治疗一字经——衡

(一)衡法的基本概念

(二)衡法的历史沿革

(三)衡法的理论基础

(四)衡法的具体运用

1.燮理纳运

2.斡旋升降

3.权衡润燥

4.平衡阴阳

5.平调寒热

6.调畅气血

7.兼顾虚实

8.调和脏腑

9.调谐心身

10.调协内外

(五)衡法的用药用方

1.衡法的代表药物

(1)半夏

(2)柴胡

2.衡法的常用药对

(1)半夏—黄芩

(2)黄芩—生姜

(3)黄连—干姜

(4)黄连—吴茱萸

(5)知母—桂枝

(6)大黄—附子

(7)木香—黄连

(8)石膏—细辛

(9)大黄—升麻

(10)枳壳—升麻

(11)柴胡—枳实

(12)柴胡—黄芩

(13)桔梗—牛膝

(14)柴胡—白芍

(15)附子—白芍

(16)桂枝—白芍

(17)大黄—茯苓

(18)人参—莱菔子

(19)白术—枳实

(20)半夏—麦冬

(21)苍术—芦根

(22)苍术—玄参

(23)黄芩—葛根

3.衡法的代表方剂

(1)半夏泻心汤

(2)小柴胡汤、大柴胡汤

(3)逍遥散、丹栀逍遥散

(4)乌梅丸

(5)和中调胃汤

三、治胃先治神

(一)胃肠是情绪之镜

(二)情志伤脾胃机理

1.七情伤胃

2.思虑伤脾

3.肝郁犯胃

4.心病及胃

(三)治胃以治神为先

(四)调神治胃的方法

1.情志疗法

(1)劝说开导法

(2)解惑释疑法

(3)心理暗示法

(4)安慰鼓励法

(5)移情易性法

(6)情志相胜法

(7)娱乐怡情法

(8)养性自调法

2.药物疗法

(1)解郁悦神法

(2)养血安神法

(3)清心宁神法

(4)镇静安神法

3.针灸推拿疗法

四、脾胃病的外治法

(一)口腔外治法

(二)吞药外敷法

(三)敷脐疗法

(四)灌肠疗法

(五)贴药疗法

(六)熏肛疗法

(七)针刺疗法

(八)艾灸疗法

(九)耳穴疗法

(十)埋线疗法

(十一)推拿疗法

伍 论治唇口疾病

一、从脾论治唇病

(一)脾主唇的生理病理

1.脾生气血以荣唇

2.脾主散精以滋唇

3.脾主肌肉以充唇

4.脾气通口以应唇

(二)察唇辅助脾胃病的辨证

1.观察唇色

(1)唇黄

(2)唇赤

(3) 唇青

(4)唇白

(5)唇黑

2.观察唇泽

3.观察唇形

(1)唇萎

(2)唇肿

(3)唇反

(4)唇糜

(5) 唇疮

4.观察唇态

(1)唇

(2)唇缩

(三)从中焦脾胃论治唇病

1.健脾益营以荣唇色

2.泻脾清火以除唇热

3.滋脾育阴以润唇燥

4.清脾化湿以疗唇糜

5.补脾益气以安唇

二、口疮的辨证论治

(一)口疮生于火,火分阴阳虚实

(二)口疮宜分治,重在平衡中焦

1.辨火论治

2.平衡中焦

3.通利二便

4.辨病用药

5.内外兼治

(三)口疮防复发,节饮食慎起居

三、口味异常的辨证论治

(一)口苦

1.肝胆火炎

2.胆热犯胃

3.邪在少阳

4.胆热痰扰

(二)口甜

1.脾热口甘

2.脾虚口甘

(三)口辣

1.肺热口辣

2.胃火口辣

3.肝火口辣

4.心火口辣

(四)口酸

1.肝胆炽热

2.中虚肝乘

3.宿食停积

(五)口咸

1.肾虚口咸

2.脾湿口咸

(六)口臭

1.胃火口臭

2.食积口臭

3.肺热口臭

(七)口淡

1.脾虚口淡

2.湿阻口淡

3.胃热口淡

(八)口腻

1.实证口黏

2.虚证口黏

(九)口涩

1.肺胃阴伤

2.肝肾阴虚

陆 论治食管病

一、食管病的治疗要点

(一)整体论治,以平为期

(二)宣通气机,升降相宜

(三)刚柔相济,润养为要

(四)病证结合,内外同治

二、胃食管反流病治疗经验

(一)治疗用药经验

1.胃主咽门贲门,治疗重心在胃

2.肝气胆热犯胃,重在疏肝利胆

3.顺从食管特性,和降润通平衡

4.中焦虚弱为本,注重健脾益胃

5.中西有机结合,提高临床疗效

(1)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

(2)治标与治本相结合

