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医道探微:与国医大师一起守望中医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39.00购买纸书

236人正在读 | 1人评论 6.2

作       者:叶放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4-01

字       数:22.6万

所属分类: 科技 > 医学 > 中医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1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1条)
本书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叶放教授与国医大师探讨中医的心得与思考。叶教授作为周老名医工作室的负责人,二十年来一直围绕周老工作,是周老*信任的人,也是对周老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了解*清楚的人。 此书稿虽为叶教授著作,但是深深带有周老思想的影响,又在周老思想上行更深地反思。<br/>【作者】<br/>叶放,医学博士,教授,主任中医师,研究生导师。师承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肝病专家周珉教授,江苏省中医学会中医肝病委员会常务秘书长,江苏省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肝胆病重学科学术方向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 从事基于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的内科难治病证中医理论与临床应用的传承与创新研究。倡导“病证结合、中西择优”,主张基于整体观、恒动观指导下的辨证论治思想解决临床复杂性问题,对瘀热、湿热瘀毒互结“复合病机转化”理论行深研究。在国家一级双核心期刊等发表论文89篇,论文被他引超过600次;主编、副主编《中西医结合肝脏病学》、《国医大师周仲瑛瘀热新论实践经验录》、《传染病学》等专著、教材9部。<br/>
目录展开

国医大师周仲瑛先生序

前 言

一、古典中医学的价值所在

(一)价值之一:丰富的防病治病之医术

(二)价值之二:认知生命现象之医道

(三)始于“西学东渐”,古典中医学走向“异化”之路

二、读经典要为临床服务

(一)“肾苦燥”“肾欲坚”之本意

(二)“心欲软”之本意

(三)结语

三、《黄帝内经》之医道探赜

(一)所贵在道:子知医之道乎?

(二)道有二义:必然与法式

(三)道之知识:推理和条理

(四)道之根本:阴阳

(五)道之具体:应象与比类

(六)道之变化:知常变,明胜复,识标本

(七)道在于一,至道在微

(八)道有三必:“必应”“必验”和“必彰”

(九)道之表征:道以象数

(十)道之长传:诵→解→别→明→彰

(十一)养生之道:道贵常存

(十二)结语

四、从辨证的不同视角谈治病求本

(一)辨证论治源流

(二)中医为何要突出强调辨证论治

(三)古今不同中医辨证方法述评

(四)小结

五、审证求因有关概念及问题探析

(一)“审证求因”与“治病求本”理论源流

(二)“审证求因是一种逻辑悖论”吗?

(三)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相关研究存在问题

(四)结语

六、病证结合要在把握病机

(一)病证结合需要关注治疗目标与治疗效应

(二)如何深化“病证结合”模式

(三)如何把握“辨病”与“辨证”二者的关系

(四)“病证结合”模式的核心是“突破辨病论治/分型论治,把握基本病机”

(五)小结

七、基于整体观传承和创新中医病机辨证新理论

八、周仲瑛教授“病机十三条”理论渊源及学术意义

(一)以病机为核心开展辨证论治方法研究的初衷

(二)辨证论治的关键环节首先是把握病机

(三)抓纲带目,倡建“病机十三条”的主要内容

(四)“病机十三条”的立论渊源

(五)以“病机十三条”为核心构建病机辨证新体系的学术意义

九、周仲瑛教授构建病机辨证网络思想钩玄

(一)以邪正虚实病机为核心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思维视角

(二)五脏虚实病机网络

(三)病气兼化与复合病机网络

(四)构建虚实病机转化网络的学术意义

十、复合病机及病机转化理论探讨

(一)立论渊源

(二)临床特征

(三)病机转化是形成复合病机的主要原因

(四)复合病机转化与证候表征的非线性关系

(五)周仲瑛教授有关复合病机转化论举要

(六)基于“复合病机”理论的临床应用思路

(七)结语

十一、“虚实相因”复合病机探要

(一)何谓“虚实相因”

(二)“虚实相因”病机勾要

(三)临床如何辨别“虚实相因”

(四)如何治疗“虚实相因”

(五)临证注意要点

(六)赵绍琴辨别虚实真假疑似案赏析

十二、“痰瘀互结”复合病机杂谈

(一)各家名老中医不约而同提倡“痰瘀相关”理论

(二)近年来对痰瘀互结生物学基础研究

(三)中医应如何认识和把握“痰瘀互结”病机

(四)痰瘀互结相关研究展望

(五)小结

十三、方剂“君臣佐使”配伍原则浅议

(一)君臣佐使之源流

(二)君臣佐使之道,在于给人临证制方以思路和示范

(三)临证是选择古方的成方还是随宜制方,需要灵活对待

(四)临床制方未必胶着于君臣佐使的完整性,关键在于病机与病情的需要

(五)小结

十四、从气味配伍理论谈制方之道

(一)关于中药药性(性味)

