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把脉中国金融走势,提前布局下个风口——一套书读懂中国经济下半场(套装共25册)(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书系)电子书

售       价:¥

965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7.5

作       者:钱颖一 等,陈元

出  版  社: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9-03-07

字       数:464.7万

所属分类: 经管/励志 > 经济 > 中国经济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套装包含《蚂蚁金服:从支付宝到新金融生态圈》、《智慧银行——未来银行服务新模式》、《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的国际经验和中国政策取向》、《政治化的困境:美国保守主义智库的兴起》、《征信大数据:理论与实践》、《开发性金融创世记》、《中国金融开放的下半场》、《中国式产能过剩:风险·症结·治理》、《数字货币——金融科技与货币重构》、《“一带一路”金融大战略》、《大国对话2:中美经济学家纵论经济与金融走势》、《农村集体产权权利分割问题研究》、《危机后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发展路径选择》、《金融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中国农业保险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金融改革报告2015——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中利率市场化》、《金砖国家金融合作研究》、《互联网金融生态》、《科技金融创新:新结构与新动力》、《全球化向何处去——重建中的世界贸易投资规则与格局》、《新常态下的中国保险资金运用研究》、《新货币政策框架下的利率传导机制》、《2020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战略研究》、《中国金融改革报告2016——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收益分析》、《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研究》。 蚂蚁金服:从支付宝到新金融生态圈 本书作者团队通过深度访谈、观察与研究,完整地记录了蚂蚁金服从2003年10月到2017年4月期间的发展历程,再现了蚂蚁金服所经历的几乎每一个重大的突破和挫折。 智慧银行——未来银行服务新模式 本书立足于银行角度,从“共享+智能”视角切入,探讨了智慧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与针对FinTech的风险管控框架。 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的国际经验和中国政策取向 本书为上海新金融研究院2017年年度报告,系统性地梳理分析了近年来金融科技(FinTech)在全球和中国的发展状况、共同特点及未来趋势。 政治化的困境:美国保守主义智库的兴起 作者历时五年,遍访美国一线智库和政府部门,通过大量一手访谈和英文文献的梳理,深入挖掘美国智库与政治思潮、权力转换和制度变迁之间的内在关系。 征信大数据:理论与实践 本书共分为十七篇,包含:大数据简介,征信大数据的应用,基于征信数据观中国近十年产业间信贷资源的调整路径,基于大数据的中国房企信贷分析等等。 开发性金融创世记 本书作者通过对几十位国开行高管和专家的深度访谈,全景式刻画了国开行成立25年来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中国金融开放的下半场 本书是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主办的《径山报告》项目2017年的研究成果,由综合报告和七个分报告组成。 中国式产能过剩:风险·症结·治理 本书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四次较为明显的产能过剩现象为背景,从理论分析、历史比较、境外比较、经济周期、发展阶段变化以及体制机制等多维视角,对中国式产能过剩的现象、成因、风险以及背后的体制机制症结作了全景式剖析。 数字货币——金融科技与货币重构 继农耕和工业时代之后,人类进入数字地球和数字经济的时代,数字货币指日可待。 “一带一路”金融大战略 对国家的“一带一路”发展规划进行的金融层面上的战略分析,为我国施行“一带一路”战略提供决策基础。 大国对话2:中美经济学家纵论经济与金融走势 从中美经济形势和风险谈起,主要就中美供给侧改革、中美金融市场风波和汇率改革、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进行了分析和比较,阐述了中美在不同经济、金融、货币等政策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农村集体产权权利分割问题研究 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就是要选择一种更有效率的产权制度安排,在成员集体与集体成员之间合理分割农用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非土地集体经营性资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各项实际财产权利,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跨社区配置、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人口变动。 危机后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发展路径选择 本书属于宏观系统演进研究,对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这个复杂系统做了高度的简化,对演进过程的认识还是初步的,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更深刻的机理。 金融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是继2015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后,中央再次对这一问题作出的重大部署。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 本课题是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内部课题。 中国金融改革报告2015——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中利率市场化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作为金融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一直是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的重点关注对象。 金砖国家金融合作研究 本书围绕学术和实务中有关金砖国家金融合作的关键性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回答了一系列有关金砖国家金融合作中“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冶的问题。 互联网金融生态 本书基于生态观的视角,对互联网金融生态的定义、理论基础和特点、技术特征、内涵和范围、模式创新、规制框架等相关内容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 科技金融创新:新结构与新动力 本书为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内部课题成果。 全球化向何处去——重建中的世界贸易投资规则与格局 本书深入分析了TPP谈判进展、胶着点及其对中国潜在影响。 新常态下的中国保险资金运用研究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保险资金运用的市场化改革,我们看到,改革力度之大,行业变化之快,改革成效之好,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得到全行业以及社会各界的普遍积极评价,这也特别需要我们认真总结、反思经验教训,这对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创新和防范风险至关重要。 新货币政策框架下的利率传导机制 从利率市场化近二十年的历程来看,以1996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为起点,在2003—2004年取得了较为突出的进展,金融市场利率全面放开,存贷款利率上下限有所扩大。 2020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战略研究 本书对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 中国金融改革报告2016——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收益分析 “中国金融改革报告”是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和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的品牌产品,每年选择一个金融专题进行研究,并发布年度报告。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研究 本书正是北方新金融研究院“新金融书系”的开山之作。
目录展开

蚂蚁金服:从支付宝到新金融生态圈

封面页

书名页

编辑推荐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蚂蚁金服发展历程

蚂蚁金服的底层架构与上层业务

蚂蚁金服股东明细

蚂蚁金服投资明细

蚂蚁金服高管

蚂蚁金服是一部活的金融发展史(序言)

前言

目录

第一部分 变局者支付宝

第一章 从诞生到上户口

第一节 诞生

第二节 开疆拓土

第三节 成长的阵痛

第四节 支付宝上户口

第五节 “双11”背后的技术改造之路

第二章 推进无现金社会——支付宝的野心

第一节 All in无线!

