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伤寒论理法与实践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34.80购买纸书

244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贾秀林,贾勇

出  版  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8-01

字       数:34.7万

所属分类: 科技 > 医学 > 中医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贾秀林从医近70年,临床中运用《伤寒论》思想诊疗疾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伤寒论理法与实践》作者贾秀林、贾勇在精选《伤寒论》古诸注家论述的基础上,结合个人临床体会,阐发经典条文的理法,并选录了部分医案以示应用方法,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目录展开

内封

版权页

彩插

自序

自题诗

例言

《伤寒杂病论》原序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概说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31 太阳病,项背强■■,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3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4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35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6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37 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38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39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40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1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

42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3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4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宜桂枝汤。

45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46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47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48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烦躁,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49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50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其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

51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2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53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4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55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56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57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58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

59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60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内外俱虚故也。

61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62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63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64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65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66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67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68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69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70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71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2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73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74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75 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灌之亦。

76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77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78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79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80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81 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82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83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84 淋家,不可发汗,汗出必便血。

85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86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87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88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方本阙)

89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90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91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2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93 太阳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94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95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6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7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8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99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100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101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2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103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04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105 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鞕,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106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107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108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109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110 太阳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鞕,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111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其人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112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113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114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圊血,名为火邪。

115 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116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117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118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119 太阳伤寒者,加烧针必惊也。

120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121 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122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123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124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鞕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125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鞕,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126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127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128 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129 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

130 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131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132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133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134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烦躁,心中懊■,阳气内陷,心下因鞕,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135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汤主之。

136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137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138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139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140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141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142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鞕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143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144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45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146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147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148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49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50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鞕,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151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152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153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154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55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156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

157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158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159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160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鞕,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161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162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163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164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165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鞕,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166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鞕,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167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

168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9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0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1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鞕,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172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173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174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鞕,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

175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176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177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178 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概说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概说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概说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概说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概说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382 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

383 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384 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鞕,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下利后当便鞕,鞕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385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386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387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388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389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390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391 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392 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

393 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

394 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一作紧)者,以下解之。

395 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396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397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398 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附录

六经病证治集要(一)

六经病证治集要(二)

附:秀笔作花鸟 美誉满杏林

主要参考书目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