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人间词话电子书

《人间词话》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的经典著作,在当代的阅读中,《人间词话》不仅是文艺理论著作,更具有哲学意义和人生指导意义,是大众喜爱的经典之一。本书所用底本由著名专家徐调孚、周振甫笺注,由王国维次子王仲闻亲自校订,并附录全彩印刷的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手稿,读者可以对照手稿,欣赏国学大师的妙笔心得。

售       价:¥

纸质售价:¥15.40购买纸书

2445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7

作       者:王国维著 徐调孚 周振甫注 王仲闻校订

出  版  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9-21

字       数:4.1万

所属分类: 文艺 > 文学 > 诗词歌赋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651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651条)
诗词灵犀丛书:   诗境浅说   俞陛云 著 人间词话  王国维 著 读词偶得·清真词释   俞平伯 著 唐宋词格律  龙榆生 著 诗词指要   谢崧 著   传说犀角上隐有白纹,感应灵敏,拥有“灵犀”,彼此便能心领神会,不言自明。古人的好诗词,立意布局、声韵格律都有规矩法度,而境界情致又出之于自然,读之朗朗上口,妙处却难以迹求。今天我们学诗,如果能在关键处得到拨,便能豁然朗,领悟诗词鉴赏和创作的奥妙。为此,我们推出这套“诗词灵犀丛书”,希望借助既深谙诗词创作,又懂得品鉴诗艺文心的名家之作,丰富我们的感受能力,使我们在读懂一首诗,写好一首诗的路上多一灵犀,多一慧心。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该作是作者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传统之诗话、词话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在近现代词论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影响深远。本书不仅是文艺理论著作,更具有哲学意义和人生指导意义,是大众喜爱的经典之一。本书附录全彩印刷的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手稿,读者可以对照手稿,欣赏国学大师的妙笔心得<br/>【推荐语】<br/>《人间词话》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的经典著作,在当代的阅读中,《人间词话》不仅是文艺理论著作,更具有哲学意义和人生指导意义,是大众喜爱的经典之一。本书所用底本由著名专家徐调孚、周振甫笺注,由王国维次子王仲闻亲自校订,并附录全彩印刷的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手稿,读者可以对照手稿,欣赏国学大师的妙笔心得。<br/>【作者】<br/>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浙江省海宁人。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 王仲闻(1901—1969),名高明,字仲闻,以字行。笔名王学初、王幼安,浙江海宁人,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次子。曾任中华书局临时编辑。长于词学,曾参与《全宋词》的校订工作。撰著有《李清照集校注》、《唐五代词》、《南唐二主词校订》、《读词识小》及《蕙风词话.人间词话》(校订)等。<br/>
目录展开

文前插图

出版说明

人间词话

一○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三○

三一

三二

三三

三四

三五

三六

三七

三八

三九

四○

四一

四二

四三

四四

四五

四六

四七

四八

四九

五○

五一

五二

五三

五四

五五

五六

五七

五八

五九

六○

六一

六二

六三

六四

人间词话删稿

一○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三○

三一

三二

三三

三四

三五

三六

三七

三八

三九

四○

四一

四二

四三

四四

四五

四六

四七

四八

四九

人间词话附录

一○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重印后记

校订后记

附录

文学小言

一○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重印人间词话序

《人间词话》手稿

累计评论(651条) 981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