第二节 二维码支付先驱者

第三节 移动支付大战硝烟弥漫

第四节 移动支付——不仅是支付

第二部分 小蚂蚁的普惠金融梦

第三章 余额宝掀起理财变革

第一节 余额宝横空出世

第二节 招财宝再战江湖

第三节 终极必杀器:蚂蚁聚宝

第四章 互联网时代的小微企业贷款

第一节 阿里搭台银行唱戏

第二节 阿里小贷:互联网与大数据助力小微信贷

第三节 网商银行——开在云上的银行

第五章 让信用等于财富

第一节 芝麻信用:建立个人信用账户

第二节 “信用即财富”时代到来

第三节 刚上路的中国信用体系建设

第三部分 重构大金融版图

第六章 一只蚂蚁构建的新金融生态圈

第一节 蚂蚁的前世

第二节 蚂蚁的使命

第三节 投融资的逻辑

第四节 进击的蚂蚁

第七章 全球化发展的未来图景

第一节 渐次铺开的全球化蓝图

第二节 普惠金融的全球实践

第三节 鲜花与荆棘并存的全球化之路

第八章 开垦农村金融的贫瘠之地

第一节 支付先行

第二节 抓住信贷命门

第三节 风口中的农村金融

第九章 开放平台——用技术重塑金融

第一节 互联网+保险的想象空间

第二节 “互联网推进器”的进化之路

第三节 明确前行方向:专注做一家科技公司

后记

智慧银行——未来银行服务新模式

封面页

书名页

目录

第一章 智慧银行的起源

第一节 “互联网+”时代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趋势

一、ICT及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新兴现代服务业兴起

二、新兴现代服务业市场的“核爆点”即将来临

三、人工智能对高端服务业带来严峻的挑战

四、中国银行业传统盈利模式的蜕变

五、智能化是未来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节 共享经济:智慧银行构建的理论基础

一、共享经济的兴起

二、共享经济的定义及特征

三、共享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

四、共享经济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第三节 共享金融的兴起为智慧银行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一、共享金融的兴起

二、共享金融是构建未来银行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关键方向

三、共享金融的兴起为智慧银行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第四节 FinTech技术使共享理念成为可能

一、“端”是商业银行实现共享的界面

二、“云”是商业银行实现共享的基础

三、“智能”是商业银行实现共享的动力

第二章 智慧银行的内涵

第一节 智能和智慧的关系

一、人类智慧的评价标准

二、人工智能的评价标准

第二节 智慧银行的界定及评价维度

一、智慧银行的内涵界定

二、智慧银行的评价维度

第三节 智慧银行的主要特点

一、智能感知:“认得见”

二、智能交互:“听得清”、“说得出”

三、智能分析:“读得懂”

四、智能推断:“猜得准”

第三章 智慧银行发展现状

第一节 国外智慧金融的发展现状

一、金融产品的智能化

二、渠道服务的智能化

三、管理支撑的智能化

第二节 国内智慧金融发展现状

一、金融产品智能化

二、渠道服务的智能化

第三节 智慧银行的主要形态

一、革新的银行

二、全新的银行

三、聚合型银行

四、平台型银行

第四章 全新交互方式感知客户需求

第一节 无线定位技术

一、无线传感器技术

二、WiFi定位技术

三、蓝牙定位技术

第二节 人机交互技术

一、多点触控技术

二、AR/VR/MR技术

第三节 生物特征技术

一、接触式生物识别技术

二、非接触式生物识别技术

三、行为特征识别技术

第五章 高效IT系统重构基础设施

第一节 云计算技术

一、云计算技术概述

二、云计算技术的架构模式

三、云计算的核心技术

四、云计算技术在智慧银行的应用

第二节 区块链技术

一、区块链技术概述

二、区块链的核心技术

三、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

第三节 物联网技术

一、物联网的概述

二、物联网的核心技术

三、物联网技术在智慧银行的应用

第四节 量子通信技术

一、量子通信技术的概述

二、量子通信技术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三、量子通信技术在智慧银行中的应用

第六章 智能决策机制塑造思维能力

第一节 大数据技术

一、大数据概述

二、大数据分析的核心技术

三、大数据技术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

第二节 人工智能技术

一、人工智能的概况

二、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

三、人工智能在智慧银行的应用与展望

第七章 智慧银行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云+智能平台+端”的智慧银行模式构建

一、建立以FaaS为核心的商业模式

二、建立“更智能、更便捷”的服务模式

三、建立“集约化、数字化”的运营模式

四、建立“合作、开放”的生态模式

五、建立“共赢、共享”的盈利模式

第二节 “云+智能平台+端”的智慧银行体系构建

一、底层:打造云基础架构

二、应用层:打造基于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的智能应用平台

三、界面层:打造面向使用者的一站式智能终端

第三节 智慧网点的实施方案——示例

一、智慧网点的实施路径

二、智慧网点的实施重点

第八章 智慧银行集团的跨业态融合

第一节 传统银行与其他金融业态融合面临的难题

一、分业监管使跨业态的融合联通受到限制

二、跨业态的系统数据共享难以实现

三、跨业态的统一调度缺乏中枢

四、跨业态的客户服务零散分割

第二节 智慧银行与其他金融业态融合的思路

一、建立互联互通生态

二、积累挖掘数据资产

三、打造智能智慧中枢

四、形成一站式客户服务简单界面

第三节 智慧银行跨业态经营措施

一、打通数据与信息系统,构建跨综合化经营基础

二、打造大运营体系,提供客户综合化体验界面

三、实现客户资源共享,促进综合化销售

四、联合产品研发,提升综合化产品水平

五、促进体制机制文化整合,打造智慧集团战车

第九章 智慧银行生态的发展与演进

第一节 生态视角下的ICT产业链分析

一、ICT行业的产业链结构

二、ICT产业链的发展特征

三、ICT产业的经济特性

第二节 智慧银行生态的构成及功能

一、智慧银行生态系统构成

二、子系统和产业链环节的协同

第三节 智慧银行生态的演进模式

一、通过强化主业与合理并购,获取有机增长

二、通过产业系统分工与协同,实现生态化发展

三、通过分离外包与平台运作,优化业务边界

第十章 智慧银行的风险管控框架

第一节 智慧银行新型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一、传统银行风险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智慧银行的新型风险控制框架:基于“云+智能平台+端”