(二)《黄帝内经》有关气味理论与四时五脏阴阳紧密关联

(三)如何理解五脏苦欲与"气味补泻"理论

(四)从脾胃生理、病理和代表方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本义

(五)结语

十五、经方之用要在“学仲景心”

(一)学好中医当读仲景书,用好经方当谙仲景心

(二)读书不能止于仲景,用方不能囿于经方

(三)学好中医,要善于边临证边读经典

十六、傅青主中医的学术境界与制方之道

(一)傅青主中医的学术境界

(二)《傅青主女科》的“制方”之道

(三)结语

十七、周仲瑛教授学术思想渊源

(一)周仲瑛教授学术成就概要

(二)周仲瑛教授学术渊源

(三)感悟

十八、周仲瑛教授善用古方经验

(一)善用古方思想:选方如选将,谙熟先圣制方心

(二)善用古方经验举例

(三)案例赏析

十九、学习中药功效的思路与方法

(一)名家对现有本草功效甚多芜杂认识现状的论述举要

(二)本草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三)“从源到流”学本草,当以《神农本草经》为首选

(四)“博观约取”,掌握本草中药更多的特色功效

二十、中药药性-功效判识方法漫谈

(一)中药功效与药性理论源流概述

(二)中药功效表述混乱在当今中医领域客观存在

(三)从“附桂抗瘀血论”谈中药“药性-功效”的判识

(四)确立中药功效的几点相关思考

(五)结语

二十一、中医临证如何把握中药用量

(一)从现代名医用药剂量特点看重剂、轻剂

(二)从中药复方起效的可能机制探讨剂量大小问题

(三)“审证求机,据证用药”是决定处方大小的关键

(四)近年来药材质量下降也是医生用药剂量增大的一个因素

(五)小结

二十二、临证制方与整体观思维

(一)如何在临床中具体应用中医学整体观思维特色

(二)面对复杂证候群的抓主症与整体观

(三)处方大小与治疗目标关系中的整体观

(四)案例佐证

(五)结语

二十三、疑难病证复法制方思路

(一)“复法制方”源流

(二)周仲瑛教授复法制方策略:机圆法活,适事为故

(三)复法制方验案赏析

(四)小结

二十四、阳虚自当温阳,无须偏成一派

(一)病案举例

(二)体会

二十五、疑难杂症“随证治之”案例刍议

(一)病案举例

(二)案例分析

(三)诊余杂谈

二十六、中医临床思维的四个层次

(一)死法死用

(二)死法活用

(三)活法死用

(四)活法活用

(五)结语

二十七、如何应对患者多病杂陈复杂状态

(一)“多病杂陈/多病并存/多重病”现象普遍存在

(二)“多病杂陈/多病并存/多重病”的不良结局

(三)面对“多病杂陈/多病并存/多重病”的挑战,没有现成的医疗模式

(四)如何应对“多病杂陈/多病并存/多重病”

(五)有关“多病杂陈/多病并存/多重病”研究展望

(六)张姓患者临床方案的优选思路

(七)关于“医学的目的”

二十八、“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新解

(一)何谓“有病”

(二)“不治”所指如何

(三)“中医”是什么?

二十九、中医学术流派刍议

(一)中医学派的特征之一是“偏”

(二)辨证思维之“偏”,不是中医的精髓所在

(三)“偏”固有所得,也必有所失。

(四)由偏达全,善入善出,方能登堂入室

(五)小结

三十、章虚谷对张景岳学术争鸣的境界

(一)章楠其人

(二)章楠论学术争鸣

(三)简评“平心论”篇

(四)关于学术争鸣的境界

三十一、“截断扭转法”之学术争鸣

(一)姜春华老之创新:截断扭转,先证而治

(二)赵绍琴老对“截断扭转法”的评价

(三)赵绍琴老之擅长:辨证论治,四两拨千斤

(四)叶天士、姜春华、赵绍琴与辨证论治

(五)中医学术争鸣

三十二、为熊继柏教授“中医看病三要素”点赞

(一)问题的缘由

(二)熊继柏教授解读“中医看病三要素”

(三)究竟“何为中医”

(四)围绕“何为中医”这一老话题值得深入探索

跋:师徒赋

累计评论(1条) 1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