(3)整体治疗和局部治疗相结合

6.辨证辨病相参,优选用药用方

7.久病入络入血,兼以化瘀散结

(二)护理调养经验

1.讲究服药方法,内治外治配合

2.改变生活习惯,注意饮食调节

3.保持平和心态,防止疾病复发

三、嗳气的辨证论治

(一)嗳气的病因病机

1.西医认识

(1)精神压力

(2)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

(3)食管疾病

(4)胃肠疾病

2.中医认识

(1)食积内停

(2)感受外邪

(3)情志不和

(4)脾胃虚弱

(二)嗳气的辨证

1.食滞不化

2.肝胃不和

3.胃中痰火

4.胃肠气滞

5.脾胃虚弱

(三)嗳气的论治

1.消导除积止嗳法

2.化痰和胃止嗳法

3.疏肝理气止嗳法

4.健脾益胃止嗳法

5.肃肺降逆止嗳法

6.宁心安神止嗳法

7.通腑导滞止嗳法

柒 论治胃病

一、中西医互补防止溃疡病复发

(一)制约胃黏膜的攻击因素

1.去除诱发因素

2.根除幽门螺杆菌

3.抑制胃酸分泌

(二)加强胃黏膜的防护因素

1.胃黏膜保护剂

2.中医药抗复发治疗

(1)活血化瘀

(2)健脾益气

(3)调中和胃

二、病证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一)CAG病因病机认识

1.重视体质因素

2.关注湿热邪毒

3.强调饮食所伤

4.注意情志致病

(二)CAG三步分治法

1.第一步:舍病从证,即以辨证论治为主导,消除临床症状

2.第二步:病证兼治,即以病证结合为路径,治标治本兼顾

3.第三步:无证从病,即以基本病机为抓手,逆转病理变化

(三)CAG临证经验辑要

1.明确西医诊断

2.倡导衡法应用

3.坚持胃气为本

4.注意脏腑关系

5.重视气血调理

6.注意身心并治

7.主张诸法兼治

8.强调药食同调

三、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防治

(一)现代医学的认识

1.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概念及分型

2.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与胃癌关系

3.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病因学

(1)幽门螺杆菌与肠上皮化生

(2) 胆汁酸与肠上皮化生

(3)吸烟与肠上皮化生

(4)饮酒与肠上皮化生

(5)肥胖与肠上皮化生

(6)年龄与肠上皮化生

(7)遗传与肠上皮化生

(8)饮食与肠上皮化生

4.肠上皮化生与异型增生的逆转

5.肠上皮化生和胃黏膜异型增生的防治

(1)GIM 的监测

(2)清除幽门螺杆菌

(二)中医抗化理论和方法

1.GIM的临床证型认识

2.GIM病因病机认识

(1)本虚论

(2)热毒论

(3)血瘀论

3.中医药干预治疗

(1)从虚论治

(2)从毒论治

(3)从瘀论治

(4)从痰论治

(三)抗化心得体会

1.肠化可逆

2.辨证论治

3.分期论治

4.辨病用药

5.心理疏导

6.剂型变化

7.综合调理

8.随访监测

四、胃癌治疗的三保三抗一弘扬

(一)三保——保胃气、保阴精、保血髓

1.保胃气

(1)健脾开胃以助长胃气

(2)滋脾润胃以保养胃气

(3)益气温中以激发胃气

2.保阴精

3.保血髓

(二)三抗——抗热毒、抗血瘀、抗痰浊

1.抗热毒

2.抗血瘀

3.抗痰浊

(三)一弘扬——弘扬正气

1.精神弘扬正气

2.药物弘扬正气

3.饮食弘扬正气

4.运动弘扬正气

五、胃黏膜脱垂症的辨证论治

(一)辨证论治心得

1.首辨虚实两端

2.重在通腑降逆

3.燮理脾升胃降

4.病证结合用药

(二)临床病案举例

六、应对幽门螺杆菌的再思考

(一)幽门螺杆菌也是条件致病菌

(二)质疑“Hp杀杀杀”