三、智慧银行风控体系构建

第二节 新兴金融科技的潜在风险识别

一、数据隐私、算法歧视及开发者局限

二、金融科技带来的经营管理风险

三、金融科技对监管带来的风险挑战

四、金融网络安全风险更加凸显

第三节 新兴金融科技的风险管控框架

一、应对思路:保证安全前提下最大化社会效益

二、分级监管:根据人工智能系统的不同智能等级分类监管

三、实时监测:实时反馈技术过程,建立安全漏洞响应和修复机制

四、监管科技(RegTech):创新监管技术,提升监管自身风险防范水平

五、技术边界:纠正技术错配,优化机器自学习模式和知识面

六、人机规制:用人类智慧应对人工智能挑战

七、行业规制:合理完善的规制框架是人工智能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

八、小结

第十一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课题组成员简介

后记

当医者遭遇记者:医院传播战略之危机管理

封面页

书名页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目录

第一章 导语

第一篇 发展篇

第二章 全球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现状

一、全球金融科技迅速发展

(一)产业规模增长迅速

(二)区域布局更为广泛

(三)行业结构逐渐优化

二、各类主体积极参与金融科技

(一)传统金融机构

(二)科技公司

(三)监管机构

三、金融科技主要细分领域及发展情况

(一)互联网和移动支付

(二)网络融资

(三)智能金融理财服务

(四)区块链

第三章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情况及其在全球的地位

一、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互联网和移动支付

(三)智能理财服务

二、中国金融科技企业主动谋求发展

(一)互联网和移动支付

(二)网络融资

(三)智能投顾

(四)区块链技术

三、传统金融机构积极谋求转型

(一)互联网和移动支付

(二)网络融资

(三)智能投顾

四、客观看待中国金融科技取得的成绩

(一)我国金融科技市场规模大,但技术和综合排名无优势

(二)金融科技已经从“填补空白”开始冲击整个传统金融的模式

(三)金融科技已经从国内探索开始走向国际化

第二篇 解构篇

第四章 互联网与移动支付对金融业的影响评估

一、概述

(一)互联网支付

(二)移动支付

二、驱动因素分析

(一)科技进步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

(二)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创造了市场环境

(三)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提供有力支持

(四)行业主体主动作为加快发展速度

(五)新兴经济体中传统金融服务存在不足

三、金融稳定评估

(一)显著扩大支付服务覆盖面

(二)降费增效助力小微企业发展

(三)对银行业正负面影响并存

第五章 网络融资对金融业的影响评估

一、概述

(一)P2P融资

(二)众筹融资

(三)主要创新

二、驱动因素分析

(一)金融压抑宏观背景下的监管套利

(二)小微企业融资瓶颈长期存在

(三)现有投资渠道难以满足居民需求

(四)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催生新产业

三、金融稳定评估

(一)正面影响

(二)负面影响

(三)发展趋势:行业进入调整期

(四)监管环境趋于严格

第六章 智能金融理财服务对金融业的影响评估

一、概述

二、驱动因素分析

(一)传统投顾模式对新增需求服务不足

(二)科技发展带来新机遇

(三)客户对在线金融服务的接受度较高

(四)特定市场环境助力发展

三、金融稳定评估

(一)优势

(二)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存在的风险

(三)行业影响

(四)未来发展趋势

第七章 区块链对金融业的影响评估

一、概述

(一)背景起源

(二)技术特性

(三)创新亮点

二、驱动因素分析

(一)经济环境变化压缩银行盈利空间

(二)消费者行为变化对金融服务提出更高要求

(三)金融脱媒加剧银行业竞争

(四)现有金融基础设施存在局限性

三、金融稳定评估

(一)对金融公共基础设施的影响

(二)对银行自身业务和管理模式的影响

(三)对监管科技(RegTech)的影响

(四)存在的风险与不确定性

(五)各国监管层高度关注区块链技术

第三篇 监管篇

第八章 全球金融科技监管现状与未来走向

一、国际层面的金融科技监管原则和评估框架

(一)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和行动建议

(二)FSB金融科技分析框架

(三)欧洲银行管理局:金融科技的法制建设与监管实践

二、国家层面的金融科技监管

(一)国家层面的金融科技框架

(二)国家层面鼓励创新的金融科技监管安排

三、监管科技的发展与前景

(一)专业的监管科技初创企业

(二)传统金融或科技企业与监管科技初创企业的合作

(三)大型金融或科技企业在监管科技领域的积极投入

四、金融科技监管的未来走向

第九章 金融科技核心业态的国际监管实践

一、互联网和移动支付

(一)欧美:纳入现有法律框架

(二)非洲:从事实监管到立法监管

二、网络融资

(一)P2P网络借贷

(二)股权众筹

三、智能金融理财服务

(一)澳大利亚:全智能投顾——现有监管框架加特殊监管要求

(二)加拿大:混合式智能投顾——坚持现有框架的适用性

四、区块链

(一)比特币

(二)区块链的其他金融应用

第十章 规范和推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建议

一、监管态度问题

二、监管原则问题

(一)一致性原则

(二)可靠性原则

(三)互动性原则

(四)普惠性原则

(五)自律性原则

三、监管方法问题

四、监管能力问题

五、有待观察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政治化的困境:美国保守主义智库的兴起

封面页

书名页

版权页

推荐语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序言

前言

目录

第一章 美国保守主义智库的兴起

一、传统基金会:思想有其结果

二、保守主义智库崛起:“思想市场”的平衡

访谈实录:传统基金会的政治逻辑

第二章 保守主义智库的历史契机

一、自由主义建制与文化内战的开始

二、保守主义的崛起及其政治胜利

访谈实录:传统基金会与保守主义运动

第三章 美国智库的政治化转型

一、从中立智库到意识形态智库

二、意识形态智库彻底的政治化

访谈实录:PIIE何以成为顶尖中立智库

第四章 保守主义智库的“政治前途”

一、问题与主义:谁主沉浮?

二、特朗普时代:智库的前途?

访谈实录:布鲁金斯学会的核心价值观

第五章 美国智库的政治空间及其症结

一、美国政治体制的宏观结构

二、美国政治运作的微观变迁

三、民粹化、两极化与金元化挑战

附录一:美国智库与相关概念

附录二: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深度访谈的部分机构与名单

后记

征信大数据理论与实践

封面页

书名页

内容简介

目录

理论篇

第一章 大数据概述

一、大数据概括

二、国内外大数据发展探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大数据技术

一、大数据技术层

二、传统大数据算法

三、大数据算法新趋势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征信大数据探索

一、征信大数据简介

二、征信大数据对产业经济分析的重要意义

三、征信大数据的实践

参考文献

实践篇

第四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个人征信系统异常查询实时监测模型

一、引言

二、以业务经验驱动的异常查询监测

三、以数据挖掘驱动的异常查询实时监测模型

四、模型应用及讨论

五、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中国城市信用指数模型研究

一、引言

二、国内外信用指数发展状况

三、城市信用指数模型

四、研究结果及数据展示

五、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基于征信大数据分析的中国劳动力人口迁徙研究

一、引言

二、研究简介

三、数据描述和研究方法

四、研究结果及数据展示

五、利用Logistic模型预测未来青壮年劳动力人口迁徙趋势

六、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基于征信数据观中国近10年产业间信贷资源的调整路径

一、引言

二、征信数据简介

三、我国信贷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联分析

四、基于信贷视角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分析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基于大数据的中国房企信贷分析:现状与趋势

一、研究背景

二、房地产企业信贷市场分析

三、结语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基于大数据的个人房贷分析:现状与趋势

一、研究背景

二、消费者房屋贷款市场分析

三、结语

参考文献

第十章 基于征信大数据的批发零售业信贷结构分析

一、引言

二、批发零售业贷款总体发放情况

三、批发零售业贷款的流向情况

四、需要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基于征信大数据的住宿餐饮业信贷结构分析

一、引言

二、住宿餐饮业贷款总体发放情况

三、住宿餐饮业贷款的流向情况

四、需要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基于征信大数据的建筑业信贷结构分析

一、引言

二、行业信贷情况

三、结语

第十三章 基于征信大数据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贷分析

一、研究背景

二、相关产业的信贷市场分析

三、结语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基于征信大数据的采矿业信贷结构分析

一、引言

二、行业信贷情况

三、结语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基于征信大数据的电力生产供应业信贷结构分析

一、引言

二、行业信贷总体情况

三、结语

第十六章 基于征信大数据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分析

一、研究背景

二、相关基础设施行业的信贷市场分析

三、结语

参考文献

第十七章 供给侧改革下我国制造业信贷投向结构分析

一、引言

二、信贷投放总体情况

三、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制造业贷款结构新特点

四、制造业信贷结构调整过程中仍需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十八章 “三农”信贷的痛点

一、导语

二、贷款不良率上升

三、分项差异显著

四、农信社成中坚

五、结语

结语

开发性金融创世记

封面页

书名页

版权页

推荐语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创立中国最大的政策性银行

第一节 改革棋子

第二节 投融资体制破题者

第三节 1994年:国开行元年

第四节 迟到的资本金

第二章 打响风险阻击战第一枪

第一节 组建贷委会

第二节 借腿走路

第三章 钱从哪里来

第一节 摸索筹资之道

第二节 登陆海外市场

第四章 危机中重生:市场化转轨

第一节 亚洲金融危机来袭

第二节 陈元:家国情怀,金融帅才

第三节 办真正的银行

第五章 走出不良资产的旋涡

第一节 不良率奇迹:从33%到1%

第二节 独树一帜的大风险观

第六章 中国投资银行并入

第一节 银行业重组第一案

第二节 投行行长病倒了

第三节 转手光大

第七章 中国第一家债券银行

第一节 逼出来的改革:市场化发债

第二节 债券市场领军者

第三节 试水资产证券化

第八章 开发性金融理论成型

第一节 为缺失的市场信用“造血”

第二节 延安会议:开发性金融理论成型

第三节 规划先行:一百年不落后

第四节 何谓开发性业务

第九章 芜湖模式:政府与市场的桥梁

第一节 银政合作发轫之始

第二节 城建版图扩张

第三节 城建融资模式变迁

第十章 民生项目内有乾坤

第一节 棚户区改造:修复城市的伤疤

第二节 创新助学贷款:学生从“抢贷”变“慎贷”

第三节 大银行的微贷款

第四节 农村金融生力军

第十一章 海外投棋布子

第一节 投棋布子:布局全球市场

第二节 多边共赢:区域金融合作

第三节 贷款换资源:石油种子计划

第四节 支持华为:一部惊艳的海外发展传奇

第五节 惊险一跃:投资巴克莱银行

第六节 投资非洲:中非发展基金

第十二章 一段走偏的改革之路

第一节 国开行再定位

第二节 反对,反对,再反对

第三节 改革偏离预设轨道

第四节 摇晃的债信市场

第五节 汇金注资200亿美元

第十三章 穿越改革的坚壁

第一节 国开行股份公司成立

第二节 引入战略投资者

第十四章 构建综合金融蓝图

第一节 终获综合金融牌照

第二节 国开金融:围猎股权投资的大腕

第三节 国开证券:十年铸一剑

第十五章 地方融资平台是非题

第一节 融资平台异军突起

第二节 融资平台功与过

第三节 自查规范进行时

第十六章 开发性金融终获正名

第一节 胡怀邦履新

第二节 错综复杂的改革难题

第三节 改革“三步走”路线图

第四节 组建住宅金融事业部

第五节 精准扶贫再加力

第十七章 定位开发性金融

第一节 定位开发性金融

第二节 “三步走”战略收官

第三节 “一带一路”开创国际业务新格局

第四节 开发性金融走向国际

后记

中国金融开放的下半场

封面页

书名页

版权页

推荐语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径山报告》项目介绍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2017·径山报告》课题组

序言 中国金融业开放的目标模式和路径

本书摘要 积极、稳健地推进中国金融开放

目录

总论 积极、稳健地开放中国金融业

贯穿40年的金融开放

成绩很大、问题不少

政策理念应该与时俱进

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助开放

01 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战略环境

从和平维度看国际战略环境

从发展维度看国际战略环境

从治理维度看国际战略环境

中国营造未来国际环境的策略选择

02 世界视野的中国金融发展

中国银行业发展历程、国际地位与未来转型方向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国际比较

中国保险业的迅速发展及其国际地位的提升

03 进一步扩大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

扩大金融业开放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中国金融业开放取得的进展

中国金融业开放进程中仍存在问题

关于扩大金融业开放的下一步建议

04 走向浮动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历程与现状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面临的挑战

走向浮动汇率

05 中国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

中国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逐渐加大

国际社会对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的立场趋于软化

近年来中国的对外金融开放呈现波浪式前进

构建双支柱的中国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框架

06 以对外开放促进金融市场改革发展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关键

主要金融子市场对外开放进展及评估

推进金融市场更高层次的开放

07 构建中国对外投融资合作框架

中国对外投融资合作现状评估

开展对外投融资合作应秉承的理念

抓住当前战略契机,构建中国对外投融资框架

附录1:问答与讨论

附录2:专家评论

部分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式产能过剩:风险·症结·治理

扉页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书系 CHINA FINANCE 40 FORUM BOOKS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产能过剩风险评估及化解方案研究”课题组

前言

表目录

图目录

专栏目录

目录

第一章 产能过剩的界定与衡量

一、产能过剩的定义

二、产能过剩的测度方法

三、产能过剩的衡量标准

四、产能过剩的细分差异

第二章 中国产能过剩的现状特征

一、国家发展改革委对我国产能过剩状况的判断

二、中国产能过剩的主要特征

三、工业产能利用率贡献度分析

第三章 “中国式”产能过剩的成因分析

一、有关我国产能过剩体制性成因的文献综述

二、产能利用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三、“中国式”产能过剩的成因及政策启示

第四章 产能过剩的风险

一、制造业产能过剩制约了经济增速回升

二、产能过剩加剧可能带来经济通缩风险

三、去产能带来失业率上升的风险

四、产能过剩行业杠杆率持续上升增大债务风险

五、产能过剩行业资金链断裂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第五章 产能过剩治理的境外经验

一、美国产能过剩治理的主要做法

二、日本产能过剩治理的主要做法

三、德国产能过剩治理的主要做法

四、韩国产能过剩治理的主要做法

五、台湾地区产能过剩治理的主要做法

六、经验启示

第六章 去产能的环境特征变化及历史经验梳理

一、本轮去产能面临的环境特征

二、产能过剩治理环境的优劣比较

三、两次去产能的成效和问题

四、历次去产能的经验、不足及启示

第七章 产能过剩治理的总体思路

一、健全市场出清机制是化解过剩产能的根本

二、市场化产能调节机制的关键是深化供给侧改革

三、转变政府职能有助于更好地市场化去产能

第八章 产业政策与产能过剩治理

一、产业政策中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二、产业政策转型的基本方向

三、化解过剩产能的产业政策设计

第九章 税收与产能过剩治理

一、税收角度的产能过剩成因

二、国外利用税收化解产能过剩的经验

三、运用税收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建议

第十章 金融与产能过剩治理

一、金融支持化解产能过剩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二、金融支持化解产能过剩存在的具体问题