(三)中医对Hp的独特认识

(四)对待Hp也要讲辩证法

1.除菌务尽

2.留菌观察

3.化菌为利

捌 论治肠病

一、肠质学说及其在肠病防治中的应用

(一)肠质的概念

(二)肠质的形成因素

(三)肠质的分类

(四)肠质与体质的关系

(五)肠质与肠病的关系

(六)肠质的调养

1.饮食调养

2.起居调养

3.精神调养

4.运动调养

5.药物调养

二、溃疡性结肠炎治疗心得

(一)治疗心得六则

1.以衡为法,平调脏腑阴阳气血

2.因人论治,权衡正邪标本急缓

3.分辨大便,识别寒热虚实气血

4.治神为先,调节精神心理情志

5.创制新方,兼顾通补升降润燥

6.内外兼治,灌肠止血生肌敛疮

(二)典型病案三则

三、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经验

(一)调肝四法

1.疏肝解郁法

2.柔肝缓急法

3.抑肝息风法

4.暖肝温肾法

(二)调脾四法

1.健脾益气法

2.补脾升阳法

3.运脾化湿法

4.助脾祛痰法

(三)调和肝脾

四、慢性便秘的治疗经验

(一)治便秘心得

1.明确诊断,有的放矢

2.审察病因,首辨虚实

3.脏腑相关,整体调治

4.熟悉药性,灵活应用

5.药食同疗,克服陋习

(1)克服不良饮食习惯

(2)克服不良生活习惯

(3)克服不良排便习惯

(二)治便秘经验方

1.润肠通便汤

2.益气通便汤

3.顺气通便汤

(三)治便秘验案

玖 论治肝胆病

一、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心得

(一)以人为本 以正为本

(二)清热解毒 除湿化瘀

(三)辨病辨证 中西互参

(四)疏肝解郁 调畅气血

(五)调理脏腑 和胃益肾

二、脂肪肝治疗经验

(一)改变生活方式是治疗基础

(二)健脾助运化痰是治疗核心

(三)整体局部兼治是治疗关键

(四)病证结合用药是治疗路径

三、升阳降阴治疗胆病

1.疏胆降逆和胃汤

2.疏胆泄热化积汤

3.清温宁胆安神汤

拾 论治脾胃相关疾病

一、从脾胃论治气化病之探讨

(一)气化病的概述

1.阳化太过

2.阴化太过

3.阳化不及

4.阴化不及

(二)从脾胃治疗气化病的生理病理学基础

1.脾主散精

2.脾胃为“生化之源”