三、进一步加强金融支持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政策建议

第十一章 企业“走出去”与过剩产能化解

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机遇与挑战

二、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与国际产能合作

三、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数字货币:金融科技与货币重构

书名页

版权页

目 录

新金融书系

代序 数字地球、数字经济和数字货币

第一章 国家竞争、世界货币与数字货币

1.1 引言

1.2 主权货币背后的国家竞争

1.3 美元化背后的发钞主权侵蚀

1.4 超主权货币的缘起及其全球扩张

1.5 货币竞争推动全球清算体系的互联互通

1.6 结语

第二章 中国发钞史、E时代与数字货币冲击

2.1 引言

2.2 从混乱到法定的主权货币之路

2.3 现代货币支付方式的演变

2.4 从电子货币到数字货币之路

2.5 结语

第三章 互联网金融:小世界与数字货币

3.1 引言

3.2 互联网金融的三大理论支撑

3.3 复杂网络理论与数字货币

3.4 平台理论与数字货币

3.5 分形几何理论与数字货币

3.6 结语

第四章 区块链背书与比特币争议

4.1 引言

4.2 区块链的发展与技术特性

4.3 比特币在全球大行其道

4.4 比特币的优劣、能耗和生死

4.5 比特币无望成为法定数字货币

4.6 结语

第五章 数字货币的基本架构和区块链路径

5.1 引言

5.2 数字货币的发行构想

5.3 数字货币的发行原则与思路

5.4 区块链是数字货币的可选技术路径

5.5 数字货币的发行环境建设

5.6 结语

第六章 数字货币的技术路径:ABCD之争

6.1 引言

6.2 人工智能路径与数字货币

6.3 云计算路径与数字货币

6.4 大数据路径与数字货币

6.5 数字货币与金融科技的融合

6.6 结语

第七章 数字货币与超级央行的精准货币政策

7.1 引言

7.2 数字货币对于常规货币政策的影响

7.3 数字货币对特殊货币政策的影响分析

7.4 结语

第八章 数字货币与金融科技监管

8.1 引言

8.2 数字货币对中国金融监管政策的影响

8.3 数字货币推动金融监管技术化

8.4 结语

后记

“一带一路”金融大战略

书名页

版权页

目 录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书系

引言

第一章 “一带一路”战略与金融支持

应建立“一带一路”战略的经济学框架

“一带一路”区域合作与中国的对外开放

中国经济“走出去”的创新路径与推进策略

“一带一路”战略与“大国金融”意识

第二章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对外投资

正视中国海外投资面临的困难

“一带一路”与多渠道资本输出

“一带一路”战略成功实施的理念与策略

中国的“马歇尔计划”——探讨中国对外基础设施投资战略

构建“一带一路”,引领全球投资新趋势

海外投资的方向与战术

“一带一路”沿线经济金融环境评估及其对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影响

第三章 “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金融机构布局

亚投行为共赢而生

发挥丝路基金作用,支持“一带一路”建设

发挥开发性金融优势,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保险业海外投资可尝试“抱团取暖”

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能力,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发挥中国建设银行优势,助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

“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银行发展的新机遇

发挥出口信用保险优势,为“一带一路”建设保驾护航

“一带一路”的多赢性质与多元投融资机制创新(PPP)

第四章 “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人民币国际化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一带一路”战略下人民币海外循环机制研究

依托“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一带一路”建设的市场化融资机制研究——以中国债券市场开放为视角

发展NDF市场,管理“一带一路”汇率风险

从“一带一路”战略看香港发展亚洲人民币债券市场

第五章 “一带一路”战略的国内布局

新疆金融业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发展的构想与路径

金融支持福建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构想

金融支持广西发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投资的策略

深化国家“辐射中心”战略新认识,推进金融“一心两区”新格局建设

上海金融业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方略

天津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设想

第六章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的风险及应对

如何应对“一带一路”的投资风险

直面“一带一路”潜在风险

对“一带一路”战略的三点疑虑

警惕“一带一路”战略可能面临的风险

“一带一路”的战略风险和战术重构

第七章 区别不同国家特点,有针对性推进“一带一路”倡议

“一带一路”沿线、周边国家分类及走访国家态度综述

巴基斯坦具备成为“一带一路”突破口的有利条件

印度改革“小步慢跑” ,实用主义心态凸显

充分发挥新加坡积极性,助力“一带一路”落地东盟

大国对话2:中美经济学家纵论经济与金融走势

书名页

版权页

目 录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书系”

序言

第一章 中美经济形势与风险

中美经济关系日益密切

中国的经济风险与化解

中美经济增长新动力

持续平庸:2020年中美经济展望

第二章 中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比较

中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比较

增加和完善金融供给是整体供给侧改革的关键环节

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是硬道理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的逻辑是什么

从外贸角度全面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国结构性改革并非美国供给学派翻版

中国的受教育水平:成绩不佳

第三章 人民币国际化与汇率改革

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

汇率政策的实践与启示

中国漫长而曲折的利率市场化之路

如何实现非等边不可能三角的宏观总体平衡

人民币由固定汇率制向市场汇率制的艰难过渡

中国企业外债知多少:一个更新

货币条件与债券风险溢价

第四章 中美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

中国企业杠杆率问题

中国及其他国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独立性

通胀去哪了

全球货币第三次寻锚

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与协调

第五章 美国金融监管对中国的启示

金融监管:G20缺失的中国梦

我国商业银行异化创新业务风险分析及监管建议

中美金融监管的比较和启示

国际金融危机后银行监管的两个重要发展趋势与中国实践

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中美对比与政策建议

农村集体产权权利分割问题研究

书名页

版权页

目 录

中国农村金融论坛简介

前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总体思路

一、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演变

二、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新要求

三、改革核心与研究思路

第二章 农用地的产权重构

一、“两权分置”的演变过程

二、“三权分置”的历史必然

三、按“三权分置”的思路重构农用地产权体系

四、防范“三权分置”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三章 宅基地的产权重构

一、落实集体所有权

二、划断农户成员权

三、审慎拓展使用权

第四章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产权重构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产权权能是如何被收缩的

二、扩大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权能的改革探索

三、重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体系的总体思路

第五章 非土地集体经营性资产的产权重构

一、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演进及存在的问题

二、规范集体所有权权能

三、拓展集体成员股份权能

第六章 共性问题与推进策略

一、以还权于民为取向,解决好国家对农村集体资产赋权不足的问题

二、以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城镇化健康发展为标准,审慎改造集体所有制的社区封闭性

三、兼顾差异性,按照“三分开”的思路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四、防止改革碎片化

五、在改革探索与于法有据之间把握好平衡

附件一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顶层设计动向

附件二 农用地制度改革动向

附件三 集体资产股权权能改革动向

附件四 征地制度、集体土地入市制度和宅基地制度改革动向

附件五 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改革动向

附件六 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动向

参考文献

危机后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发展路径选择

书名页

版权页

目 录

新金融书系

前言

第一章 金融衍生产品发展最新动态

第一节 全球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总体状况

第二节 此次金融危机后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特点

第三节 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和相关金融监管制度

第二章 金融衍生产品发展路径研究

第一节 各类金融衍生产品发展路径研究

第二节 演进模式、价格波动和风险规避

第三章 金融监管对衍生产品的影响

第一节 金融监管理论简介

第二节 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英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历程

第四节 日本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历程

第五节 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两个必要条件

第四章 发展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的路径设想

第一节 基础资产波动系数

第二节 金融监管环境系数

第三节 各类衍生产品发展系数

第四节 从产品发展系数得出的产品发展路径

第五章 推进合格中央对手方建设奠定金融衍生产品发展的基础

第一节 危机后金融衍生产品透明度与系统性风险监管的趋势

第二节 危机后推进中央对手方清算机制建设的国际共识

第三节 大力推进我国中央对手清算的建设

参考文献

金融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

书名页

版权页

目 录

中国农村金融论坛简介

前言

摘要

第一章 研究意义和文献综述

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变迁脉络

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文献综述

第二章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支撑

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基础

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业态

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模式

第三章 金融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

一、金融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

二、金融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品及业务实践

三、金融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四章 东亚国家和地区金融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做法与启示

一、日本金融支持“六次产业化”发展的做法

二、台湾地区金融支持“六次产业”的做法

三、几点启示

第五章 金融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路径和重点模式

一、金融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

二、金融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领域

三、金融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区域重点

四、金融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主体

五、金融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探讨

第六章 促进金融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金融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品及服务创新

二、金融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创新

附录一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附录二 农业产业化:新形势、新任务和发展取向

附录三 农业大县如何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四川省的调研与思考

附录四 努力提升中国大国农业竞争力

附录五 转型中的台湾农业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台湾农业考察报告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

书名页

版权页

目 录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书系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书系编委会

前言

第一章 引言

一、农业保险定义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相关文献综述

第二章 农业及农业保险特点

一、农业和农业经济特点

二、农业风险特性

三、农业保险业务属性及特点

第三章 全球农业保险市场发展现状

一、全球农业保险增长态势

二、主要模式

三、特殊模式——共保体

四、主要产品

五、销售渠道

六、强制保险与非强制保险

七、再保险与风险分散安排

八、新兴市场农业保险发展态势、挑战与前景

第四章 典型国家农业保险制度及特点(一)——美国

一、美国农业、农村和农民情况

二、美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

三、美国政府农业保险监管架构

四、美国农业保险制度发展的主要措施及经验

五、近年来美国农业保险经营绩效

第五章 典型国家农业保险制度及特点(二)——日本

一、日本农业、农村和农民情况

二、日本农业保险发展历程

三、日本农业保险组织架构与协调机制

四、日本农业保险的政策支持

五、日本农业保险经营状况

六、日本种植业保险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第六章 典型国家农业保险制度及特点(三)——印度

一、印度农业、农村和农户情况

二、印度农业保险发展历程

三、对国家农业保险项目的评估

四、对改进的国家农业保险项目试点的评估

第七章 国外农业保险制度经验总结

一、农业保险与国家现代农业发展应良性互动

二、政策性保险与市场化运作相互兼容

三、农业保险制度要因地制宜

四、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深度参与

五、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先进的技术支持

六、不断完善的农业保险政策和机制

第八章 中国农业保险制度路径演变及启示

一、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的试验

二、20世纪50年代的试验

三、1982年至2006年的试验

四、2007年以来的试验

五、近八十年的制度试验、演进及启示

第九章 中国农业保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现状及问题

一、中国农业保险管理体制现状

二、中国农业保险管理体制现存问题

三、中国农业保险运行机制现状

四、中国农业保险运行机制现存问题

第十章 中国农业保险监管体制及其改革与完善

一、中国农业保险监管体制及其特殊性

二、明晰监管目标

三、完善监管体制

第十一章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改革路径:体制完善与机制优化

一、中国农业保险发展改革方向

二、基础路径:完善管理体制

三、必然路径:优化运行机制

附录一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简介

附录二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组织架构与成员名单(2015年)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金融改革报告2015——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中的利率市场化

书名页

版权页

目 录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书系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书系编委会

课题组人员名单

绪论

第一章 放松利率管制的中国之路

第一节 放松利率管制的路径选择:理论基础及国际经验

第二节 中国放松利率管制的过程

第三节 中国放松利率管制的特点

第二章 中国利率体系的特点

第一节 渐进式改革过程中的利率双轨制特征

第二节 中国的利率体系现状

第三节 中国的利率传导机制

第四节 中国利率体系特点概要

第三章 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中央银行利率调控

第一节 中国利率调控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强化中央银行利率调控机制建设的紧迫性

第三节 中央银行利率调控的国际经验

第四节 健全中央银行政策利率调控的基本路径

第四章 利率市场化与经济金融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利率体制的影响

第二节 中国经济发展阶段与利率市场化改革

第三节 金融创新、金融结构转型与利率市场化改革

第四节 “三期叠加”背景下利率市场化面临的挑战

第五章 利率市场化改革与相关配套制度建设

第一节 增强微观主体预算约束与利率市场化改革

第二节 利率市场化与银行竞争程度、破产倒闭制度

第三节 金融市场发展与利率市场化改革

第四节 利率市场化与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第五节 利率、汇率改革与资本项目开放的关系

第六章 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评价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对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结

第二节 对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评价

第三节 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金砖国家金融合作研究

书名页

版权页

目 录

新金融书系

本书课题组

序言

自序

第一章 金砖国家金融合作的意义与定位

第一节 金融合作理论和实践

第二节 金砖国家开展金融合作的机遇和风险

第三节 金砖国家金融合作的主要模式及其展望

第二章 金砖国家金融合作与中国的角色定位

第一节 中国参与外部金融合作的理论研究

第二节 中国参与外部金融合作的实践研究

第三节 中国参与金砖国家金融合作的优势与角色定位

第三章 新开发银行与金砖国家金融合作

第一节 开发性金融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节 新开发银行在金砖国家金融合作中的作用

第三节 新开发银行的成立及其运作模式

第四章 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

第一节 现行的国际救援机制

第二节 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的建立及其机制

第三节 应急储备安排的作用与展望

第四节 应急储备安排的外部关系协调

第五章 中国参与金砖国家金融合作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参与金砖国家金融合作对中国的影响

第二节 新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机制发展建议

第三节 新开发银行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影响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互联网金融生态