3.脾胃是全身气机升降之枢纽

4.脾主运化水湿

(三)从脾胃论治气化病的临床探索

1.阳化太过,治宜清中滋脾制阳

2.阴化太过,治宜健中运脾消阴

3.阳化不及,治宜温中益脾助阳

4.阴化不及,治宜补中健脾育阴

二、失眠的治疗经验

(一)对失眠发病机理的见解

1.阴阳失交是失眠的主要病机

2.脏腑不调是失眠的主要病因

3.情志不遂是失眠的主要诱因

(二)对失眠临床辨证的认识

1.辨阴阳以定病性

2.辨脏腑以定病位

3.辨病证以定证候

(三)治疗失眠用方用药经验

1.用方经验

2.用药经验

3.服药经验

4.调护经验

附 篇

壹 何晓晖治疗脾胃病用药特点

一、识证立法 选方施药

二、守中守正 胃气为本

三、平调平治 平淡平和

四、法天则地 从容人事

五、宜通宜动 升降相因

六、熟谙药性 药尽其才

七、相反相成 妙用药对

八、量究轻重 质讲炮制

九、参西辨病 善用专药

十、药食同源 以食助药

贰 何晓晖治疗脾胃病用方特色

一、明析理法 精选主方

二、博采众方 各取其长

三、善用经方 圆通活变

四、推陈出新 自创新方

五、活方活用 变化灵巧

六、明晰方理 扩展应用

七、验方单方 出奇制胜

八、膏丹丸散 择善而从

叁 何晓晖创制的脾胃病新方

一、调胃十方

1.和中调胃汤

2.温中调胃汤

3.清中调胃汤

4.润中调胃汤

5.疏肝调胃汤

6.降逆调胃汤

7.清化调胃汤

8.逐瘀调胃汤

9.六和汤

10.胃康茶

二、理脾五方

1.健脾益营汤

2.健脾清化汤

3.健脾止泻汤

4.健脾息风汤

5.运脾化浊汤

三、治肠四方

1.润肠通便汤

2.益气通便汤

3.顺气通便汤

4.双枳术丸

四、治胆三方

1.疏胆降逆和胃汤

2.疏胆泄热化积汤

3.清温宁胆安神汤

五、抗肿瘤方

1.扶正抗化汤(双蒲散)

2.扶正抑癌汤

肆 何晓晖医话选萃

一、中医生命力在疗效

1.坚持中医思维

2.坚持辨证论治

3.坚持中医办法

4.坚持与时俱进

二、四诊合参是上工

三、舌为胃之镜

1.舌象是辨别胃质类型的重要征象

2.舌象可以反映胃内病理变化

3.舌诊是诊断脾胃病证候的重要手段

四、湿证和湿热证的辨识

1.湿证的临床辨识

2.湿热证的临床辨识

五、调理脾胃重话疗

六、经方贵在活用

七、诸治不离行气

1.诸治兼以行气的意义

2.行气在诸法中的应用

八、援物类比话中药

九、慢性萎缩性胃炎用大黄的心得

1.大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五大作用

(1)清热解毒

(2)行气导滞

(3)降逆利胆

(4)活血化瘀

(5)健胃护膜

2.大黄治疗萎缩性胃炎的四大应用要点

(1)以症定用

(2)以便定量

(3)以证定伍

(4)以病定法

十、三术相伍调中焦

十一、安神佳品是半夏

十二、莱菔子应用心得

1.虚证可用莱菔子

2.莱菔子可与人参同用

3.生熟莱菔子功效有不同

4.莱菔子可祛黄褐斑

5.吃萝卜有益于胃肠健康

十三、垂盆草抗病毒有奇效

1.病毒性肝炎

2.带状疱疹

3.疣

十四、脾胃良药太子参

十五、治胃佳品蒲公英

1.清胃火

2.健胃气

3.泻胃实

4.愈胃疡

5.灭胃菌

6.抗胃癌

7.利肝胆

十六、寻常虎杖用途多

1.清热解毒

2.清化湿热

3.利胆退黄

4.降压降脂

5.生血升白

6.化痰止咳

7.活血通络

8.内外止血

9.治疗烧伤

十七、急性痢疾用鲜草药最妙

1.地锦草

2.马齿苋

3.铁苋菜

4.海金沙藤

十八、锡类散治疗胃肠病有妙用

1.口疮舌疮

2.食管糜烂

3. 糜烂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

4.溃疡性结肠炎

5.直肠糜烂

十九、单方验方莫小觑

二十、“胃喜为补”的临床应用

1.“胃喜为补”的含义

2.“胃喜”产生的机理

(1)体质胃质因素

(2)地域环境因素

(3)饮食嗜好因素

(4)疾病病理因素

3.“胃喜为补”的临床应用

(1)指导疾病诊断

(2)指导疾病治疗

(3)指导康复养生

二十一、中药“十八反”须重新甄别

二十二、服药也大有学问

1.服药时间

2.服药次数

3.服药温度

4.服药速度

5.服药方法

6.服药禁忌

7.药后护理

二十三、药茶保健有特色

二十四、评说中药配方颗粒剂

伍 何晓晖著作与论文目录

一、著作目录

二、论文目录

主要参考书籍

累计评论(1条) 1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