书名页

版权页

目 录

新金融书系

新金融书系编委会

互联网金融生态课题组

本书内容简介

第一章 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第一节 关于互联网金融定义的文献综述

第二节 对互联网金融定义的再界定

第二章 互联网金融:生态视角

第一节 互联网金融生态的内涵和范围

第二节 互联网金融生态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互联网金融生态的特点

第三章 比特世界(Bit World):互联网金融生态的驱动力

第一节 信息通信技术(ICT)是互联网金融生态发展的技术基石

第二节 新兴信息技术成为互联网金融生态发展的助推器

第三节 比特世界使互联网金融成为现实

第四章 互联网生活和互联网生产:孕育互联网金融生态的土壤

第一节 互联网带来生活方式的革命

第二节 互联网带来生产方式的革命

第三节 未来的互联网社会将进入定制化时代

第五章 互联网金融生态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互联网金融生态中的主要模式及市场格局

第二节 当前互联网金融生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六章 基于生态视角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

第一节 比特世界维度

第二节 互联网生活维度

第三节 互联网生产维度

第四节 互联网生产维度和互联网生活维度的融合:智慧城市建设

第五节 互联网金融的自身演进

第七章 互联网金融生态的规制框架

第一节 整体规制框架

第二节 产业规制原则

第三节 法律规制原则

第四节 金融规制原则

附录一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简介

附录二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组织架构与成员名单(2015年)

附录三 课题组成员简介

参考文献

后记

科技金融创新:新结构与新动力

书名页

版权页

目 录

新金融书系

前言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和研究背景

第二节 经济增长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第三节 经济增长与金融的关系

第四节 经济结构新视角:工业与金融业分工互动

第五节 经济增长新动力: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耦合

第六节 科技金融的概念和特点

第二章 国家科技立法的创新

第一节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简介

第二节 科技立法创新的国际实践经验

第三节 我国科技创新法制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第三章 政策性科技金融的创新

第一节 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政策性金融

第二节 政策性科技金融的功能

第三节 从国别与业务维度归纳的国际实践

第四节 我国政策性科技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建议

第四章 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行业的创新

第一节 资本市场与科技创新互动下的市场分层规律

第二节 风险投资行业发展的供求规律

第三节 互联网环境下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发展的新趋势

第四节 发展我国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建议

第五章 科技金融中商业银行的组织和机制创新

第一节 两种不同的理论观点

第二节 科技银行的组织创新

第三节 商业银行投贷联动的制度创新

第四节 商业银行投贷联动的理论创新

第五节 银行信贷与科技型企业关系的实证分析

第六节 我国商业银行的科技金融创新和专业化组织改造

第六章 科技金融中科技保险的创新

第一节 科技保险相关概念

第二节 科技保险的国际经验借鉴

第三节 两类科技保险品种在我国的发展和现状

第四节 推进我国科技保险发展的建议

第七章 科技金融在上海的实践和创新

第一节 上海的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现状

第二节 科技金融的探索和创新案例

第三节 贯彻国家战略进一步促进科技金融创新的建议

参考文献

全球化向何处去——重建中的世界贸易投资规则与格局

书名页

版权页

目 录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书系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书系编委会

上篇 世界贸易投资规则发展新动向

第一章 全球多边贸易谈判现状及前景

第二章 全球重要区域贸易投资协议和谈判

第三章 全球部分双边贸易投资协议和谈判

第四章 世界贸易投资规则的演进趋势

第五章 多边框架与区域框架的关系

中篇 世界贸易投资规则涉及的主要议题

第六章 农产品市场开放

第七章 服务贸易和投资开放

第八章 全球价值链与原产地规则

第九章 竞争中立原则

第十章 高标准的知识产权保护

第十一章 国际电子商务

第十二章 劳工标准与环境标准

下篇 TPP谈判进展、胶着点和对主要国家(地区)的潜在影响

第十三章 TPP谈判进程、主要内容和特征

第十四章 TPP谈判胶着点分析及前景判断

第十五章 TPP对主要国家或地区潜在影响的量化研究

第十六章 TPP对中国的影响

展望篇 中国应对世界贸易投资规则重建的策略选择

附件

附件1 牛羊肉、乳制品开放的影响

附件2 糖类产品开放的影响

附件3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政策框架

附件4 TPP谈判大事记

附件5 TPP谈判专题大事记

附表

附录一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简介

附录二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组织架构与成员名单(2015年)

参考文献

后记

新常态下的中国保险资金运用研究

书名页

版权页

目 录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书系

险资运用的改革创新与依法监管(代序)

第一章 “中国保险资金运用新常态”的提出

第一节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源起与特征

第二节 中国保险资金运用的现状

第三节 2012年以来中国保险资金

第四节 中国保险资金运用新常态的思考

第二章 新常态下保险资金运用的市场竞争环境

第一节 各类资产管理主体运行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二节 保险资金的特征分析

第三节 新常态下保险资金运用的核心竞争力建设

第三章 国际保险资金运用的新趋势

第一节 国际保险资金运用的历史和现状

第二节 国际保险资金运用环境的新变化

第三节 国际保险资金运用主体的新变化

第四节 国际保险资金运用新趋势

第四章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保险资金参与国家新发展

第一节 新常态下保险资金参与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第二节 新常态下保险资金参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则

第三节 新常态下保险资金参与国家经济发展的路径

第五章 新常态下保险资金运用的战略资产配置

第一节 新常态下战略资产配置面临的机遇及应对策略

第二节 新常态下各类资产的配置策略分析

第三节 新常态下保险资金投资关联产业探讨

第四节 新常态下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策略

第六章 新常态下保险资金运用的创新发展

第一节 保险资金运用创新发展的目标与路径

第二节 保险资金运用的体制机制创新

第三节 保险资金运用的业务创新

第四节 保险资金运用的基础建设创新

第七章 新常态下保险资金运用主体建设

第一节 保险资金运用管理主体的发展沿革

第二节 保险资金运用管理主体自身建设

第三节 新常态下保险资金运用主体建设的问题探讨

第八章 新常态下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管理

第一节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管理的实践

第二节 新常态下保险资金运用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其管理

第九章 新常态下保险资金运用监管与自律

第一节 保险资金运用的监管现状

第二节 新常态下保险资金运用监管的政策建议

第三节 新常态下保险资产管理业自律组织的建设

参考文献

后记

新货币政策框架下的利率传导机制

书名页

版权页

目 录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书系

序言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转型的必要性

第二节 理想体制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第三节 体制约束对利率传导的阻滞作用

第四节 对我国利率传导效率的实证研究

第五节 软预算约束与利率传导

第六节 通过建立利率走廊稳定短期利率

第七节 影响利率传导的其他因素

第八节 关于改善利率传导机制的政策建议

第九节 本报告的结构安排

第十节 本报告的作者与分工

第二章 市场化条件下的利率传导机制 静态模型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文献简述

第三节 基准理论模型:四个经济主体及其行为方程

第四节 均衡条件下的利率传导机制

第三章 面临体制约束的利率传导机制:静态分析

第一节 存款准备金率对政策利率传导的影响

第二节 存贷比对政策利率传导的影响

第三节 对贷款的数量限制对利率传导的影响

第四节 债券发行成本高对政策利率传导的影响

第五节 债券发行规模对政策利率传导的影响

第六节 债券交易成本高对政策利率传导的影响

第七节 企业预算软约束对利率传导的影响

第八节 债券市场流动性不足

第九节 银行资产证券化对政策利率传导的影响

第十节 影子银行对政策利率传导的影响

第十一节 结论与政策含义

第四章 利率传导机制的动态模拟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文献简述

第三节 基准模型

第四节 模型校准与稳态

第五节 政策利率冲击模拟

第六节 结论与下一步研究

技术附录

第五章 货币政策通过债券市场的传导:理论与国际经验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我国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收益率曲线理论

第四节 收益率曲线与货币政策关联性的文献简述

第五节 相关的国际经验

第六章 收益率曲线的决定因素和作用分析

第一节 货币政策对收益率曲线的影响

第二节 收益率曲线的有效性:基于N-S分解及有效性检验的分析

第三节 国债收益率的经济预测功能

第七章 提升债券市场传导效率的改革

第一节 完善国债发行结构、方式和品种

第二节 提高国债二级市场流动性

第三节 进一步发展国债期货和衍生工具市场

第四节 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市场化程度

第八章 货币政策通过银行体系的传导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文献简述

第三节 从银行资产负债业务角度看利率市场化进程

第四节 商业银行的产品定价机制

第五节 市场利率通过银行传导效果的实证研究

第九章 利率走廊、利率稳定性和调控成本

第一节 利率走廊基本原理

第二节 利率走廊降低利率波动的作用机制

第三节 最优利率走廊上限的设定

第四节 利率走廊操作的国际经验

第五节 结论与政策含义

第十章 软预算约束、利率市场化与传导机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设计

第四节 实证结果及分析

第五节 财政改革与预算约束硬化的努力

第六节 结论

参考文献

鸣谢

2020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战略研究

书名页

版权页

目 录

新金融书系

本书课题组

序言

内容提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三节 结构安排及创新点

第二章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概念界定及理论研究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相关理论研究

第三章 纽约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经验研究

第一节 纽约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纽约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模式

第三节 纽约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演进

第四节 纽约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国家角色

第五节 纽约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上海的启示

第四章 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发展历程、经验借鉴和启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现状

第三节 伦敦国际金融中心成长的历史阶段

第四节 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优势及动力

第五节 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模式及机制

第六节 政府在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角色和作用

第七节 伦敦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借鉴之处

第五章 东京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发展历程、经验借鉴和启示

第一节 东京金融业的发展状况

第二节 东京崛起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历史背景

第三节 东京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衰败

第四节 东京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启示

第六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发展历程、经验借鉴和启示

第一节 香港金融业的发展状况

第二节 香港崛起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历史背景

第三节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

第四节 香港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启示

第七章 其他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发展历程、经验借鉴和启示

第一节 巴黎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经验借鉴和启示

第二节 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经验借鉴和启示

第八章 上海与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比较分析

第一节 新华—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

第二节 全球金融中心指数

第三节 结论

第九章 2020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规划

第一节 2020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总体目标

第二节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基本原则

第三节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十章 上海要把握机遇全力推进2020年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第一节 加快上海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第二节 上海金融市场建设

第三节 上海金融机构培育与聚集

第四节 上海特色金融发展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金融改革报告2016——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收益分析

书名页

版权页

目 录

人民币国际化:宏图愿景,路在脚下(代序)

人民币国际化的中场(自序)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关于货币国际化收益与成本的一般研究

第三节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收益与成本的研究

第四节 本书的研究框架及创新

第二章 人民币国际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第一节 理解货币国际化的政治经济分析框架

第二节 市场与政府互动下的人民币国际化

第三节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三次“短边规则”

第四节 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评估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观层面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收益分析

第一节 人民币国际化对企业的影响与展望

第二节 人民币国际化对个人的影响与展望

第三节 人民币国际化对金融机构的影响与展望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宏观层面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收益分析

第一节 人民币国际化的宏观收益

第二节 人民币国际化的宏观成本

第三节 人民币国际化的宏观成本和收益评述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际视角的人民币国际化成本收益分析

第一节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及趋势

第二节 人民币国际化的国际收益

第三节 人民币国际化的国际成本

第四节 加入SDR货币篮子与人民币国际化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人民币国际化前瞻

第一节 货币国际化条件的文献综述

第二节 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第三节 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第四节 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

第五节 人民币在大宗商品定价中的前景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大事记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研究

书名页

版权页

目 录

内容简介

前言

第一章 区域协同发展的理论框架

第一节 系统学视角下的区域协同发展

第二节 京津冀区域主要子系统协同关系

第三节 区域协同发展管理

第二章 京津冀区域战略定位研究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京津冀区域战略定位的变迁与影响

第三节 首都区域发展定位的国际经验和启示

第四节 京津冀地区定位中的两个关键问题

第三章 首都区域发展的国际经验研究

第一节 都市圈的发展

第二节 国外典型大都市圈发展阶段性特征

第三节 国外大都市圈发展经验

第四节 国际经验借鉴

第四章 政府激励机制设计

第一节 京津冀区域合作与激励机制发展现状

第二节 京津冀区域合作与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京津冀政府激励机制体系设计

第四节 推进京津冀政府激励机制实施的政策工具

第五章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人口问题研究

第一节 京津冀人口发展的总体状况

第二节 京津冀城市圈的人口流动

第三节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人口政策

第六章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交通问题研究

第一节 区域协同发展中的交通

第二节 京津冀交通发展现状和问题

第三节 国际大都市圈交通一体化经验借鉴

第四节 京津冀都市圈交通运输网布局

第五节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思路和目标

第六节 创新管理政策措施

第七章 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京津冀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第二节 京津冀环境问题主要成因与治理难点

第三节 建立市场机制,有效联防联控

第四节 建立三地环境协同治理政策保障机制

第八章 推进京津冀智慧城市建设

第一节 智慧城市的背景、内涵及战略意义

第二节 完善京津冀智慧城市基础设施

第三节 推动京津冀智慧城市管理

第四节 促进京津冀智慧公共服务建设

第五节 发展京津冀智慧经济

第六节 结语

第九章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金融服务创新

第一节 金融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金融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

第三节 以金融创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第十章 环京津贫困带脱贫发展思路研究

第一节 环京津贫困带的范围及基本情况

第二节 环京津贫困带发展的现状

第三节 环京津贫困带发展面临的问题

第四节 加快环京津贫困带发展的思路

第五节 加快环京津贫困带发展的政策建议

后记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